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吕怀宝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么鬼?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么鬼?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人贵有自知之明”,原文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谈到对疾病的自知力,普通人生了病都知道自己的胃不舒服,牙疼、头疼等等,哪里不得劲、哪里不舒服,就到医院找专科大夫求诊,希望得到及早的治疗,早日解除病痛。

可是在精神科,我们却常常会看到很多精神病人纵然出现敏感多疑,妄闻,孤僻懒散,行为冲动、伤人杀人毁物、甚至自伤、自残、自杀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人却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究其原因在于,病人对自身的精神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判断,精神科术语叫缺乏自知力。所谓自知力也称为洞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患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表现,对病态表现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完整和深刻,以及对待治疗的态度等。

精神病人往往有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病人感觉自己确实听到、看到有人骂自己,要害自己等,在幻觉影响下患者的妄想会加重。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不能辨认是自身疾病的症状,并且现实中确实没有这件事。例如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认为有一人要害他,因而东躲西藏,感觉饭菜、水的味道不对,认为里面有毒,不肯吃饭不肯喝水害怕被毒死,甚至跑到派出所报案要求警察保护,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病人却认为是千真万确的。当家人领其去看病时,患者则否认有病,认为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家人不但不去惩罚迫害他的人,反而让他来住院治疗,病人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甚至打骂家人,认为家人也被坏人给控制了,并拒绝就医。

事实上,精神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据调查,急性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 97%没有自知力。并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在患病初期,病人对症状持怀疑态度,如对有些幻听,病人自己也感奇怪,为什么别人听不到,自己却能听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逐步丧失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坚信不移,甚至影响到的情绪和行为:跟幻听对话,外出找妄想对象理论,质问对方为什么要迫害他,甚至做出打人骂人甚至伤人杀人等肇事肇祸行为,否认自己有病,并拒绝检查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

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的自知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自知力恢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 最好的;恍然大悟:“啊!原来自己出现过精神不正常!”,能够回忆当初有过什么病态的表现,例如多疑、幻听等等,会积极配合治疗。
  • 差一点的;能够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疾病,愿意吃药;只说自己患过病,讲不出当初有过哪些不正常。
  • 再差一点的;只是口头承认自己有病,被动接受治疗,在督促之下才会吃药。
  • 更差的;只是承认有过一点点不正常、但不是疾病;表示不必吃药。
  • 最差的;也就是没有自知力,根本否认疾病、否认有过不正常,完全拒绝治疗。

自知力丧失在临床上是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自知力变化及其完整程度,又往往是判断精神病恶化、好转、或治愈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它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精神病人有“自知之明”是医生高兴看到的事情,并且临床工作中,精神科大夫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也是在给病人做精神疾病的科普宣教,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精神疾病的发现并不难,难的是疾病治疗和后续的康复。目前我国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扎实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希望借此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科学规范的康复,让精神病人能够融入社会,尽享社会发展的带来的福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情绪像过山车,一会在山峰一会在谷底,这是双相情感障碍!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的精神障碍。 病人在燥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病人可能出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乐观热情,他们的情感高涨,可以有相当高的感染力。有时病人的情感高涨表现不典型,可以表现容易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严重的可以有冲动,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此外,还表现讲话显得急促,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言语增多,好像有满脑子的话,要赶快倾诉出来,活动明显增多,难以安静,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往,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开玩笑,爱管闲事,容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花钱大方,挥霍摆阔,不负责任,还有的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性欲亢进,等等。 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可以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常有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赶到思路闭塞,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主动的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自我评价低,自责或者后悔,常常有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病人存在认知方面的损害,如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学习困难,生活懒散,被动,常常独自坐在一旁,或者整日卧床,不修边幅,日常生活料理需要他人督促,等等抑郁的表现。 之所以叫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这类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躁狂发作相和抑郁发作相的表现,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这两种临床相的症状完全相反,有天壤之别,病人形容自己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躁狂发作时在山峰,看见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在抑郁发作时,情绪却跌入谷底,黯淡无光,昏暗低沉。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是多种多样的,有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或者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混合迁延性,或者情绪像潮水一样潮起潮落性。并且如果病情多次反复发作,会出现发作的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重性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致残风险,一定要引起重视。 好的,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吕医生,咨询精神心理问题,可以找吕医生!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疾病是脑子缺乏一些激素,能直接静脉注射这些药治疗吗?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 目前临床上精神疾病的病因还是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例如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亢进假说,抑郁症是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低下假说,从而通过这些假说,研制出了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 既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脑内的多巴胺亢进,或者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低下导致的,那么能不能直接给这些病人注射多巴胺或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来治疗这些精神疾病呢? 答案是不能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必须进入脑组织,才能发挥治疗作用,但是人体对自己的脑组织有着很严密的保护措施,这就是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一个屏障叫做血——脑脊液屏障,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肌肉注射多巴胺五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因为它们都不能通过血液——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所以就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血液中是有多巴胺、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但是它们的多少只反映脑组织以外的外周组织的情况,并不能反映脑组织中这些激素的含量的多少。 对人体来说,药物都是来自身体外的异物,因此都会被排除在血液——脑脊液屏障之外。 所以不论是多巴胺五羟色胺,还是去甲肾上腺素都进不了脑组织,都不可能作为药物来直接治疗精神疾病,我们只能利用能够影响他们代谢,并且又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去替代他们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抗精神病药有依赖性吗?

患病后要服用药物治疗,在询问医生药物用法时我们往往有很多的顾虑,问东问西的:大夫,这药有副作用吗?这药需不需要忌口?这药有依赖性吗等等不一而足。在精神科也是如此,可是患者和家属比较关心的是另一个话题:抗精神病药有依赖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精神科药物的种类。目前精神科临床上常用药物以下几个大类: 1、抗精神病药,顾名思义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2、抗抑郁药;3、心境稳定剂,治疗躁狂、双相障碍等的药物;4、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也就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5、抗痴呆药,指的是治疗各种类型痴呆的药物。6、镇静催眠药,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安眠药。 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慢性迁延反复加重慢性化的特点,而抑郁症、双相障碍、多动症等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老年痴呆更有进行性加重的进展性病程。服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治疗,控制精神症状,防止复发。所以服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精神症状,而不是因为患者对这些药物有依赖性。 谈到有依赖性的药物就不得不说镇静催眠药,目前市面上用来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传统的苯二氮卓类的药物(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安定),再就是以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等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安定类药物。这些药物多少都有依赖性的特点,其中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最强。服药物这类药物超过一个月就会容易产生依赖性,所以除非失眠较重或者年龄较大的病人外,失眠病人原则上不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果临床上服用的话也不要超过一个月,等失眠改善控制症状后,就应换用其他副作用小的药物。所以受失眠的困扰的网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