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崔文帅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148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内科

可加号 可处方
99%
好评率
1798
接诊人数
48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饮食方面 1. 注意饮食卫生: - 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生鱼片、生蚝等海鲜,以及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因为这些食物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 - 不吃路边摊等卫生条件较差的食物,选择正规、卫生的餐厅就餐。 - 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餐具交叉使用,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2. 避免喝生水:未经处理的生水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应饮用烧开后的水或经过过滤处理的水。 3. 规律饮食:保持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黏膜,降低胃部抵抗力。 二、生活习惯方面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防止手上沾染的细菌进入口腔和胃部。 - 保持口腔清洁,按时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避免口腔成为幽门螺杆菌的藏身之处。 2.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吸烟和饮酒会降低胃部的防御功能,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 -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助于抵御幽门螺杆菌的入侵。 三、其他方面 1.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采取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和水杯,同时对餐具进行定期消毒。 2. 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心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例如,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等。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登革热的情况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一、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蚊子在吸食感染者血液后,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再叮咬健康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二、症状表现 1. 发热:通常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至 39℃以上,可伴有畏寒。 2. 疼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 3. 皮疹:发病后 3~6 天出现,可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红斑样皮疹。 4.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三、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流行病史等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四、治疗措施 1.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水分。 2.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疼痛等症状进行退热、止痛等处理;对于出血倾向明显者,可给予止血药物。 五、预防方法 1. 防蚊灭蚊:清除积水,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蚊用品。 2. 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清晨和傍晚)外出,穿着长袖长裤。 3. 环境治理:加强社区卫生管理,清理垃圾和积水,减少蚊子滋生地。 得了登革热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护理: 一、休息与活动 - 充分休息:患病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因为登革热可能导致身体虚弱、乏力,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对抗病毒。 - 避免剧烈运动:在病情未完全稳定之前,不要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康复进程。 二、饮食调整 - 保证营养: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等。可以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豆腐等,有助于身体修复受损组织。 - 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鲜榨果汁等,以补充因发热、出汗等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每天的饮水量应保持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同时,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三、症状护理 - 发热护理:如果体温升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湿毛巾冷敷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当体温超过 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但要注意避免自行滥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 疼痛护理:登革热常伴有头痛、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 -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疹,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可以使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四、病情观察 - 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注意观察体温、疼痛程度、皮疹情况、出血倾向等。如果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严重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了解身体状况。如果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五、心理调节 -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心理支持。 - 避免焦虑和紧张:不要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避免因焦虑和紧张而加重病情。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处理:包括退热、止痛、补液等。 预防性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登革热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神志、尿量及生命体征,有条件者监测血乳酸水平。危重病例需转ICU治疗。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改善卫生环境,切断传播途径。 及早发现患者:对患者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 医院收治病房周围: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应谨防蚊虫叮咬。 疫苗:我国目前尚无可预防登革热的疫苗。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发热:患者可在感染后114天,多数在59天后发作。 皮疹:红斑样皮疹。 头痛:剧烈头痛。 肌肉和关节痛:关节疼痛、肌痛。 其他症状:呕吐、寒战、淋巴结肿大、畏寒、疲乏、瞳孔缩小、稽留热、谵妄、颈强直、高热等。 重症登革热:少数患者病情可进一步恶化,发生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出现严重休克和出血,可能在1~2天内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诊断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情况。 血生物化学检查:评估肝肾功能等。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胸腹部CT检查、腹部B超、心脏B超、头部CT和核磁共振。 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 鉴别诊断 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艾滋病的传播和治疗

《关于艾滋病的详细介绍》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一、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呈球形,直径约100 - 120nm。病毒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股正链RNA、核衣壳蛋白、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等组成。病毒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 HIV分为HIV - 1型和HIV - 2型,其中HIV - 1型是主要流行株。HIV基因组全长约9.7kb,含有多个基因,其变异率较高,尤其是env基因。 二、传播途径 1. 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3.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以通过胎盘、分娩和哺乳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三、发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 + T淋巴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选择性地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然后,病毒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互补DNA(cDNA),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随着病毒的不断复制,CD4 + 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四、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AIDS期。 1.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2 - 4周,部分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 - 3周后自行缓解。 2. 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 - 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3. AIDS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多<200/μL。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真菌感染、带状疱疹、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 五、诊断 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感染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检测、CD4 + T淋巴细胞检测、HIV核酸检测等。 六、治疗 目前,艾滋病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ART是艾滋病治疗的核心,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即同时使用多种抗HIV药物。 此外,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等。 七、预防 预防艾滋病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地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3. 拒绝毒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4. 加强血液管理,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5. 预防母婴传播,对孕妇进行HIV检测,对感染HIV的孕妇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6. 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疗,减少病毒的传播。 总之,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控制其传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应对艾滋病的挑战。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危后出现皮疹一定是艾滋病吗?

艾滋病皮疹具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时间 艾滋病皮疹可能出现在感染后的不同阶段: 1. 急性期:通常在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的2至4周左右出现。这一时期的皮疹是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的表现之一。 2. 艾滋病期:在艾滋病发病阶段,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也会伴随不同类型的皮疹。 二、皮疹外观 1. 形态多样: • 斑丘疹:较为常见,表现为红色或暗红色的扁平隆起,大小不一,直径通常在数毫米至1厘米左右。可单个出现,也可融合成片。 • 疱疹:包括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疱疹通常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小水疱,周围有红晕,可伴有疼痛或瘙痒。水疱破裂后可形成溃疡,容易继发感染。 • 丘疹:为实质性、隆起性的皮肤损害,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可为红色、紫红色等。 2. 分布范围: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包括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四肢等。但不同患者的皮疹分布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主要集中在特定部位。 三、伴随症状 1. 瘙痒:部分艾滋病皮疹会伴有瘙痒感,但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为轻微,有的则可能瘙痒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2. 疼痛:如果是疱疹等类型的皮疹,可能会伴有疼痛,尤其是带状疱疹,疼痛较为明显,呈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疼痛。 3. 发热:在出现皮疹的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可能为几天至几周不等。 4. 淋巴结肿大:艾滋病急性期皮疹常伴有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压痛,质地较硬,可活动。 四、持续时间 艾滋病皮疹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急性期皮疹一般持续1至3周左右,可自行消退。而在艾滋病期,由于皮疹往往是由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引起,其持续时间取决于病因的治疗情况,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反复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艾滋病皮疹的表现具有多样性,且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皮疹来诊断艾滋病。如果有高危行为后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 HIV。同时,其他疾病如皮肤病、过敏反应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皮疹,需要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鉴别诊断。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0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在一起吃饭会传播乙肝吗?

在一起吃饭一般不会感染乙肝。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1. 血液传播: • 这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或者与乙肝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物品,容易通过血液接触而感染乙肝病毒。 • 此外,在一些不正规的美容、纹身、穿耳洞等场所,如果使用的器具未经严格消毒,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2. 母婴传播: • 患有乙肝的母亲在怀孕、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时,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如果母亲乙肝病毒载量高、e抗原阳性等情况,母婴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 • 不过,现在通过对乙肝孕妇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孕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抗病毒治疗,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 性接触传播: • 与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可能会通过性器官的接触而感染乙肝病毒。尤其是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等情况,感染风险会增加。 二、一起吃饭为何一般不会感染乙肝 1. 乙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有限: • 乙肝病毒在体外存活需要特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在日常的饮食环境中,乙肝病毒很难长时间存活。 • 一般的餐具清洗、消毒过程,以及食物的烹饪过程等,都可以有效地杀灭可能存在的乙肝病毒。 2. 消化系统的屏障作用: • 人体的消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即使食物中含有少量的乙肝病毒,经过口腔、食管、胃、肠道等部位时,会受到胃酸、消化酶等的作用,乙肝病毒很难突破这些屏障而进入人体血液引发感染。 3. 完整的口腔和胃肠道黏膜: • 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和胃肠道黏膜是完整的,能够有效地阻挡病毒的入侵。除非口腔或胃肠道有明显的破损、溃疡等情况,才有可能为乙肝病毒的进入提供通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特殊情况需注意 虽然一起吃饭通常不会感染乙肝,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需要谨慎: 1. 双方都有口腔破损: • 如果一起吃饭的人中,乙肝患者和非乙肝者都有明显的口腔破损,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并且在吃饭过程中有食物的交叉污染,理论上存在极小的感染风险。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2. 共用餐具且餐具未消毒: • 如果共用餐具且餐具未经严格消毒,而乙肝患者的唾液中含有少量乙肝病毒,虽然这种病毒量通常很低,难以导致感染,但如果长期反复如此,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总之,一般情况下,在一起吃饭不会感染乙肝。为了预防乙肝感染,可以采取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共用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等措施。如果对乙肝感染有疑虑,可以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了解自己的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和免疫情况。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9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交会传播艾滋病吗?

口交是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的,但相对无保护的阴道交和肛门交,传播风险较低。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口交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 1. 存在风险的原因 • 当一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如果其生殖器或口腔有破损、溃疡、出血等情况,在口交过程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就可能进入另一方的口腔,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 口腔黏膜相对较薄,容易出现微小的破损,这些破损可能不易察觉,但却为艾滋病病毒的进入提供了通道。 2. 风险程度的影响因素 • 性行为中是否有射精:如果在口交过程中有射精,并且精液进入口腔,那么感染的风险会相对增加。因为精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艾滋病病毒。 • 口腔是否有伤口或炎症:如果口腔内有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炎症或伤口,感染的风险会明显提高。这些炎症和伤口会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使艾滋病病毒更容易进入人体。 • 性行为的频率和时长:频繁的口交行为和较长时间的口交过程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降低口交传播艾滋病风险的措施 1. 使用安全套 • 男用安全套可以用于覆盖阴茎,防止精液进入口腔。同时,安全套也可以减少阴茎与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 女用安全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口腔,但使用相对较少。在进行口交时,确保安全套的正确使用,避免破损和滑脱。 2. 避免口腔接触精液和血液 • 在口交过程中,尽量避免让精液进入口腔。如果无法避免,可以在射精前及时停止口交行为。 • 同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生殖器是否有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应立即停止口交,以降低感染风险。 3. 保持口腔健康 •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如溃疡、牙龈炎等。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使用漱口水等,可以减少口腔黏膜的破损和炎症。 4. 了解性伴侣的健康状况 • 在进行性行为之前,了解性伴侣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等性传播疾病。如果性伴侣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或避免性行为。 总之,口交虽然不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但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在进行性行为时,应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持健康的性行为习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如果有高危性行为,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9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梅毒的传播方式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以下是梅毒的传播途径详细介绍: 一、性接触传播 1. 性行为方式 • 异性性行为: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在感染后的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其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扁平湿疣等皮损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在与感染者进行阴道性交、肛门性交等性行为时,双方生殖器黏膜直接接触,梅毒螺旋体很容易通过微小的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而导致感染。 • 同性性行为:男男性行为者之间的性行为方式如肛交,由于肛门黏膜较为脆弱,容易出现破损,增加了梅毒传播的风险。此外,口交也可能传播梅毒,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口腔有破损,接触到感染者的皮损或分泌物也可能被感染。 2. 多性伴行为 • 拥有多个性伴侣会显著提高感染梅毒的几率。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接触到梅毒感染者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多性伴行为往往伴随着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加,如不使用安全套等,进一步加大了感染风险。 二、母婴传播 1. 宫内感染 • 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染给胎儿。一般在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的先天性梅毒。 • 孕妇感染梅毒的时间越早,对胎儿的危害越大。早期梅毒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较高,可导致胎儿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性梅毒儿的出生。 2. 分娩过程传播 •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感染梅毒的产道时,可接触到母亲的生殖器病变部位,如硬下疳、扁平湿疣等,含有梅毒螺旋体的分泌物可感染胎儿。此外,新生儿在通过产道时,皮肤或黏膜可能出现微小破损,也为梅毒螺旋体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三、血液传播 1. 共用注射器 • 静脉吸毒者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是梅毒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其中一人感染了梅毒,注射器内残留的血液可能含有梅毒螺旋体,其他人使用该注射器时就容易被感染。 • 非法采血、供血行为也可能导致梅毒通过血液传播。一些不正规的采血机构在采集血液时,没有严格的检测和消毒措施,含有梅毒螺旋体的血液可能被输入到其他人体内。 2. 医源性传播 • 在医疗过程中,使用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牙科器械等,如果未经严格消毒,可能会将梅毒传播给患者。例如,在手术中,如果器械上残留有梅毒患者的血液,而又未进行彻底消毒,就可能在后续的手术中传染给其他患者。 • 医护人员在为梅毒患者进行治疗或护理时,如果发生意外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也有感染梅毒的风险。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和处理方法,感染的几率可以大大降低。 四、其他少见传播途径 1. 接触传播 • 极少数情况下,与梅毒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毛巾、浴巾、内裤等个人物品,可能会因接触到患者的皮损分泌物而感染梅毒。但这种传播方式的几率非常低,因为梅毒螺旋体在体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存活一定时间。 • 接触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公共设施,如马桶、浴缸等,理论上有传播的可能,但实际发生的概率极小。一般来说,梅毒螺旋体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难以存活,而且公共设施通常会经过清洁和消毒处理,降低了传播风险。 总之,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了解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做好孕期保健和血液管理等,以减少梅毒的传播和感染。如果怀疑感染梅毒,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测和治疗。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肺结核诊疗

以下是从文档中提取的相关信息: • 肺结核概述: • 定义: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的结核,包含肺实质的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 - 90%。 • 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结核性胸膜炎。 • 流行病学: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曾受结核菌感染,我国结核病年发病100万例,地区差异大。 • 病因与机制: • 诱因或危险因素:传染源主要是痰菌阳性的患者,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等。 • 病理生理:基本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病理变化转归包括吸收消失、纤维化、液化或形成空洞等。 • 机制与病理结局:原发感染后,结核菌可长期处于休眠期,成为继发性结核的潜在来源;继发性结核的发病有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重染两种方式。 • 诊断与转诊: • 诊断步骤:有结核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或肺部阴影疑似肺结核者,需进一步检查。 • 诊断依据与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基层医疗机构和结核病定点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相关检查)。 • 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根据病史、影像学和结核菌检查结果,将肺结核患者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 鉴别诊断: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纵隔和肺门疾病等鉴别。 • 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初步诊断或怀疑肺结核的患者以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些情况,需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院或有收治结核病能力的综合医院。 • 治疗: • 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强化期和巩固期两个阶段。 • 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病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标准化学治疗方案根据初治、复治和耐药情况有所不同。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威胁生命的单侧肺结核,外科治疗是可选用的重要治疗方法。 • 症状治疗:包括发热、咯血、气管支气管结核所致气道狭窄的治疗。 • 肺结核的管理与预防: • 基层医疗机构职责:协助判断治疗效果,进行宣传、教育与随访,疫情报告。 • 结核病高危人群筛查:主要是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 分级预防:一级预防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二级预防为高危人群使用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三级预防包括直接面视下短程督导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乙肝如何进行母婴传播阻断?

乙肝母婴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阻断: 一、孕期管理 1. 乙肝病毒载量检测: • 孕妇在怀孕早期应进行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检测,以确定乙肝感染状态和病毒复制水平。 • 如果乙肝病毒载量较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母婴传播的风险,并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2. 抗病毒治疗(必要时): • 对于乙肝病毒载量高(通常 HBV DNA≥2×10⁵IU/ml)的孕妇,在妊娠中后期(28 周左右)可以考虑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等。 •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但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权衡利弊后决定。 二、分娩过程管理 1. 分娩方式选择: •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剖宫产可以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应根据产科指征来选择分娩方式,而不是单纯为了阻断母婴传播而选择剖宫产。 2. 严格无菌操作: • 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胎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和体液,减少感染的机会。 三、产后处理 1.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 新生儿出生后 12 小时内,应尽快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可以刺激新生儿产生乙肝抗体,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 • 乙肝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三针,按照 0、1、6 个月的程序进行接种。 2.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 新生儿出生后 12 小时内,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高效价的乙肝抗体,可以迅速中和新生儿体内可能感染的乙肝病毒。 • 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只需要注射一次。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乙肝妈妈在产后也应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崔文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8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27条记录共3页
崔文帅医生寄语
祝您身体健健康康,早日康复。生活开心。
崔文帅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4562 次
总文章 27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608 次
患者评价 1655 个
获得锦旗 48 个
入驻时间 2024-03-12 10:13:20
崔文帅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48 个
医德高尚
36个
感恩有您
3个
济世良医
4个
医者仁心
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