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年轻人运动猝死,AED是否能及时抢救?
在运动的热潮中,有一种悲剧时常被忽视——年轻人的运动性猝死。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死亡,它无声无息,却能在瞬间夺走充满活力的生命。 为什么会发生“运动性猝死”,对于这种突发悲剧,我们怎样急救比较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一定能及时抢救吗? Part1.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短时间内(通常在一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虽然其发生概率不高,但每当这样的悲剧发生,都会引起广泛关注。据统计,美国每年每10万名年轻人中约有1-2人发生运动性猝死[1]。 Part2. 运动中突发猝死,有哪些原因? 运动中的猝死并非无迹可循,它的原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3]: (1)心脏性原因 1. 肥厚型心肌病:这是年轻运动员最常见的致死性心脏病,尤其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发生率约为1-2‰,心肌不正常增厚导致心脏射血障碍,引发心脑等重要脏器缺血,有些同时还可能合并恶性心律失常。 2. 冠状动脉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发育异常的冠状动脉会在剧烈运动时因为压迫等因素导致血流不畅,引发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猝死。 3. 心肌炎:常见于病毒感染后,比如感冒或者腹泻。其中,暴发性心肌炎的死亡率依然高达80%以上。 4. 长QT间期综合症: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发生在运动、情绪紧张、激动时,可表现为反复晕厥、甚至猝死。有些猝死发生在睡眠时。 (2)非心脏性原因 1. 主动脉夹层:遗传性马凡式综合征或者长期未经控制的高血压等,在剧烈运动时可偶发主动脉内膜撕裂,阻断主动脉血流而致猝死。 2. 脑出血:剧烈运动引发高血压等问题,导致脑血管破裂。 3. 肺栓塞:血块阻塞肺动脉,导致突发的呼吸衰竭。 4. 哮喘发作:剧烈运动诱发严重哮喘,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 还有极度疲劳、情绪应激、过量运动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等,都可能让运动成为触发猝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Part 3.发生运动猝死,就要用AED吗?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急救设备,能够通过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当运动性猝死发生时,AED的作用不可小觑,AED通过分析心律并在必要时提供电击,可以有效地抢救心脏骤停患者。 然而,并非所有运动中突发晕厥的情况都能使用AED进行抢救。只有在心脏性猝死导致的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情况下,AED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电解质紊乱或者脑出血以及低血糖等原因导致的晕厥,AED并不能奏效。 Part 4:怎样用AED进行急救? 当遇到符合使用AED的情况时,应迅速且正确地进行急救[4]: 步骤一:确认意识和呼吸 检查晕厥者是否有反应和正常呼吸。如果没有,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请求AED。 步骤二:启动AED 打开AED并按照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步骤三:附上电极贴片 将电极贴片按照指示贴在晕厥者裸露的胸部。 步骤四:分析心律 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并指示是否需要电击。 步骤五:施行电击 如果AED建议电击,确保周围无人接触患者,然后按下电击按钮。 步骤六:继续心肺复苏 电击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Part 5: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对于运动性猝死,预防才是避免悲剧发生的根本途径,经常运动的人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5]: 1.了解自身家族病史 应当询问父母或者家族中是否有重大疾病,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应重视体检。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A等,可以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年轻运动员和频繁运动的人群尤为重要。 3.运动前热身 充分热身可以减少运动中猝死的风险。 4.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量应逐渐增加,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运动。 5.适当补充水分和功能性饮料 剧烈运动时明显出汗和呼吸幅度增强,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6.戒烟限酒 减少心脏负担,降低心脏病风险。 Part 6:喜欢运动的年轻人,运动时如何量力而行? 1.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肺功能,避免在疲劳或不适时进行高强度运动。: 2.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训练。 3.注意身体信号 在运动中如果感到胸痛、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4.适度运动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和强度。一般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6] 。 通过定期体检、合理安排运动以及掌握急救知识,可以大大降低运动性猝死的风险。运动固然有益,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健康地运动,确保自身安全。一旦发生运动性猝死,应用AED之前还是需要病因分析。总而言之,预防为主,才能健康运动! 邀约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蕾蕾 参考文献 [1] Maron BJ, Doerer JJ, Haas TS, et al. Sudden deaths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analysis of 1866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2006. Circulation. 2009;119(8):1085-1092. [2]Ackerman MJ, Priori SG, Willems S, et al. HRS/EHRA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channelopathies and cardiomyopathies: this document was developed as a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and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Heart Rhythm. 2011;8(8):1308-1339. [3]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ighlights of the 202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4]Weisfeldt ML, Sitlani CM, Ornato JP, et al. Survival after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before arrival of the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evaluation in 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 consortium population of 21 mill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0;55(16):1713-1720. [5]Thompson PD, Franklin BA, Balady GJ, et al. Exercise an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placing the risks into perspectiv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and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irculation. 2007;115(17):2358-2368. [6]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8.
程蕾蕾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43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