最近,有朋友咨询我:
“33岁女性,约10年前去美国读书,巨大压力下出现严重失眠、幻听、被害妄想症状,情绪非常低落,自己识别出来有不妥,去求诊,被诊为"psychosis",医生处方服用"Amisulpride",对药物反应良好。停学两年,期间已停药,后继续学业。两年后再次因压力过大病情复发,重新服用"Amisulpride"至今,总共服药时间是六年,期间继续学业,社会功能维持正常。她的普通科医生说要吃药一辈子。补充:没有精神分裂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她家人想知道,病历资料从未出现"schizophrenia"字眼,"psychosis"到底是个什么诊断?她的她这种情况究竟是抑郁还是精神分裂症?
了解上述病例资料后,我给出了以下回复:
"schizophrenia"是指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就是中文的精神分裂症;
“psychosis”是指精神病样障碍,通常在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初期,或者有精神病性症状但还不能完全确诊精神分裂症,或者不忍心这么早下结论等情况下使用这个诊断;
“Amisulpride”确实属于抗精神病药物。
有关这个病的诊断,由于没有面见患者,无法确定。从病历描述看来,患者的确有很多精神分裂症的迹象,比如精神病样障碍(psychosis)的诊断结果、抗精神病药处方、描述中她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等。
但我更想多说一点的是与其纠结于具体的诊断结果,不如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如何预防复发上,原因如下:
1. 患者存在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不论诊断结果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抑郁症,都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2. 患者的病情已经二次发作,不论诊断结果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抑郁症,用药时间都需要更长。
3. 纠结于诊断结果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抑郁症,只是对于家属或患者来说,前者的接受会更难一些。但这个患者自己能够意识到有情绪症状,并主动求治,而且社会功能好,对药物反应好,这些都是有利的保护因素,所以即使最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也没有那么可怕。
4. 药物维持治疗的时间长一些,配合上积极的家庭支持和个体心理治疗,降低患者对人生的期待,减轻学业和职业的压力,也许最后的康复效果也不错。
同时,我也想引用同事H医生的建议: “一个人的一生是何其复杂的过程,人的精神状态会不断变化,疾病本身也是会发展变化的,能否停药并不像白与黑这么简单的划分,我们不希望因为一句粗暴的‘需要终身服药’而诱发患者及家属盲目的悲观和放弃,也不愿意由于一句敷衍的‘效果好能停药’而引起盲目的乐观。” 家属和患者定期随访,再由熟悉病情的医生针对患者不同生命阶段、病程阶段、生活要求调整治疗策略,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案。
还有一条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我还是想告诫患者与家属, 精神疾病的复杂起因与科学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一旦罹患精神疾病,家属及本人都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以正确的态度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应对,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预后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最宝贵的积累。
做完上述回复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到底是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临床工作中反复纠结诊断结果的家属历历在目,有些家属甚至为了“弄个明白”全国奔波、到处求医,我们的家属为何这么纠结,这种纠结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面对疾病,医生、患者、家属都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从而更快、有效地找到、指定治疗方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受限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偏见,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和精神分裂症相比,抑郁症康复停药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等等。从这些方面讲,家属希望获得明确诊断结论、纠结于具体诊断病名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可理解的。
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度精神疾病,通常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很多患者和家属谈虎色变,一看见“精神分裂症可能”,也自动和终身服药建立了强关联关系,急于通过摘掉“精神分裂症可能”这个帽子,来缓解家庭对疾病和终身服药的焦虑恐惧。从这一方面讲,这样的纠结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原因有二:
1. 通过纠结成功地摘掉“精神分裂症可能”的帽子,只能短期缓解焦虑,并不能长期解决问题。非“精神分裂症可能”换来的短期放松很容易在症状消失的时候引发停药的冲动,而这种短期停药的冲动在临床上会显著提高病情复发、再发的概率,长期来看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和康复。
2. “精神分裂症可能”与终身服药并没有天然的对等关系。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不是“终身服药”与“可停药”这么简单的划分,而是需要医生通过对患者长期随访,针对患者不同生命阶段、病程阶段、生活要求等,与患者本人与家属协商后来最终决定的。因此,因为一句粗暴的“需要终身服药”而过度悲观和放弃,或者因为一句简单的“能停药”而盲目乐观和轻视,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与其消耗精力、企图通过摘帽子获得短暂的心理安慰,不如接受治疗和随访的长期性这个客观事实,并做好与疾病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作为家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切实地寻找、利用患者自身的资源,更好地接受当前的疾病现实,从而更好地预防复发、更快地康复。
文章 别怕,我们一起!-写给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家人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医生,请问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