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

简称: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神经衰弱的疾病诊断是什么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了解神经衰弱的诊断方法以及与之鉴别的其他疾病,对于患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一、神经衰弱的诊断方法 1. 症状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和评估,包括疲劳、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表现。 2. 体检: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3. 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脑电图、磁共振等检查。 二、与神经衰弱鉴别的其他疾病 1.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如脑动脉硬化、颅内占位病变、颅内感染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2. 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这些疾病在早期也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3. 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障碍、恶劣心境、躯体化障碍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三、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2.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 3. 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四、预防神经衰弱的方法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学会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 饮食均衡,适量运动。

病友互助家园

19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禅修和静坐

  禅修,在巴利文中意为“心灵的培育”,旨在培养和提升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它是一门通过持续训练心灵的艺术,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清澈的自性,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警觉,即使在喧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并以慈悲的心态面对生活。   瑜伽经典认为,人的肉体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会产生欲望,从而带来痛苦和烦恼,导致内心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而心灵的根源在于“静”,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生发智慧,获得健康和快乐。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好像水如果不被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在禅修中,静坐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一位上师将禅坐形容为“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著”。这就像将禅坐中的心比作一罐泥水:人们越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越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的本性也会显现出来。心灵的本性也是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它就能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由坐生静,由静生定,这是修行的共同法则。在静坐中,呼吸维系着每个人的生命。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呼吸,不需要分别和研究,只需产生觉知,仔细体验即可。久坐时,身体的任何疼痛、酸麻或温热都是体验,只需关照自己的内心,尝试不受身体影响。   练习时,最好选择莲花坐姿(盘坐),也可单盘或简易坐。双手交叠于丹田下或置于双膝,背部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双眼微闭,舌抵上腭。初学者可以持续关注呼吸的进出。   相信持续的内心训练,我们的禅定力一定会增强,内心将充满安乐和自在。渐渐地,我们将培养出一个时常感到快乐的平衡心态,心灵不再像钟摆一样在患得患失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   除了静坐,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情绪管理等也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作息时间、积极乐观的心态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着许多人。通过禅修和静坐等方式,我们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身心健康。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心理健康。运动方式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总之,禅修和静坐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训练方法。通过持续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健康饮食指南

1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国孩子缺少三大教育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是爱,然而,事实上,孩子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对未来的规划、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的教育。那么,中国孩子到底缺少了哪些教育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缺乏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它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目标努力。这种缺乏理想教育的现状,导致了许多孩子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动力。   二、缺乏自律教育   自律是成功的关键,它要求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然而,在许多家庭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意识。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缺乏自律教育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三、缺乏尊重教育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甚至对他人进行嘲笑和侮辱。这种缺乏尊重教育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和谐极为不利。   四、缺乏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它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缺乏健康意识。他们往往忽视体育锻炼,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这种缺乏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为不利。   五、缺乏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意识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时刻关注自己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却缺乏安全意识。他们往往在玩耍时过于冲动,不懂得保护自己,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这种缺乏安全意识教育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和生命安全极为不利。   总之,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教育是理想教育、自律教育、尊重教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这些教育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和学校应重视这些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生命守护者联盟

1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内向孩子不宜全托

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研究表明,接受全托教育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和成熟。 全托教育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学会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如吃饭、穿衣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全托教育也提供了与同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3岁半以下的孩子来说,全托教育可能并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的关爱和陪伴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全托教育可能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和对亲情的渴望,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 此外,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全托教育也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容易压抑自己的需求,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幼儿园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对于选择全托教育的家庭来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全托教育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全托教育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家长在选择全托教育时,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需求,并确保全托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疾病解码者

1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孕妇滥用药引起婴儿药瘾症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孕妇滥用药物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对孕妇自身健康造成危害,更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出现药瘾症。这种情况下,胎儿在母体内就暴露于某些药物或毒品的刺激之下,出生后便可能患上药瘾症。 新生儿药瘾症的形成,与孕妇长期使用度冷丁、可待因、吗啡类和巴比妥等镇痛药物或吸毒成瘾密切相关。这些药物或毒品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产生依赖。孩子出生断脐后,由于药物中断,便会出现药瘾症状。这些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方面,如呵欠、喷嚏、出汗、流泪、高热、震颤、兴奋、尖叫、吸吮和吞咽不协调、膝反射亢进、肌痉挛和抽搐等。此外,部分新生儿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和呼吸加快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分娩前若已停药一个月以上,新生儿可能无症状。若不停药,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数天到2~4周内就会出现成瘾症状。其中,尖叫、震颤和肌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可延续4~6个月之久。尤其是使用海洛因等毒品的孕妇,新生儿的药瘾症状更为严重,甚至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导致新生儿体重低于正常水平。 面对新生儿药瘾症,首先应想到的是药瘾或毒品成瘾的可能性。医生需要详细了解孕妇的服药情况和是否有吸毒病史。一旦确诊,应将新生儿置于安静、光线暗淡的环境中。对于出现吐泻、出汗、呼吸加快和活动过多的症状,应注意保证水分、能量和电解质的供应。对于吗啡等产生药瘾的新生儿,可用替代疗法,如口服复方樟脑酊等,逐步减量,直至完全停用。对于烦躁不安的新生儿,可用安定、苯巴比妥类药物进行镇静,以逐步解除药瘾。 为了预防新生儿药瘾症,孕妇应尽量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镇痛药物。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强对孕妇的关爱和关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孕期环境。 新生儿药瘾症不仅对新生儿自身造成严重危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药瘾症刻不容缓。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新生儿营造一个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

AI医疗先锋

1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恋童癖是什么导致的

恋童癖是一种以儿童为性对象的性变态行为,主要针对青春发育期之前的儿童。男性患者较为常见,女性患者罕见。恋童癖患者通常通过窥视、玩弄儿童的生殖器等方式获得性满足,甚至可能发展到性交、折磨儿童等行为。 在中国,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恋童癖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必须进行治疗,以避免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 恋童癖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因素:患者可能由于后天心理发育异常,过分留恋儿童时代,从而对儿童产生疯狂的执念和控制欲。 2. 社会因素:患者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紧张,对成人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从而将兴趣转移到简单天真的儿童身上。 3. 家庭因素:患者可能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希望退回到童年。 除了心理因素,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恋童癖: 1. 生物因素:如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激素水平异常等。 2. 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虐待等。 3. 文化因素:如某些文化对儿童性化的倾向等。 针对恋童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2. 药物治疗:如抗雄激素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行为治疗:如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等。 4. 家庭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生物医疗创新站

16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东方明珠点亮蓝灯 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

近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夜晚点亮了蓝灯,以此响应全球自闭症关注活动。这一行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等症状。自闭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科学干预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王艺教授和儿保与发育儿科学主任徐秀教授为自闭症家庭开展了健康大讲堂,为家长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此外,还推广了中国首个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自闭症信息网络平台——蓝色海洋俱乐部,为自闭症家庭提供交流和支持的平台。 除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我们也需要关注自闭症患者的心理健康。自闭症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自闭症患者的家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医疗数据守护者

18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诊断

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早已众所周知,其中之一便是引发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可能由一次性饮酒过量引发,也可能由长期饮酒成瘾逐渐发展而来,甚至可能在突然戒酒后急剧出现症状。除了精神障碍,酒精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症状和体征。 那么,如何诊断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呢?以下是一些诊断标准: 一、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由于饮酒或戒断所引起。 三、至少出现以下症状之一: 1.智能障碍; 2.遗忘综合征; 3.急性中毒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4.人格改变; 5.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 6.依赖综合征; 7.戒断综合征; 8.神经症样症状。 四、社会功能下降。 除了以上标准,还有一些特定类型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如单纯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酒依赖、震颤谵妄、酒中毒性幻觉症、酒中毒性妄想症、酒中毒性脑病等,其诊断标准各有不同。 总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饮酒史、症状表现、躯体状况等因素,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医疗故事汇

1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混合喂养厌奶期症状是什么

每个宝宝在混合喂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厌奶期,这个阶段可能会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焦虑。那么,混合喂养的宝宝在厌奶期会有哪些症状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宝宝厌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宝宝两个月大时,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厌奶期,表现为奶量减少,但宝宝的整体发育和活力仍然正常。这是宝宝吃奶的一种自然反射,奶量会根据身体需求进行调整。 其次,四到六个月的宝宝,生理发育和感官功能更加成熟,对外界环境充满好奇。在吃奶时,宝宝可能会分心,这也是厌奶的原因之一。此外,这个时期宝宝可以添加辅食,对营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可能会出现喜新厌旧的情况,导致饮食量减少。 除了生理原因,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宝宝厌奶。宝宝可能因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对吃奶失去了兴趣,从而表现为奶量减少。例如,环境嘈杂、妈妈情绪不稳定等。 那么,混合喂养的宝宝在厌奶期有哪些主要症状呢?主要包括: 1. 进食奶量减少 2. 对吃奶不感兴趣,更喜欢玩耍 3. 体重增长缓慢 4. 活力下降 5. 情绪不稳定 针对宝宝厌奶期,家长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喂养环境,避免嘈杂和干扰 2.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 3. 适当调整喂养时间,避免宝宝过度疲劳 4. 尝试不同的喂养方式,如变换奶嘴、调整奶液温度等 5. 给宝宝提供多元化的营养补充,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运动与健康

18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过分“恋物”小心孤独症

标题:宝宝过分“恋物”小心孤独症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朱冬生主任医师 案例一:豆豆一岁半了,最近妈妈发现她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就是每次睡觉时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紧紧地抓着贴着嘴巴,时不时还用嘴巴“嘬嘬”,换了其他地方睡觉时,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张小毯子抱过去,不给她就哭闹着不肯睡。妈妈实在搞不懂豆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依赖,她很担心豆豆长大了之后好难改掉这个毛病。 案例二:丁丁两岁了,长得非常可爱,但她有个小毛病,就是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抱着她最爱的那只泰迪熊,有时妈妈看到她的小熊弄得脏兮兮了,就想拿去洗洗,但丁丁说什么也不肯,妈妈实在拗不过,只能再买了个一模一样的泰迪熊,弄脏的时候好偷偷“掉包”拿去洗。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那么多玩具,为何丁丁唯独是对这只泰迪熊“情有独钟”呢?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会遇到不少头痛事,这不,有不少家长恐怕都碰到过类似案例中有“恋物情结”的宝宝吧?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恋物情结”呢?要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 其实,恋物在年幼的宝宝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宝宝恋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感。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如果妈妈或者是一些贴近宝宝的照料者能够细心、耐心地抚慰他们时,宝宝们就会与这些密切接触的照料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偎依着妈妈或者是密切接触的照料者。但一旦孩子与妈妈或者是其他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于是,宝宝就会开始从身边寻找一些物品来代替,通常是一些质地较软的物品如平时盖的毯子、睡的枕头、玩的毛茸茸的玩具等,或者是与妈妈或其他密切照料者相关的物品,如妈妈穿过的衣服、妈妈买的玩具等,将之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这些物品上,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或恐惧时,就会紧紧地抓住这个物品,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婴儿“恋物情结”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对待宝宝这种正常的“恋物情结”时,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也不要强行地夺走他们的“依恋物”,等他们再长成熟一点,自然就会慢慢减退对这些物品的依恋了。而家长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保证宝宝依恋物的清洁卫生,当它脏了的时候,可以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将其清洗、烘干,或者是购买一个一样的物品,在清洗时可以偷偷替换它。同时,爸爸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健康投资”和“智力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为宝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并带宝宝多点出去跟同龄的小孩玩耍。 想要帮助宝宝脱离这种依恋物时,不可采取强行夺走然后任由他哭泣的手段,不妨多尝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家的时候,妈妈可以跟宝宝商量,先把他的“依恋物”安顿好,然后帮妈妈一起干一些小家务活或玩其他游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妈妈不要刻意去提起他的“依恋物”,如果他自己突然想起时,可以让他回去取,千万不要强行阻止他,因为一次不信任的经历,以后想要再转移他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只有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才能让他慢慢脱离掉“依恋物”。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宝宝平时不怎么愿意与人交流,只是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对着某件小物品情有独钟,整天不离手,当把这个小物品拿走时,他就大哭大闹,执意不让他继续玩这个小物品时,他又寻找另一个小件物品继续重复地、刻板地玩弄起来,那么,这时爸爸妈妈就得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的儿童心理专科进行咨询,看是宝宝否是患有“孤独症”等一些儿童心理疾病,以便尽早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医疗星辰探秘

188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13条记录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