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宝权在北京丰台某小学的家长会上发言(节选)初稿201403,后来又给数个小学的家长集体交流过此专题。最近改动201705,201711,201802,201808, 201901,20200424
若作为父母的您,能耐心看完我这篇拙文,相信您能大致对自己的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的。
前言-闵宝权医生关于亲子的核心理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子情,可怜父母望子切,可怜孩子内心苦,可怜孩子负担重!
孩子的心理问题无疑和成长家庭密切相关,成人的心理问题多数也和原生的成长家庭有关。对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质而言,除了个人的先天禀赋和领悟力外,最大的影响因素与外在因素有关,其中原生家庭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尤其最为重要的应是主要照料者父母的性格和养育方法了。
换句话讲,孩子若出了问题,一般反映了父母的养育模式或父母的性格方法存在潜在的问题,只是很多当父母的未必很清楚这一点。有时针对某些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我们委婉指出背后的原因后,孩子的父母有的会爽快承认,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不愿承认,有的干脆就断然否认。
是啊,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期望的传承、是父母未来的指望和依靠、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脸面是家族的希望,等等。为了孩子,绝大多数父母或众多长辈可谓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甘愿人梯,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愿意自家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呢?可是谁愿意自家孩子出问题呢?谁愿意承认自己的亲子教育方法或模式是有问题的呢?承认这些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但若父母不承认或不配合我们立体式的治疗方法,恐怕就更找不到问题(孩子出了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了。
201808:我近期思考,为何成人如此多的焦虑?为何不少青少年出心理问题?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其后才是学校,然后是社会。
亲子关系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将孩子看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平等看待,而不是家长居高临下、控制式、命令式、支配式的对待。于个人是尊重,于团体或大众是民主,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缺乏和最薄弱的环节。
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关爱的同时应该有适当的管教,那种无限制满足孩子欲望或过分娇宠孩子的,一样是害了他/她,让其太自我为中心(小皇帝),缺乏换位思考,抗挫折能力不高,在家事事好,出门事事难,走向社会后容易出现人际交流的障碍。
孩子内心最深的连接就是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父母的关注、肯定、认可和赞美,孩子最忠诚的对象仍是父母(即使孩子对父母有强烈怨恨或敌对)。同理,孩子最大的怨、恨、怒、恐、怕和各种感情伤害大多也与父母不当的养育模式有关。
闵宝权大夫经常说: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长大后他/她很可能会终其一生都会去寻寻觅觅,而且非常辛苦和艰辛!
寻觅什么?那就是被父母(也包括被他人)的关注、关爱、肯定和尊重,一句话就是:爱、被爱、被关注、被肯定、被欣赏、被包容、被接纳!
闵大夫经常发给朋友如下信息:欢迎收看闵宝权医生主持的有关医学心理的讲座视频,在公众微信号搜索:“医百头条”,进入后点击“医百直播”,搜寻“宣武心理”,点击“视频”。里面有闵宝权医生20181110刚在兰州及西宁给医护工作者讲的“ 身心临在,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完整视频。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在本网站文章区阅读我的拙文 《给孩子多些陪伴,给孩子多些自主空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该文) 。
欢迎大家去收看一下,毕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和未来期望所在,是国家的希望。呵护好孩子,抚养好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呵护好孩子,就是呵护好我们的未来!
当一个人小时候得到适宜的或高品质的关注、关爱、肯定和尊重后,长大后他才会有能力去施与爱,给孩子、亲人或他人爱的!
一句话总结:
只有一个人得到爸爸妈妈圆润的爱,长大后才会有自信,才有能力爱自己,他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
一句话指明大方向: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完美的孩子,每个人都不完美,故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觉察,自我调整,自我成长!
正文后面的附录内容:
附录一:孩子的未来决定于其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决定于其父母的养育方式
A判断亲子关系品质高低的简便方法
B各种养育误区和可能结果
C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心理发展条件
D听听孩子的想法,给父母一些参考
附录二:事与愿违:有一种“笨”,是父母方教出来的
附录三:北师大教授对200个北京孩子追踪研究20年的重要发现
讲座正文:
第一个分主题:给孩子多一些陪伴
哪些陪伴呢?
简单来说第一是生活上的,第二是学习上的,第三是工作上的。
首先当父母的要人到场,有些家长工作确实很忙,我也非常忙的,但再忙也要每周抽出1-3次陪陪孩子,适当聊天,玩耍,打闹,运动,休闲都行。一块吃饭,一块看电视,玩游戏,发呆等都行的。忙是借口,心里要有陪伴这根弦。否则,等孩子上初中高中了,Ta能独立自主了,能自己找玩伴了,你们当父母再想多陪陪孩子,机会就少了。更要有长远考虑,举例:有位老人给我说她很孤独,女儿过年过节才上门看老妈,吃完饭就走人,还不愿吃她做的饭(嫌味道不好,多是去饭店吃)。我说:“谁叫您在孩子小时候陪伴少呢?”。她回答:“也不是太少,不过具体照看几乎是老人帮忙的”。我了解到她性格里还有吹毛求疵,对老公和孩子均如此。不难理解,为何她的女儿与她少有亲密感了。
我注意到,即使我爱人非常忙时(比如:正赶文稿),我女儿有时进房间去找她,她多半会停下手中活陪她玩几分钟。不太忙时,会主动找机会带孩子在房间玩,去室外小区内玩。这明显弥补了我这当父亲的超级忙,陪伴较少的情况。故夫妻两人,最好要一起陪孩子玩,实在不行,要适当轮番陪伴。最不好的是,两人都很少陪,以为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就万事大吉了。
(注:顺便说一点,小学时最好不要让孩子住校,尽量让孩子每天回家。孩子去国外留学,也最好或至少等上高中或大学后再去。过早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对孩子的心身发展来讲,未必是好事)
其次,陪伴要讲究品质。
陪伴孩子时应该做什么,和尽量少做什么?其实家长也包括我,也未必真正明了。有时我们以为对的,也尽心去做了,未必是孩子喜欢的。什么事情有个度,重复讲大道理,或报怨,唠叨,家长应尽量少做。当你陪他(她)玩时,你真心实意陪她玩了,她一般都会很开心的。她若有潜在的负面情绪,也不知不觉中就被释放了,
你多陪孩子的话,让她高兴,高兴就能促使心理健康,你都不用跟孩子讲人生的大道理,你也不用说儿子你要要好好学习(家长们尤其容易在这方面过多唠叨和指责)、要自信、要尊敬长辈和听话等等。他会在自然成长中慢慢发展出这些好的品质的,关键是要多些自然、理解和包容的。当然,家长以身作则也非常重要的。
玩的时候以玩耍放松高兴为主,教育的目的要弱,我们不要把陪伴孩子赋予其它太多的教育功能。我也会给家长说:你如果会教育,你可以通过一些小事例来教育,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很在行(不仅凭自我感觉,还要看实际效果哦)。
有几个家长会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的?“养个孩子还不简单?过去父母养我们子女好几个都养好了,我们就养一个,那有何难的?”我的一个朋友对我(当我仅是30岁左右时,连女朋友都还没有呢)的某些善意的提醒不屑一顾(初期是关于教育,后来是关于医疗)。后来我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孩子滑向抑郁症的深渊,直至孩子有自杀行动时他才真正重视此问题。
闵宝权:“您孩子的情况可能与您们的养育模式有关啊!”。有个家长(爸爸)愤愤的回应说:“我们兄弟4个,父母没时间管我们,我们都成才了。我就一个儿子,难道我管错了?好歹我还是处级干部呢!”
在当地,处级干部已是不小的官了。他儿子怎么了?北大大二学生。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了,学习一路顺利,当初高考,全省第10名,北大名系录取,家里大宴宾客30多桌。如今,只能休学观察一年。起因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又后退了好几位。发现自己原来最为自豪的学习不再能进前三名了,与同学相比好几方面也都不占优势啊!与同宿舍的同学又很难融洽。这就是目标单一,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旦不顺利时容易有强烈失落感啊!爸爸自他上小学,就经常给他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是与提高学习成绩有关的书籍都毫不犹豫的买,相关强化培训班也毫不含糊的参加。与小伙伴玩耍,偶尔而已,爸爸还反复委婉提醒他,不要玩物丧志,不要在小伙伴身上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生生的消减了他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
适当寓教于乐,玩耍中适当加点东西即可,原则不能败了玩的兴致,如果你总让孩子感觉你在跟她玩的时候教育TA,TA还愿意跟你玩吗?她当然会不愿意的。适当的竞争性游戏可多给孩子增加一些困难。我给我闺女玩耍,就是随意的陪她玩,有时有意无意加丁点内容。6岁之前跟她玩什么老鹰捉小鸡呀,我编个故事啊,让她扮演个角色什么的。6岁前,我瞎编故事,瞎起个角色,她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即使在哇哇哭时),6岁以后就不行了。但仍有个屡试不爽的:我说闺女来跟爸爸比比,看我俩谁能第一个摸到前面(比方30-50米外)的那个东西(比如电线杆、汽车屁股、标牌等),一般要在开阔地带玩,先注意安全。第一遍我俩打个平手(偶尔我第一,不管如何要为第二遍比赛做铺垫嘛,要不后面的就太虚伪了)。第二遍时:我边跑,边说:“闺女啊,爸爸太累了,你别跑这么快嘛,我赶不上你啦!”。她总是咯咯一笑,拼命跑(最后结果总是在我无奈的预料之中),胜利后很得意很高兴“我得第一啦!我是第一了!”。我还没有告诉她你要自信,她就很自然获得自信了。但这样的方法不能太频繁使用,偶尔我会有意无意增加竞争的难度,甚至她完全做不到,点到为止即可。陪伴还是多些自然而然的状态比较好(比如我爱人那样的陪伴,看小人书,做吃的,玩游戏等),适当肯定即可。
无端的指责、批评和唠叨尽量要少,要容许孩子适当偷懒、耍滑、耍赖、耍娇、蛮不讲理、哭闹、甚至撒谎等等,这是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尚不完备所致。孩子活在当下,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既坦诚,又真实,虽然有时有些无理,有几个大人能做到这样呢?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适当允许孩子犯“坏”,但等于没有底线,还是要给他一个大的框框,告诉他哪些事是不能做得或尽量不要做的,简言之,要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对他人无害,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多理解和宽容孩子,自然能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感。孩子跟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没有亲密关系,他没从你们那儿得到亲密关系,得不到信任和安全感,他的防御心往往很重,防御心重,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且很难放松的。那他走到社会上就很难与别人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很难获得高品质的友情和爱情。
陪伴不是您在孩子身边就叫陪伴,有一种说法是“您在我身边,心却在千里之外”。这就提到对孩子的关注:让他感觉到家长在听他说,看他做,关心他当下的感受和情绪,让他觉得你人在身旁,心也在现场呢!
前几天有位妈妈是老师的感慨:我教书很成功,为何教不好女儿?为何女儿不自信,不爱与人交往,给我不亲密?我回答:谁让您没有真正认清老师和妈妈身份的区别,而且我估计您当初还自豪老师妈妈一肩挑呢?
(建议所有学校都应规定:在学校里,老师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就是说孩子不要进到父/母教的班里来)
我觉闺女第一位还是比较和妈妈亲,这是应该的,爸爸的话要学会接受这个失落。有一句话宁舍皇帝老子不舍乞丐老娘,人在7岁之前小的时候妈妈陪伴应是是第一位的,爸爸是第二。7岁以后,对男孩来讲,爸爸的陪伴或引导应该有意识多一些。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10岁的男孩还紧紧抓妈妈的手,长大以后会让另外一个女人伤心的!因为若妈妈照顾太细致,爸爸的陪伴和引导缺失太多的话,男孩子长大后容易成为妈宝男的。父爱如山,给人稳定踏实的感觉,是孩子成长的方向,尤其是男孩子;母爱如水,水是什么,水能滋润心田,温柔细腻,给人安全和平静感。
孩子妈妈不要要求太严太细致,要鼓励孩子爸爸参与亲子互动。
但现在爸爸相对应酬多,男人不如女人心细和耐心,常嫌事多,不愿多陪孩子,加上妈妈也是容易报怨,男人就容易当甩手掌柜,躲一边去自己找各式朋友玩去了。现在这个社会,男人,难人,是困难的难,男人更难一些,希望在座的女同胞们多给男人网开一面吧,其实男人也有很多可怜和无奈啊!妈妈多予爸爸理解和宽容,多鼓励爸爸陪陪孩子,也是减轻你们的负担嘛。只是具体事情上妈妈不要要求太细了,太较真了,对老公和孩子都要多些宽容。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是榜样,也可以是支持,在座的谁愿意回答我这个问题?我卖个小关子,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是金银财宝吗?是房子吗?是车子吗?在座的谁愿意回答我,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你来回答:“教孩子成长”,这个老师说什么?那位老师,哦,最好的是“陪伴”;都不错,还有吗?还有答案吗?哦,“独立”,很好,这是针对孩子的品质而言的。我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由父母这方给出的,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这是最高品质,这是最好的礼物。父母孩子的关系好比是个三角形,下面两个角是父母,上面的一个角是孩子,父母的关系稳定了,孩子才相对的稳定。父母恩爱,家庭完整和和睦,孩子还需要到处去学,另外拜师学艺,学如何自信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吗?
父母恩爱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两口子到是天天浸泡在爱情里了,好像一个人似的,几十年如此,孩子呢?被严重忽视了,这样的孩子肯定也出问题。我还真的碰见过几例呢,这在国内自然属于很少见的啦。
第二个礼物:应是肯定和赞美。非常重要,时间关系,我就不仔细展开了。一个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 认可、肯定得到赞美,她才会学会欣赏别人,肯定自己,她才会赞美其他别人。肯定和赞美不要空洞,而是要具体化,比如“妈妈这么忙,谢谢您帮我买了趟菜、帮妈妈倒水”。
(20180826:我前几天见到有一篇文章,大意是比赞美更基础的,是给孩子必要的关注和倾听,即使不给予评论和赞美,孩子也比较接受的。在关注的基础上,能给予肯定和赞美,不更好吗?)
第三个礼物:尊重他,尊重他的想法和做法,不必最求最好和完美,错了,可以改正调整嘛,前提是没有生命安全问题和违法违纪等,不伤害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独立个体,而非父母的感情附庸物,孩子是你俩的,但不是您的物件,不是您的宠物。不是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我也不仔细展开了。举个极端例子,父亲出轨了,离婚了,孩子跟着妈妈,妈妈天天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不是,不让孩子见爸爸。我问妈妈,您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吗?她说当然啊!我说您只要保持目前的教育风格,孩子的未来一定是与您的期望背道而驰的。至少您不能剥夺他见爸爸的权利吧?虽然您还没有放下对您前夫深深的怨恨。
孩子的基因(身体部分)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同理TA的心理能量也如此。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孩子的内心和身体处于最适然的状态,父母严重争吵、长期冷战、离婚、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或背后指责对方,均会撕裂孩子的身心完整性,易引发和加重孩子的自卑、自私、退缩、攻击、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直至精神分裂等等。
当然父母可以给孩子的礼物还有不少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主和富足的环境,对孩子的心身健康是有很大裨益的。
第二个分主题:给孩子多一些自主的空间
中国家长最最突出的特点是:管得太多,管得太细,背后是传统文化释然,即家文化,以控制和掌控为主。这反而弱化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接下来讲如何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自主代表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他自己的事自己做。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她受到苦,唯恐她受到委屈,其实有些小苦、小委屈和小挫折孩子还是可以承受的嘛。
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实质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发自TA内心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的决定(或让孩子参与,事前协商讨论也可以的),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朋友,大人保持适应关注即可(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比如生命安全,违法和伤害别人等)。
可能有家长就要问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不想做作业或上学,怎么办呢?我回答:这是极端情况,假如很多事情都给TA商量了,协商了,从小家里大人就是这么尊重TA的,他会闹到今天不想去上学吗?恐怕你让他不去学校他还不乐意呢?正常孩子乐意学习的,乐意与同龄人交往的,学校应该是他们当下最愿意去的一个地方。TA自身有学习成长的自然需求,也想学习好嘛,何况TA得到家长的尊重了(家长千万别太唠叨了),TA会不尊重家长的意见吗(希望TA好好学习嘛)?假如某个孩子多数时候都不想做作业或上学了,那真是个问题,很大的问题,真正的根源大头往往在家长(这是很多家长想象不到的,但确实千真万确,我接待太多这样的案例了),小部分在学校(可能与老师或同学有关)。
同样,家长口头上说尊重,一定也要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口头说说,做做样子而已,关键要在行动上落实,要有诚意。
有个同事某天给我讲,她儿子起床要自己叠被子,老爸赶紧过去,儿子别做了,我帮你叠。儿子回家说鞋脏了,老爸说赶紧脱了吧,我来帮你擦。自然老爸帮儿子收拾书包、准备文具、盛饭等等。她说孩子小时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上高中了,回家什么都不做,也不愿主动约同学玩,放假整天呆在家里,我们才觉得有问题。我说,你们事事都帮他做,潜台词就是:儿子,你不行,时间长了,他真认为自己啥都不行了,没有心气自己去打拼了。人际交流属于双向性的,具备互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需见机行事,需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会人际交流者,做什么都自然而然顺势而发,实则是多年实际成长和人际交流的自然积累。前提条件是父母要学会放手,至少要放50%,放80%就比较理想。还有20%无需父母放手,要适当管理的,当然也要智慧的管理才对的。
201410(闵宝权补充一个真实案例):5.1去哪儿玩呢?上高中的孩子主张往南去西安看看兵马俑,爸爸妈妈说去北京吧(孩子已经来过好几次了)。非要来北京也行,父母(父是真正拿主意的)说开车去吧,孩子怕大堵车,建议坐火车。结果开车去的,路上堵得一塌糊涂。孩子从北京返回老家后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父亲给我讲的时候省去了前面的交代,仅说孩子发脾气的细节,我和现场的助手们当时都觉得这孩子太那个了吧(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的难处等等)!
可我随后单独与孩子聊10分钟,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孩子刚上高中,父母最近专门来北京买房子了,为的是以后孩子来北京上大学,工作等等(多长远谋计啊!是否也是一种高瞻远瞩呢?)。非要来北京,而且开车来,为的是方便去看看新房和跑跑建材市场。各位看官,你们知道孩子后来怎么说吗?
他非常哀怨非常愤怒地说:他们(他的父母)只知道一切按他们的意愿办事,成绩比什么的重要,房子比我比我个人更重要。他们只知道做“儿子考上好大学”的美梦,却没有静下心来想想我这当儿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你们谁真正理解我的感受了?
闵大夫:买房子还不是为你买的?反正今后房子归你嘛!
男孩:话是这么说,假如你的所有衣服、吃饭、玩都让你父母为你买的,为你决定的,可能面上询问了你的意见,但又根本不参考你的意见,你有什么感受?他们什么时候真正问过我的具体想法和感受了吗?考虑了我的真正想法了吗?
闵大夫:我理解你感受的。你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你的难以名状的苦闷愤怒,只能.....(省略几个字,相信大家可以琢磨出来的,谁都知道他父母最在意什么了),对吗?
男生:默不做声。
该男生因不愿上学来诊,IQ(智商)很高,现实人际交往的EQ(情商)一般吧。我亲自做3次后心理访谈后回去上学了,过了几周又不去了,第4次心理访谈后本来说5.1后要去上学的,假日期间来北京玩一趟后又拒绝去学校了。前2次我以调整孩子的负面情绪为主,第3次主要给妈妈聊,妈妈当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表示愿意调整。后来孩子又拒绝去上学,从他反映家庭里的各种细节和冲突看出,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他的父亲。故5.1节前,我主持第四次访谈2个小时专门针对父亲,当爸爸亲口说一定要改,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过多指责和要求孩子,做事要多给孩子协商,多征求孩子的意见等等。
妈妈后来确实开始调整了。当爸爸的,面上很和蔼,永远是笑笑嘻嘻的,在我面前,口口声声愿调整,一定会尊重儿子。其实我慢慢看清楚了他对儿子的模式:面上有协商的形式,无尊重的实质,说明什么?他连在我面前都难以真正坦诚(向我隐瞒不少关键信息,我也很无奈和愤怒!),他难以对自己坦诚,更难以对孩子坦诚,一个不能对己和别人坦诚和真诚的人,很难获得别人信任的,更难获得儿子的信任。 没有信任,没有尊重的亲子关系,注定品质会大打折扣的,容易出问题的。他的思维模式太固着了,太追求面上目标,缺乏真正的反思,故难以做出真正的调整。尽管他多次说要改,要调整亲子模式,但很难改啊!我当下给他当爸的下了一个紧箍咒:回去后必须想办法去参加7-10天的内观后(可能能促使他去觉察自己真实的内心吧),我才会重新开始接待他们。目的就是要他学会去做真正的反思啊!
妈妈次日从老家给我发微信,说要我相信孩子他爸会改的,请我继续帮助他们。我说,帮的形式有多种,我仍在帮你们嘛。只是当爸爸的,之前也没把我的意见真正当回事嘛?这次我只提出上面一个硬性要求,不为过吧。
故不管一个人他的智商多好,学习成绩或专业多么优秀,若人际关系不行,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心智健康(也与情商相关)有问题的,后者又与多种因素有关。当然我认为非常重要一点就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训,父母要么冷落了他忽视了他(内心是荒漠),要么就是管得过多过细,或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宽容。父母要求苛严的,孩子也会追求完美,追求目标很多(贪),苛求自己和他人,有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事业干得不错,但内心未必能放松和宁静,人际关系未必很从容舒适等。
故家长不要无限转嫁自己的期望,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适当,多些顺其自然。有些愿望和焦虑当父母的是学会闷在心里,面上要放轻松些。您放心,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只是不要把你的愿望和要求时时挂在嘴边,不要用养育的恩情来压迫孩子,否则,只会徒然增加孩子的压力、对父母的反感心和隔离心。
有的父母对孩子这不放心那不放心,想法设法去打听或打探他们想知道的。对孩子适当的察言观色是可以的,但若非要打听你想知道的关于孩子的所有事情就没必要了,那样势必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反感和无奈,孩子能有效抵抗或防御还好一些,假如孩子不能有效抵抗和防御,孩子就被迫顺从、被迫撒谎、被迫隐忍、被迫生病等。生病或被迫生病这可能家长没有想到的,看看上面那个男生,他的人际交流其实已经存在问题了,后来的病其实就是被迫生的。此话题不在这儿详细展开了。
简单一条就是能让他自己做决定的就让他自己做决定,能让他自己做事让他就自己做事。父母适当保持关注就行。
这么做的底线是不涉及生命安全问题,不涉及伤害自己和他人不违法返纪问题。涉及面子啦、荣誉啦、成绩啦,都可以细思量或协商的。出现争执或纠结时,家长要冷静分析,除了考虑是否触及底线外,你还可以反问自己,“必须要孩子这么做吗?”“这次孩子就必须听我的吗?”“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必须马上发火,把孩子压下去吗?”“我不能再等3分钟吗?”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明确说不让家长做的事,家长一定要仔细琢磨清楚了,是不是非做不可;孩子有些不愿让你去做的,你也要多考了一下,若你认为需要做,至少陈述您的理由吧,有个大致的协商为最好。若没有协商,那只是满足家长的欲望而已,即使你是好意,但不被孩子认可,类似的事件多了时间长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肯定大受影响。这也是为何不少孩子既爱父母又恨父母的原因之一吧。
所有的孩子内心都是爱父母和忠诚于父母的,这是血脉决定了的,即使父母性格怪异、有家暴、激烈吵架、离异、犯罪和死亡。但很多孩子又恨或瞧不起自己的父母,那是为何?原因有多种多样,假如当父母的能做到我此讲座强调的三点(当孩子还小时)(看看题目吧),那恨还有吗?即使有,会很多吗?当然,等孩子成人后,尤其是等他/她自己当父母后,可能会更多理解或宽容父母当初的一些做法吧。也有个别的人,一直对父母有恨、不亲或不愿接近,若不做系统的规律的心理咨询,恐难以化解这种很深积怨的。
给予孩子自主,还需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责任感,知道有的事不能做,有的事情不能乱说。。。。。说来也怪,现实确实常常如此(当然也有例外):父母担心这担心那,故孩子的这事要管,那事也要管,结果是父母越管得多的,孩子的自律性越差。我仔细观察,我上学过程中经历的好几个学习班,哪个学生的自律性最差,常常是父母要求苛严的,管理太细的(当然也有个别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
仔细琢磨,预料外也在情理之中。
几周前一18岁男孩,因头晕来诊。核磁超声做过多次了。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被迫换过几次学校。家里父母要求非常苛严,连交什么朋友都严格审查。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大家知道何故啦!)。一般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去学校容易头晕的或临近考试容易头晕的,此男孩是回家就头晕。他私下与我的心理助理老师说:“我家就如同沙漠!”。老师说不还有爸妈吗?他说:“你孤独地在沙漠里行走,突然见到2只狼,你高兴吗?”。无语,还是无语,心理老师那一刻真是无语了,还有比这更让人心痛和无奈的吗?
我给他父母出了几道题,回家搞实证统计去。
问题是:
1.什么是成功?或用什么来衡量?
2.当一个人获得真正的成功时,他内心应该的感受应是什么?
3.去收集大众眼里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成功人士,比如:马云、王石、潘石屹、李克强、习主席等,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什么?
4. 48年前某父母若按你们的教育模式来教育有个叫“马云”的小孩,马云还能成为今天的马云吗?
5.观察你们身边的人,事业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均衡发展的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是什么?
今天的内容第三个分主题,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即使当父母的做好了我前面讲的陪伴和尊重,就万事大吉了?非也,还有父母永远也无法做到的,换句话说父母再好再优秀也无法替补孩子同龄人的作用。孩子7-17岁时是孩子发展自我认同,自律性和统一性的获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成长不好,给同龄人的交往受人为限制或交往很少,他今后跟同学或同龄人的交往就容易不顺利,出现种种困难。有些孩子在班里面稍微跟同学闹矛盾或受点委屈或受到老师的批评几句,孩子就不愿意去了,有些父母说你不去再给你换个学校吧,换来换去,旧问题未能解决,新问题又增加了不少。那问题的核心和根源在哪儿呢?有些父母缺乏相关觉察和反思啊!
所以要增加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机会,尤其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小于10岁的时候,在城市里面不像农村大杂院,孩子有的是玩伴,但是现在城市的话我真是亲身体会到了,在我们楼上有两个孩子,那层楼五户有两个孩子,都比我闺女大几岁,我就始终真的没找到机会让我闺女与她们玩耍。周末我会有意识带她到我们同事朋友有小孩的家去坐(或邀请对方过来),有时我爱人会嫌麻烦(也怕给对方添麻烦)。我说嫌麻烦也要这样安排,我们大人倒不急的,关键是为了给闺女找玩伴。
20180217闵宝权:前几天我和宣武心理的咨询师受邀去某三甲医院给他们的员工做心理辅导,期间我接待一16岁的高一女孩(父母是该医院的职工),她不想去学校,她说在学校她整整一天都不与同学说一句话,即使给同桌也如此。她说她想改变现状,但又说她不想说话,即使整天一句话不说,她也不难受。我问她,为何她不愿去学校?她说她在学校没有快乐感(虽然前面说过不难受的),在家也可以自己看书的。没有起码的人际交流,何来快乐感?我知道:她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讲话聊天,她不是不想与同学交往,她真的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打交道,她自幼主要与父母和其他家人交流,与同龄人交流一直很少啊!从小她被妈妈非常仔细的照顾着,自主表达和锻炼的机会反而不多,平时上学放学都是被家长直接护送的,也未被刻意鼓励去与学校的同学和小区的孩子玩耍,毕竟学习成绩尚可,也非常听家长的话,孩子一直文文静静的,不调皮不惹事,家长也不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直至最近不想去学校了。我简短接待后考虑她有抑郁状态,有自闭和自恋倾向,抑郁可以用抗抑郁药,后者则非常难办,药物几乎不管用的,即使心理咨询,也是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系统的做很多次(大于100次)的心理访谈才可能有效,可是当地几乎没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啊!
怎么办呢?A 服用抗抑郁的药。B 让孩子不要住校了,每天放学后回家住,当父母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每天陪她吃晚饭,饭后陪她去户外走走,聊什么都可以,不聊也可以,在家里也如此,鼓励她自由自在的表达任何事,同时鼓励她多与同龄人(同学、亲戚、小区的伙伴等等)交往交流。
201901:8个月后,当我再次受邀去讲学时,我又花半天时间接待不少职工,这个孩子笑吟吟的走进诊室时,我没有认出她来,抑郁基本好了,而且她能主动约同学外出玩耍和吃饭了。她的父母就是完全按照我的建议行事的。
前几日一初中男孩头晕不能正常上学(频繁请假)(意识层面,他还是非常愿意去学校),我测量他的体位血压、脉博等没有问题,只是他看上去文文静静、神情弱弱的、语气轻轻的,缺少男孩子的朝气神。我问他妈妈,您应该管理他很仔细吧,她说是的。我又问,儿子有什么优点,她说他很听话很懂事。我叹口气,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他很听话?很懂事?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孩子与宣武心理团队的心理咨询师做了20多次心理访谈,妈妈和爸爸也专门找心理老师做了5次正式的访谈(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愿意做调整),在服药(象征性的)的同时,孩子的头晕慢慢见好,基本上不请假了。
有的家长(即使我反复解释孩子的问题与他们有关),就是不愿正视孩子问题的本质,也不愿做实质上真正的调整,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尊重他们家庭的命运了(虽然肯定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感到痛心和可惜!我就不具体举例了,类似的例子,可以公众微信号上搜“宣武心理俱乐部”上面20180131的文章《向所有追求专业和卓越的医学同行们致敬,闵宝权/文》)
相对于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成人追求外在的东西,追求物质,思维模式其实是一样的,大家太看重外在的东西,今天这个采购潮,明天那个购买潮,买了一大堆,我记得电视上曾报道某位大妈头脑发热时买的面粉堆满了半间屋子,某位男子抢购的食盐可以用30年。为何如此?这说明什么问题?说白了,是国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缘故,人云亦云,这其实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系---国人缺乏坦诚和面对内心的勇气,好面子,太最求面上的东西,虚荣心强,教育目标单一,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不太尊重个性,不鼓励独立思维。家长对孩子对孩子的最大希望就是把学习搞好。搞不好时,家长除了指责孩子,也容易去责问老师,为何没帮我孩子把学习搞上去?教委追求面上指标,搞这个评比搞那个排名,校长听命于各种指标,教师忙于完成各种任务,哪还能心平气和顾及完善孩子的人格培养?
相关部门官员浮躁,为了便于操控,便于出面上的政绩,闭门造车搞出许多评比指标或评比项目,学校管理者盲目和被迫追随,老师无奈挥鞭驱赶孩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重负在肩,不出问题才怪?
终端的就业压力山大,压力重重下传,最终传到孩子身上,唯学习分数至上,个个都被修理成像模子里出来的产品,规规矩矩,唯唯诺诺,哪还有机会和心思去修生养性/人格培养/创造性/独立性思维的培养?
大家别忘了教育第一位是父母,有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出问题,不去上学了才带孩子来看病。更有甚者,父母懒得陪同,让亲戚带着他(她)来看病,我说应让父母过来啊,他们就是过不来,借口太忙。有个男孩,每次惊恐一发作,给谁打电话,给他姨打电话,他姨给送来门诊,我问为什么好几次了爸爸都没来,妈妈为什么没来,姨妈说都是做生意,家里面生意做的还很大,我说他们就这一个孩子,挣很多还不是留给孩子的,但孩子长大后若心理不正常,很难用钱买回来的啊!当父母的不能明了孩子的问题根源何在,不能做真正的调整......哎,真让人心痛啊!
(20180721:此类故事又有新的版本,孩子父母确实很忙,很放心亲戚对孩子的照顾,每月给亲戚很高的报酬,照顾孩子的这个亲戚呢,自己本身也有2个孩子在读书,她对这个孩子的父母隐瞒了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句话,她不愿失去这份工作,自然不愿让孩子的病真正的好起来!证据是多方面的,有一条就是想方设法不让孩子的父母来找医生,二是,只要孩子的问题好一些,她就不让孩子来继续做心理咨询,孩子悄悄给我反馈的信息提示了这点)
其实咱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并不为过,老师也是希望孩子学习好,心理也好,但是只是不知不觉中(大家过分关心学习成绩和听话与否),心理健康和人际交流自然是最容易被忽略了的,
在培养孩子一定不要太过于关注学习,一定关注她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养育的过程和孩子的心情如何。
今天的讲课内容就到哪个这儿,接下来让大家做个互动,体会一下吧。
现场体验活动:双手搭肩游戏(一个人从后面双手搭在另一个人肩上,后面的人当父母一方,前面的人当孩子那方)(体验来自父母的无条件关爱和支持):
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爸爸妈妈远爱你
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相信你
孩子,你的事由你做主
孩子,你的事你要自己做
孩子,爸爸妈妈愿多陪陪你
孩子,不管你做什么,爸爸妈妈都理解你
孩子,不管你在哪儿,爸爸妈妈都牵挂你
孩子,不管你人在何处,爸爸妈妈的心都伴随着你
孩子,孩子,你是最棒的
现场数位家长流泪,某位家长发表感受:我要反思,过去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时间陪伴孩子,今天我明白了,那都是借口,是我没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我今后宁可少挣点钱,也要多陪伴孩子。
闵大夫回应:很好啊!多挣钱,今后多留点给孩子的可能仅是财富,本没有错的。可能错过的是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高品质亲子陪伴,假如孩子今后有心理问题,可不是用钱就能随意买回来的啊!
有位女性家长现场离开前,与我的心理助理反复拥抱2次,感谢让她体验到某种感动。她俩邻座,双手搭肩游戏时临时配对互动。
现场提问:
有位家长问我如何不把情绪带回家?
闵宝权:在外面及时处理好呗。家长要学会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家里肆无忌惮的发脾气,或威胁孩子。关键还是要家长有自知之明,合理处理自己的愿望和实际情况的落差,先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才能更好与配偶和孩子相处。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管是在家里、单位和其它地方,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需平时就要注意自我修炼。不妨参阅本网站文章区的文章:《我突然顿悟,最简单其实最有效,静坐观呼吸法》。
20200424:也不妨在微信公号“医百头条”上搜看“宣武心理”上闵宝权主持的视频讲座:“负面情绪的识别和处理”。
家长问: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自信?
闵宝权:如何教育孩子,有不少家长习惯于只会要求命令或指责,不会肯定和赞美,故家长要多学习,多反思。具体细节需要一对一给我或给其他心理老师聊,每次50分钟,不过这已经属于心理疏导的范畴了。我的观点非常简单,简单到几句话,看看我今天的讲课题目吧,仔细体会我讲座里的内容吧,对照自身,我相信您会有一定领悟的。
家长问:孩子不愿学习怎么办?
闵宝权:如果TA脑袋不笨,想必是他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什么原因呢?家长和学校老师们值得反思的。假如TA很笨(智商确实不高),在目前唯学习成绩至上的学校氛围中,他的价值感会高吗?他会感到舒服吗?他会去追求那位叫“学习”的美女吗?他只能能回避就尽量回避,行动上就是不愿学习,不愿去学校。但让他干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就兴高采烈,干劲十足。
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的智力状态、性格特点、脾气秉性有个清晰的了解才好,有的孩子稍一用心就比较轻松的升至前5名。有的怎么用功学习,成绩都惨不忍睹,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当父母(包括学校老师)的何必对他期望那么高呢?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子上小学的成绩就总是殿后,但他与同学的关系很好,与人交往也彬彬有礼,爱捣鼓小玩意儿,就是学不好,小学时爸爸妈妈辛勤的陪做作业,上初中就无法陪了,因为爸爸妈妈是工人,也没好好初中毕业。我与孩子接触5分钟,我就知道,这个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他也心知肚明,他给我说他长大后想去当厨师,可是爸爸妈妈根本不理解。.........后来这个孩子秉承家长意志,勉强上了大专,学财会,毕业凭关系进了大国企,又勉强干了3年,自己悄悄攒积一些钱,悄悄辞职去上了厨师学校,后来不顾父母的激烈反对,真去干了厨师,其实收入一点不比原来当白领的同学差的。后来结婚生子了。
一般来说,不管是不是学习的料,至少高中或初中以前,孩子还是愿意去学校的,一是求知欲起作用,二是在学校可以给同龄人交往,但为何孩子不愿学习了呢?有的是不愿看书,有的是不愿去学校,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共同点会是什么呢?就是本来学习是可以接受的事,学习让人进步,学习让人有成就和快乐感,孩子们也认为是理所应当该做的事,怎么学习就成了一件让人不爽的事?让人很头疼的一件事?或让人心里感到烦恼的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孩子如此呢?其实需要反思的是家长,其次是学校。整个社会就没有责任?这个社会太物质化了,太目标化,搞得大家都一心往“钱”奔,小的要大的,弱的想要变强的,强的要更强的,好的要更好的,缺乏对人性的审视和敬畏,缺的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反省!
家里有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最好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好好的聊一聊吧。
家长问:我孩子太老实了,总受欺负,怎么办?
闵宝权:在家里孩子很听大人的话吧?(提问者点点头)。谁叫你们两口子过去以孩子听话为自豪呢?他太听话了,自然就软弱了,受欺负的多半是软弱的孩子。老实未必软弱,老实也未必是好人,老实更不应等于诚实或坦诚,前者意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后者(诚实或坦诚)需要勇气的,而我们国人恰恰缺乏自我坦诚的勇气,太在意面子了,领导希望下属听话(愚忠),长辈希望晚辈听话,家长希望孩子听话,殊不知,一个“听话”(愚忠)的期待真是“毁人不倦”啊!解决之道是坦诚面对现状,坦诚面对内心,尔后才去琢磨怎么提高自己,怎么维护与周遭的人际关系,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同时尽量放手(少管孩子)和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维护好人际关系,需要综合素质的,背后其实与父母的教育模式有关啊!学生无端受欺负,这又与校园霸凌有关,这是一个大话题,此处就不展开了。
我们教育孩子时要尽量鼓励他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关于他的事尽量多与他协商,他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去做,要多结交朋友,要热心帮助别人,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鼓励孩子独立思维,若孩子能大致拥有这些品质,她他自然就有了不被随意欺负的气场。
但是家中要能做到这些,看似简单,谈何容易啊!因为家长往往在自己的欲望里面而不自知,在自己的焦虑里面而任意妄为,不能换位到孩子的位置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问:孩子觉得现在的生活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一点都不会感恩,而且心理还很脆弱?
闵宝权:家长和老师容易用恩情来压孩子,希望他们听话。当家长和老师试图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的时候,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内疚和自责,毕竟孩子在大人长辈眼里还有很多不完美。想让你的孩子身负内疚和自责,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你只需说一句:“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爸妈养你容易吗?!”。故,继续您的模式,孩子不会感恩,有可能您之前帮孩子已经做得太多,他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您为他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您天天把他应该感恩的话挂在嘴边,他都麻木了,何来感恩感激之心?孩子的心理素质、承受压力和感恩的能力是一点点随年龄、教育和生活慢慢培养的,不能拔苗助长,得陇望楚。
怎么办呢?不要事事都主动为孩子干,他能做的,就尽量让他自己做好了,比如做作业、收拾文具、简单的家务活等等;显示您的弱,家长不是万能的,有时他的需求您不是事事都要满足他;有时需要孩子的帮忙,若您身体不舒服或心情不好时;有时需要孩子去承受某些后果,假如他犯了明显的错误;要教会孩子待人接物,有些规矩是必要的,只是规矩要简单明了,不要太繁琐太仔细,有一定的灵活性,否则太多的规矩和太生硬就成了绳子,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和心灵。
总的原则是:适可的挫折教育是需要的,所谓的挫折,偶尔是我们有意设的,更多的情况是生活中处处都有不如意处,家长要有意让孩子吃点苦、不被满足、面对不如意等等,只要不触及底线,家长尽量做壁上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承受。
底线是:A 不涉及生命安全,B 不做违法事或不危害他人。
家长问:孩子总是不在学习上不用心,贪玩,做作业拖拖拉拉,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您有什么好建议?
闵宝权: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必过分为此焦虑,尤其是男孩子。而过多要求和批评教育,会让孩子无可躲避时,变得虚与应对。心态平和不轻易焦虑的父母,才可以带出自由自在的孩子。父母焦虑越少,越轻松自在,越尊重孩子(不是放纵娇宠那种),带出来的孩子越自然、自在、平和、舒展。父母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内心,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害怕或恐惧的又是什么?我们焦躁不安的背后还隐藏多少我们未知的欲望和恐惧,而这些又与我们还是孩子时的经历有关。
只是很多父母看不见自己内在层层叠叠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焦虑和恐惧,会让父母变得唠叨、絮叨、苛责和掌控等,就会像乌云一样阻挡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让孩子变得或焦燥或纠结或无力。当家长的,不少需要沉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内心,从看见自己开始,从关爱自己开始,这些做好了,你才能更好去爱孩子,况且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你当家长的不爱学习,天天打牌和搓麻将或贪图享受,就别太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我观察一个现象,有明显拖延症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位或多位习惯严厉掌控的家长。
还有一个现象是:我高中大学的同学里,父母管得很严的,孩子长大后一部分自律性反倒不是太好,父母比较放手和尊重孩子的,孩子的自律性反而比较好!
故,怎么当父母,要宽严并济,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家长问:我知道不能替孩子做决定或做事,但我又担心他做不好,还不如干脆我自己来做,只是学习我只能管不能替代的啊!
闵宝权:真正的爱孩子,是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已会做甚至还不太会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替他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这样的话会弱化他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我们总是容易主观上把规则和任务下达式交给孩子,还美其名曰:对他严一点,我这是为他好啊,严师出高徒。我们是否先问问自己:给孩子的是他想要的吗?这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家长自己的需要?我们家长总是希望今后孩子能自强自立,有出息,别当宅男宅女,别离群寡居,但另一方面有过多帮他忙,给予过多的建议和要求,但我们所做的事或方式(掌控式)就是让孩子离好的目标渐行渐远。
致谢:感谢梦娜老师的千针引线,感谢殷校长的盛情邀请。
注:若有学校或类似机构想请闵宝权大夫前去主讲亲子关系的,或团体少年游戏活动的,请联系我的心理助理张国云老师17718556282。
20141205:给和平里九小的家长讲同样题目的课后,家长问的几个问题如下(部分与上面的雷同,我就不列出来了):
家长问: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怎么办?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应尽早进行正规和有效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就象一个人手上的软泥在软的时候他没用心智去捏个好形状,等泥已经成形并变硬时,他再想纠正,恐就晚了。这就是我更愿意来给小学家长讲课的原因啊!
家长问:孩子不愿给家长交流,怎么办?
闵宝权:这个问题非常普遍,问题应该还是在你们父母这边。今天时间不够了,无法详细展开,展开的前提是我需要问您很多关于你俩平时如何教育孩子的,如何给孩子相处的,先仔细体会我今天所讲的内容吧,再对照自身,看看孩子还小的时候,你俩过去是怎么做的,现在是怎么做到,有什么需要适当调整的。
课后补充:我每天在门诊总会接待数位心理上的“问题孩子”,所谓问题,多种多样,身体的莫名不舒服、情绪问题、人格问题、与父母和他人的交流有问题、不能专心学习或不愿去学校等等。一般来说,孩子不愿当他人面说家长的不是,但既然来找我看病,肯定或多或少有症状的,虽然个别自己不愿来就医。
我有时会问孩子下面三个问题:
1、你能与父母自如交流吗?
2、你觉得你的父母能很好的理解你吗?
3、你在父母面前能做自己吗?
注:做自己不是指那种在父母面前表现很好的一面,而是能偷奸耍滑、撒泼耍赖体现本能的那种,没有1和2做基础,没有家长对孩子现状的接纳包容,3根本做不来的。
很多孩子对1回答否定,那2和3就不必回答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同理,1肯定,2否定,那3也是否定的。
1和2可以勉强是肯定,第3点若不能得到,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然也会受到削弱。
作为家长,你们可以想象当回到过去自己还是孩子时,你们会这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也可以换位到你们孩子现在的位置上去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看看你们会有什么体会?
当家长真正去体会和换位思考时,估计就自己找到关于此问题的全部或部分答案了。
孩子为何不愿给家长交流?解铃还须系铃人啊!问题毫无疑问给家长有关,个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家长愿意,不妨找心理咨询师,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好好去聊一聊,足够自我觉察后,答案自明,方法会自来的。
家长问:如何让孩子少上网?
闵宝权:我两口子对闺女的管理风格是非常宽松的,几乎不限制她用电子产品(手机、IPAD和电视),尽量让她自己管理自己。关于上网和玩游戏什么的,我们也面临同样问题,当我闺女独自一人上网或玩游戏超过1小时后,我内心有时也暗自着急,但我不会太表现出来,只是适当提醒她时间偏长了,要休息一下或去看看书什么的,不会强迫她马上下网的,她有时也在敷衍我们,大体上我和她妈妈也不太过多过细的计较,毕竟她该睡觉能去睡觉,该做作业能自己完成,上学就更没问题啦。看电视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全家还一起看呢,说说笑笑的。有时我还求闺女教我玩游戏呢?玩游戏时,她手眼并用,反应非常敏捷,我远不是她的对手,看电视,上网极大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和视野。我和家里其他大人,妈妈、姥爷、姥姥等会每天轮流陪她出门走走,玩耍什么的,自然就减少她看电视、上网的总时间了。那种天天沉溺于网络的,应该是现实中人际关系可能有问题的,首先就是孩子不愿给父母交流,可能也不知道交流什么。孩子小的时间,当父母的不好好陪伴他,多与他交流,培养亲密感,等他长大后,他的自我意识变强了,你想管,即使是宽容的陪伴,好的引导,哎,已经偏晚了,孩子不愿给你聊天,也不愿跟你出去玩出去吃饭什么的,难咯!
我还碰到极端例子:比如家里不买电视、让孩子从小不接触电视、电脑、上初中同学们都有手机,父母也不给孩子买手机。美其名曰: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哎,时代变了,可是很多父母的思维还是很老套啊!即使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再好,那种死读书,缺乏自信和灵活性,若吸收外面的知识明显比同龄人少,那他与同龄人交流的就容易存在障碍,以后走上社会后很难与大家融在一起,也很难干得很好的。
故,家长不要视电子产品和网络为祸害,这些东西已经融入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去了,若完全避开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的。
家长问:我也去参加过不少亲子方面的工作坊,但现实中我女儿仍然不愿给我交流,还不允许我催促她学习或别磨蹭。
闵宝权:我能理解您当父母这方的焦虑和无奈。参加工作坊也好,看书也好,那些都是形式。教育孩子,既简单又不简单,关键是方向、方法和关系。亲子关系好了,家长适当的要求或批评,孩子是能接受的。还有一点,当父母的可能重视不够,那就是你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当你不开花,所有的亲子技巧都只是装饰,甚至毒药。当你开花,你不需要任何亲子技巧”(摘自微信文章)
关键还是家长要审视自己的欲望和焦虑,多尊重孩子吧,多放手吧,只要不触及我常说的两个底线(见前面我讲过的)。
我们要当智慧的家长,轻松的家长,反面的笨笨的家长,什么都想掌控的家长,什么都容易焦虑的家长,自然是在亲子关系中感觉很累的家长。对孩子缺乏起码的信任和放手,这个不放心,那个不放心,当家长感觉很累时,我估计被您管的孩子也不会轻松的,甚至会给父母有不少冲突的。
家长问:我的孩子不上学已经大半年了,一看书就说头晕,之前服心理科医生开的抗焦虑药也有一些效果,也做了几次心理咨询。但后来孩子勉强服药,不愿继续做心理咨询。现在眼看过3个月就要开学了,他准备留级的,但现在还是没有好转,急死我们了!闵大夫,请帮帮我们。
闵宝权:按理我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包括孩子父母的工作性质、夫妻关系、平时怎么怎么带孩子的、带孩子的许多细节等等。孩子不上学自然有很多原因,若没有其它大的疾病(器质性)的话,仅是因为看书就头晕,看电视、完游戏都没有事的话,头晕就是一个表面的症状,兴许对他的身体或心理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何这么讲?因为看书背后其实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后者由于父母内心的期待有关。看书、上学、成绩要好等等自然与孩子内在某些期待、担心、害怕等负面情绪有关,他自己年龄小、心理素质(抗压力)还不足以有效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故身体的不适就会跳出来,但我们成人又不能贸然给指出来,指出来也没有用,甚至让孩子无地自容,回旋余地更小了。没有头晕,还可以有头痛、身体其它不适的。
长话短说,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带孩子去找有经验的心理科、神经内科或心身科医生看病,该服药就服药,同时应该做心理咨询。这个孩子原先是同意做心理咨询的,做了几次,为何不再继续。不外乎有下面的可能性:A 心理咨询师的技能不够,不能让孩子感到放松或打开心扉。B 咨询师的访谈技能还不不错,孩子在咨询师这儿能畅所欲言,但回到现实(回家或回到学校),那些让他不爽的有压力的氛围(可能他口头上说不出来,但内心一定是感知的)依然如故,他仍然无法应对。C 孩子内心本来承受压力就弱,生病后自然不用去面对那些压力了,这与继发获益有关。D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生病后父母的要求放低了,本来通过数次心理咨询,孩子的症状部分缓解,但父母又把对孩子的要求提升了,孩子还是无法面对新的要求,只能继续呆在“症状”之中了。E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不愿花父母更多的钱。F有个12岁的孩子不愿做正式收费的心理咨询,也不愿过多说父母的问题,咨询师反复问其原因,他说就算我咨询了,他们俩还是老样子,有什么用呢?
文章 【脱髓鞘性病变】脱髓鞘病:早诊断,早激素冲击,附其它治疗法(上)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文章 【神经症和失眠】抗焦虑抑郁药——应剂量足,时程长,勿随意停服,调药应找医生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文章 给孩子多些陪伴及自主空间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我最近情绪低落,失眠,正在服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但不确定是否正确使用,想知道如何减少用药量并挂号就医。患者男性36岁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18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6月复诊后继续用药,感觉恢复不错,但仍有饿、困、头闷和累等症状,想咨询维生素是否可以停药。患者女性64岁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21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心情不好,失眠,疑似患有抑郁症。患者男性36岁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16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