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我目睹了数万个被精神疾病折磨的家庭,也陪伴了数百名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家庭与困境相处,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职业责任重大,也常常遗憾自己能做的太有限了。
看到许多带着期盼、向我寻找帮助的家庭,在历经挣扎、反省、改变、成长之后摆脱困境的欣喜感激,那份欣慰是难以名状的,但这一切,仍旧无法掩盖我内心的遗憾。
如果这些家庭早一点接触经营家庭的理念,如果这些家庭早一些了解健康育儿的知识,也许他们不必经历那么多的痛苦和困扰,甚至他们并不需要我。
所以今天的此刻,我想就健康育儿这个话题,把我所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体会最深的点与大家分享。
先来读一遍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整首诗的所希望传递的核心理念其实是,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不能以我们自身和才智的局限去构想孩子的未来,不能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不能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替孩子做违背他们意愿的决定,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自己实现自己个人意愿的工具。
门诊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分享给大家:
小凡抑郁来诊,她的父母在诊室泣不成声,懊悔当初不应当违背小凡的意愿替她做决定。原来小凡的父母都是经商的,虽然收入不错,但是一直耿耿于怀于幼年贪玩没有上大学,所以特别希望小凡不要吃自己没学历的亏,将来能够学有所成。
小学开始,小凡的父母就特别重视小凡的学习成绩,小凡也如父母所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遗憾的是小升初小凡发挥失利,没能如愿考入计划中的重点中学,但小凡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一年后小凡父母经过各种努力,争取到了转入重点中学的机会,于是小凡父母不顾她的强烈反对,初二给她转到了全封闭的寄宿重点学校。
父母以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她独立自主意志的培养,而且新学校更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小欧的成绩更上一层楼。结果却恰恰相反,小凡特别思念初一的同学,又不适应全封闭的住宿生活,转学后三个月内她经常失眠,在寝室莫名恐惧。
起初,小凡反复乞求父母给自己转回原来的学校,但父母并不顾及小凡的感受了,只是表达“新的学校教学质量好,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能有转学机会,希望小凡不要这么娇气,要锻炼自己,珍惜难得的机会。”
之后几个月,小凡不再向父母提要求了,父母以为孩子适应了。但事实上半年后,小凡在学校自残,经常躺在宿舍不到教室,被老师发现……
在我的诊室里,小凡哭诉,当父母不同意给自己转回原来的学校时,自己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没有人理解自己那么恐惧紧张。父母仅仅认为是娇气,唯一可以指望的父母也指望不上的时候特别地绝望,都不知道自己后面那几个月是怎么熬过来的……
前面故事中小凡的父母,一定是特别爱小凡,期待为小凡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遗憾的是在选择学校时,他们并没有充分尊重小凡的意愿,他们并不相信也不信任“只有小凡本人才能为她自己做最恰当的选择和决定”,而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替孩子做违背孩子意愿的决定,结果事与愿违……
因此,如何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为他自己最想要最适合的样子,是每位家长需要花心思准备的重要功课。
讲到这里,有些家长会问:
“如果明白看到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肯定碰壁,难道也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么?
“眼看孩子就要入火坑了,我们根本做不到袖手旁观呀。”
“今天纪伯伦的诗让我明白,我们管多了、控制多了是不对的,但火烧眉毛了,不管也不行呀,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做更恰当呢?”
我觉得家长朋友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得区分我们预计孩子碰壁的损害有多大。如果是违法乱纪,影响生命等不可补救的碰壁,我们可能需要先帮孩子脱离险境;但如果是无伤大雅,孩子碰完壁后能吸取教训来得及补救的碰壁,我们不妨晚一点、慢一点出手干涉。
第二,干预还需要注意把握自己的角色和技巧,我们需要做到“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对孩子指手画脚,或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指责,甚至说出带有嘲讽意味的话“谁让你不听我的,出事了吧”。
其实,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出问题后孩子已经有挫败感了,这样做除了进一步加重孩子的挫败感、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于事无补。
因此,更高明的父母的做法是:把孩子拉倒身边,问问孩子失败的感受,适时地给予安抚;听听孩子对失败的看法,然后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从维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和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而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提升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纪伯伦的诗歌说的好,“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需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需要成为真正的他们自己。在孩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的旅行中,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点什么呢?
启航时,也许我们可以给他们信任和欣赏的送行目光;
旅途中,当航向偏离时,也许我们可以给一个前路危险的红色警告,当他们到达错误目的地时,也许我们可以给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宽慰和“再来一次”的鼓励;
旅途中,当他们羽翼受伤时,也许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恰好的避风港和一张疗伤床;
到达时,即使目的地跟我们最初计划的相差很远,但如果我们确信这就是孩子要去的地方,也许我们可以祝福他们成为了想要成为的自己......
文章 别怕,我们一起!-写给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家人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医生,请问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文章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钱英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