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许桂林

(转)半乳糖血症

(转)半乳糖血症

【概述】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半乳糖主要来源于乳糖,后者来源于乳液,经乳糖酶水解后成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再经肠道吸收入血循环。半乳糖需通过 Leloir 代谢途径转变为葡萄糖后才能加以利用,其相关酶的缺乏则导致半乳糖代谢障碍。半乳糖代谢中有三种相关酶中的任何一种酶先天性缺陷均可致半乳糖血症:

  •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1-PUT)缺陷:此为经典的半乳糖血症,较为常见,基因在第 9 号染色体短臂;
  • 半乳糖激酶缺陷:较为罕见,基因在第 17 号染色体长臂;
  •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UDPGal-4-E)缺陷:罕见,基因在第 1 号染色体。

半乳糖血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杂合子者,上述半乳糖代谢的三种相关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 1/2;而纯合子者酶活性则显著降低。

【分型及临床表现】

Gal-1-PUT 的地域变异型甚多,酶活性受累程度不一。目前已知的变异型有:

  • Duarte 变异型;
  • 黑人变异型;
  • Indiana 变异型;
  • Rennes 变异型;
  • Bern 变异型;
  • Chicago 变异型;
  • Los Angel 变异型等。

半乳糖激酶的变异型较少,有:

  • Philadelphia 变异型;
  • Urbino 变异型;
  • 部分性一过性半乳糖激酶缺陷。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极为罕见。

半乳糖血症的临床表现视病型及病程有较大差异,可无临床症状,严重者呈暴发型。急性病程的患儿多数在出生后数天,因哺乳或人工喂养牛乳中含有半乳糖,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等,需即施行有关实验室检查,若及时检出可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可迅速出现白内障及精神发育障碍。轻型病程多无急性症状,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发声障碍、白内障、智力障碍及肝硬化等。女性患儿成年后性腺功能异常多见。其他如假大脑肿瘤,为一少见表现,此系半乳糖在脑内积蓄,继之转变为半乳糖醇遂致脑水肿及颅压增高。

【诊断】

诊断主要据临床症状及相关酶活性测定。新生儿筛查和早期的正确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以下检测有助半乳糖血症的诊断:

  • 血半乳糖浓度测定:正常浓度为 110~194μmol/L(应用半乳糖氧化酶或半乳糖脱氢酶法),患者其血浓度升高;
  • 尿半乳糖和半乳糖醇浓度测定;
  • 红细胞 1-磷酸半乳糖测定;
  • 半乳糖代谢相关酶测定:此为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 非特异性的生化指标测定:如蛋白尿、葡萄糖尿等;
  • 基因诊断:耗时较长,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新生儿筛查多选用 Beutler 试验(检测血滴纸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酰转移酶活性)和 Paigen 试验(检测血中半乳糖和 1-磷酸半乳糖)。

【治疗】

目前尚无病因治疗,尽早严格执行不含乳糖的饮食,不进食奶类及奶制品是控制症状及预防疾病发展的首要。可购买或自行调配不含乳糖的营养食品。检测不含半乳糖的营养恰当与否,简便的方法是定期检测患者红细胞内的 1-磷酸半乳糖浓度,0~0.12mmol/L 浓度提示为良好状态。

控制饮食的开始时间越早,患儿预后越好。不能坚持饮食控制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生长障碍及白内障。需终生进行饮食控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腹泻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一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一次,或每天2~3次。正常粪便成形,日量150~200g,水分占150ml左右。在便秘时,由于粪便堵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黏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不能称之为腹泻。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腹泻多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每天排便3次以上,粪便量和性状发生变化,粪便量增多,不成形,便溏稀,含水量增加,或在一定的时间有频繁水样便,每天排粪便总量超过300g,有时便中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有黏液、脓血。 根据病程,腹泻有急、慢性之分。病程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任何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方案

许桂林

主治医师

北京市公安医院

13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转)半乳糖血症

【概述】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半乳糖主要来源于乳糖,后者来源于乳液,经乳糖酶水解后成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再经肠道吸收入血循环。半乳糖需通过 Leloir 代谢途径转变为葡萄糖后才能加以利用,其相关酶的缺乏则导致半乳糖代谢障碍。半乳糖代谢中有三种相关酶中的任何一种酶先天性缺陷均可致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1-PUT)缺陷:此为经典的半乳糖血症,较为常见,基因在第 9 号染色体短臂; 半乳糖激酶缺陷:较为罕见,基因在第 17 号染色体长臂;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UDPGal-4-E)缺陷:罕见,基因在第 1 号染色体。 半乳糖血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杂合子者,上述半乳糖代谢的三种相关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 1/2;而纯合子者酶活性则显著降低。 【分型及临床表现】 Gal-1-PUT 的地域变异型甚多,酶活性受累程度不一。目前已知的变异型有: Duarte 变异型; 黑人变异型; Indiana 变异型; Rennes 变异型; Bern 变异型; Chicago 变异型; Los Angel 变异型等。 半乳糖激酶的变异型较少,有: Philadelphia 变异型; Urbino 变异型; 部分性一过性半乳糖激酶缺陷。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极为罕见。 半乳糖血症的临床表现视病型及病程有较大差异,可无临床症状,严重者呈暴发型。急性病程的患儿多数在出生后数天,因哺乳或人工喂养牛乳中含有半乳糖,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等,需即施行有关实验室检查,若及时检出可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可迅速出现白内障及精神发育障碍。轻型病程多无急性症状,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发声障碍、白内障、智力障碍及肝硬化等。女性患儿成年后性腺功能异常多见。其他如假大脑肿瘤,为一少见表现,此系半乳糖在脑内积蓄,继之转变为半乳糖醇遂致脑水肿及颅压增高。 【诊断】 诊断主要据临床症状及相关酶活性测定。新生儿筛查和早期的正确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以下检测有助半乳糖血症的诊断: 血半乳糖浓度测定:正常浓度为 110~194μmol/L(应用半乳糖氧化酶或半乳糖脱氢酶法),患者其血浓度升高; 尿半乳糖和半乳糖醇浓度测定; 红细胞 1-磷酸半乳糖测定; 半乳糖代谢相关酶测定:此为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非特异性的生化指标测定:如蛋白尿、葡萄糖尿等; 基因诊断:耗时较长,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新生儿筛查多选用 Beutler 试验(检测血滴纸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酰转移酶活性)和 Paigen 试验(检测血中半乳糖和 1-磷酸半乳糖)。 【治疗】 目前尚无病因治疗,尽早严格执行不含乳糖的饮食,不进食奶类及奶制品是控制症状及预防疾病发展的首要。可购买或自行调配不含乳糖的营养食品。检测不含半乳糖的营养恰当与否,简便的方法是定期检测患者红细胞内的 1-磷酸半乳糖浓度,0~0.12mmol/L 浓度提示为良好状态。 控制饮食的开始时间越早,患儿预后越好。不能坚持饮食控制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生长障碍及白内障。需终生进行饮食控制。

许桂林

主治医师

北京市公安医院

13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粘膜该怎么修复

 保护 胃粘膜的药物能在胃部形成保护膜,暂时缓解疼痛,是很常用的胃药。但由于胃病会经常反复发作,因此需要长期用药。然而这些胃药大多含重金属,短期内的确是可通过形成保护膜覆盖胃壁表面缓解疼痛,但长此以往,药物中的重金属成份大量蓄积在体内,不但有害于健康,而且也不利于胃部的自我修复。   都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药物只能是其次,而且胃粘膜有自我修复功能,最重要的还是调理。应当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不吃夜宵,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和可乐等刺激性东西,且因为胃酸的缘故,要忌酸食,防止胃酸对胃粘膜的进一步破坏,最好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喝白粥,面条,不要吃太油的东西,吃清淡的菜,如菠菜、胡萝卜、生姜、螺旋藻等对胃都有极好的食疗作用,既可以消除幽门螺旋杆菌,又可以修复胃粘膜。   总之,养胃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较长一段时间,改善自己的不良习惯慢慢调养,随着胃粘膜的逐步修复,胃病总会离我们远去的。

许桂林

主治医师

北京市公安医院

13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