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一、脑瘫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目前也采用先天性运动障碍综合征(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一词。脑性瘫痪的涵盖范围太广,临床不实用,但该词已为大众所熟悉,在美国已成为社会募捐和康复运动的重要口号,因此一直长期沿用。 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二、家庭涵义: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K.马克思、F.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 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在《家庭》(1953)一书中提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团体。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家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 三、康复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WHO)。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 四、目前康复模式: 目前国内脑瘫康复模式注意有院内康复、家庭康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三种模式,各有特点。 医院康复模式:康复设备、医疗项目齐全,其康复效果显著,但费用高、数量有限、康复普及面小。住院费用5000~12000元/月,由于脑瘫康复的长期性,大多数脑瘫患儿的康复不可能采取这一方式。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是指建立综合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三结合网络化康复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的资源,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为一体,使大多数康复对象享有可及的康复服务,可同时解决脑瘫患儿的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等问题,使其尽早自立、接受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这一康复模式下,患儿每人每月的医疗费用约500元,能为多数家庭所接受,使得康复过程的延续成为可能,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这种模式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脑瘫孩子康复的需要。 家庭康复模式:其训练环境熟悉、训练员可以持续指导,是一种较经济的模式,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功能康复效果;但影响因素较多,如缺少康复小组的专业指导、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康复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很大。 五、具体措施: 1、头部控制训练 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 (1)、俯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 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河南省中医院小儿脑病康复科李恩耀 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 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 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 (2)仰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 (3)坐位头部控制训练 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 训练人员面向患儿,取双腿屈曲坐位,通过与患儿游戏,使患儿练习抬头,低头和转头. 2、翻身训练 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 (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 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3、坐位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 (1)矫正异常坐姿训练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 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 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 (2)椅坐位训练 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 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 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 (3)骑坐位训练 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 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 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 (4)坐位平衡训练 患儿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双腿稍分开,脚平踩在地面上坐稳. 令患儿上举物体,身体旋转. 4、爬行训练 通过训练患儿爬行可提高患儿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 (1)辅助膝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 训练人员用双手握住患儿膝后部,帮助其练习爬行. (2)辅助髋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抬起患儿髋部,帮助患儿练习爬行. (3)辅助踝部爬行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握住患儿脚踝. 训练人员诱导患儿向前移动,令患儿先伸出一只手,然后紧接着前移对侧下肢.左右肢体交替进行训练. (4)自主爬行训练 用玩具吸引患儿自主爬行. 5、站立训练 此训练可延长患儿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 (1)用器具辅助站立训练 用带子将患儿腰部适当固定. 用垫子分开患儿双腿,与肩同宽,双脚平放,保持站立位. 在患儿胸前放一桌子,可让患儿在桌上玩玩具,提高双下肢的负重能力. (2)站立稳定训练 患儿站立,双手扶在桌子上,双脚平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扶住患儿骨盆两侧,使其保持站立稳定. (3)平行杠内站内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保持站立. (4)由坐位站起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前方,双手扶住患儿膝关节. 让患儿反复由坐位站起来,练习坐位至站立的姿势转换. 6、步行训练 步行对患儿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儿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 (1)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双手扶住患儿一侧膝关节和踝关节. 训练人员让患儿另一条腿屈膝,抬起,然后足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身体紧靠患儿. 训练人员用腿推动患儿双腿,使其前行. (2)用步行器辅助训练 足下垂的患儿应在配戴小腿矫形器后,练习行走. 患儿双手扶在步行器上,练习独立行走. 训练人员应在患儿身边保护,以免发生危险. (3)引导步行训练 训练人员站在患儿一侧,拉着患儿手臂,诱导患儿练习步行. 7、上下台阶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1)跨步训练 在平衡杠内,练习跨过高低不同的木块步行,提高行走能力. (2)辅助上下台阶训练 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后方用双手分别扶住患儿髋部和肩,帮助患儿练习,训练中可逐渐减少帮助,直至患儿能独立上台阶. 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前方扶住患儿的髋部和膝,帮助练习. (3)用拉环引导上下台阶训练 训练人员在患儿前方,用拉环引导患儿上下台阶. (4)独立上下台阶训练 躯干控制较好及上,下肢活动较自如的患儿,可单手扶阶梯扶手上下台阶. 患儿独立上下台阶时,也应进行保护,患儿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后方,患儿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前方. 8、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 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儿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 (1)在治疗球上训练 患儿坐在治疗球上. 训练人员双手扶住患儿身体,轻轻向左,右,前,后滚动治疗球,晃动球体的幅度应以患儿能保持坐稳为准,防止患儿摔倒. (2)在平衡板上训练 患儿双脚分开站在平衡板上. 训练人员扶住患儿两侧髋部,帮助其身体重心在双脚之间转移. (3)在滚筒上训练 患儿双手前伸,俯卧在滚筒上. 训练人员缓慢移动滚筒,使患儿随滚侗运动,当患儿手掌能触及地面垫子时即可. (4)举扔球训练 患儿双肢适当分开站稳,双手将球上举,扔向地面,待球反弹时接住. 9、进食训练 应鼓励患儿独立进食,这对改善患儿手的灵巧性和上肢的运动能力十分有益.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进食训练最好在坐位进行.手抓握能力差的患儿,可使用辅助器具进食. (1)半卧位进食训练 患儿取半卧位,双腿分开. 让患儿双手持物进食,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 训练人员要注意避免患儿进食时呛咳,确保吞咽安全. (2)坐位进食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带子固定身体. 训练人员将患儿一手掌向下平放,固定在桌面上,辅助患儿另一只手抓握钣勺进食. (3)用辅助器进食训练 对于抓握有困难的患儿,可将勺把加粗,勺把粗细程度以患儿能握牢为宜. (4)用特制杯饮水训练 可让患儿使用双柄杯子饮水,训练患儿双手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10、穿脱衣物训练 此训练是为了使患儿能够逐步做到自己穿脱衣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选择适合的衣服 为便于患儿自己穿脱,应选择袖口,领口宽大的衣服,最好不用扣子和拉锁,可用尼龙搭扣代替. (2)俯卧位穿衣训练 训练人员将痉挛严重的患儿俯卧在自己的双腿上. 帮助患儿先穿上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再穿另一侧. (3)后方辅助穿衣训练 对坐不稳的患儿,训练人员应从后方固定患儿身体和双下肢,保持其坐位稳定. 穿衣时,先穿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 脱衣时,先脱障碍较轻的一侧肢体. (4)坐位穿衣训练 患儿坐在凳子上. 训练人员应使患儿的身体保持稳定,防止患儿从椅子上跌滑下来. 11、洗漱和入厕训练 应尽早教会患儿进行每天的个人卫生活动,如刷牙,洗漱,便后处理及控制大小便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1)刷牙训练 患儿握住牙刷柄. 训练人员握住患儿手臂,协助其上下刷牙. (2)洗脸训练 将毛由缝成套,套在患儿手上洗脸. (3)坐便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有靠背的坐便器. (4)安全入厕 坐便器附近应设扶手,供患儿便后清洁和穿脱裤子时扶持. 12、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 应鼓励脑瘫儿童尽量与其他儿单游戏,参加集体活动,认识周围环境,使用公共设施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培训患儿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1)用图片表达意愿 语言表达困难的患儿可通过指点图片或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 (2)参加集体游戏 鼓励患儿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与他人交流. (3)认识环境 带患儿走出家门,认识社区周围环境,了解生活常识. (4)接受教育 创造条件,让患儿及时上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
朱国礼
主治医师
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
14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