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陈素珍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385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精神科

1届京东好医生 全国百强 可加号 可处方
99%
好评率
4964
接诊人数
6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孩子叛逆怎么办——写给家长的心理指南

1.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怎样的叛逆? 叛逆期作为每位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地,对家长们而言是时时刻刻亮起亲子关系红灯的一个阶段。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上,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表现不一。 校园: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表现出厌学,不想上课,不爱学习;有些孩子会想辍学,因为学校没有教什么实用的技能;还有些孩子,喜欢否定学校,否定权威,喜欢找老师或家长话里的漏洞,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还有对异性交往的渴望,比如说因为早恋而做出不理智行为等等 社会:表现出攻击性或者冲动性行为,爱打架,比小学更容易激动兴奋之类的;沉迷手机、网络,不和家人朋友有交流;小偷小摸,屡教不改;爱出格,做冒险的事情或崇拜冒险的人。 家庭:不爱和家长说话,也不耐烦听家长唠叨,转身忽视家人的那种;责怪家人无法给自己优渥的生活条件;不喜欢被安排,极力反抗,你说东,我偏要走西。 总结上述所言,青少年或在认知、或行为、或情感上存在“爱冒险”、“冲动”、“不考虑后果”、“反抗对立”、“追求特立独行”的一系列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 青少年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做?先分辨常态叛逆和病态叛逆,常态叛逆指大部分青少年在12——18岁期间经历的自我成长过程,病态叛逆则是由心理障碍或疾病导致的叛逆行为。 2.科学看待青少年常态叛逆 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幼稚向成熟,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期,而叛逆是多重类似矛盾斗争的产物。 自制性和冲动性:根据认知神经方面的研究显示,很多家长所说的青少年叛逆问题比如说“特立独行”其实是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不完整导致的。人脑在二十岁左右才结束发育,其中「杏仁核」属于情感中心的一部分,它喜欢惊险,刺激的体验。而「前额皮质」主要负责抑制某些不合适的行为。在青少年阶段,杏仁核已经发育成熟,而前额皮质还未发育完全。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我任性、我乐意”的状态,而且有时会控制不住冲动,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在青春期长期存在,但随着大脑发育的逐渐成熟,大部分冲动都属于「可控」的。 独立性和依赖性:同时从心理学上来说,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期,孩子的自我形成是受父母影响的,即那个时期孩子通过做父母认同的事和认同父母的规则形成自我,在儿童看来,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厉害的形象,也是「长大后想成为的人」。 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成熟和文化角色的变化,孩子逐渐认识到父母也不是完美的全能的,对父母的失望导致「理想的破裂」,孩子开始脱离父母追寻自己心中的自我,这期间,崇拜偶像、崇拜学长学姐、或者自恋都是青少年探寻自我的表现。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样“听妈妈的话”了,自我热衷也导致青少年对家长、老师、学校充满了批判精神。 同时对自我的认同有时候会通过对崇拜对象的投射认同(无论是EXO还是马克思)来完成,因此家长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偶像,「否定偶像」其实在他看来等同于「否定自己」。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也是推进青少年心理自我成长的重要一部分,这阶段,家长需多多支持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当然是在社会规范和重要原则之内的支持。 开放性和封闭性: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既开放又封闭,思维活动活跃,既有向外交往,发展可以吐露心声的闺蜜基友的需求,同时又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真实想法会伤害自己。因此这时期很多人的标签就是“沉默寡言”,选择写QQ日志来吐露想法和保护自己,对家长也很少敞开谈论自己的想法。 渴求感和压抑感: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早恋=错误,其实随着性别角色的建立发展和个人生理的成熟,青少年此时开始产生朦胧的爱慕意识,会渴望异性交友。 如果孩子开始恋爱,而家长和学校一味打压,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一种挫败感。将青少年恋爱视为该阶段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其实更好。 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很多高考情侣相约一起努力最终成状元和榜眼,可见青少年恋爱不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是担心恋爱之后周围人的眼光和看法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不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也有不良的影响,很多青少年认为谈恋爱是一味的诗情画意,逃课去玩是一种浪漫,这都是流行电视剧影响下的畸形恋爱观。 因此家长需在「少年和青年早期」就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晚期),这样如果孩子选择谈恋爱,可以确保青少年不会选择歧路。 成熟感和幼稚感:学习态度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很多青少年对学习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没用的知识,早日辍学去学习谋生技能更实际。那么这种想法其实是青少年「追求成熟」的另类表现,家长也需重视这个问题,只敷衍的说说“小孩子,还没到赚钱的时候”是不够的。 有耐心的家长可以去了解这个诉求的背后,有可能孩子是单纯的羡慕“成熟优雅”的职场生活,有可能孩子是想躲避家庭的压力等等,了解真实原因之后,前者可以带孩子去亲自体验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只用言语恐吓说服,后者则需要寻找专业咨询师从中立的角度帮忙介入治疗了。 3.及早治疗病态叛逆 虽然易云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孩子有点特立独行和不那么顺从父母是必然的发展过程,但是家长也要警惕被叛逆行为掩盖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品行障碍:青少年经常打架、吵架,如果是频繁发生不可控的冲动行为,打架、偷窃、说谎、攻击他人/动物等等,这种情况发生多次且情节不轻的话,并缺乏同情心、只以自己为中心,专家常称之为品行障碍。 青少年品行障碍受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重大。目前品行障碍是「无法家庭或者个人自愈」的,需要用药治疗,同时兼顾家庭治疗,通过对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效果较好。 有时品行障碍的表面之下是心境障碍——抑郁。抑郁的症状表现比如低自尊、对事物兴趣减退、食欲降低、反应迟缓等等在品行障碍之下不太明显,很多家长没有发现。 据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是2%-8%,其中25%是重度抑郁症。有些青少年会对自卑、反应迟缓产生羞耻感,因此为了掩盖自己的这些症状,表现的更出格一些,不上课、不听话,如果身边的人对其失望,更加剧了低自尊和自罪感,可能会导致其产生「自杀」的念头。 双相障碍:除了上面提及的抑郁情绪障碍在青少年中较多发病,还有双相障碍也属于青少年多发疾病。 14-19岁的孩子是双相障碍的「高发年龄」,也就是我们说的青少年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易冲动,对家长和老师经常反抗,情绪波动激烈,行为过激的特点,很多家长没有发现孩子可能患有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会有「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循环出现的情况,有一周以上的情绪兴奋、非常开心、比平常话更多、想法更多的表现,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低落空虚、丧失兴趣、说话行为迟缓、疲乏无力,然后循环往复,情形严重可能会导致自残、自杀。 而且双相的孩子情绪波动明显是没有应激事件的,比如青少年会因为能去偶像的演唱会而开心兴奋一段时间,但是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即使没有事由也会经常兴奋开心或低落空虚。如果家长难以确定,及早找「专业医生」诊断并治疗,在病发早期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治疗后对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的恢复也更好。 手机依赖:这个世纪新出现的“家长烦恼”,手机上瘾或者网络上瘾问题。手机上瘾具体表现有,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一天24小时捧着手机,不给手机就吵闹、手机快没电了就各种焦躁、没有手机在身边不舒服(手机综合征,成人也会有)。 对学习和同伴交 往为主要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剥夺了其培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的精力,同时学习成绩等等的下降会加剧对手机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应对校园和家庭关系挫折失败、可能是通过对手机的占有向家长老师表示反抗、也有可能是行为习惯的不良,总而言之不同原因不同措施,家长还是及时找医生帮忙吧。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一段话: 除了保护孩子身体上不受伤害,有衣有食之外,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需重视起来。 寻常对待在社会规范和家庭原则内的正常叛逆,略有越轨也需郑重纠正。但若发现孩子长期的偏离常态,可能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自行纠正不仅无效而且可能加剧问题,尽早找专业人员介入才是解决之道。 青少年成长不易,家长养育之路任重道远。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抗抑郁药物有依赖性吗?——给那些正在或准备治疗的患者

很多患了抑郁、焦虑、强迫的病人在服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是对他们来说,服药是个非常纠结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怕自己对药物产生依赖,怕以后一辈子都要服药。 1. 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患者们担心的“药物依赖”真正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这是指有些药物能让患者产生兴奋和舒适感,从而让人有周期性、持续性使用这些药物的强迫性愿望。一旦停止使用后,人可能就会有躯体不适或心理渴求。 2.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这就说明对药物有依赖性吗? 在规范治疗中,遵照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对疗效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很多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对于服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顾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担心自己对这些药物产生依赖。当我们会看到身边很多病友都是定期找医生复诊,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自然就会担心自己一旦开始吃上了抗抑郁药物是不是也会戒断困难,只能长期吃下去?其实,很多患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药物依赖所致,而是抑郁症、焦虑症这一类心身疾病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长时间的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这样才能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3.抗抑郁药物到底会不会让患者产生依赖性? 抗抑郁药物是没有依赖性的。有些患者在症状消失或好转后自行停药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复发,就认为这就是对抗抑郁药物的“依赖”,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之所以贸然停药后复发率高是因为抑郁症焦虑症这种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发病机制导致的。所谓依赖的东西是一戒断马上就会着急,今天用明天不用就难受,上述情况显然不符合“依赖”这个概念。 4.关于“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是明代医家刘纯说的,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 明朝那时候,中国还没什么西药,这个 “毒”应该是指中草药。对于现在广泛应用的西药,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凡是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其实,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亦能致病,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由于个体差异,人们服药后所表现的状态也不一样。怎么能用好药治好病,关键在于运用得法,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能够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个体的特点,巧妙的治疗,使患者恢复健康的同时,药物的副作用降至最小。 所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们大可放心,药物是不会让您产生依赖的。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请认真和您的医生好好配合,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状态,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最佳治疗方案,保证治疗顺利。当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医生自然会帮您开始减药、停药的过程了。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2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发现抑郁症,抑郁症要治疗多久,抗抑郁药会成瘾吗?

最近,翻开报纸、打开网页,经常看到一些演艺人员、政府官员自杀的消息,或服药、或投湖、或烧炭、或跳楼。究其原因,多是患了抑郁症。8月11日,我喜爱的美国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家中离世,据说是常年患有抑郁症而选择了自杀,当年和笔者一起看《心灵捕手》的朋友纷纷短信微信来询问: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有诱发因素吗?为什么抑郁症会让人看不清前路而选择自杀?自杀就一定是抑郁症吗…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抑郁障碍还包括心境恶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和记忆减退、自我否定、胃口变差、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疾病排行榜的第四大疾病,保守估计,全世界共有3.5亿抑郁症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全球抑郁症患病率已达到11%。而据对抑郁症的研究结论,有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有过消极念头,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张国荣、卓别林、“憨豆先生”、崔永元、范晓萱等都患有抑郁症,而且越来越多的演艺界人士公开了自己的抑郁症病史,政商界人士更是直接以跳楼表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观,这个世界怎么了? 抑郁症通常与性别、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影响、早年创伤经历、疾病和药物有关。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一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来自内分泌的不同和社会应激事件的差异。抑郁症可以遗传,父母若有1人患病,子女便有25%的可能患病;若双亲患病,子女患病率会升至50-75%。如果一个人比较不幸,在生活中遇到较多的挫折,例如离婚、患病、丧亲、经济困境、竞争压力较大,那他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有过童年受虐经历的人会倾向于否定自己或否定他人,成人之后,遇到挫折便容易一蹶不振,全盘否定,甚至企图以自杀来求得“重新洗牌”。研究发现,许多疾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比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湿病、痴呆早期等,据称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前饱受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的困扰。很多药物也可以使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常见的有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药物中含有该成分)、皮质醇、口服避孕药、毒品等,吸食毒品会造成神经中枢的损害,有些吸毒者在戒毒后仍会残留顽固的失眠、抑郁等症状,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毒品的使用率远低于其他国家。 抑郁症的表现前面已经提起过,但是不是有了抑郁表现就一定是患了抑郁症呢?答案是否定的。抑郁情绪是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一种复合情绪,包含了悲伤、羞愧、痛苦等情绪。正常人也会有抑郁的情绪体验,但症状较少、程度轻微,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可以自己克服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情绪也会相应改善。只有少数人由于个性、遗传和创伤事件过于剧烈等原因,反复努力都难以走出抑郁状态:即使有好的事情也感觉不到快乐,睡眠障碍日渐加重,兴趣减少、精力减退的症状难以改善;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开始否定自己,有消极念头;体重往往也随之减轻,并且诸多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影响了社交和工作,就足以诊断抑郁症了。 患抑郁症后,患者好像进了一条单行线,情绪较差,自责、否定自己,本能欲望降低,声音变轻、言语较少,动作缓慢,记忆变差,注意难以集中。严重者会出现抑郁性木僵,表情姿态僵硬、甚至口水都不会咽下,任由其流出。有些抑郁症患者难以忍受低落的情绪、反复的自责和挫败感,主动结束了生命。 所以,大家不光要警惕自己有无患有抑郁症,也要注意自己的亲朋好友在较大的生活压力和挫折后,有无抑郁的表现,这方面光靠自己还不够,“医不自治”,最好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或觉得自己情绪有些异样后主动求医,由医生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这样才能尽早发现抑郁症,及时进行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说到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大家普遍担心西药的副作用和成瘾性,其实,西药治疗是有针对性的,成分单一,起效快,只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药物,其副反应往往是可以耐受的。至于成瘾性,更要因病情而论,只要合理应用药物,辅以心理治疗,是不必担心成瘾的问题。事实上,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和中成药里的有效成分,往往和西药的有效成分类似,或者就是同一成分。现在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疗效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虽然抑郁症有自限性,不经治疗也会在半年到一年之内自行缓解,但抑郁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会有一些患者熬不到病情缓解便自行了断,疾病过程中患者的消极意念会得到强化,从而影响到患者的人生轨迹。而且抑郁症会反复发作,如果第一次发作时不足量足疗程治疗,以后复发的风险非常之大,反复发作几次以后,恐怕就要终生服药了。 在我的从医过程中,常常会想起一位女患者,她患了抑郁症后了解了这个疾病,带了好几个抑郁患者,包括她的母亲来就诊,并督促她们坚持服药,在她的帮助下,这些抑郁症病友的病情都稳定了下来,生活工作步入了正规,她和病友们后来一直就近配药,偶尔会到门诊来问候我。前年夏初某日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对面是她妹妹,哭泣着告诉我她离世的消息。她去年过年时病情复发,兴致全无,生活、就诊都没了主动性,整日在家不肯见人,自责自罪,觉得自己不值得再治疗,不肯求医,后来跳楼结束了生命。听到这个噩耗我非常震惊,也非常悲伤,她帮助了这么多人,但当自己深陷抑郁的泥潭时却好似变了一个人,那些她以前一直坚持的正确观念都离她而去,如果当时家人能再关注一些,能带她或代她到医院咨询,她恐怕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在此之前,我还对抑郁症患者有比较乐观的看法,在此之后,我也变得更加警惕,对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反复强调各种注意事项,提供各种咨询方式。毕竟生命可贵、人生无常,希望各位都能远离疾病的痛苦,且行且珍惜。 行文中,焦点访谈也在播出抑郁症特别节目,由于抑郁症,很多人失去了以往美好的感受,我们也因为一些亲朋好友的决绝离世而感受到极大的悲伤,感受到人生的无常,谨以此文,献给我那位女患者,献给离世的艺术家,献给所有还在和抑郁症战斗的患者和医生。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失眠,要吃药吗?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等躯体疾病的焦虑为焦虑综合征,强迫、疑病、抑郁、恐惧也可以有焦虑症状。具体分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以上摘自我国诊断标准)。患者往往因为紧张不安、入睡困难、早醒、噩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恐惧某些人物或场景、易怒等原因来就诊。 焦虑是一种个性特点,是一种习惯,有遗传因素、母孕时宫内因素、养育方式等原因,一个人如果容易焦虑,不能说他的个性就有缺点。通常,我们常说的急性子、完美主义者、胆小者,个性里都有易焦虑的因素。有些是认为不完美会受到责罚;有些是觉得未完成心里会很难受;有些比较敏感,稍受打击或尚未受到打击便很紧张。这些个性特点一旦形成,难以完全改变,但可以改良,病人在求诊之前,有些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个性问题,但还有相当多的患者,对自己的个性有错误的看法,比如急性子的患者,常会以为自己直来直去,很开朗,没什么心事,经过交谈,才能认识到自己个性中焦虑的一面。 那么,焦虑可不可以自己克服呢?相信很多患者尝试过,我们针对焦虑患者,也有很多相关推荐,比如生活规律化、适当的体育锻炼、日光浴、听放松的音乐、瑜伽、热水澡、睡前喝杯牛奶等,这些对保持健康的情绪和睡眠确有作用,选用以上一种以上方式,确实会让一部分轻度焦虑患者情绪缓解,工作学习效率恢复。 但是,还有相当多的患者,由于症状略重,以上方法难以奏效,那就需要求医了。比如出现了难以纠正的失眠,经常情绪紧张,无故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胸闷,反复到医院就诊却查不出原因的躯体疼痛,畏惧某些场景(如面对异性、会场发言、人多拥挤的场合、密闭空间如电梯机舱等)。这些很难靠自己来解决,需要及时就诊。有些患者一定要自己克服,但成功者极少,往往是自以为想通了,其实是妥协了,开始回避以上场景,回避挑战,回避美好的人生。 焦虑的治疗,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较有成效的心理治疗有认知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需要和医生充分的交流和配合,疗程在一年左右,或者更长,相应费用会比较贵,如果病情没有严重影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遇到高水平的心理治疗医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把焦虑归在郁证和恐证里面,辨证分型有十多种,中医里面也讲究心理治疗和放松治疗,只是掌握相关技能的中医师实在太少了。我们用中医心理学的方法和三线放松法来辅助治疗失眠、焦虑,收效较好。一些名中医通过临床辨证,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推拿等方法辅助治疗焦虑和失眠,会有一些效果,但对于较重的焦虑和失眠,收效不太理想。中成药的效果也是这样。 大家普遍担心西药的副作用和成瘾性,担心“是药三分毒”,但这句话是几百年前的中医讲中药的,和西药无关,西药没那么“毒”。其实,西药较为纯净,成分单一,西药治疗是有针对性的,起效快,只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药物,其副反应往往是可以耐受的,而且比较明确,可以预防或及时处理。至于成瘾性,更要因病情而论,只要合理应用药物,辅以心理治疗,是不必担心成瘾的问题。事实上,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和中成药里的有效成分,往往和西药的有效成分类似,或者就是同一成分。由于起效较慢,在焦虑的急性期,中药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针灸在急性期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有场所限制,不可能让医师跟着患者,症状出现时进行治疗。中药由于未经提纯,以往中药里常会加入龙骨、磁石、朱砂等重镇安神成分,现在由于担心重金属中毒,以上成分的用量较前有所节制,但在规模化种植之后,农药、化肥、污染等又成了头痛的问题。 最后说到疗程,焦虑的治疗,是对疾病的治疗,对不良心态的纠正,对不良思维定势的改正,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行的过程。好的医师,必然会通过细致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和思维定势,在给患者开具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纠正其不良思维定势,进行健康心理宣教,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并让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逐渐培养自身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模式,为下一步脱离药物做准备,这样一个过程,通常需要半年以上。不要以为是医生决定了患者的疗程,其实是患者自己决定了疗程的长短,当患者生活规律起来,养成了积极的思维定势,对工作生活中的打击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就可以渐渐脱离药物,健康生活了。 由于失眠往往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因素,所以以上建议同样适用于失眠,希望大家能够及早就诊,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认真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24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睡眠障碍十问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如果您的睡眠良好,也许对失眠不以为然;然而,一旦加入了失眠者的行列,您便会在夜深人静之时体会到那苦不堪言的滋味。根据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专家指出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因此,睡眠障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什么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又有些哪些表现及危害呢?下面就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什么是睡眠障碍? 人们常常将睡眠障碍等同于失眠,实则不然,失眠仅仅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睡眠障碍不仅仅是睡眠量减少或睡眠质量的下降,还包括睡眠量过多,以及在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表现﹐也可以出现睡眠和觉醒节律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二、睡眠障碍的类型有哪些? 1、睡眠量的不正常,可包括两类:一类是睡眠量过度增多,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另一类是睡眠量不足的失眠,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 2、睡眠中的发作性异常,是指在睡眠中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梦游症、梦呓(说梦话)、夜惊(在睡眠中突然骚动、惊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定向错乱或出现幻觉)、梦魇(做噩梦)、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这些发作性异常行为不是出现在整夜睡眠中,而多是发生在一定的睡眠时期。 三、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 首先是详细的询问病史,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就可以初步了解睡眠障碍的基本状态、伴随症状、可能的原因等,从而做出相应的印象诊断。 其次是体格检查,这是区分功能性和躯体性疾病所致失眠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当然,进一步明确睡眠障碍的原因还需要进行一些化验和辅助检查,其中最特异性的检查就是多导睡眠监测(PSG),它是目前公认的睡眠检测的“金标准”,主要是通过监测夜间连续的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脑电图、心电图、心率等指标的监测,提供对睡眠障碍的全面评定,这也是唯一可以提供有关睡眠各阶段检查依据的检测技术。PSG对于诊断和记录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四、多导睡眠监测(PSG)在失眠诊断中的作用 正常的睡眠通常由非快速动眼和快速动眼两种睡眠时相形成的周期所组成。正常成人一夜共3-6个周期,每个周期约90分钟。其中非快速动眼期又由1-4期睡眠组成,每期睡眠有一定的比例。 PSG应用于失眠可以: 1、客观地、科学地、量化地了解睡眠的真实情况和评估失眠。如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和时间、醒起的时间、浅睡、深睡和REM睡眠比例和睡眠总时间等,国际上均有统一的量化标准。 2、发现某些失眠的病因。如根据REM睡眠潜伏期的长短和比例等,可判断脑器质性病变或抑郁症性失眠;也可以发现睡眠呼吸障碍、周期性腿动、严重的心率异常等引起失眠的原因。 3、排除可误诊为失眠的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整个睡眠周期较正常人延迟,误认为是入睡困难)、睡眠时相提前综合 征(整个睡眠周期较正常人提前,误认为早醒)和睡眠过短者等疾病。 五、失眠的表现有哪些? 1、入睡困难:从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易醒:睡眠觉醒次数太多或时间太长; 3、睡眠浅:睡眠深度不足; 4、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睡眠醒来时比平时早一小时以上; 5、睡眠不足:成人睡眠不足5小时; 6、睡眠结构失调:快动眼睡眠/慢动眼睡眠小于3和(或)比例失调; 7、频频从噩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噩梦; 8、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 六、失眠的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七、失眠的危害 很多人有过失眠的经历,也感受过失眠的痛苦,短时间的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进而在从事高危职业时发生意外,甚至危及生命。而长期的失眠危害更大,长期失眠会加速皮肤的老化,导致高血压,诱发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而神经衰弱、抑郁、焦虑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八、健康睡眠的标准是什么? 健康睡眠的标准为: 1、入睡快,在10-20分钟左右入睡; 2、睡眠深,呼吸深长不易惊醒; 3、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 4、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好;5、白天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九、怎样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1、睡觉、起床时间要有规律,就是在周末、休假时也不例外。 2、卧室里不要放闹钟,就是睡觉正常的人也会因为闹钟的滴答声而睡不好觉。 3、选择适合自己的褥垫和保持适宜的卧室温度也很重要。 4、别躺在床上思考问题。 5、避免在日间小睡。 6、晚上不要喝咖啡、茶以及含酒精的饮料,也不要吸烟。 7、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睡眠。但是,失眠者应该注意的是,睡前两小睡不要做剧烈运动。在下午和傍晚时分做些运动可能对睡眠有帮助。 8、如果失眠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就要及早找医生诊治。 9、服用安眠药应遵医嘱。在某些情况下,安眠药可能会暂时帮助患者入睡,但是长期服食安眠药可能会导致上瘾。 十、失眠患者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吗? 对失眠症的处理,首先要分清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再决定其治疗方法。对于继发性失眠,应以处理引起失眠的基本疾病或原因为主,如饮咖啡、劳累以及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失眠,则应先针对诱因加以处理或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引起的失眠,则应及早治疗抑郁症等原发病。一般来说,病因消除后失眠就会不治而愈。 对于原发性失眠者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鼓励病人调整睡眠习惯,恢复其正常的生物节律,再对患者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睡眠时间各人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睡足8小时,这不是睡眠充足与否的重要指标,只要你次日感觉精力充沛,没有不适,睡眠时间短些对人体并无多大影响。认识到这些以后,部分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睡眠是足够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有些人把睡眠问题看得过重,要求一天必须睡足几个小时,否则就认为是睡眠不足;有些人对睡眠本质不了解,认为长时间睡不好就会使人“发疯”。这些人一有睡眠不好就变得十分紧张,使大脑的警觉程度大大提高,这反可能发展成真正的失眠症。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治疗三大疗法有什么?

如何治愈抑郁症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通常来说,主流的抑郁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三大类。 那么,不同的治疗方式都是依据什么原则进行的? 药物治疗 从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等出发,依据最小有效量原则进行药物用量治疗。 在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吃药后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需及时和医生反馈,部分药物可能不会立刻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并不代表用药不对,切忌心急。 物理治疗 通过 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TMS(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或大脑,通过科学地刺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 应用心理学原理,通过言语的交流,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由此达到治疗的目的。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

你是不是常常被失眠所困扰? 你是不是常常被人说鼾声震天,但自己却感觉没有睡着? 你是不是常常整夜浅睡,次日疲乏无力? 你有没有夜间憋醒的经历? 你有没有白天坐在那一不小心就睡着的尴尬? 你有没有夜间睡觉时踢打过家人的行为? …… 你一定很奇怪睡个觉而已,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不用奇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是有那么一类人睡眠不好,但却又不是单纯的失眠,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2)睡眠障碍共分为八类,即 1.失眠, 2.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 3.并非由于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导致的过度睡眠, 4.昼夜睡眠节律障碍, 5.异态睡眠, 6.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 7.单独症候群, 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项目, 8.其他睡眠障碍。 不同的睡眠障碍,治疗方法当然是不同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检查可以鉴别这些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多导睡眠图。 多导睡眠图(PSG)是同时记录、分析多项睡眠生理学指标,进行睡眠医学研究和睡眠疾病诊断的一种技术。PSG可以帮助了解您睡眠的情况,如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睡眠结构,是否有打鼾或者睡眠呼吸暂停,是否睡眠中有异常行为等,指导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改善睡眠障碍。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饮食调理助睡眠

睡眠与人的饮食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有益于睡眠。 对于睡眠不良者,除需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以外,在饮食上也需多加注意: 1、睡前不宜过饱或过饥。很多人有吃夜宵的习惯,殊不知入睡前过多进食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活跃,妨碍睡眠;当然,如果过度饥饿,也会提高人体警觉性,从而导致入睡困难。 2、饮食宜清淡。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粉等会影响睡眠,睡眠不佳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不宜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如咖啡、可乐、茶、酒等,此类饮料可兴奋大脑中枢神经,从而影响睡眠,建议多饮用新鲜的果蔬汁或直接食用新鲜的蔬果。 4、睡前可饮用温甜牛奶或蜂蜜。牛奶除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色氨酸及多种“类鸦片肽”,这些物质有助于入睡和缓解疲劳,且不会使人成瘾。蜂蜜补中益气、安五脏、和百药,睡前可取蜂蜜1~3勺,加酸枣、白糖一并冲水饮用,对失眠者疗效显著。 5、多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鱼、蛋、奶、小米等。色氨酸是合成5-羟色胺的原料,后者具有催眠作用。 6、适当多食用坚果。核桃、葵花籽等坚果多富含亚油酸、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能调节人脑细胞的正常代谢,提高神经中枢功能,可起到安眠和改善记忆的作用。 7、红枣、龙眼、莲子等亦有养生安神、改善睡眠的功效,可加白糖煎煮睡前服用。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答疑】关于口服精神药物

一、精神科药物多可空腹服药 相信很多患者在第一次门诊上,医生给你开药都会叮嘱:“戒烟戒酒,少 很多需要早晨服药的患者,一定要在吃过早餐后才服药,否则宁可错过时间或因此漏服早上的药。其实,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空腹服药的,只有某些规定必须餐中或餐后服用的药物(如齐拉西酮、二甲双胍等)例外。 这些患者之所以不肯空腹服药,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不应该空腹服药,或认为空腹服药会刺激或损害胃粘膜导致“胃病”。他们这样的认识很可能源于中药的服药要求,因为以往内服中药多为汤剂,且数量多达数百毫升,并常有刺鼻的气味或有苦涩的味道。在空腹饮用一剂有刺激性气味或味道的汤药,显然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引发呕吐。为此,多数中药有餐后服用的要求。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早晨服用的药物,剂量并不大,数量也有限,在服用后很快就会崩解、吸收,不会对胃粘膜造成任何影响,更不会损伤胃粘膜。空腹服药唯一可能的不利作用或许是,胃内少量的胃酸会对碱性药物有微乎其微的降低药效作用。 至于其他时间空腹服药,道理相同,完全不必在进食后才敢服药。 二、药物漏服该咋办 对于绝大部分精神科口服药物而言,偶尔漏服一次的处理原则如下: ► 若发现漏服时,距离本该服药的时间<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立即补服。 ► 若发现漏服时,距离本该服药的时间>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不予补服,下次正常服药即可。 ► 无论如何,不可为了把漏掉的剂量补上,而在下次服药时服用双倍的剂量。 例如: 患者A,每天晚上8点服药一次,其正常服药间隔为24小时。若当天晚上12点临睡时发现当晚漏服(<12小时),则应立即予以补服;若次日中午1点才发现漏服(>12小时),则不予补服,当晚8点正常服药即可。不可于当晚8点服用双倍的剂量。 患者B,每天早晚8点各服药一次,其正常服药间隔为12小时。若当天晚上12点临睡时发现当晚漏服(<6小时),则应立即予以补服;若下午4点发现早上漏服(>6小时),则不予补服,当晚8点正常服药即可。不可于当晚8点服用2倍于医嘱的剂量。 基于现有证据,绝大部分精神科口服药物均遵循上述原则。需注意,锂盐的情况有所不同:除非发现漏服时距离下次服药的时间已不足2小时(如正常应于晚8点服药,晚6点之后才发现前一次漏服),否则均应立即补服。另外需要牢记,绝大多数情况下,单次漏服的危害<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的情况与口服剂型有所不同。以棕榈酸帕利哌酮为例: ► 如果自前次给药已间隔4-6周,即较正常给药时间推迟2周以内,应尽快采用之前的稳定给药剂量,补充一次三角肌注射,而后再进行每月注射; ► 如果距离前次给药>6周而<6个月,应尽快以患者之前注射的稳定剂量重新开始治疗,连续2次三角肌注射,2次注射间隔1周且剂量相同(若患者之前的稳定剂量是150mg,则2次注射均采用100mg),而后再进行每月1 次注射。 ► 如果漏药距离前次给药超过6个月,则重新开始负荷给药模式开始治疗。 另外,连续多次漏服的处理相对麻烦:若药物半衰期较长,重新建立稳态治疗浓度通常需花费较多时间;若药物半衰期较短,疗效则将快速消失。此方面研究证据较少,需具体药物具体分析。例如,若连续2天及以上停用氯氮平,患者不可自行直接用回原剂量,而需与医生沟通,必要时重新滴定加量 三、晚间药物的服药时间 一般而言,多数精神科药物都需要每天分次服药,如两次或三次,每天两次多为早晚各一次,每天三次几乎无例外是分配为早中晚各一次。在这种情况下,晚间服药的时间就有一些讲究。 由于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有程度不等、形式不一的睡眠障碍,临床医生往往会将某些有镇静催眠副作用的药物安排在晚间服用,甚至会专门处方镇静催眠药物在晚间服用。一般而言,这些有或强或弱的镇静催眠作用药物的服用时间宜早不宜晚。除非有明确要求的镇静催眠药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速效催眠药是睡前服,其他药物要根据药物达峰时间来安排服药时间。如多数抗精神病药物的达峰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应该在预定睡眠前二至三小时服用,药物达到峰浓度时会更容易入睡。而且,在药物峰浓度的时段,也是药物副反应较明显的时候,此时入睡对于患者而言,还可以减轻相应的副反应体验。 就我所知,在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中,齐拉西酮和丙戊酸钠两种药物晚间服用有一些特殊性: 据齐拉西酮的药物说明书,该药的达峰时间为5小时,但有些敏感个体在服药后一小时之内就会出现明显且难以抗拒的思睡,需立刻睡眠。由于其半衰期(平均6.6小时)较短,晚餐时服药往往会使患者半夜醒来,再难入睡。而该药与食物同服才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对于这些服药后迅速出现思睡反应的患者,可在睡前一小时吃两片面包或几块饼干(产几百大卡热量的食物)后服药,以保证夜间相对合理的睡眠时间。 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会有较明显的脱发现象,据认为是丙戊酸在肠道中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鳌合物,影响患者肠道吸收这些微量元素所致。据国外学者的经验,正餐二小时后服用丙戊酸钠可减轻脱发现象。因此,建议易发生脱发者,晚间丙戊酸钠服药时间在晚餐二小时后服用为宜。 四、不是所有药片,都能掰开吃 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那种需要掰开的药片。小时候发烧,我妈就给我整过,特别大一片,中间有个印,因为我小时候比较瘦小,体重轻,半片对我来说都太多了,得用小刀切出四分之一。 现在,精神科医生让你一次吃一片,但是,你对精神科的药有担心啊,怕吃多了副作用大会变傻,怎么办呢,掰成两瓣,甚至拿小刀切成三瓣四瓣——药,我吃了,只是吃的少一点而已。 且不说药物没吃足量,能不能达到效果,朋友,你这样吃药很可能是在“暴殄天物”,影响药物正常起效。 十几年前,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药片还是普通压片,没有经过包衣处理,有些上面还有刻痕,可以说,这种药就是为了方便你掰开吃设计的。 但是,现在已经2021年了,市场竞争下,什么都在进步,制药工艺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的药片,厂家在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好药物从入你口到代谢完的整个过程,想方设法通过制药技术提升服药体验,提高药物利用度: 太苦或者有难闻气味的药,用糖衣包起来; 对胃黏膜有刺激,或者在肠道中才能更好吸收的,用肠溶衣包起来,送到肠胃再分解; 有些药代谢速度快,一天需要吃几次,或者药物浓度变化大的,用多层片技术,将不同有效物质制成不同形状,放在不同层级、位置,从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控制速度快慢; 精神科可能碰到的片剂还有分散片(崩解片),遇水即溶,防止患者把药藏在口腔,之后再偷偷吐出。 小小一片药,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其实里边大有乾坤。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糖衣片、肠溶片、多层片(包括缓释片、控释片等),都不适合掰开,否则,破坏了药物内部的结构,影响药物正常起效过程,比如很多缓释片本来是将有效成分压在内部,一点一点稳定释放的,所以你一天甚至几天才需要吃一片,体内只需要稳定地消化一点点有效成分,掰开之后,药物唰地一下子在你体内释放,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药效不佳。 所以,如果说明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可以掰开服用,或者医生没有专门叮嘱你吃半片,大家就别多此一举了。 五、关于血药浓度检测 这个问题在我们精神科非常常见,很多患者终于明白了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却不明白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今天,精神科临床药师就带您看看血药浓度监测中关于采血时间的小秘密。 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过程 每位患者服药后,体内的血药浓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就像爬山一样,随着患者服药,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到达山峰的顶端,机体同时开启清除模式,将药物清理出体外,血药浓度也随之下降,渐渐进入山谷,随后患者服用第二顿药物,血药浓度再次升高下降,循环往复。多次给药后,患者体内的药量渐渐达到稳定,呈现出固定的治疗效应。 监测血药浓度的时间 药物在体内爬到山顶的时间无法精确掌握,所以我们无法监测峰顶的浓度。于是我们就将这个固定的衡量标准选在了山谷位置,因为只要在服药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我们就可以很精确的找到那个山谷位置。因此,我们报告单上给出的这个参考值范围,是服药前的血药浓度,患者一定要在服药前进行采血,而不能在服药后进行采血。该案例中的患者就是在清晨服药后采集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采集的便不是我们要的山谷的浓度了。 血药浓度监测的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对于门诊首次治疗的患者,服药后一个月内监测血药浓度,而对于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的患者,其体内药物浓度相对来说已经稳定,若其症状控制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建议这类患者每3-6个月监测一次血药浓度。 六、多药联用不必分开服用 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需要每次服用数种口服药物,这种情况在近年治 疗精神疾病的临床实践中越来越普遍。例如,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服用的药物中既有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苯二氮䓬类等,也可能还有左甲状腺素和苯海索等。 在此种情况下,患者或其家属即担心数种药物同时进入胃内,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吸收或药效。甚至有人将不同种类药物分别间隔一段时间服用,增加服药复杂程度和相应负担。 其实,这些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这些药物既非强酸,又非强碱,彼此之间不可能在胃内发生“中和”、“置换”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联用药物治疗,所服药物的数量有限,彼此之间不可能真的发生化学反应,当然也就不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药效。 七、茶水或饮料也可以送服药物 按照传统做法,口服药物多用温开水送服,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铁律”。我甚至见过把瓶装水烧开再晾凉后服药的病人,足见人们信守这条规则的认真态度。但是,并不是在该服药的时候手边就有合适的温开水,有些人会因此不能按时服药。也有病人认真地问过我,用茶水送服药物是否会“解药”或降低药效。我的回答是不会。 在我看来,用温开水服药可能是一种迷信,茶水或普通饮料同样可以送服药物。强调用温开水服药,可能也是源自服用中药的“禁忌”,因为服用大量苦涩的中药汤剂后,急需用水冲淡口腔内的苦味,以避免因苦涩的口感诱发恶心呕吐。而且,以往人们生活中饮生水因不卫生而可能导致胃肠疾病,却又没有当代已达极端洁净程度又极为方便的纯净饮用水,自然最好的选择便是温开水了。此外,强调用温开水服药还具有仪式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使温开水也多少有了“符水”样的治疗作用。 其实,除温开水之外,任何洁净的瓶装水、茶水或饮料都可以用于送服药物。因为,即使是浓茶,其主要成份也仍是水。所以,完全没必要默守用温开水送服口服药物这样的清规戒律。尽可能规律性服药远比用什么水服药重要。 八、吃药不宜抽烟喝酒 相信很多患者在第一次门诊上,医生给你开药都会叮嘱:“戒烟戒酒,少喝浓茶、咖啡和一些刺激性大的功能性饮料!” 在医生面前,大家都是“是是是”“好好好”“医生您说得对!”,一踏出诊室,或者坚持个三五天,就把这些叮嘱仍到脑后。心情不好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加班熬夜的时候,烟酒不离手,咖啡茶饮料,越喝越上头,有的人甚至饭桌上直接用酒或茶水送服。 但是,酒精(化学名乙醇)会影响DA(多巴胺)、GABA(γ-氨基丁酸)、5-HT(五羟色胺)等神经受体作用,并且跟药物一样经过肝脏代谢;咖啡、浓茶,还有很多功能性饮料,其中都含有咖啡因,会刺激神经,并且与药物有相互作用——服药的同时搞这些,轻则消减药效,重则加重症状,甚至引发毒副作用。尤其是喝酒服药的人,可以说,自己在作死的边缘挣扎。 最后,还是要强调:规范服药是治愈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服药中的其他讲究都只有锦上添花的意义。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睡觉不老实也是病

王奶奶今年68岁了,近来她遇到了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她70岁的老伴不知道得了什么怪病,自从近半年前脑卒中后,经常在夜里睡着之后出现手舞足蹈、打人、撞墙,有时候甚至还会从床上跌下来摔伤自己,而且打人的时候自己从来不会醒,次日清晨会告诉王奶奶昨夜做梦和人打架了,王奶奶那个急啊,四处求医问药,可最终也没弄明白老伴到底得了什么怪毛病。您知道王爷爷到底患了什么病吗? 其实王爷爷患的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叫做快速动眼(REM)睡眠行为障碍(RBD)。 所谓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就是一种发生在REM睡眠中的睡眠行为异常,是最常见的睡眠行为障碍之一。发作时丧失正常REM睡眠时伴有的肌张力抑制,而代以和梦境一致的运动活动。患者多为60-70岁具有暴力性梦境的老年男性,常伴有精神压抑、过度饮酒、脑血管疾病和变性神经系统疾病等。 RBD主要表现为REM睡眠期出现的各种不自主运动或行为异常,多为猛烈粗暴的动作,如拳打脚踢、翻滚喊叫、打人、性攻击等,并伴有生动、惊人的梦境,常会引起自伤或伤及同睡者。其暴力行为与暴力的梦境内容相符,醒后能回忆梦中情景。发作可持续几秒钟到数分钟,多发生在入睡90分钟后和睡眠快结束时。发作频率从数周1次到每晚数次不等。患者几乎从不自暴力行为中醒来,睡眠也很少被打扰。 该疾病的诊断通常要有明确的睡眠伤害病史,并经多导睡眠监测证实。RBD患者典型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为在REM睡眠期可见肌张力增高,而不出现肌张力丧失,颏肌出现大量动作电位,肢体活动显著增多。REM睡眠密度和数量增加,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第3、4期比例可增加。 RBD因不被人们认识,常被延误诊断和治疗。其实治疗RBD非常简单,小剂量的氯硝西泮对绝大多数RBD患者都十分有效,而且很少出现耐药性。但是停用氯硝西泮会很快复发。尽管氯硝西泮通常能充分减轻症状,但仍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睡眠环境的安全,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陈素珍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17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62条记录共7页
...
陈素珍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6005 次
总文章 62 篇
在线服务患者 3693 次
患者评价 4558 个
获得锦旗 6 个
入驻时间 2020-07-29 09:18:15
陈素珍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6 个
医德高尚
4个
济世良医
1个
医者仁心
1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