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精神分裂症可以治愈吗?还能正常生活吗?
很多人都问:精神分裂症可以治愈吗?还能正常生活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思想方式、语言观点、情绪、自我认知及行为表现能力出现异常的慢性精神障碍,是最复杂、最具变化性的疾病之一,较难达到彻底根治。 但通过治疗后,能够达到以下三条标准,就可以算是临床上的治愈: 精神症状消失或缓解,并恢复至正常情况;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症状及发病因素的分析和认识程度; 患者能适应正常工作及学习的情况,即恢复社会功能。 但千万不要觉得根治困难就放弃治疗,因为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大部分精神疾病一样,在发作期会损害大脑。 让大脑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认知功能受损,出现反应变慢,记忆カ下降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大脑功能的损害会越来越严重,进而使社会功能日渐减退。 就像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也都是不治之症。但是,在药物的治疗下能够消除症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就算是临床治愈了。 那如何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呢? 经临床经验结果得出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也更容易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壮年,起病多为隐匿、缓慢,很多患者被发现时候已经出现症状很久了。 如果在发病的 2-5 年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超过 5 年,治疗较难。所以家属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带去就诊。 规范服药,这是康复的关键。尤其对于首发疾病的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还是有一定概率可以脱药物的。 当症状缓解或者完全消失时,切忌私自减药或中断服药,因为极有可能导致复发。每复发一次,治疗的难度就增加。复发三次,就要终生服药了。 因此,一切药物上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性质所致,患者的恢复更多的取决于家属,尤其针对症状比较重的患者。 所以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尽量能够做到这些: 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接受家人得病这个事实。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面对这个疾病,放下偏见和包袱去帮助患者。 学习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科普知识,只有科学认识疾病,家属才能理解患者的行为和心理。 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工作。如监督患者服药,及时送患者住院治疗。 学会和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多包容、多鼓励、多理解,千万不要跟患者争论对错。 永远要给患者希望。即使明知未来很暗淡,但是家属的坚定是患者康复的保障。 精神分裂症不好治,但并不代表没有望。 就像《纽约时报》作家、畅销书《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作者艾琳·萨克斯说的那样: “我的幸运之处并不是我从精神疾病中恢复过来,而是我找到了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也许就是这样,学会与疾病共处,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症药物吃了没效果,怎么办?
在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常有患者咨询:“医生,你开的治疗焦虑症药物,我吃了一段时间没效果,怎么办?”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来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该药物吃下去没效果,坚持吃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效果; 第二种情况是,该药物开始服用时有效,但是吃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差,或者达不到原先的效果了。 下面就来分别解释一下。 第一种情况:焦虑症药物吃下去没效果,坚持吃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效果 这一点也有两种可能: 服用药物的时间不够长,药物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心理预期 那么药物是否真的没效呢?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由于药理学特性各异,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各有不同。有些药物起效时间长一些,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而达到稳定效果可能需要两三个月左右,且总的治疗时间可能需要更长。因此不是药物没效,而是发挥效果的时间未到。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继续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来确认药物是否能起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疗效。 该药物对你的症状确实帮助不大 在服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疗效依然乏善可陈,可能和个体差异有关。某些对他人疗效显著的药物,对你来说可能效果一般。 别急,此时你需要的是换药。医生会尝试使用一些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观察一段足够长的时间,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切勿自行随意停用或更换药物,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 第二种情况:开始服药的时候有效果,吃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差 这种情况就是身体对药物产生了耐受。当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该药物的反应性会减弱,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和药效,就必须逐步增加剂量。这种叠加和递增剂量以维持药效作用的现象,就是药物耐受性。 药物耐受性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目前难以破解。应对的方法只能从两处着手:一是尽量延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的时间;二是换药。 1.延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的时间 方法就是规律用药。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辅助介质,药学上称为“受体”。目前认为,不规律地服药会使得受体反复被刺激,使这些受体变得不敏感,容易形成耐受。 如果之前是断断续续地服药,这就是一种不规律的刺激。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经验证实,经过不规律刺激后,病情就会“不太好控制”,受体功能会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药物,或者对药物不再敏感。 2.换药 如果之前因不规律用药而产生耐受,建议停药一段时间,以恢复受体对药物的敏感度,然后再规律性服药。不过,这是理想状态。不理想的状态是:即使规律用药,在药物长时间作用下,还是产生了耐受性,那就只能加大药物剂量了。如果加大剂量也还不能解决,就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尝试换药了。 *** 焦虑症是一种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的精神疾病,因此,要对病情有乐观的期许。但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跟踪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来决定用药的方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到正规心理机构寻求心理治疗,改善多疑、多虑的心态,多做一些自我放松的训练。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和平静,多去户外活动散心,结合运动来改善体质,睡前让自己放松,提高睡眠质量,修复大脑及身心的正常状态。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8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失眠睡不着?这才是最正确的解决方法!
人生在世,“吃喝拉撤睡”是人的最基本生理要求,这五样缺一不可,吃喝管入,拉撒管出,睡管人体的休养生息。 但很多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天可能会失眠,甚至有人的失眠已经成为了常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磨人的失眠。 失眠是个什么东西?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后身体没有恢复感的一类睡眠障碍。 这里有一份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 ●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 钟; ●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 ●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入睡困难和早醒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约10%的成人有慢性失眠,约50%有时出现失眠。 为什么会失眠?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失眠,一般来说,失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压力 ●抑郁、焦虑等精神或心理障碍 ●不良的睡眠习惯 ●睡眠习惯或环境改变 ●兴奋剂,如咖啡因、烟草、毒品等 ●缺乏锻炼 ●身体疾病等 ●由更年期或抑郁,焦虑和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引起 如何治疗失眠? 一、调整生活方式 如果你中了500万兴奋得睡不着,可以通过一些小小的改变来提高睡眠质量。 1.睡前洗个热水澡 较低的温度会催生睡意。 2.睡不着干脆就起床 如果躺床上半个小时还没入睡,那就不要睡了。起床做深呼吸练习、看一会月色、上个厕所都是不错的选择。 3.营造有益于睡眠的环境 关灯、关手机、拉窗帘…眼睛一闭。 4.睡前不要大量饮水 不然…………很有可能被尿憋醒,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5.固定上、下床时间 建议每天都按照固定的时间上床、下床,理想的上床时间为晚上11点、下床时间为早上6点。 6 . 不补觉、 不午睡 即使昨晚没有睡好,第二天也不能补觉。补觉会导致失眠恶性循环。如果失眠,就不能午睡。如果必须午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7.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如躺床上看手机、看电视、听音乐、看书 等。 二、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为处方药,需要严格 按照医嘱购买和使用。 常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 1.苯二氮草( zhuo)类药物 主要包括艾司唑( zu & ograve ;)仑、 三唑仑、地西洋( p & agrave ; n )、 阿普唑仑、劳拉西洋、氯硝 西洋。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较好。 2.非苯二氮草类药物 主要包括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 pi )坦、扎来普隆。这类药物半衰期短,比苯二氮草类药物更安全,日间镇静和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如雷美替胺,已被 FDA 批准用于治疗入眠困难为主诉的失眠,及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失眠症。 4.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适用于抑郁和(或)焦虑伴发失眠症的治疗。 5.其他 一些非处方药和中草药也会用于失眠的治疗,包括抗组胺药、褪黑素和炒酸枣仁等,但关于这些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证据非常有限。 镇静催眠药常常有依赖性。 为了降低镇静催眠药依赖的风险,需要掌握服药的基本原则:短期、小量、间断、按需等原则。 1.短期:短期服用镇静催眠药,一般不会出现成瘾。但是如果长期服用,成瘾性就会增加。所谓的短期使用,是指尽量不要连续使用镇静催眠药超过4个星期; 2.小量:镇静催眠药使用剂量越大,成瘾的风险就越高。所以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来改善睡眠,不要超过镇静催眠药使用剂量的上限。如果出现疗效下降,建议换用别的作用机制的药物; 3.间断:连续服用镇静催眠药导致成瘾的风险明显高于间断服用。因此尽量不要每天都服药。建议先尝试自行入睡,实在无法入睡,再考虑使用镇静催眠药。如果实在离不开镇静催眠药,建议使用“周末断药”的方法。 4.按需:失眠患者睡眠情况改善后,如果偶尔再次出现失眠,比如遇到重大事件、倒时差等情况而出现失眠,可以临时使用镇静催眠药,帮助入睡,以免因为一次失眠而导致病情恶化。 小贴士 长期服用药物,可能有如下危害: ●副作用:如让你感到焦虑或恶心。你也可能在白天睡觉或昏昏欲睡。 ●成为习惯:如果没有药物,你可能就不能睡觉。 总而言之,失眠是人人都可能遇见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如何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如果失眠问题严重要到正规医院就诊,药物使用要听从医生建议,不要擅自用药或停药。也要警惕一些保健品的夸大虚假宣传。 祝您从此远离失眠困扰,晚安。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人为何会焦虑?怎样帮助他们?
老年群体罹患焦虑症的比例较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损害了认知功能。有研究表明,有焦虑症的老年患者7年死亡风险会增加87%。 老人为何会焦虑? 老人遭遇的变故更多,但释放压力的途径太少。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会明显下降,更容易患躯体性疾病,甚至致死性疾病(如癌症)。除病痛折磨外,老年群体相较于年轻人,面临更多的生活变故,常会被动接受更多的亲友离世。年轻时,人们能将精力更多投入工作、生活等,间接压抑了负性应激事件引起的焦虑情绪。大家常说的“忙起来就不会想这些了”,就是这个道理。但在退休后,老人容易在漫长的闲暇时间里想起那些曾经的不愉快,以及自己不再被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无助感和失落感。由于体力原因,他们也很难像年轻人那样,有更多途径去释放压力、疏解不良情绪,因此容易焦虑。 老年人更关注身体症状,而容易忽视情绪 问题。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老年人习惯性地认为,不安、紧张是“年轻人没见过世面才会有的情绪”,是年轻人的特权。因此,他们更多地会忽视自己的心理不适,或将其定义为“一点顾虑”。在就医过程中,老年患者习惯性地只强调自己的躯体症状,而不承认自己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焦虑症状难以识别与诊断。因而,我们应该多注意,老人在描述躯体症状时的情感状态。他们担心的具体内容往往和年轻人不同,更多会担心身体健康、社会养老福利等,以及对跌倒的恐惧等。 医生和家人,怎样帮助焦虑的老人? 面对焦虑的老人,医生常叮嘱其做一些事情转移注意力,尝试缓解压力。 医生在和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可以做一些健康宣教,给一些能优化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小建议,来减轻老人的紧张与不安。例如: ●正视负面情绪:要意识到,有焦虑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不要试图掩盖它,而应当积极应对。 ●尝试转移注意力:多参加集体活动,融入社会,例如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等,来逐步恢复规律的生活。 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但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代谢特点进行调整。 在老年人中,大多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变。例如,对于一些药物,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使用此类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阻滞 a 受体、具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镇静作用强、半衰期长或是肝代谢酶强效抑制剂的药物。此外,老人用药剂量上往往比年轻患者少,治疗时也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并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 推荐老年人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 例如,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或做一些放松的练习。如深呼吸、听听音乐,还可以尝试跟着正念疗法的音频做一做放松训练,做一做平日里喜爱做的事等,这些都能有效帮助老年患者减轻精神负担。 作为家属,要多关注家中老人的状态,有以下情形须警惕: ●一点小的心理刺激,例如拌几句嘴、听了几句闲话,就会导致紧张、坐立不安,甚至呼吸困难等。 ●无法控制自己的担心,例如,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且躯体症状加重;或者听说邻居得了重病,就怀疑自己的身体也有大问题,进而整日忧心忡忡,吃不下、睡不着,甚至辗转就医。 ●出现睡眠问题,如睡眠时长、质量下降等。 另外,家属要经常陪伴老年人,特别是子女,定期打个电话也能极大缓解“空巢老人”的不安情绪;多倾听老人的想法,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例如,给老人买一部智能手机,帮着装上 QQ 、微信等社交软件,让他们能看到儿女的日常;帮助他们积极加入一些轻松的集体活动,例如,帮着报个老年大学的兴趣班,或者陪他们参加“タ阳红旅行团”等。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8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焦虑症应该怎么治?
针对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思路。 对于轻度焦虑者: 如果是被一些短期生活事件的压力所折磨,那么想办法消除这些因素,焦虑就可能迎刃而解。 使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也会有帮助。 对于中度以上的焦虑障碍患者,或焦虑感没有明确来源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 可能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起来,共同抗击焦虑。 对于个别病情严重或紧急的患者: 如惊恐障碍的急性期发作,或焦虑严重损害了正常生活、工作,视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可以做更全面的检查,排除各项可能的器质性疾病,还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另外,还可以使患者与致病的环境暂时隔离开来,打断恶性循环。 住院期间,除了进行常规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还有针对特定恐惧障碍的逐级暴露治疗,已经针对社交焦虑障碍的团体治疗等专门性治疗。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7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能不能不吃药,只做心理治疗?
门诊中很多患者会问:抑郁症能不能不吃药,只做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单独应用在轻至中度抑郁症和一些特殊人群(如孕产妇等不能服用药物者);也可以与药物合并治疗。但不推荐应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 临床证据较多、疗效肯定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 CBT )、人际心理治疗( IPT )、行为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而患者本人的治疗意愿也非常重要。如果本人没有积极主动的求治意愿,往往很难配合治疗师,也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的疗程或时间设置。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一般推荐次数为 5~20 次;人际心理治疗通常为三个阶段,共 16 次左右的治疗。 在不少人眼中,吃药总归是有副作用的,精神类药物可能还有“上瘾”的风险,心理治疗则比较安全。然而,心理治疗也不是没有“副作用”。一来,心理治疗需要大量的时间及足够的耐心,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部分人可能无法承受;二来,有的患者难以应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及反应,以致抗拒治疗。所以,如果单纯的心理治疗不能解决问题,则需要认真考虑合并其他治疗的可能。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只是情绪“感冒”吗?
很多媒体喜欢把抑郁症比作是“情绪感冒”,认为抑郁障碍是“心理疾病”,只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就能治好。但事实上,抑郁障碍绝不能和所谓的“情绪感冒”划上等号。 所谓“情绪感冒”,说的是一过性的情绪不良,往往有明确诱因(如被老师批评、和恋人吵架等),持续时间较短,能自行缓解。抑郁障碍则是长时间持续的低情绪、低兴趣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事实上,除了抑郁障碍,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也都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必须进行鉴别诊断。 即使确诊为抑郁障碍,发病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社会心理因素等,而不是所谓的“情绪感冒”,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联合干预。一旦怀疑自己或身边家人朋友患上了抑郁症,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7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治疗的三个阶段
抑郁症治疗的三个阶段,主要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但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不同的疾病症状、身体情况,所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不同。 1、急性期: 尽快控制抑郁症的症状,达到临床症状缓解、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急性期治疗大约为 2-3 个月,症状改善与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早期应该控制抑郁症的症状; 2、巩固期: 可能维持 4-9 个月,主要是防止抑郁症症状的复发,在这个期间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容易复发,应该保持和急性期治疗一样的治疗方案,维持原来的治疗剂量,以及药物品种和服用方法。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测药物浓度、药物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心脏功能; 3、维持期: 在这个期间持续、规范治疗,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目前维持治疗具体需要多长时间还缺乏统一结论,一般认为要 2-3 年。 对于多次复发或者是仍残留部分的抑郁症状,还要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其它诱发因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减药,甚至停药,一旦发现有早期症状应该迅速恢复治疗。 患者如果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选择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以考虑联合锂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者是甲状腺素片等联合治疗。如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考虑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包括建立治疗联盟,选择恰当的心理治疗方案等。
杨开碧
主治医师
广安市精神病院
955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