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常有一群比较奇怪的“心脏病”患者,来的时候看似病情危重,但完善如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病情总是莫名的好转,没有任何心脏病体征,却总央求医生再多住几天院,只要住在医院里就一切如常,出了医院就容易“心脏病”复发。张女士就是这一人群中的一员。
张女士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是在海南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当时感胸闷,心慌,全身乏力,喘不上气,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死了,非常恐惧,病发后被救护车送至当地医院急诊科。入院后自觉病情开始缓解,完善相关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只有二十几岁的张女士非常疑惑自己到底是得了什么病。急诊科医生建议她心理科进一步就诊,张女士听后非常生气,认为医生技术不行,还认为她是“精神病”,心里愤愤不平的离开了医院。因为张女士的家在北方,想回家的她坐火车也是坐几站就在一个城市休息几天,然后再硬着头皮再坐几站,几经周折终于回到北方。回到北方后,张女士为了查出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特意找了几家非常权威的三甲医院就诊,多项检查的结果仍是未见明显异常。张女士感觉住在大医院里心理特别的踏实,在这里感觉自己跟正常的时候差不多,但每当医生让她出院时,她就害怕,仿佛出了医院的门,“心脏病”就会随时复发。可每家医院的结论都差不多,没有“心脏病”,就不能长期住院,有的医生仍建议她去心理科。张女士不明白,明明是身体难受,为什么要去看“心理科”。自己平时心情很好,性格开朗外向,经济条件也不错,本来是去海南度假的,怎么看也不是心理有病。
医生不让住院,张女士只好回家。回到家中,张女士非常担心自己心脏病再次发作,所以身边必须有人陪伴,害怕自己发病时没人知道。每天晚上睡觉时也要紧紧的搂着爱人的胳膊睡觉,要不就睡不踏实。手机更是不能离手,害怕自己发病时不能拨打急救电话。这种紧张害怕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张女士的生活,不敢离人,不敢离家太远,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不敢去比较密闭的地方,像超市这样人多又是地下的场所更是一步也不敢接近,密闭的电梯也不坐改走楼梯。以前经常四处旅游的她也经常坐飞机,火车,为什么这次坐飞机会这样。张女士越来越纠结,越来越难受,整日哭泣,觉得这样活下去太累了。看到张女士情绪变化这么大,家里人也试探着让张女士去心理科就诊。
就这样,张女士在万般无奈下来到了心理科,讲述了她最近半年的痛苦遭遇。通过张女士的表述及相应的检查报告,心理医生告诉她其实她得的是“惊恐障碍”,继而伴发“场所恐惧症”。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张女士明白了“惊恐障碍”的发病原理,心中的疑惑也随之打开,经过抗焦虑药物治疗联合系统脱敏心理治疗,张女士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又能照常的生活。心里为以前对其他科医生的误解而感到愧疚,后悔没有早听医生的话来心理科就诊,苦苦煎熬半年之久。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该病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环境,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患者常突然感到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患者好像觉得死亡将至,或奔走、惊叫四处呼救。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心脏症状: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②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窒息感;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眩晕、晕厥和感觉异常。也可以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或全身瘫软等症状。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历时 5 到 20 分钟,很少超过 1 个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晰,高度警觉,发作后仍心有余悸,产生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此时焦虑的体验不再突出,多表现为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恢复。约 60%以上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惧症”。对于惊恐障碍的治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该类患者的个性特征常表现为对现实不满意,对人生期望过高,对疾病的性质认识不清,凡事往坏处想,总担心结局不好,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中,势必会产生一些歪曲的认知,这是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同时患者往往有焦虑引起的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因此,应用认知治疗改变患者对疾病性质的不合理和歪曲的认知,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抗焦虑药物或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双重作用的抗抑郁剂进行治疗。
焦虑症的表现不仅限于情绪及心情上的改变,有很多患者往往心情没有感到不好,但躯体的不明原因不适,如疼痛,心慌,胸闷等都可能是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当您的躯体不适得不到相应异常检查报告支持的情况下,不妨到心理科就诊,可能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伴随您多年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文章 我该如何表达我的“抑郁症” ——一例学生抑郁症案例分享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文章 出不去门的王大爷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
文章 忽高忽低的“高血压”——一例抑郁症案例分享
白云霞
主治医师
伊春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