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布娟

走出近视误区

走出近视误区

作为一名小儿眼科医生,门诊最常接诊的就是近视的孩子。目前大多数家长对于高度近视致盲风险的认识逐渐提高,会主动配合医生及时给孩子戴镜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视过快增长。但仍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不要紧,大不了以后做激光手术呗”。其实,有关于近视的误区还不止这些,让我们一同了解并走出近视误区吧。

误区一、近视不能戴眼镜,度数会越戴越深的。其实一旦真性近视后,不戴眼镜只会让眼睛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不仅不会降低度数,更会导致近视增长过快。

误区二、戴眼镜不好看,眼睛会变成“金鱼眼”。高度近视的患者将眼镜摘下来后显得眼睛特别突出,像金鱼的眼睛一样,不好看!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戴眼镜导致的眼睛变形,所以不愿意让孩子配戴眼镜。其实眼睛变凸不是眼镜惹的祸,而是近视进展后眼轴不断增长,逐渐变凸。

误区三、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了,而且度数会越戴越深。首先来说说“近视度数为什么会越来越深”?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眼轴才 17mm 左右,屈光状态呈现+3D 的远视。由于正常孩子都应该有这样 3D 的远视,所以又称作“生理性远视”。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身体各个器官都会长大,眼睛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眼球不断长大,远视逐渐减少到正视状态,如果生长发育过快,则长成为“近视”。一般在生长发育期内,一年增长的速度是 1D(100 度)。再来看看“近视眼镜为什么摘不下来?”道理很简单呀,戴上眼镜后外界物体能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看清楚了。与戴镜后清晰的世界相比,谁又想摘掉眼镜继续回到以往模模糊糊的状况呢?所以近视度数的加深与戴眼镜是没有关系的,而是由于孩子生理发育眼轴不断增长再加上用眼负担的加重以及不正确的用眼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的。反倒是戴镜后视觉质量提高,用眼疲劳改善,一定程度的延缓了近视的进展。

误区四、轻度近视不用配镜。通常将 300 度以下的近视称为轻度近视,以往的观念认为轻度近视不用配镜。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建议及时配镜。(1)裸眼视力很差。视力低于 0.5,看远时经常不清楚,需要“使劲眯着眼睛”才能看;(2)双眼视力相差大。不戴眼镜矫正则会造成双眼不能同时使用,容易造成外斜视;(3)调节力差。不戴眼镜看近物时焦点恰巧落在近视眼的“近点”上,因此不需要眼睛调节就能看近,久而久之调节功能就退化了,那么因为调节滞后的存在导致近视增长过快;(4)患有间歇性外斜视。外斜视的病人通常表现为集合功能差,而集合与调节常常是伴随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当不戴镜时由于少用“调节”,那么“集合”功能就会更差,导致外斜视发展快。

误区五、配镜时欠矫一些好。近年来的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近视欠矫配镜与足矫配镜比较起来更容易导致近视增长快。因此,建议配镜时尽可能足矫,使用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不同的人最佳矫正视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足矫是要求达到最清晰视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矫正至 1.0。比如说一位近视患者,戴-2.0D 能矫正到 1.0,戴-2.25D、-2.50D 可以矫正到 1.2,那么就应该给他配-2.25D 的眼镜。

误区六、孩子近视不要紧,长大以后可以做激光手术。近视眼激光手术,即通常所说的角膜屈光手术或准分子激光手术,是利用 193nm 波长的紫外激光准确切削角膜的光学区,重塑角膜表面屈率,通过降低中央区角膜的曲率,达到不戴镜提高视力的目的。所以,手术是对患者的角膜组织进行切削,而且近视度数越高,需要切削掉的角膜也就越多。对于角膜本身就比较薄的患者,从安全角度来讲就根本无法选择该手术。

误区七、近视激光手术可以治疗近视。从手术的原理就不难看出,近视激光手术只是改变了角膜的曲率,让眼睛的屈光系统在不借助眼镜的情况下,外界物体的影像成像在视网膜上。但眼睛由于近视已经发生的改变如眼轴拉长、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等并没有被“治愈”。因此近视激光手术严格的来讲仅仅是改善了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而不是从根本上治疗了近视。曾接诊过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他在 18 岁时曾经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视力不断下降,当术后 5 年来医院验光时发现近视居然高达 1200 度,眼底呈现明显的高度近视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所以,当近视度数不稳定的时候选择近视激光手术,术后由于眼球壁变薄,在眼内压力的作用下,会使近视度数增长更快。而且手术年龄越小,发生术后圆锥角膜的机会也越大。

误区八、ICL 植入手术可以治疗近视。与角膜屈光手术用激光切削部分角膜组织不同的是: ICL 植入手术,就是在眼睛里面植入一枚人工晶体,简单地说相当于把框架眼镜或者隐形眼镜移到眼内去了。对于角膜过薄的高度近视患者,由于无法做角膜激光手术,但又不想戴着厚重的镜片,可以选择 ICL 植入手术。但必须明确的是,尽管与激光手术原理不同,但仍然只是改变了不戴镜的裸眼视力,而不是从根本上治疗近视,原有的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不会得到任何改善。对于年龄<18 岁,眼睛的屈光状态还未达到稳定,近视度数还可能进一步增加,眼球结构还未发育完全者不能施行该手术。而且 ICL 植入手术是内眼手术,对于手术的要求会更高,术后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关并发症如感染、术后高眼压及角膜内皮损伤等。

所以,跟大家分析了一些常见的近视误区,就是希望家长能正确的对待已经近视的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及时配镜给予清晰的视觉环境,因地制宜的选择正确的方式控制近视发展,一旦出现高度近视尽早选择微创后巩膜加固手术,避免严重的高度近视致盲眼病的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患者关心的关于异体巩膜和后巩膜加固手术的问题

【统一回复】近期患者电话咨询较多的有关异体巩膜和后巩膜加固手术的问题 问题1:北医三院后巩膜加固手术,为什么使用“异体巩膜”而不使用“牛心包”? 回答:从移植材料的属性上讲,异体巩膜是与人类相同种属的异体材料,牛心包则属于不同种属的异体材料。因此,“异体巩膜 ”作为与移植部位(眼球后极部巩膜)各项生物性能指标最接近的组织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不易排斥、组织学韧度高、易与自身巩膜相融合的特点,一直以来都作为后巩膜加固手术的首选材料。但是,该材料需要捐献者的眼球组织,非常珍贵,很难获得。北医三院拥有国家批准的眼库,所以才有机会得到该组织提供的材料,并用于后巩膜加固手术、难治性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眼球穿孔等眼病的治疗。 问题2:手术后异体巩膜会吸收吗?是否可以通过眼B超探测到? 回答:只要不发生排斥反应,异体巩膜是不会吸收的。早期通过炎症反应与患者的自身巩膜相粘连以后将逐渐与其发生融合并长在一起而加固患者的后极部巩膜。因此在术后早期,由于异体巩膜尚未与自身巩膜相融合,两层组织存在着潜在间隙,眼部B超是可以探测出来的。当两层组织逐渐粘连并长在一起时,由于两层组织密度完全相同,且两层之间没有了间隙,通过组织回声原理探测的B超,就无法分辨出自身巩膜与异体巩膜。但是,此时在更高分辨率的眼眶磁共振下成像下,依然可辨别出与异体巩膜融合处增厚了的后极部巩膜组织信号 (见下图)。 问题3:异体巩膜安全吗? 会携带艾滋病毒或者肿瘤细胞吗? 回答:眼库的异体巩膜是绝对安全的。眼库的组织材料来自于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眼库在接受捐赠时,会严格的评估和筛选捐献者身体条件,国家对此出台了相关标准。对受者的健康及安全有影响的组织,是决不能应用于临床移植的。因此,北医三院用于后巩膜加固手术的异体巩膜,根本不可能存在携带艾滋病毒或者肿瘤细胞的可能性。 问题4:北医三院采用“改良微创后巩膜加固手术”的移植片与传统的兜带术相比较是否很小呢? 回答:不小。两种手术方式所用移植片的形状不同:传统的兜带术使用的移植片为长条形,北医三院采用的移植片为圆形。而后巩膜加固手术是否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1)控制眼轴及近视度数过快增长,(2)改善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患者今后因高度近视而发生严重眼底病变的风险,关键在于手术加固眼底重要结构——黄斑所在的后极部巩膜区域。传统的兜带术如下图所示。 改良的微创后巩膜加固手术,是在微创后巩膜加固手术基础上,将植入材料的直径由原先10-12mm增大到17-20mm (如下图所示),更大范围的加固了眼球后极部巩膜,从而提升了保护力度,加强了手术效果。 版权说明 此文章原始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眼科 布娟(主任医师),由京东健康运营发布

布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3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医生是如何诊断弱视的?

当幼儿园或妇幼保健机构体检发现孩子视力低于同年龄孩子的正常发育水平,或者用电脑验光设备筛查出明显的屈光不正,以及家长觉察出孩子歪头视物等一系列不良的姿势后,该如何确诊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儿童常见的“弱视”呢?这就需要尽快带孩子来医院进行较为详细的眼科检查了。 其实,小儿眼科医生在确诊弱视过程就是在检查和发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视力低下?在这个孩子身上有没有导致弱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当这种危险因素没有被及时解除后是否已经对患儿的视力及视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只有仔细检查后才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弱视诊断看似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却需要医生具有足够的专业度以及对小患者的细心与耐心。 通常情况下,在医院就诊后医生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诊断的: 1、询问病史:如何发现孩子的视力异常的?如果有斜视,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是经常还是偶尔斜视?是一只眼睛经常斜视还是双眼交替性斜视?家族中有无弱视的患者?是否为足月顺产?是双胞胎吗?出生时有缺氧或低体重吗? 2、视力检查: 3 岁以上儿童可以教会其查视力。3 岁以内的婴幼儿可以用鲜艳的玩具或灯光看他双眼能否准确地远近跟随物体运动,并且分别遮盖两只眼睛,比较一下遮盖后的反应。如果遮盖一眼后,患儿立即挣扎哭闹、将遮盖物推开,但遮盖另一眼后,患儿不反抗、很高兴,说明患儿双眼视力有明显差别,遮盖后无剧烈情绪反应的那只眼视力比较差。 3、检查有无斜视: 常用角膜映光法检查患儿是否有明显的斜视存在。检查者让患儿注视小灯,观察患儿两眼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两眼反光点均位于瞳孔中央,则没有显性斜视。反之,则说明有显性斜视的存在。 使用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的方法可以检查出间歇性斜视来。当上述方法结合三棱镜使用,还可以作为斜视的定量检查而查出斜视的度数。 4、散瞳验光: 为什么儿童验光一定要“散瞳”呢?是因为要想了解准确的屈光状态,就得让眼睛在调节放松的情况下来检查。但是儿童的眼睛调节力强,验光时就要用睫状肌麻痹剂使得调节放松下来再进行验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屈光状态结果。在睫状肌麻痹的同时,瞳孔就被散大了,所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 一般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睫状肌麻痹剂,年龄越小(小于 6 岁),调节越强,需要使用较强的睫状肌麻痹肌——1%阿托品眼膏。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大于 6 岁),调节力稍弱,可以选用较为弱一点的睫状肌麻痹剂——复方托吡卡胺。但对于有内斜视的孩子来讲,不论年龄,首次验光一定选择用阿托品眼膏。 5、外眼及眼球结构的检查:重点检查患儿有无上睑下垂、眼睑内外翻、倒睫、角膜与晶状体是否透明,眼底是否正常等。 6、对比敏感度及双眼视功能等检查。

布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8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型的弱视训练与传统的训练哪种更有效?

一、新型的弱视训练与传统的训练有何不同? 传统的弱视训练方法是着重对眼睛这一重要的视觉器官进行训练,比如采用遮盖、红光闪烁、穿针、穿珠子的方法,对视力进行一定的提高训练。 而新型的弱视训练方法更注重于对大脑的训练。主要是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学习,激活视觉信号通路,矫治和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达到治疗弱视提高矫正视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增加患者的视觉感知能力,也就是说更好的识别、理解所看到的视觉信息。并且加强双眼协调使用的能力及立体视。 二、究竟哪种训练对于弱视的孩子更好呢? 在选择训练方法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弱视治疗的阶段、患者的年龄、依从性以及临床症状等多方面,才能选择更适合的方法。 举例来讲:对于一个单眼重度弱视的患者,需要首先选择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比如采用弱视综合治疗仪等进行训练。通过传统的弱视训练,刺激黄斑中心凹的视锥细胞,提高其兴奋性,调动眼睛里的视网膜感光细胞更好的扑捉外界光照及物像的变化,能使患者通过这只弱视眼精确定位物体的位置、分辨大小、颜色、对比度等基本信息。 当视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融入脱抑制训练(健眼对弱视眼的抑制解除)、视觉感知能力的训练,比如:分视脱抑制训练、噪声脱抑制训练等。 此类训练项目使得大脑能更好的接受来自弱视眼的视觉信息,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视觉分辨能力等。 紧接着还要进行双眼协调性、眼球运动能力、迅速追随注视目标的能力等。比如:注视稳定性训练,眼位训练等 最后还要通过脑知觉的训练不断扩大双眼融合的范围以及建立和提高立体视。比如:分开辐辏训练,立体视训练等。 三、为什么孩子更喜欢新型的弱视训练呢? 新型的弱视训练具有更多种的刺激模式(条栅、正弦波、裂隙光、棋盘格、螺旋线,甚至一些艺术作品的画面等波形及光谱以及一些特殊的视觉信号),结合孩子感兴趣的电子游戏,刺激视觉通道,辅以手眼协调运动,加速视觉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增进视觉技巧、开发视觉潜能、改进视觉功能。 训练是互动的,可跟踪的,及时根据患者的学习能力和进展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制。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弱视训练或者是新型的弱视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弱视眼的矫正视力都是有帮助的。但二者各自具有其特点,需在临床应用上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尽快恢复弱视患者视力、改善双眼视功能的治疗目标。

布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