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考前担忧考不好,遇到危险会出现恐惧、心跳加速,面对喜欢的异性感到紧张,比赛或表演前担忧表现的不好等等,正常的焦虑无处不在。但如果焦虑过了头,不该恐惧的恐惧,不该紧张的紧张,放大了各类危险,感受到的焦虑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时就不再是正常的焦虑,而是病理性焦虑,也就是焦虑障碍(焦虑症)。
焦虑障碍指的是一组以过度担忧、紧张或恐惧为核心症状的疾病。
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 DSM-5 中焦虑障碍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对各类生活事件的过度担忧,总是担忧发生不好的事,总是想到坏的结果,比如担心工作、学习、健康、安全、家人等等。
-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表现为过度担忧在社交中的表现,在被他人关注时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因此会经常回避一些社交场合。上台表演或发言紧张也属于社交焦虑。社交焦虑都是担心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负面评价。
- 惊恐障碍:担忧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惊恐发作(发作时感到恐惧、濒死感、身体有种强烈不适,比如心慌、头晕、出汗、恶心等),经常有打 120 去急诊室的经历,患者觉得自己得了心脏病,但是却检查不出异常,其实这些貌似心脏病的症状是焦虑引发的植物神经反应过度。
- 特定恐怖症:害怕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怕做磁共振检查、怕坐飞机、火车、电梯或是怕血液、动物等,所谓“恐高症”,“幽闭恐惧症”都属于特定恐怖症。
- 场所恐怖症:担忧在公共场所或独自出门等情况出现惊恐发作,所以经常需要人陪伴,怕在公共场所晕倒或者“心脏病发作”后无人帮助。
- 分离焦虑障碍:担忧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比如儿童因为离开父母感到不安而不愿去上学。
- 选择性缄默症:在社交场合中不能讲话,而在其他场合却能正常讲话,和社交恐怖有些类似,都是面对社交的紧张恐惧,但主要表现为无法正常讲话。
- 未特定焦虑障碍:不符合上述典型特点,剩下的焦虑类疾病都装在这个“筐”里。
焦虑障碍的成因和所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一样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去考虑:
- 生物学方面有遗传的因素,父母有焦虑障碍的患者,孩子就容易得焦虑障碍,其实和绝大多数疾病一样,焦虑障碍的成因也基于先天的“易感素质”,也就是说患者会遗传来这种更容易焦虑紧张的素质;焦虑障碍患者大脑内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情绪物质含量偏低,此外大脑中感知环境变化负责警觉的“杏仁核”这个区域比健康人更加活跃,所以容易放大各种危险信号;
- 心理方面和内心中负性的灾难化的思维习惯有关,总是容易想到不好的结果,想到可能的危险,过度谨慎,多思多虑;
- 社会角度,也就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工作等方面,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总是以焦虑的方式和孩子互动,比如什么都不放心,告诫孩子这要小心那要小心,过度保护,或是对孩子虐待和忽视,孩子长大了都容易焦虑,此外,经历的变故过多,生活环境改变频繁,学习工作压力过大,或是在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下都容易产生病理性的焦虑。
焦虑障碍的治疗同样要在医生指导下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去进行治疗:
a.生物角度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同时进行慢跑、游泳、踢足球、骑车、步行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 30-60 分钟,研究表明运动对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有好处。
b.心理方面可进行至少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人们在焦虑感出现时普遍本能地去抵制焦虑,试图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事实上,焦虑是没有办法靠抵抗来消除的,不仅如此,有时还适得其反,越是挥之不去越是感觉无法掌控自己,越是感觉焦虑加重。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会从各自的角度来缓解焦虑,但都不是去抵抗焦虑。主流的几种心理治疗流派都对焦虑障碍有效,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理解患者的感受让焦虑的无助感得到照料,心理动力学治疗探索早年的经历,通过和患者一起理解焦虑症状背后没有被意识到的潜意识情感来缓解焦虑,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焦虑情绪背后的灾难性思维同时在行为上适应恐惧的场合来缓解焦虑,正念疗法通过如实地去接纳焦虑来让焦虑缓解。
c.社会角度,在医生指导下,分析和调整外界的压力因素,提高社会适应,增加安全感。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常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类是起效慢、但适合长期治疗的药物,主流药物是调节大脑内五羟色胺系统的 SSRI 类(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和调节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 SNRI 类(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这些药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见效一般需要 2-4 周,长期服用可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通常没问题;另一类是快速起效,但只适合短期治疗的药物,它们是安定类药物(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它们服用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见效,但长期用容易成瘾,所以只用于治疗早期,在第一类药起效前临时缓解焦虑症状。医生有时也会应用丁螺环酮或者坦度螺酮,一般作为辅助用药或者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米氮平适合焦虑、抑郁同时失眠、厌食的患者,或者也可与 SSRI、SNRI 类合用。此外,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也具有不错的抗焦虑作用同时可以助眠。心得安可以用于治疗考试焦虑或表演焦虑。焦虑障碍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找医生评估病情调整药物。吃药初期可能有点恶心,心慌,头晕,或短期内焦虑加重,这都是正常的,一般副作用一周内可缓解。如药物有效,在症状痊愈后,多数焦虑障碍需足药量巩固治疗 1 年,以预防复发,因为焦虑障碍和患者本人的焦虑素质和人格特点有关,容易在压力事件下复发,所以巩固治疗很重要,切不可好转后即刻停药。
经常失眠的人很可能是焦虑障碍。因为焦虑障碍经常伴随失眠,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放松不下来,肯定是睡不好觉的,焦虑会让人的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而睡眠时的神经应该是处于抑制的状态才对。常年吃安眠药的老人,很多属于从未正确诊治的焦虑障碍患者,在错误地长期服用安眠药后还形成了安眠药依赖。
焦虑障碍还经常伴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疼痛,心慌,头晕,头痛,出汗,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焦虑作为原始的动物本能之一,在面对危险时引发人的“或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焦虑时大脑派给身体一个任务,让全身高速运转来应对危险,但实际的危险并不存在,不需要战斗也不需要逃跑,最终就变成了各种身体症状。过去所谓的“植物神经紊乱”,多属于焦虑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焦虑情绪并不一定代表是“焦虑障碍”。上述焦虑障碍的几种类别有各自焦虑的特点和主题,但其他类别的精神心理障碍同样会表现出焦虑:
- 失眠障碍:对失眠的焦虑,越怕睡不着反而越是难以入睡;
- 躯体化障碍: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和担忧;
- 疑病症:对患有某种疾病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比如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或狂犬病),反复进行医学检查来排除;
- 强迫症:对强迫思维(比如门没有锁好)的担忧,因而引发强迫行为(反复确认门是否锁好);
- 人格障碍:焦虑主要集中于人际互动方面。比如边缘型人格的人会担忧别人会抛弃自己,回避型人格的人会因为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而回避与人交往,偏执型人格的人会担忧别人会危害到自己所以在社交中普遍表现出不信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疾病也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具体属于哪一种疾病,适合什么样的治疗,需要经由医生的判断。
焦虑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早在远古时期,这样的情绪就伴随着我们的祖先,这种对威胁的警觉反应,维系着物种的生存。但随着人类社会化的发展,焦虑情绪变得复杂多样,也演化出了很多类别围绕焦虑情绪的疾病,人们很想摆脱过度焦虑造成的不适感。好的消息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
正确科学地认识焦虑障碍,全程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接受心理咨询,养成运动和正念练习的习惯,焦虑障碍的治疗并不是一件难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早日康复。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文章 躯体化障碍:身体不适的心理疾病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科学治疗?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章 失眠患者的20个必读事项
陈伟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