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抑郁症是想多了吗?
再次接诊这个患者是 2 个月后的事情了。 2 个月之前,门诊第一次看到她,她丈夫陪着,仔细评估后确诊抑郁症,她觉得终于知道自己咋回事,但她丈夫说:“医生,你们最喜欢给人做出抑郁症诊断,我老婆她没病,就是想多了,你们做医生别老吓唬人…” 这个患者很无奈的在她丈夫带着离开门诊,我虽然苦口婆心科普很久,这个丈夫觉得我比他更了解她爱人的情况,还是离开了门诊。 2 月后我二线值班,急诊医生请我去看个患者,是 2 个月前的她,吃了大量药,被送来洗胃,陪着的是患者的父母… 抑郁症本身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有生物学的发病基础,然而不少人还是认为患者想多了,耽误了治疗时机! 真诚的希望更多的了解抑郁症,就像了解高血压一样,不好好治疗,不去治疗,有时后果是不可逆的。
朱晓敏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154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神医?!
今天接诊一个患者,长达十多年病史的强迫症伴社交回避,陪同患者的家属说有位医生说“患者的病做三到四次咨询就完全康复了”,但是那个“神医”离得太远了,你这里很方便,而且我们也有医保,就你来给我们做咨询吧! 我澄清:我是普通的医生,不是神医,我不能不见患者看病,不见患者给出具体用药或者咨询,你要是在我这边看,可能在最初几个月每周都需要来,看了三个月我也不一定帮你完全除根。之后探讨了近 40 分钟(我们医院每次咨询门诊 25 分钟)的初始访谈,详细的了解发病情况及用药情况,并给出可能的诊疗方向,然后走时这个患者家长说:你这不是咨询啊(没付费走了)。 发文再次给广大的患者说医生不是神,尤其是难治性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时间医生患者家属一起努力才能看到治愈可能的!
朱晓敏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154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被误诊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
这个强迫症的患者症状主要是害怕伤害自己的孩子,她要求家人把刀剪子等物品收起来,她不敢抱孩子害怕掐死孩子,不给给孩子喂奶粉,她怕在奶粉里面下毒;她不敢出门,怕去商店买利器伤害孩子… 家人帮她找了个熟悉的医生,电话问了问诊,告诉她买奥氮平和苯海索吃… 吃了2个多月,除了体重增加,上述的症状并未减轻,她终于鼓足勇气就诊,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强迫症,她知道自己不会做出这些伤害行为,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这种想法,这种矛盾就是典型的强迫和反强迫,而不是怪异的妄想,我怀疑给她电话问诊的医生考虑她是精神分裂症了。而奥氮平有时会引起药源性强迫症,苯海索则对认知功能有影响。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看病一是要面诊,二是知道一些常见病的科普知识。误诊必然误治!
朱晓敏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15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对因治疗
记得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医院组织科普论文大赛,我写了一篇“对因治疗”,拿到一等奖;医院投稿到报纸,也见刊了。 于是不少患者因为这个文章门诊找我,发现是个非常年轻的医生,略有些失望,但看病下来,还是满意的。 那篇“对因治疗”的文章当地讲了什么呢。实际上一个是自己管的床位患者,被诊断老年抑郁症,进了病房不怎么说话,我当时临床经验并不足,好处是对专业热情,愿意做个倾听者,我坚持一天多次的去找那个患者沟通,然后ta说话了,ta说“我前段时间知道自己得了胃癌,医生说是晚期了,我谁都没告诉,打算偷偷死了,不然白花钱…”然后我认为得癌症这个事就是病因,用自己还不太擅长的心理治疗给予了支持共情等,并建议她把得癌症的事情告诉家人…家人知道后马上接出去治疗癌症去了。 第二个我写在文章的故事是门诊接诊的一个情绪有问题的患者,做了血象检查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增高,我赶紧建议家属去综合医院血液科看看,后来家属特意来我门诊表示感谢,说诊断了“真红细胞增多症”,后来我翻了翻书这个病确实会有些以情绪障碍首发。 这篇获奖的文章让我在临床工作中一直注意甄别患者的躯体问题,也诊断出首发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脑炎”,“甲亢或甲低”,“肿瘤”等…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告诉大家门诊面诊及检查的重要性!也期待有一天所有的疾病都能找到病因,为进一步准确治疗提供先决条件!
朱晓敏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15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科药物的误区
药物代表着科学的先进性! 一种优秀的药物到临床使用是经过了很长的研发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被推广到临床后还要临床医生逐渐对其了解再熟练使用的。 我们精神科的药物是被误解最多的,常见的误解是有激素或者有毒,被误解为激素说是药物不能停,那是因为治疗疗程较长,你吃个三五天一两个星期就停,病还没好,停药当然不行,并非药不能停;药物都有副作用,并非有毒,可有相应的处理方案。 排斥药物的就选择心理治疗,如图患者,家境贫寒,父亲慢性病,母亲一个人工作养活四口人,但为了孩子依然选择价格并不低的心理咨询,不愿意吃药物,结果情况好转不明显,负责该患者的咨询师推荐到我这边门诊,药物两周后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希望这孩子能坚持服药,这位咨询师人很好,一定在药物的帮助更好的帮助这个患者。 记得有位很有名的咨询师(ta同时也是精神科医生,ta的咨询号一般都要等上半年)分享说等待这个半年的时间患者已经用药缓解了大部分情况,所以接下来咨询效果更好很顺畅。我深以为然。 希望大家还是要看重科学的先进性,不“视药物如猛虎”。
朱晓敏
副主任医师
苏州市广济医院
15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5条记录共1页
朱晓敏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64 次
总文章
0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9 次
患者评价
49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9-05 09:49:04
朱晓敏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9 人
随访中的患者
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