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莫祥德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059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精神科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13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让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绪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吃饱穿暧是第一大事情,其他的方面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不然。我在专家门诊中,经常碰到有很多家长陪同孩子来进行有关儿童情绪问题的咨询,儿童情绪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 情绪是人的愿望、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符合人的需求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如果消极否定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那么就会出现情绪问题。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欠缺,又缺乏合适的倾诉对象,内心积压的情绪问题渐渐严重,最终发展到不适应现实生活环境的地步。 解决儿童情绪问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游戏治疗。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单亲家庭、离婚、学校以及社区暴力、媒体暴力、虐待儿童和药物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游戏治疗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出不良的情绪和感受是必要的,这种适当的途径就是游戏。而系统地以游戏为媒介,让孩子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构建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受过游戏疗法训练的治疗师,应用游戏的治疗性效用帮助孩子,预防或解决心理困境,以便获得积极的成长。 游戏之所以能成为孩子个体和集体主要的精神治疗方式,主要原因是:游戏是孩子的自我表现,是孩子学习和实践的天然表达方式;在游戏中,孩子很容易与他们的玩具产生“亲密”关系,并表现出在家中受关心时的感受;游戏促进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它容许孩子情绪感受的宣泄和挫折感的宣泄,游戏体验可以使孩子的生活更新,有益健康;通过观察游戏中的孩子,可以使成人真正了解儿童的世界;相比语言交流,通过游戏活动,治疗师更容易与儿童产生和保持良好关系。 儿童如何在游戏治疗中发泄情绪呢? 儿童在游戏治疗中必须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治疗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的类型和方法,让孩子在游戏治疗中学会情绪发泄。 游戏治疗需要孩子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大多数的孩子毫不迟疑地去游戏室,但是如果孩子不情愿,她的母亲可能被邀请和他们一同走路去游戏室,当治疗师判断时机恰当,孩子在门口与其母亲分开并很快进入游戏室。 在游戏室里,孩子是引导者,他有做出改变选择的权利。他可以游戏,也可以不游戏,他可以选择任何游戏材料和如何游戏,甚至可以选择静坐。 在游戏中,强迫儿童去说或者在游戏中忽略了他的感受,就减少了自由程度。儿童的任何行为,甚至不情愿说话或游戏时,治疗师都不应该催促儿童,但是可以说一些关于儿童的事,让他在游戏室里和治疗师身上得到安全舒适的感觉。 因此,可以看出,在游戏中,孩子发泄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正如成人通过交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恐惧一样。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健康的游戏对孩子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耐心地对待,提供游戏治疗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无伤害的自愈,因为他们不是天生如此,他们内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幼年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大家都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吧。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8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识别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真识别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尤为重要,早期发现和干预精神分裂症已经被作为一种新的且有希望的方法而被重视。在精神病发作之前,大多数病人已经有一定时期的非特异性、非精神病性症状的早期症状。具体表现有: 1.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2.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 3.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4.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而进行跟踪。 5.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 6.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语,反复重复同一内容等。 7.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白日梦”。可出现幻觉或妄想。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9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睡眠障碍是怎么回事?

昨晚我失眠了,今天头昏脑胀的 “哎,一晚上就是想睡觉,但就是睡不着呀” 抖音上“灵魂拷问”:“晚上睡不着时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睡不着时就想睡觉啊”。 失眠到底是怎么回事?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它是指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包括早醒、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所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和时间减少,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从而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有的是偶尔发生,一两天后睡眠自然地又恢复正常;有的是长期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或不影响日常生活。那么怎么看失眠呢?专业的对失眠的诊断包括这些:失眠不仅仅看睡眠时间有没有与正常的同龄人一样长,还一定要包含因为失眠导致了本人生活、工作、社交都受到影响,同时个人为此感到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 那么失眠的标准有哪些呢? 入睡困难。指的是三十分钟不能入睡,每晚易醒超过两次,早醒或者是醒后三十分钟不能再入睡。 社会功能受损。白天头昏乏力、疲劳嗜睡、注意力涣散、工作能力下降。 时间标准。上述症状,每周出现三次以上,持续至少一个月。 情绪体验。失眠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对睡眠的恐惧等心理行为症状。 失眠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年龄、性格、社会经历、情绪、躯体疾病。 对于失眠的治疗,我们强调应予以综合性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睡眠的卫生宣教。科学认识失眠,比如随着人的年龄增长,睡眠时间是逐渐下降的,老年人所需睡眠的时间呈生理性的缩短,且不影响第二天正常的生活,就不要为自己短的睡眠时间而去担心并反复要求治疗。 2)、物理治疗:经颅磁及脑直电刺激治疗为首选。 3)、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认知疗法。 二、药物治疗:通过呼吸睡眠监测检查,了解个人的睡眠状况,可针对性的给予药物治疗。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50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期抑郁知多少

76 岁的张老师是一名大学教授,近一年来总是觉得头晕、心慌、疲倦,做事没有兴趣,反应慢,记忆力差,早醒多恶梦。独处不与人交往。最近在女儿陪同下来医院检查。通过详细的询问得知,张教授原来是中南大学的历史教授,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是热爱运动和生活的人。退休后不久爱人因病去世,自己又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经常要吃药来巩固病情,女儿因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同她在一起,最近张教授终日唉声叹气、抑郁寡欢,入睡困难,有时觉得做人没有意思,认为自己是个残疾人了,要家里人给他安眠药吃死了算了,家庭人员没有当回事,直到今年才来医院检查诊断为老年期抑郁。 老年期抑郁是一种老年人中较常见的情绪障碍,其高发年龄大都在 60~70 岁之间且女性高与男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病人占全世界人口 3%~5%,而老年期抑郁症占老年人口 7%~10%。 老年期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 抑郁心境、情绪低沉,意气消沉 终日叹气,坐立不安,高兴不起来 情感淡漠,兴趣减少,待人冷漠,抑郁寡欢 对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盼望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丧失兴趣,对生活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正常社交活动,不与亲友交往 精力丧失,自觉疲倦无力,无精打采,做事拖沓,事事需人扶持 自我评价低,自责自悲,认为自己罪恶深重 精神运动迟滞,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言语少;入睡困难早醒 食欲减退,进食少,体重下降,可有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 张教授就有上面一些症状,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后,张教授抑郁情绪明显好转,能够与女儿一起谈心和参加活动了。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疾病,虽然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完全清楚,但与老年人易于发生抑郁的社会、家庭、环境、心理因素有关。抑郁症的发生常是在精神抑郁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老年人心理上感到自己的地位、能力、健康状况、经济等各方面都不如过去,失去了很多东西,回忆过去的黄金时代,感到现在的失落,于是产生悲观心理。加上疾病、丧偶、孤独、子女离开、自己守空巢,自己的学术水平、社会地位不如别人,与自己的同学同事相比差距太大;老年人的空虚寂寞、孤独、消极、抑郁、在外界任何不利因素的刺激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抑郁症。如果存在有上面这些因素作用,出现了抑郁心境、情绪低沉,意气消沉,对生活没有兴趣,早醒;食欲减退,进食少,体重下降,伴有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我们就要高度警惕患有抑郁症了,需要精神科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和治疗了。 为了预防老年抑郁症,老年人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正确对待 “老化”及慢性病,要树立乐观的精神。家庭人员要多与老年人一起生活和交流,减少家庭生活不良事件的发生,控制躯体疾病等其他危险因素,这样老年期抑郁就会大大减少。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9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青少年抑郁知多少?

抑郁一词能够用来描述常人的情绪姿态,但它也涉及心理健康范围的一种疾病。只有当忧伤、绝望的情绪持续存在并且妨碍了个体的正常功能,才能称之为抑郁症。低落的情绪在严重程度上有着差异,当严重到持续地干扰了青少年正常功能表现的时候,才称之为青少年抑郁。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上周我在专家门诊接待了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他说最近一月来,总是心情低落,唉哎叹气,失眠,甚至有想死的想法。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精神科检查,最后诊断为抑郁症状。 家长要掌握到孩子抑郁的信号,如果有一个或更多以下抑郁的征象持续存在,家长就应该寻求精神科心理专家帮助了。 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要换环境。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活动兴趣减少、对以前的爱好也不再喜爱,不再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喜爱的活动,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消极看法,认为自己不够好,饮食睡眠方式显著变化,睡眠紊乱,或者暴饮暴食。 自杀行为。不会说出内心感受的孩子可能会通过自杀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的紧张、躯体的不适、内心的痛苦、过低的自我评价,比如割破手腕或皮肤等。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9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学习就业压力增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家庭结构改变、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迹的现象。心理和行为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越严重,精神疾病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有: 拔毛癖 多动症 习惯性尿裤 夜尿症 自闭症 精神发育迟滞 口吃 言语技能发育障碍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网络综合症 儿童抽动症 儿童退缩行为 品行障碍 儿童选择性缄默 偏食 咬指甲 异食癖 儿童异装癖 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恐怖症 儿童焦虑症 抑郁症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心理疾病也可能因为治疗不及时或没有治疗而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以后。然而只要我们引起重视,正确对待,早期干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中,机体的反应不仅与诱发因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同时也与病人的病前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个性锻炼,培养其忍耐、克制和有涵养的能力,可以消除过多的兴奋性,促进其兴奋和抑制的均衡,预防因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长期失眠或躯体耗歇时,易于促发某些心因性精神病的发生,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个体性格形成中后天环境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从儿童时期重视精神健康教育,儿童早期的个性发展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儿童时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 要注意家庭学校教育问题。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受周围人言行举止的影响,家庭与学校配合,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的心情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及早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儿童时期的神经机能失调,通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抽动、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孤僻、迟钝、冲动行为、多动、网络成瘾等。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及时处理。 对儿童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教育行为治疗等。但是很多家长很抵触对孩子心理疾病用药物治疗,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不然,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一般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康复训练,通过谈话交流等形式,帮孩子打开心结。而如果孩子病情较重,出现绝食、体重急速下降、严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或明显的破坏性行为等,就要及时送医院,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每种药物都有其一定的副作用。但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精神疾病药物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新药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用起来更安全。在对儿童进行药物治疗时,一般都会从较小的剂量开始,慢慢增加用药量,争取用“最小有效剂量”控制住病情,在治疗中,多主张单一用药,药量也会根据病程进展不断调整。 由于当今社会的种种因素,儿童心理疾病是个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多留意孩子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是否突然出现明显异常,发现孩子性格突然改变,出现异常语言和行为等情况,应与孩子多交流,情况没有缓解时应带孩子到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对于恢复期患者家属如何做好家庭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 日常生活护理 饮食、睡眠、卫生和躯体状况观察 鼓励和协助患者料理好日常生活 注意女性患者的月经情况,为诊疗提供参考 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二便的护理、衣着卫生、日常仪态的护理 重点照顾年老、拒食、吞咽困难等需要特别照顾的患者 2. 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主动接触、关心、尊重、接纳患者,温和、冷静、坦诚的对待患者,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鼓励说出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鼓励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而非冲动行为,并作出行为约定。 3. 社会功能的护理 患者由于意志减退、情感淡漠,多有社会功能缺损或衰退,包括角色紊乱、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生活懒散、孤僻、退缩、人际交往能力受损,处于社会隔离状态等。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合理安排工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情绪。 (1 ) 提供良好的安全生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2 ) 加强巡视、了解病情,及时发现自杀、自伤、冲动或出走的先兆 (3 ) 冲动行为的处理首先预防冲动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护理 1. 自伤、自杀或受伤的处理:严格执行陪伴制度,设专人护理,24 小时监护,一旦发生意外,要立即隔离患者,与医院联系采取有效抢救措施。 2. 出走的护理:患者发生出走时,应立即报告,组织力量及时寻找,并了解外走经过,以便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并严禁单独外出。 3. 妄想与幻觉的护理:妄想和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患者对妄想和幻觉的内容坚信不疑,特别是'命令性幻听',患者认为这些命令无法抗拒而必须执行,因而产生出走及危害社会、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 4. 不合作患者的护理:要主动关心、体贴、照顾患者,使患者理解,配合检查和治疗。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是否会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出现在青壮年时期,但儿童精神分裂症也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发育年龄的提前,儿童精神分裂症也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其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往往要超过成人,需要家长们提起重视。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为低。据国外报道 15 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约 0.14%~0.34‰。国内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 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 10 岁以前者较少;10 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 3 岁,一般以 12~14 岁少年占多数。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有: 早期症状 主要为情绪、行为改变、睡眠障碍、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部分病例早期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基本症状 临床症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症状不典型,单调贫乏;青少年患者基本症状逐与成人相近似。 情感障碍:大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发情绪波动等症状。 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病例常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故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感知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智能活动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儿童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成长速度较快,其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具有其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心理特征。 我们判断孩子的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就要与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加以分析,如: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毫不恐惧,这属于正常表现。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几岁的儿童,经常无故大发脾气,看见毛绒玩具极为恐惧,那么,我们就要引起注意,及时求得心理医生和精神病专科医生的帮助。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期痴呆,你了解多少

据统计,我国 11 城乡普查结果表明: 60 岁以上人口中,VD 患病率为 324/10 万人口,而 AD 患病率为 238/10 万人口。据估计,到 2025 年,世界范围内 AD 的患病人口为 2200 万。AD 作为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是继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的第四位致死原因。老年痴呆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其中 80%患者有精神异常问题,50%患者有攻击他人行为,因此对 AD 的防治已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老年期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AD )、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AD 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 近记忆障碍常为首发及最明显症状,如经常失落物品,忘记重要的约会及许诺的事;学习新事物困难,看书读报后不能回忆其中的内容。 常有时间定向障碍,患者记不清具体的年月日。 计算能力减退很难完成简单的计算。 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困难,但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务或常务。 患者的个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病人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 中度 表现为日益严重的记忆障碍,用过的物品随手即忘,日常用品丢三落四。刚发生的事情也遗忘。 忘记自己的家庭住址及亲友的姓名,但尚能记住自己的名字。 有时因记忆减退而出现错构和虚构。远记忆力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有地点定向障碍,容易迷路走失。 有言语功能障碍,讲话无序,内容空洞,不能列出同类物品的名称,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甚至不认识镜子中自己的影像。 失用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以手势表达,无法作出连续的动作,如刷牙动作。 患者已不能工作,难以完成家务劳动,甚至洗漱、穿衣等基础的生活料理也需家人督促或帮助。 患者的精神和行为也比较突出,情绪波动不稳;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怀疑被他人偷窃,或因强烈的妒忌心而怀疑配偶不贞可伴有片断的幻觉;睡眠障碍,部分患者白天思睡、夜间不宁。行为紊乱,常捡拾破烂、藏污纳垢;乱拿他人之物;亦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有时出现攻击行为。 重度 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受损。忘记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不认识亲人。 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退化之患者只有自发言语,内容单调或反复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最终丧失语言功能。 患者活动逐渐减少,并逐渐丧失行走能力,甚至不能站立,最终只能终日卧床,大、小便失禁。 预防老年期痴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劳动环境。愉快轻松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忌酒和戒烟。喝酒过度会导致肝机能障碍 引起脑机能异常 一天喝酒超过 0.3 升以上的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得脑血管性痴呆 抽烟会造成脑血管性痴呆和心肌梗塞等危险疾病的风险。 预防动脉硬化 高血压和肥胖等。 饮食调节:既要防止高脂食物引起胆固醇升高,又要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无机盐类、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 B1、B2 和 B6、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对老年人很重要。 保持精神愉快利于长寿及精神健康。 要安排好生活与学习:到了老年,还要坚持学习新知识,保持与社会广泛的接触。 在离退休之前,要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一切准备,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促进脑力活动,还可以延缓或减轻衰老的进程。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治疗躯体疾病,对自己身体既要重视,又不可过分注意或担心。 经常参加活动:进行持续、较慢的运动,如步行、慢跑、体操、太极拳、打麻将等。 药物治疗,可以补充 DHA(DHA 是一种脂肪酸,其增强记忆与思维能力、提高智力等作用显著),即多烯鱼类里的不饱和脂肪酸。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识别精神病性症状与暴力行为?

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健康心理,快乐人生”,主要是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送给人们快乐的人生;用科学方法缓改压力,不逃避,不消极,要理解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月前我在专家门诊接诊了一个男性患者,24 岁。他被家人送来就诊,家属说患者昨天突然冲到父亲面前就要打人,好在父亲躲得快。家属问他为何要打人,他说:“你们都在说我的坏话,想迫害我”。就这样送来进行检查,我经过全面的询问、体查和详细的精神科检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愤怒、激动、自杀行为提示暴力风险,抗精神病药物可降低暴力。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 Sheilagh Hodgins 强调 60%的前来就诊的患者并未诊断为精神病性障碍,但是精神科药物仍能促使暴力发生率下降了 43%。事实上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后,暴力行为风险与普通人没有差别。 愤怒、妄想是暴力之间的桥梁,主要是带有祸害色彩的妄想,包括监视、错认、替身、威胁、被控制、迫害等妄想,这些妄想让患者产生了很强烈的愤怒感,进而促使了暴力行为的发生。愤怒是驱动这些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愤怒再次扮演了中介角色,药物治疗是降低暴力风险的重要途经。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在过去的一年中,25%的患者出现了轻微的暴力行为,12%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暴力行为。可见被跟踪、被暗算、听见别人的想法的言语,被人外力控制、思维造入、奇怪的力量、特殊的天赋、能力等主要妄想与暴力有关。 像上面的男子就是在听到有人要迫害他,在这种被害妄想的支配下出现愤怒,从而产生打父亲的暴力行为。后来经过我们的系统治疗,对精神症状进行了评估,患者好转出院,并对其出院后暴力行为情况进行了随访。研究发现,只要接受了治疗,即使是不连续的治疗,暴力风险也无增加,然而如果没有接受任何治疗,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增加了近 3 倍。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可能会出现暴力行为,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莫祥德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九医院

145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2条记录共2页
莫祥德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16 次
总文章 12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4 次
患者评价 5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4-10 19:20:57
莫祥德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4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