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吕怀宝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953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精神科

可加号 可处方
99%
好评率
4069
接诊人数
2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向吕怀宝医生问诊
服务图标
图文问诊
¥12
/5次提问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电话问诊
¥20
/20/3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视频问诊
¥50
/30分钟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私人医生
¥88
/1个月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服务图标
门诊加号
¥0
小程序医生主页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吕怀宝医生介绍
专业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各种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个人简介
作为一名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医生,08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12年参加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在职研究生学习。13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系统学习过认识行为治疗,焦点解决,正念治疗等心理咨询技术。我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15年,在临床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医者仁心为你的健康护航保驾!
患者评价
99%好评率
回复质量
99%好评
服务态度
99%好评
回复速度
100%好评
j***6
评价详情:服务态度好,开药明确,圣手仁心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2-18
j***6
评价详情:吕医生回复很好,仁心仁术!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25
张***蓉
评价详情:每次都是耐心给患者讲解沟通非常有耐心,经验丰富,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15
黎***y
评价详情:很热心,很有耐心,谢谢医生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04
j***6
评价详情:谢谢医生,耐心认真,仁心仁术!
问诊类型:图文咨询
2021-11-03
科普文章

文章 情绪像过山车,一会在山峰一会在谷底,这是双相情感障碍!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叫做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的精神障碍。 病人在燥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病人可能出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乐观热情,他们的情感高涨,可以有相当高的感染力。有时病人的情感高涨表现不典型,可以表现容易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严重的可以有冲动,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此外,还表现讲话显得急促,语速比平时明显加快,言语增多,好像有满脑子的话,要赶快倾诉出来,活动明显增多,难以安静,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往,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开玩笑,爱管闲事,容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花钱大方,挥霍摆阔,不负责任,还有的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性欲亢进,等等。 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可以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常有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赶到思路闭塞,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主动的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自我评价低,自责或者后悔,常常有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病人存在认知方面的损害,如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学习困难,生活懒散,被动,常常独自坐在一旁,或者整日卧床,不修边幅,日常生活料理需要他人督促,等等抑郁的表现。 之所以叫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这类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躁狂发作相和抑郁发作相的表现,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这两种临床相的症状完全相反,有天壤之别,病人形容自己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躁狂发作时在山峰,看见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在抑郁发作时,情绪却跌入谷底,黯淡无光,昏暗低沉。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是多种多样的,有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或者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混合迁延性,或者情绪像潮水一样潮起潮落性。并且如果病情多次反复发作,会出现发作的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重性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致残风险,一定要引起重视。 好的,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是吕医生,咨询精神心理问题,可以找吕医生!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疾病是脑子缺乏一些激素,能直接静脉注射这些药治疗吗?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 目前临床上精神疾病的病因还是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例如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亢进假说,抑郁症是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低下假说,从而通过这些假说,研制出了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 既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脑内的多巴胺亢进,或者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低下导致的,那么能不能直接给这些病人注射多巴胺或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来治疗这些精神疾病呢? 答案是不能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必须进入脑组织,才能发挥治疗作用,但是人体对自己的脑组织有着很严密的保护措施,这就是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一个屏障叫做血——脑脊液屏障,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肌肉注射多巴胺五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因为它们都不能通过血液——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所以就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血液中是有多巴胺、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但是它们的多少只反映脑组织以外的外周组织的情况,并不能反映脑组织中这些激素的含量的多少。 对人体来说,药物都是来自身体外的异物,因此都会被排除在血液——脑脊液屏障之外。 所以不论是多巴胺五羟色胺,还是去甲肾上腺素都进不了脑组织,都不可能作为药物来直接治疗精神疾病,我们只能利用能够影响他们代谢,并且又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去替代他们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抗精神病药有依赖性吗?

患病后要服用药物治疗,在询问医生药物用法时我们往往有很多的顾虑,问东问西的:大夫,这药有副作用吗?这药需不需要忌口?这药有依赖性吗等等不一而足。在精神科也是如此,可是患者和家属比较关心的是另一个话题:抗精神病药有依赖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精神科药物的种类。目前精神科临床上常用药物以下几个大类: 1、抗精神病药,顾名思义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2、抗抑郁药;3、心境稳定剂,治疗躁狂、双相障碍等的药物;4、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也就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5、抗痴呆药,指的是治疗各种类型痴呆的药物。6、镇静催眠药,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安眠药。 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慢性迁延反复加重慢性化的特点,而抑郁症、双相障碍、多动症等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老年痴呆更有进行性加重的进展性病程。服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治疗,控制精神症状,防止复发。所以服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精神症状,而不是因为患者对这些药物有依赖性。 谈到有依赖性的药物就不得不说镇静催眠药,目前市面上用来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传统的苯二氮卓类的药物(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安定),再就是以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等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安定类药物。这些药物多少都有依赖性的特点,其中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性最强。服药物这类药物超过一个月就会容易产生依赖性,所以除非失眠较重或者年龄较大的病人外,失眠病人原则上不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果临床上服用的话也不要超过一个月,等失眠改善控制症状后,就应换用其他副作用小的药物。所以受失眠的困扰的网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如何区别,听吕医生说!

Hello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 很多网友对于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或者典型的抑郁症认识尚且不太全面。对于症状不典型、不明确,或者处于疾病的早期而精神症状尚未充分发展戒断,就更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了。 那么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之间如何相互鉴别呢? 首先第一点,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和情感平淡为原发的症状,虽然情感平淡患者外表有时类似抑郁症状,但缺乏抑郁障碍患者的悲观、绝望、自卑、自责等比较强烈的那种情感体验。而抑郁障碍患者则是以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闷闷不乐为原发的症状,负性情感体验比较深刻。 第二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多发生在精神病性症状之后,与精神病性症状关系比较密切,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而缓解;而抑郁障碍患者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则发生在抑郁情绪基础之上,与抑郁情绪一共发展随着抑郁情绪的好转而好转,恶化而恶化。并且多以指责,埋怨,谩骂等幻听或者自责、自罪妄想为主。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如荒诞离奇的妄想,多种妄想同时存在,而且相互矛盾,评论性,争论性的幻听内容等等。这是与抑郁症的精神病性症状有显著不同。 第三点,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持续进展或者发作性进展,缓解期常残留精神症状或者人格的缺损。而抑郁障碍都是间隙性病程,间歇期病人的人格基本正常。 第四点,同一种外部表现在两种疾病的症状表达也有所不同,例如少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表现为思维贫乏。用病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脑子空洞无物,感觉没有什么话想说。没有什么话要说。而抑郁障碍患者常常为思维迟缓,处于预说不能的状态。用病人自己的话说,脑子里有想法,但是思考问题变得缓慢,像机器少了润滑油上生锈的机器一样。笑容减少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情感的迟钝,淡漠。表现为亲情观念差,不知道关心体贴家人。而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情绪低落活动减少。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是意志行为的缺乏,社会退缩,内向性的体现。可以表现为无欲无求的状态。而抑郁症患者则是意向活动缓慢减少,不想活动或者缺乏精力的体现。病人有的那种活动的欲望,但是没有活动的经历。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与抑郁木僵状态相鉴别,前者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常伴有违拗、被动性的服从或者蜡样屈屈,紧张性兴奋的表现,而抑郁性的木僵有白天重夜间轻的表现。 以上就是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症状方面的不同。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两次复发,吃回原来的药还有效果吗?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有网友发私信求助,说自己 20 年 5 月份没有原因感觉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干什么都没有兴趣,感觉脑子思考问题特别慢,脑子像机器生了锈一样,懒散,不愿干活,整天想躺着,疲倦,感觉浑身像被灌了铅一样沉重,吃饭也没有胃口,真正体会到味同嚼蜡是什么体验,失眠,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早醒,性欲明显的减退,根本不想。 到专科医院诊断抑郁症,服用药物治疗 3 个月后好转,然后自行停药。结果 20 年 10 月份病情复发,经过服药治疗半年后又是停药。结果现在病情再次复发,服用原来的药物后迟迟不见效,这位病友发私信询问我,现在自己非常难受,服用以前的药物可以吗,还会有效吗? 首先,我在这里要劝广大抑郁病友,患病以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到精神专科医院看病,规律服药,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不要自行停药,这样非常容易导致病情复发。首次治疗时间需要 1 年左右,再次复发需要治疗时间是 2 到 5 年,如果 2 次以上复发有可能要终身服药。 那么经过两次复发以后,再服用原来的药物还会有效吗?原则上讲初次治疗有效的药物,复发时再次服用还是有效果的。抑郁症治疗指南上建议抑郁症治疗选择药物时,一种抗抑郁药物选择以后一定要足剂量足疗程治疗,足剂量足疗程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换药。不能频繁换药,如果一种抗抑郁药没有足量足疗程治疗就换用另一种药物,非常容易导致抑郁症状的难治。所以首次治疗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复发时建议首选这些药物。 但是频繁的抑郁复发导致的结果是抑郁更加难治,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可能治疗效果上会大打折扣。即使这种药物有效,可能它的见效时间会慢很多,治疗的药物剂量也要偏高一些。这就解释文初这位病友经过 2 次复发,再次服用原来药物迟迟不见效的原因。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抑郁症病友确诊治疗以后一定要按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千万不能自行停药。这是很多病友的教训,需要我们牢记。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服用精神科药物容易使人肥胖,精神病药物里面有激素吗?

在精神科临床,病人服用精神科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后经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口干、便秘、心慌、手抖,眼睛发涩,坐立不安,性功能障碍,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规律,男性出现乳房增大等等。可是目前在临床上给病人、家属及精神科医生带来最大的困扰却是肥胖问题,也叫做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在这里专指在精神科临床中,因病人服用精神科药物引起的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中心的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主要的成分是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的肥胖。 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约为正常人群的二到三倍。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发生二型糖尿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的五倍,所以代谢综合征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减少伴随或多发代谢紊乱而出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那么,病人服用精神科药物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肥胖呢,这时候病人及家属常问的问题就来了:大夫,精神科药物里面有激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精神药理学讲起:精神科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抗组胺 H1 受体和抗五羟色胺 2A 受体引起肥胖。 1、有些药物会阻断组胺 H1(抗过敏的主要机制)受体,导致镇静。镇静的好处是可以改善病人的焦虑、激越和失眠,坏处是引起嗜睡、主动注意力减退,反应慢,多睡多吃,导致体重增加; 2、有些药物通过抗五羟色胺 2A 受体,引起贪食,进一步导致体重增加; 3、有些药物降低五羟色胺 2C 受体,引起饱胀感降低,引起贪食,进一步加大体重增加的风险; 4、此外,精神病患者大多意志活动减退,也就是说懒散,不爱活动,主动性差,也对肥胖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综上来看,一方面患者多食多睡,食物的摄入增加;另一方面,患者懒散,不爱活动,导致消耗减少,两者的累加效应导致肥胖。所以,服用精神科药物导致的肥胖不是由激素引起的。 当然,并不是每种精神科药物都能导致肥胖。所以在临床工作中,精神科医师要根据病人情况,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导致代谢综合征较少的药物。此外还要给病人开运动处方,建议多从事诸如慢跑、游泳、瑜伽等一类的体育运动,并让病人根据自身条件,计划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这样才能起到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作用。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洗脑术”精神科大杀器——“无抽搐电休克”您了解一下

门诊工作中经常遇见这样的场景:一个衣衫褴褛,面露愁容的老汉背后跟着一个不修边幅,或大喊大叫、骂人打人或自语自笑的病人,老汉急切的对大夫说:大夫,你看看我的这个孩子吧,可把我愁死了,打针也不见效,他这个犟种还不吃药,给他买的药都让他给烧了,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也不见好,听说你们这里能洗脑,我想给他洗洗。 老人家所说的洗脑,叫做电休克治疗,它是用小量电流刺激大脑诱发全面性抽搐发作的一种治疗方法。1934 年匈牙利神经精神病学家 Ladislas Joseph von Meduna 在工作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癫痫发作后,精神症状有短暂的改善,从而提出假说:引发惊厥可以缓解精神症状,尽管这一假说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被证实不正确,因为实际上癫痫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但在当时启发了临床医学家开始尝试使用人工诱发癫痫来控制精神症状。1938 年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 UgoCerletti 和 LucioBini 成功尝试使用电刺激诱发癫痫发作,因此很快取代药物诱发癫痫并在几年内在欧洲和美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物理治疗方法。20 世纪 50 年代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技术用于 ETC 过程,并增加了全程吸氧和心电图、脑电图监测,称为改良电休克治疗缩写为 MECT。 可是,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这些技术没有应用之前的电休克却是另外一番情况:病人平卧于硬板床上(请大家脑补一下这个混乱的场面:精神病人大喊大叫,冲动骂人,拳打脚踢,极不配合),一名医生把压舌板放在病人嘴里,电极放于病人的颞侧太阳穴位置,为防止病人因抽搐发作引起骨折或关节脱臼,4 个医护人员站立病人两侧,分别按住病人的胳膊和腿,电极通电后病人会有一段时间的抽搐发作,这是有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一个过程。可是,如果刺激电量过低,病人不但不会出现抽搐发作,病人反而会有一种犹如后脑勺被大铁锤锤击一样的感觉,非常痛苦。这样会大大增加病人的预期性焦虑,对治疗也非常的抵触。 MECT 的治疗的程序是这样的:疗前排除一些禁忌症,并对患者的躯体状况进行评估,然后签知情同意书。病人疗前 8 小时禁食禁水,着宽松衣服平躺于治疗床上。治疗师确定治疗参数,护士开放静脉通道,先后从静脉推入 麻药、肌松药等治疗药物,麻醉师全程给予吸氧,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然后给予电刺激,出现典型的抽搐发作。发作后要继续面罩吸氧,直至患者呼吸恢复。 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神疾病多数情形会优先选择药物治疗,MECT 是作为后续的选择。MECT 公认的优势在于对难治性、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躁狂发作、有高自杀风险的患者等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因此对很多患者来说,MECT 是可以挽救生命的治疗,也是目前精神病学物理治疗中唯一疗效确切、得到广泛应用的治疗,称它为精神科大杀器一点不为过。 可是大众对无抽搐电休克却存在一些偏见,将它与“电刑”联想在一起,认为是用来惩罚病人的等等,这些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应用,这里我要给它正名。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么鬼?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人贵有自知之明”,原文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谈到对疾病的自知力,普通人生了病都知道自己的胃不舒服,牙疼、头疼等等,哪里不得劲、哪里不舒服,就到医院找专科大夫求诊,希望得到及早的治疗,早日解除病痛。 可是在精神科,我们却常常会看到很多精神病人纵然出现敏感多疑,妄闻,孤僻懒散,行为冲动、伤人杀人毁物、甚至自伤、自残、自杀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人却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究其原因在于,病人对自身的精神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判断,精神科术语叫缺乏自知力。所谓自知力也称为洞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患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表现,对病态表现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完整和深刻,以及对待治疗的态度等。 精神病人往往有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病人感觉自己确实听到、看到有人骂自己,要害自己等,在幻觉影响下患者的妄想会加重。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不能辨认是自身疾病的症状,并且现实中确实没有这件事。例如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认为有一人要害他,因而东躲西藏,感觉饭菜、水的味道不对,认为里面有毒,不肯吃饭不肯喝水害怕被毒死,甚至跑到派出所报案要求警察保护,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病人却认为是千真万确的。当家人领其去看病时,患者则否认有病,认为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家人不但不去惩罚迫害他的人,反而让他来住院治疗,病人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甚至打骂家人,认为家人也被坏人给控制了,并拒绝就医。 事实上,精神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据调查,急性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 97%没有自知力。并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在患病初期,病人对症状持怀疑态度,如对有些幻听,病人自己也感奇怪,为什么别人听不到,自己却能听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逐步丧失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坚信不移,甚至影响到的情绪和行为:跟幻听对话,外出找妄想对象理论,质问对方为什么要迫害他,甚至做出打人骂人甚至伤人杀人等肇事肇祸行为,否认自己有病,并拒绝检查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 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的自知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自知力恢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最好的;恍然大悟:“啊!原来自己出现过精神不正常!”,能够回忆当初有过什么病态的表现,例如多疑、幻听等等,会积极配合治疗。 差一点的;能够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疾病,愿意吃药;只说自己患过病,讲不出当初有过哪些不正常。 再差一点的;只是口头承认自己有病,被动接受治疗,在督促之下才会吃药。 更差的;只是承认有过一点点不正常、但不是疾病;表示不必吃药。 最差的;也就是没有自知力,根本否认疾病、否认有过不正常,完全拒绝治疗。 自知力丧失在临床上是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自知力变化及其完整程度,又往往是判断精神病恶化、好转、或治愈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它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精神病人有“自知之明”是医生高兴看到的事情,并且临床工作中,精神科大夫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也是在给病人做精神疾病的科普宣教,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精神疾病的发现并不难,难的是疾病治疗和后续的康复。目前我国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扎实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希望借此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科学规范的康复,让精神病人能够融入社会,尽享社会发展的带来的福利。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她为何成了“120”的“常客”——谈惊恐障碍

提起呼叫“120”急救电话,可能很少人有这种经历,是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拨打“120”呢,无非就是出现诸如高空摔伤、溺水、雷击以及车祸受伤等危及生命的的情况。可是陈女士最近她却经常拨打“120”,俨然成了“120”的“常客”,究竟为了什么呢? 提到小陈,她是一位 35 岁的高中教师,身体健康,气质很好。记得有一天晚上,陈女士吃过饭后正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突然感到剧烈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大汗淋漓,她异常恐惧,用她的话说好像马上就要死了。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 10 多分钟里,陈女士感到特别难受,也特别紧张,不停地喊:“我的心要跳出来了,我要死了。”救护车到达后,急诊医生听了她的心脏,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将陈女士送到医院。说来真是奇怪,一到医院,陈女士就感到身体好了,心也不慌了,呼吸也顺溜了,也不感到紧张了。接下来急诊科医生让她做了心电图、血常规和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医生看着各项检查都正常的陈女士,做不出任何诊断,就让陈女士做 24 小时持续心电图检查。然而,24 小时持续心电图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尽管没有诊断结论,陈女士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然而每当回忆当时的情况,陈女士就感到恐惧,害怕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就在首次发病后的第十天,陈女士担心的还是发生了,情况几乎就是第一次发病的重复:突然感到剧烈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大汗淋漓和极度恐惧,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后 20 分钟,到医院后症状就消失了。内科医生又给她做了许多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以后,陈女士又反复发作了多次,发病的表现和前两次完全一样。每一次发病,陈女士都要接受许多检查,结果也都是正常的。陈女士整天生活在对失控和“发疯”的恐惧中,渐渐的陈女士也不能正常上班了。那么陈女士到底是怎么了?是的她确实病了,不过生的病不是象阑尾炎或者胃炎等躯体疾病,她得的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叫做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大家平时经常说的焦虑症主要指慢性焦虑,而惊恐障碍属于急性焦虑,发作时病人大多表现为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开会或者操持家务等时,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出现强烈的惊恐,有窒息的感觉,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因此很多病人大声呼喊救命,惊叫或者出现惊恐万分的四处呼救,感觉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了,同时伴有胸痛、胸前压迫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头晕、出汗、面色苍白或潮红,全身发抖、步态不稳等表现,发作时间短暂 5 到 20 分钟,一般不超过 1 小时,但发作具有反复性,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病人拨打 120 等送到医院,未经治疗,病人却奇迹般的好了。 那么惊恐障碍如何治疗呢?与一般的躯体疾病不同,由于惊恐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往往明显缺损,目前国际精神医学界主张,在治疗中除了要解除患者的焦虑症状外,还需要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社会功能。治疗惊恐障碍的常用手段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医生需要根据惊恐障碍患者病程的不同、病期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惊恐障碍的药物治疗首选新型抗抑郁药。在获得较好的疗效后,继续服用对惊恐障碍的复发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专家指出,经恰当的治疗,多数患者可在半年内好转,病程长短、症状轻重、病前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完好、有无刺激因素、个性有无缺陷均可作为预后的参考因素。惊恐障碍患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要达到最佳疗效,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 6 个月。对于严重慢性焦虑障碍患者,治疗时间至少要持续 12 个月,部分患者还需要更长期的治疗甚至持续终身。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什么病?

近日跟人民医院的几个朋友小聚,无意间谈论到疾病治疗的话题。一位内科医生说最近遇见一个比较缠手的病人,是一位中年女性病人,最近一月来反复到医院内科门诊看病,说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今天来看说胃难受,把胃部的各项检查都做过以后,结果一切正常。没过几天她又来了,这次说她的病转移到肺里了,说自己喘不过气来,憋得慌,但是从面部根本看不出有憋喘的表现,又是一通检查,结果同样是正常的。但是患者仍然认为自己有病,说只是现在还查不出来,后来又出现头痛等表现,如此反复多次。这位同行说,从我 6、7 年的内科工作经验来看,这个病人肯定是你们精神科的疾病。 我跟她说,哥们你说的一点不错,她确实是我们精神科的病人,你把她介绍给我们精神科就对了,不过现在这种病人大部分都游走在综合医院的内科门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不见好转,内科医生建议他们到精神科治疗,但患者大多否认自己是精神科疾病,抱怨医生医术不行,然后到急诊科、心内科或者神经内科治疗,最后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到精神科治疗,可是大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使疾病进入慢性化阶段,不仅增加了疾病本身的治疗难度,同时也浪费了医疗资源。 读者不禁要问,这位女士得的是什么病?她得的是一种叫做躯体形式障碍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表现为持久的担心或者相信自己得了某种躯体疾病,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的,虽然内科医生反复的说明解释,仍然不能打消病人的担心。即使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疾病,该种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远远不足以解释患者感受到的痛苦和焦虑。此类病人症状的发生,大多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艰难处境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并且病人在社会、人际交往或者家庭行为方面一般都存在严重的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该类疾病的统称,它又包括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疑病症等类型。1、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它的症状可以涉及到身体的任何部位,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2、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是以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紧束感或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呼吸困难、尿频等,并且没有证据表明病人所忧虑的器官或者系统确实存在结构或功能紊乱。3、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没有相应躯体病变并缺少器质性疾病的病理变化,持续、严重的疼痛。4、疑病症是病人对自身的身体状况过分关注,认为自己可能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各种客观检查的正常结果和医生的解释都不能打消病人的疑虑。此类疾病治疗上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且治疗起来要系统、规范、按疗程治疗,治疗手段主要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据统计躯体形式障碍这一类疾病的首诊误诊率接近 80%,笔者以为,造成误诊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期的原因是因为大众对此类疾病知识的欠缺,因此加大此类疾病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使得广大群众对该类疾病有科学的认识,倘若不幸患上后也就能在第一时间到正确的地方寻求到正规的治疗,为治疗抢得先机。 (精神疾病大部分是慢性疾病,一旦患病家属跟患者都要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并且会因反复住院、长期服药而致贫,导致他们长期生活在有形无形的压力下,他们非常需要社会的关爱。我想为精神疾病的科普做一些工作,希望各位网友看到此文章后能够关注转发出去,让更多的病患得到规范的治疗,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让更多的精神病人得到关爱)

吕怀宝

副主任医师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12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吕怀宝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6990 次
总文章 24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698 次
患者评价 3888 个
获得锦旗 2 个
入驻时间 2020-07-21 08:26:01
吕怀宝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2 个
医德高尚
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