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患者,身体经常出现各种不舒服,头疼、头晕、身体刺痛感、疼痛位置还不固定、脸上身上发麻,症状多种多样。哪里难受了就去医院查一查,非常怕生病,整天老想着身体健康问题,对各种身体不舒服特别关注,反反复复去医院就诊各种科室,去医院对他来说成了逛超市一般,看完了病有时能一时消除疑虑,过段时间有了别的不舒服又再次去医院看,有时候看完了病也不能打消疑虑,总怕医生漏诊,还需要继续看其他医生、其他医院,看了国内很多著名的医院,检查报告攒了厚厚一叠,钱花了不少,可问题却没有解决,还是觉得不舒服,怎么查也查不出问题让他非常苦恼,最后经过有经验的医生建议来到了我们心理科,诊断为“躯体化障碍”,经过规范的治疗后病情逐渐得以缓解。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呢?它是一种表现为身体不舒服的心理疾病。可以表现出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医学检查查不出问题,或者检查仅仅显示轻度异常而解释不了症状,但是患者非常关注这些不适,很担忧健康会出问题,结果越是担忧,就越是不舒服,越是不舒服就越是担忧,如此循环往复。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DSM-5中由于这类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被改称为“躯体症状障碍”,属于很常见的心理障碍,几乎每天门诊都会看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内外科医生建议转诊而来,因为躯体化障碍的患者总是先看内外科,检查不出问题才会被一些医生或一些敏锐的家属发现是心理问题,当然也有大量的这类患者仍然在反复看内外科。
躯体化障碍并不像抑郁症焦虑症那样为多数人所知晓,虽然没有抑郁焦虑那么大的“名声”,这类疾病同样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而且往往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患者大有人在,其实很多被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得的就是这种病。这类疾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情绪的问题转化为躯体不适,所以叫做“躯体化”。他们不像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以突出的抑郁焦虑情绪为主要问题,而是在症状表现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向医生诉求的重点是身体的不舒服,而非情绪问题。 表面上看,这种疾病像是身体出了问题,可经过分析往往就能发现,患者躯体的不适往往背后存在着情绪问题或是精神上的压力,症状常常随着压力增加或是在情绪不良时加重,尤其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不擅于表达和排解情绪、缺乏情感的关注、孤独、或是依赖的人容易得这种病。出于顾虑和担忧,难以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比如不满或愤怒等等),不良情绪越积攒越多,也缺乏积极的方式来宣泄情绪(比如运动、爱好、社交),情绪没有出口,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神经功能的失调进而表现出躯体上的各种不舒服,归根结底这种病还是情绪的问题,虽然患者往往并不认可自己的情绪有问题或是存在压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定期的心理治疗进行分析,帮助患者理解症状背后的问题。身体的这类不适感,有时就像是一种心声的表达:“我很难过”,“我感觉很不安”,“我很需要别人能关心我”......。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理解和释放不良情绪、处理压力、改变生活状态,往往就会帮助患者缓解这些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像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一样属于一组疾病,这一组疾病在美国的诊断标准DSM-5中包括四种常见类型:
1.躯体症状障碍(躯体化障碍):和这一组疾病的名称同名,是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上文提到的各种身体不适,关注症状,反复就医的躯体化障碍。治疗上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症状背后的焦虑同时进行心理治疗。
2.疾病焦虑障碍(俗称疑病症):这部分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并不如躯体化障碍那么突出,但总是觉得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得了癌症、得了狂犬病等等,反复去医院检查,或是去网上反复查疾病的信息将各种身体上的迹象和疾病对号入座,心中放心不下来,患者往往总想着“万一”,万一我得了这种病怎么办?万一检查结果不准怎么办?万一医生疏忽漏诊了怎么办?所谓的“恐艾症”就是疾病焦虑障碍。疾病焦虑障碍和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都愿意去看医生(除了最该去看的心理医生),两种病的区别是疾病焦虑障碍的主要问题是对病的焦虑,整天总在想自己是不是得了病,这种想法挥之不去,但身体的不适感却不那么强烈,而躯体症状障碍更多地表现为各种身体上的不舒服,以明显的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不过,两种病有时会同时存在。疾病焦虑障碍的患者觉得万一生了某种病,将来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什么也实现不了了。可恰恰相反,他们整天想着自己的健康,反而大大限制了生活。这部分患者,人生往往缺乏方向或是得病的时期遇到某些困扰,自身具有易焦虑的特质,往往通过对疾病的焦虑来转移心中某些更加难以面对的焦虑,或是通过自己的“病”下意识地在寻求他人的关注和关爱。治疗上常同时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躯体症状并不突出,疾病焦虑障碍其实是有别于这一组疾病的,所以它在刚发布不久的国际诊断系统ICD-11中被从躯体症状相关障碍中去除,归类为强迫症类疾病,反复担忧患有严重疾病的不确定感可以被视为强迫思维,反复就医来核实、确认自己是否患病可以被视为强迫行为。
3.转换障碍(俗称癔症):这种疾病常表现出夸张而戏剧化的躯体症状,比如肢体一侧无力、双腿甚至全身瘫痪、像患了癫痫一样发生抽搐、突然变得不能说话、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等等夸张的症状,但经过检查却检查不出身体的任何问题,为什么说它夸张而戏剧化呢?因为这些身体症状如果是躯体疾病造成的话往往提示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可检查结果却完全正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些看似严重的症状其实是由于心理的问题导致的。儿科常有不少这样的患者来找我们心理科会诊,比如说有一位13岁的小男孩坐在轮椅上被推到门诊来找我会诊,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住院期间从头到脚都检查过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个小患者说自己的两条腿抬不起来,经过医学查体,他双腿的肌肉力量其实是正常的,而经过分析,发现这个“怪病”总在他的爸妈吵架时发作,没有人在场的时候从来不会发作。转换障碍的患者,是由于情绪诱发显著的躯体症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通过这样的躯体表现来下意识寻求关注和照顾,同时“解决”内心的焦虑,比如这位13岁的小男孩一出现发作,爸妈的争吵会很快平息下来,而且一起去关注他、呵护他,疾病的症状不仅让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他感受的父母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同时还避免了爸妈吵架给他带来的不安(害怕父母离婚自己失去爱和照顾)。这种病和不良的教育方式(比如过于溺爱或忽视)和患者过度自我中心的性格有关系,由于症状可以“获益”,所以很容易延续下来,不积极治疗症状有时会拖延到成年,夸张的症状逐渐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缓解内心压力的手段,反复在情绪不良或遭遇挫折时以瘫痪、抽搐、不能说话等夸张的方式来寻求关注并达到内心情绪的释放,但整个过程是下意识的,并不是患者故意为之。治疗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可作为辅助。
4.做作性障碍:这类患者更加戏剧化,因为这种病的患者本身就是在演戏,和上述几种病不同,他们明知道自己没有病,但却会刻意伪装成躯体疾病的患者,反复去医院就医,去接受医学检查和处置,享受做一个病人的感觉和过程。健康的人是不会愿意去医院看病的,这类患者不仅喜欢而且享受看病接受检查和治疗的过程。这部分病人其实同样很渴望关注,心中充满了孤独感,甚至需要通过“表演”病人的角色去体验被关怀的感觉。这种病不需要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对于这一组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心理疾病,治疗方面,药物可以改善症状背后的焦虑从而缓解各种躯体症状,很多医生喜欢使用SNRI类抗抑郁药,比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这类药物在缓解焦虑和抑郁的同时对缓解躯体不适和疼痛具有优势。心理治疗则通过对患者情绪的理解和疏导、对患者应对方式的调整、对患者内心的关注和支持起到疗效。心理治疗往往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中占到较大比重,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所在,去处理症状背后的不良情绪、焦虑感、孤独感、不安全感或是压力,往往可以改善躯体症状。得这一类疾病的人内心常常有着难言之隐、常常容易焦虑不安。除了专业的治疗,充实自己的生活、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对于治疗也会有帮助。
这几种疾病之所以被归类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没有病却不停看病的“病人”——他们没有躯体上的病,得的是心理上的病。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往往觉得躯体的不适耽误了自己的生活。其实,他们不需要确定自己健康了才去参与生活,而是相反,只有多去投入生活,才能不再纠结健康,毕竟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就好像一个杯子如果不装满水,就一定装满空气。很多患者会反馈给我在他们忙碌的时候,往往就忘记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其实,一些轻微的躯体不适,普通人也许身上也会有,打个比方,假设我们的意识是一个聚光灯,我们没办法同时去照射到所有的事,这些躯体不适位于平时不容易被照射到的角落里,因为我们意识的“聚光灯”下往往是对自己更加重要的事情,而一旦缺乏这些重要的事情,我们意识的“聚光灯”就会扫射到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角落中的问题(躯体不适),从而越是关注它们,这些感觉就显得更多、更突出。所以,让“聚光灯”下多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事情,角落中的躯体不适感可能会逐渐变得暗淡。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文章 躯体化障碍:身体不适的心理疾病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科学治疗?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失眠患者的20个必读事项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