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陈威

抗生素不该成为家中常备药

抗生素不该成为家中常备药

有的人习惯在家里的药箱中预备些药品,以防万一出现头疼脑热、感冒、腹痛的情况,可以应急使用。家庭药箱常备的药种类往往因人而异,不管备哪些药,有一种药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切不可随意使用,那就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各种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即前面提到的由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产生的;以及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它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品。抗生素又与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和喹诺酮类抗菌药),共同组成抗菌药这一大类。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抗生素叫做“消炎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因为炎症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它可以为分为很多类型。可以是细菌感染性炎症、病毒感染性炎症、创伤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炎症等等。在诸多类型的炎症中,抗生素仅仅针对细菌(或真菌)感染产生的炎症有效。所以消炎≠抗菌。把消炎药作为抗生素的代称,只会让人望文生义,误认为炎症必定需要使用抗生素。

以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有统计指出,约 70%~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另有 20%~30%是由细菌引起。可见其中大部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人得了感冒,多数会出现鼻部、咽喉部的炎症反应,比如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等局部症状,以及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面对这种情况,只有 20%~30%的细菌性感冒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情况,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然而,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有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 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抗生素滥用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细菌耐药。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举个例子,原本使用青霉素能够杀灭的细菌。在获得耐药性后,青霉素就不再能够杀灭这种细菌,或者效果不如原来那么彻底了。这种情况当然还可以改用其他类型的更加有效的抗生素,但在此过程中,感染耐药细菌的患者的治疗费用会因此增加,治疗时间也会因此延长,生病所需的康复的时间也就相对延长了。这一情况如果出现在原本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重症住院的患者身上,一旦感染耐药细菌,治疗也就更为困难,其最终结果有可能是危及生命的。

在我们临床上,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抗生素,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给药。如果不能按照抗生素的使用适应症规范使用,原本不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却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在达到疗程前过早中断;以及主观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低于有效剂量);未按照医嘱,不规律地使用抗生素。这些都属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都有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即便按照规范使用,抗生素仍然有可能导致部分人群出现不良反应。这部分情况虽然发生概率不高,但还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过敏,轻症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眼结膜充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除此之外,尚有可能出现,胃肠道的不适反应,转氨酶升高,肝肾功能损害等。再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存在耳毒性,造成耳鸣、听力减退和永久性耳聋;四环素可造成“四环素牙”(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喹诺酮类抗生素会造成软骨损害,因此 18 岁以下人群禁止口服或注射用药;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导致人体内的菌群失调,以及造成二次感染;怀孕期、有怀孕计划的适龄女性,更应该关注药物对胎儿潜在的危害。

然而,仍有部分人习惯于在家中储备抗生素,觉得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也是这些药,自己下次出现类似症状,当然可以拿出来服上几片。还有的人,在医院就诊时,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或者要求医生开好的、贵的抗生素。也有的人发现家人出现了身体不适,症状和自己之前的很像,就把自己的药“分享”给家人……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没有经过医生诊断之前,擅自服用抗生素,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对于抗生素,我们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范地使用。以下是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分享:

  •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记得按时服药;
  • 不要擅自中断治疗或减少抗生素的剂量;
  • 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或医务人员。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抗生素不该成为家中常备药

有的人习惯在家里的药箱中预备些药品,以防万一出现头疼脑热、感冒、腹痛的情况,可以应急使用。家庭药箱常备的药种类往往因人而异,不管备哪些药,有一种药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切不可随意使用,那就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各种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即前面提到的由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产生的;以及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它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品。抗生素又与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和喹诺酮类抗菌药),共同组成抗菌药这一大类。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抗生素叫做“消炎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科学。因为炎症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它可以为分为很多类型。可以是细菌感染性炎症、病毒感染性炎症、创伤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炎症等等。在诸多类型的炎症中,抗生素仅仅针对细菌(或真菌)感染产生的炎症有效。所以消炎≠抗菌。把消炎药作为抗生素的代称,只会让人望文生义,误认为炎症必定需要使用抗生素。 以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有统计指出,约 70%~8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另有 20%~30%是由细菌引起。可见其中大部分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人得了感冒,多数会出现鼻部、咽喉部的炎症反应,比如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等局部症状,以及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面对这种情况,只有 20%~30%的细菌性感冒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情况,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然而,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有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 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抗生素滥用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细菌耐药。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举个例子,原本使用青霉素能够杀灭的细菌。在获得耐药性后,青霉素就不再能够杀灭这种细菌,或者效果不如原来那么彻底了。这种情况当然还可以改用其他类型的更加有效的抗生素,但在此过程中,感染耐药细菌的患者的治疗费用会因此增加,治疗时间也会因此延长,生病所需的康复的时间也就相对延长了。这一情况如果出现在原本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重症住院的患者身上,一旦感染耐药细菌,治疗也就更为困难,其最终结果有可能是危及生命的。 在我们临床上,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抗生素,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给药。如果不能按照抗生素的使用适应症规范使用,原本不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却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在达到疗程前过早中断;以及主观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低于有效剂量);未按照医嘱,不规律地使用抗生素。这些都属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都有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即便按照规范使用,抗生素仍然有可能导致部分人群出现不良反应。这部分情况虽然发生概率不高,但还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过敏,轻症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眼结膜充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除此之外,尚有可能出现,胃肠道的不适反应,转氨酶升高,肝肾功能损害等。再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存在耳毒性,造成耳鸣、听力减退和永久性耳聋;四环素可造成“四环素牙”(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喹诺酮类抗生素会造成软骨损害,因此 18 岁以下人群禁止口服或注射用药;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导致人体内的菌群失调,以及造成二次感染;怀孕期、有怀孕计划的适龄女性,更应该关注药物对胎儿潜在的危害。 然而,仍有部分人习惯于在家中储备抗生素,觉得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的也是这些药,自己下次出现类似症状,当然可以拿出来服上几片。还有的人,在医院就诊时,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或者要求医生开好的、贵的抗生素。也有的人发现家人出现了身体不适,症状和自己之前的很像,就把自己的药“分享”给家人……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没有经过医生诊断之前,擅自服用抗生素,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可能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对于抗生素,我们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范地使用。以下是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分享: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记得按时服药; 不要擅自中断治疗或减少抗生素的剂量; 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或医务人员。

陈威

主治医师

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现血糖高了怎么办?

发现血糖高怎么办? 首先需要另选时间测量静脉空腹,以及静脉餐后 2 小时血糖。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血糖情况。检查前保持和平时一直的饮食习惯,不要刻意得多吃或者少吃。 除了全面了解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外,还应该了解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情况化验。以及常规心电图、眼底镜、颈动脉 B 超等辅助检查。这些检查,一是可以在用药以前,对身体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为下一步选择合适的药物做好铺垫。二是可以了解目前血糖高,是否已经出现了并发症(医学上称为靶器官损害)。 生活习惯方面也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贯穿血糖控制,至始至终都要坚持的,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少吃或者不吃添加白糖、蔗糖等甜食。控制一日三餐中的主食的量,比如大米、面条、薯类,可以多吃深色蔬菜,比如绿叶蔬菜,适量的鱼类、肉类、蛋类、牛奶等。烹饪要少油(控制在每天 25 克)。血糖控制不佳时要限制水果,等血糖稳定了,可以适量吃水果(不能没有节制,比如可以在两餐之间,吃半个苹果、半个梨子,番茄低糖也是比较好的水果替代品)。 说完了饮食,再说运动。血糖高,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对降低血糖是非常有帮助的。但血糖控制不稳定,有明显并发症,在并发症得到控制以前,不建议进行锻炼。运动最好选择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避免在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以免发生低血糖。锻炼一般是每周至少 5 天,每天半小时左右。推荐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等。锻炼后第二天,不应该有明显的疲劳感,否则运动量可能过大。 再就是是药物治疗,在血糖偏高、饮食、运动,仍然无法使得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时,就必须采取药物治疗,降糖药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您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药物。一般是从小剂量开始,定期检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满意,需要药物维持治疗。血糖是伴随终生的慢性疾病,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需要终生治疗。目前没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 最后要说血糖监测,就是定期测量血糖。这在血糖控制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饮食、用药。一般正常人静脉空腹血糖不超过 6.1、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7.8。而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不超过 7.0,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 10.0 以上就是关于血糖,以及血糖控制的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饮食、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规律服药,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陈威

主治医师

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现血压高了怎么办

大家是否关注过自己的血压呢?当发现自己血压不正常的时候,是怎么应对的? 如果是首次发现自己血压高,那么先不要紧张,你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果有,特别是血压的上压达到或超过180毫米汞住,下压达到或超过110毫米汞住,那么及时去医院就诊,就是恰当的选择。 如果目前没有任何不舒服,而且测量的血压也不是特别高,那么接下来咱们再重新测个血压,不过需要注意,你要是想解手,那先去上个厕所。测血压前静坐几分钟,5分钟以上最好,这期间不要和他人过多的交谈,尽量不要走动。要是刚才测量血压前刚好抽了根烟、喝了杯咖啡或者茶,那么先停一下,等30分钟后再重新测量。测量的时候注意放松,选张有靠背的椅子,测量时双脚应该平放于地面,不要跷二郎腿,不要交谈。人在运动后、情绪激动、饮用咖啡、浓茶后都有可能使血压升高,立刻测量血压并不一定准确,建议休息后再测量。 每次测量时,可以重复测量2~3次,两次测量间隔1分钟,再取比较接近的两次血压,计算两侧血压值的平均值。比如三次收缩压值分别是140、130、125,那么取130、125的平均值,最后测得的收缩压约为128。 第二个问题,如果调整好状态,重新测量的血压值仍然偏高,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目前有身体不舒服,建议按照上面的建议,应该及时就医。等不舒服的情况恢复后再测量血压。没有不舒服,血压高了,这个时候当然不应该放松警惕,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建议你这段时间多测量几次血压,要是以后测量的血压正常,那么虚惊一场,你目前还没有得高血压;要是测量几次都是高的,那么你就很可能属于高血压了。 这里临床上有一个标准,就是4周内测量非同日的血压3次,每次都达到高血压的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非同日,也就是不在同一天测量的血压,所以初次发现血压高,有必要隔几天测量几次血压,看看血压情况,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的血压到底是一过性的升高,还是得了高血压。 第三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处理,确定了高血压,接来下该怎么办? 高血压一旦确诊,建议在生活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生活干预也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酒、长期熬夜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当尽量改变这类习惯。除次之外,还有注意低盐饮食,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6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皮垫后水平装满可盛6克食盐),养成规律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等等,对于降低血压都非常重要。再就是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规范、平稳地降低血压。 最后,有任何关于降血压的疑问记得多和医生多沟通。

陈威

主治医师

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6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