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安丘市凌河街道卫生院

安丘市凌河街道卫生院

简称:

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安丘市凌河街道办事处驻地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李光耀
李光耀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全科医学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患者评价
  • *雨鑫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糖红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非常好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添加辅食,应该在吃奶前还是吃奶后?#寻找1000位科普达人 #南方健康 私信太多了,问什么都有,工作太忙,所以不看不回复,见谅 如果真有儿科问题想要咨询马大夫,可以选择专业咨询,具体方法在评论区

  • 筋膜炎的形成,比如经常维持一个不动的姿势,比如经常老是低头看手机,即低头一族,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筋膜的慢性劳损。它老是在牵张状态下,筋膜就容易出现缺血,缺血以后,产生局部的炎症水肿的表现,就容易出现筋膜炎。筋膜炎除了急性的创伤以外,慢性的姿势性不良导致的筋膜牵拉,筋膜的劳损都是它的基本原因。所以筋膜炎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软组织的疼痛都是筋膜炎引起来的。

  • 首先是否得了足癣,是要看是不是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是皮肤起了小的水泡,水泡破溃之后形成了皮肤破溃的脱皮的圈,然后时间长了之后会形成皮肤增厚、脱屑、瘙痒、皲裂。

    长在皮肤皱褶部位,会形成这种白色的浸渍,具体到底您身上的症状,是否就是得了足癣呢,还是要靠临床的医生给您仔细的观察,同时做一些关于真菌的检查,比如说真菌的镜检,咱们刮一些皮肤的皮屑来在显微镜下看看,是不是感染了真菌,也可以取一些皮肤表面的分泌物来做真菌的培养,看看这个培养物里边是否有真菌,大概就是这样,就能确诊是否得了足癣。

  • 听说要用胰岛素,常常有糖友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的病有那么重?会不会成瘾?

    现在市面上使用的胰岛素与我们体内的胰岛素结构非常相似,使用后不会成瘾;不能脱离,只能说明病情比较重,不使用胰岛素血糖降不下来。所以,糖友大可不必担心胰岛素成瘾。

    对于1型糖尿病,不用说,必须使用。因为这类糖友体内的胰岛素比较少,自己生产的胰岛素不够用,不另外补充不行。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因为考虑胎儿的安全,必须用胰岛素。

    对于2型糖尿病,当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糖较高(HbA1c ≥ 9.0% 或空腹血糖 ≥ 11.1 mmol/L) 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或糖肽类联合治疗血糖不能达标时,必须使用胰岛素。

    另外,为获得糖尿病的缓解或逆转,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不太高(空腹血糖8.0~11.0 mmol/L、HbA1c为7.5%~8.9% ),病程<15年,也可考虑使用胰岛素。

    所以,当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时,往往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建议不要拒绝。

     

     

  • 由于上世纪末有限的国民认知程度和国内医疗水平,乙肝这一疾病便随着共用针头、卖血经济、母婴传播等途径悄悄潜伏于中国庞大的人口之中,这也进一步导致即便是在医疗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仍存在8000多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三部曲”这一概念也开始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1.乙肝三部曲是什么?

    简单来说,乙肝三部曲分别是指乙肝、肝硬化、肝癌。

     

    由于过去缺乏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导致许多感染者没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病情快速进展,最终引起肝脏硬化、癌变。

    2.乙肝离肝硬化、肝癌有多远?

    许多患者听到自己感染了乙肝后,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我的病还治得好吗?会不会哪天我也会变成肝硬化或者肝癌?

    其实大家不用这么悲观。

    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后,肝脏便开始受到病毒攻击,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但是肝脏的再生能力十分强劲,细胞遭到破坏后,马上就会开启修复模式对抗炎症损伤。如果损伤很小,周围的肝细胞通过自身增生分裂即可恢复如初;相反,如果损伤严重或者炎症反复存在,肝细胞即便自身加足马力也不能补救时,纤维结缔组织这一预备兵团便开始大量增生,参与到对抗炎症损伤的战斗中来。久而久之,肝脏内的纤维越来越多,肝脏也变得越来越硬,就形成了所谓的肝硬化。虽然肝细胞再生有助于保持肝脏机能,但是这种再生属于补救性行为,会破坏肝脏内部的正常结构,而且反复的肝细胞再生还容易导致复制错误,最终引起癌变。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乙肝、肝硬化、肝癌的进展和金字塔排列规律一样,乙肝处于最底层,肝癌位于最顶层。只要我们及早发现,积极治疗,避免肝脏受到病毒的持续侵犯,我们就能控制住疾病进展,使病情始终处于最底层。

    3.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国内乙肝病人基数如此之大,相信不少小伙伴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肝炎病毒携带者。那么,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乙肝病毒也不例外,对付它最好的方法就是预先接种疫苗帮助机体获得保护抗体。一旦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即便是和乙肝患者亲密接触,感染的几率也很低。

    另外,我们要对乙肝这一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乙肝病毒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因此,握手、拥抱、聊天、工作、吃饭等正常的社交行为并不会传播该疾病,即便是情到浓时,安全套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保护。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和病毒携带者一同到不正规的机构纹身、洗牙或打耳洞,不要混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用品,以免出现血液传播的情况。

    最后,我们要尊重、关爱乙肝患者。

    乙肝属于传染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乙肝患者也有正常社交的需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所以在正常社交活动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即便部分人做不到如此,也要给他们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切不可恶语相向。

    4.作为乙肝患者,我应该如何自处?

    当发现自己感染乙肝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了解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另外,要克服自己恐惧、自卑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好爱护自己的肝脏。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乙肝并不可怕,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如果遇到困扰,要积极向朋友、家人乃至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不可自怨自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不和普通朋友或同事等人主动提起病情,但是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请一定要注意分寸,比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私人用品,聚会吃饭尽量使用公筷,存在牙龈出血时尽量避免外出就餐等。如果有了心仪的交往对象,彼此之间还是应该好好沟通,要相信爱你的人会理解你、包容你。

     

     

    生而为人,哪里会十全十美。希望每一位乙肝患者都能早日战胜病魔,在尊重和关爱中开启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叶春艳,张晓刚,柳龙根. 慢乙肝患者坚持长期规范  抗病毒治疗可有更多获益[J]. 肝博士,2021,(04):43-44.

    [2]何少雄,叶旭英,黄伟龙. 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7):27-29.

    [3] 中国乙肝诊疗新方案改写国际指南[J]. 江苏卫生保健,2016,(07):55.

  •  

    家长们常常觉得自己和十几岁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我们发现,他们不像小时候那样听我们的话了,爱争辩,会故意跟我们找茬,甚至出言不逊,自我中心,让你吃惊不已。

     

    其实并不是他翅膀长硬了,而是青春期的急剧变化,让他出现这些沟通特点。所以我们和青少年沟通的时候,不能像他小时候那样,以父母的权威跟他对话,也要调整我们的沟通姿态和方式。那么父母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一、告知孩子自己的想法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家长无法理解的举动,家长在不明白孩子想法的时候只会误解孩子,一味的去指责。但是同时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想法。

     

    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会引来父母这么大的怒火。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现在的社会,不仅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父母的负担也很重。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难处,他们也会有不得已的时候,但是要点到为止,过度的倾诉只会让孩子自我否定。

     

    要用理智而非情绪的跟青春期的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向孩子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时,不要带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和暴躁的情绪,要有理有据、慢慢分析给孩子听,并且也可以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让他能够更好的去思考。

     

     

    二、保持冷静,对孩子有一点耐心

     

    父母要相信,很多孩子叛逆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孩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叛逆期犯的错误,总是还没有弄清楚原因就对孩子厉声呵斥,不听也不相信孩子的辩解。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父母不相信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不愿意再解释了,这样做只会让误会越来越深。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要保持冷静。

     

    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尽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对孩子吼叫,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得越来越难管教,因此就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适当包容孩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三、识别出他们愤怒的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生气或难过,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在其他人面前贬低一个孩子,或者嘲笑孩子,只会使关系愈加的僵化,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嘲笑。

     

    如果一个孩子很伤心或者很生气,对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个他们需要直视的情绪问题。当父母识别出孩子愤怒的情绪时,父母不要责备孩子。父母可以说:“我很抱歉我的做法使你生气了。”或者“我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吗?”

     

     

     

    四、平等共处

     

    父母应该与青春期的孩子平等共处。青春期的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压岁钱不再交给父母,有了自己的消费计划;出去玩愿意和同学一起去,而不是跟在父母后面做小尾巴;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不会盲目听从父母的指示;所以到了青春期,要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处,和他商量一些事情而不是发号施令,让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

     

     

    五、一起面对问题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和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而不是指望学校或其他人的帮助。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孩子一起克服困难,解决挫折不可或缺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六、经常鼓励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经常会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之间徘徊,因此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些无意识的诱导,都可能会让他们增加或降低自信。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发现与寻找生活中孩子的优点和好的表现,然后再及时加以表扬、肯定,以此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七、成绩不是全部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从而剥夺了孩子玩耍、放松甚至锻炼的权利,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使孩子失去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快乐,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活跃期,很多新事物都需要他们去体验和探索。然而,盲目学习并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孩子需要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需要娱乐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些时候,父母是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恰当的行为,这意味着父母有时需要严格地去教育孩子。这样一来,父母可能不会被孩子喜欢,但是起码父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 说真的尤其是中青年女性,一憋尿之后很容易出现尿道膀胱炎,而且久了之后,如果一次尿道膀胱炎没治好,就变成慢性的,就会很麻烦。很多门诊病人都是便不好、小便异常来的。 老年男性就考虑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增生之后,压迫尿道导致小便出不来,有时候他也不想憋尿,小肚子像个球一样胀着。

  • 一提到焦虑,现在大家好像都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是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是,焦虑并不总是与负面的信息挂钩,有时候适当的焦虑反而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让我们保持活力、舒服地生活,而且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特性。确切的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和焦虑打交道。

     

     

    确切地来说,我们可以把焦虑区分为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健康的焦虑包括担忧、谨慎和警惕,这种焦虑可以让我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改变来避免一些不好结果的出现,必要时,还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有的人讳疾忌医,有的人却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不舒服就要赶紧去医院查一查,而这种适当的焦虑就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我们身体中的问题,而这种及时的发现有时就可以挽救我们一命。

     

     

    而不健康的焦虑,常常是一种麻木的恐慌感、过分的担忧和恐惧情绪,这些情绪会阻止我们去做那些认为“很危险”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危险性。不健康的焦虑甚至可能会阻止我们去享受正常生活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事情有很大的潜在风险。这种心理会导致我们表现不佳,并消磨我们的大把美好时光,甚至还会阻止我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那怎么区分健康的焦虑和不健康的焦虑呢?

     

    其实,它们二者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个“度”的差距,而这个“度”则跟个人生活经历、个人心理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就像好像同样的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往往代表不同的意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对于潜在失控的恐惧。心理学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比如说领导交给你一个你从来没接触过的任务时、比如说明天你上课要汇报但掌握并不好时等等情况。

     

    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怎么做才能避免健康的焦虑变成不健康的焦虑呢? 

     

    上面我们说到了,焦虑的本质,是对潜在的失控感的恐惧。那么,我们不论是从恐惧的层面,还是从失控的层面来做工作,都可以缓解焦虑。

     

    所以最好的目标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可控变成可控。大多数焦虑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还获得改变的,目前最常见的焦虑莫过于“做的太少、想得太多”,所以如果我们做得越多,这样想得也就会越少,你会发现目标更加明确,情绪更加稳定,动力更加饱满。

     

    比如说当我们面临一些比较长期,难度较大的任务时,焦虑情绪会更强。那么,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拆解目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制定计划时要从上往下拆分,先定整个项目的大目标,然后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明确达到每个大目标和小目标时的衡量指标,截止日期、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等。

     

    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可以使得目标更明确,更可执行,让整个任务感觉更可控,从而缓解焦虑。 在各个小目标之间留些盈余时间,为突发事件预留时间,要不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会变得慌乱,从而更加焦虑。

     

    总之,未雨绸缪,准备得越充分,可控性越高,焦虑情绪也就会越低。

  • 癔症:临床表现为意识及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朦胧状态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可以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体验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这一类型起病前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注意,或得到支持和补偿。

  • 告诉你一个悲伤的消息: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对3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长达18年的研究表明,心脏疾病和中风已经不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正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

     

    不要以为这个消息只和糖尿病患者有关,2020年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4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血糖超标但低于糖尿病标准)。

     

     

    高血糖是怎么和癌细胞狼狈为奸的?糖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区别?《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梳理多种因素导致的患癌高危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有效防癌。

     

    受访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陈小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   刘俊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4个原因让癌症盯上糖友

     

    糖尿病患者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肝、胆、胰、肠道等。

     

     

    此前有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癌症风险,在糖尿病确诊约8年后达到顶峰。

     

    肿瘤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癌细胞变成癌组织、癌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导致肿瘤进展加快,通常在5~10年,而8年刚好是一个中位数。

     

    比起糖尿病,庞大的糖前期人群更令人担忧: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7.8~11.1毫摩尔/升。糖前期大多无症状,一般是体检时意外发现的。

     

    高血糖环境导致患癌风险较高、进展快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高胰岛素——刺激肿瘤生长

     

    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通常较高,而胰岛素具有类似促生长因子的作用,长期处于高水平易成为滋生肿瘤的温床。

     

    高血糖——癌细胞繁殖失控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很多功能性蛋白会被糖基化,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如清除外来异物及体内垃圾、“监视”肿瘤发生苗头等的能力就会下降,因而易使癌细胞繁殖“失控”。

     

    高血糖环境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会面临感染难愈的问题。如果慢性感染反反复复,形成慢性肠炎、肝炎、胃炎等,都可能成为癌症的高危因素。

     

    过度忌口——抵抗力下降

     

    部分糖友为了控制血糖,采取“不适当限制饮食”策略,导致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不能偏食,需要保持营养均衡。

     

    情绪低落——影响自身免疫


     癌症的发生还与情绪有关。很多糖友一想到要长期控制饮食,与糖尿病作斗争,难免会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到自身免疫功能。

     

    癌症筛查到底怎么做?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6位的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乳腺癌,生命君分别梳理高危人群,教大家初步选择筛查项目。

     

     

    1.肺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肺部陈旧性病变(如结核灶),生活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长期接触辐射及化工制品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普通X线检查、肺部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2.乳腺癌

     

    高危人群:35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品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乳腺触诊、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等。

     

    3.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肛诊、大便潜血检查、结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4.胃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喜食腌制、熏烤食物,吸烟酗酒、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蛋白酶原检测等。

     

    5.肝癌

     

    高危人群: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长期接触化学药剂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超声检查、肝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6.食管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症状,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吸烟酗酒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X线钡餐检查、食管镜检查、食管功能测定检查等。

     

    需要提醒的是,癌症筛查的专业性强,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

     

    10个建议帮你远离癌症

     

    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发布的《未来10年肿瘤一级抗击计划》,给出的10大抗癌策略值得有人参考,糖友也适用。

     

     

    1.远离11种病原体

     

    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艾滋病毒(HIV)等、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等11种病原体会增加癌症风险。

     

    建议及时接种疫苗,身体不适及时体检。

     

    2.防晒

     

    阳光照射是导致皮肤癌的最大风险因素,做好防晒是降低皮肤癌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美国癌症协会认为所有电离辐射都有致癌性。到专业机构找专业医生才能既保证筛查效果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辐射。

     

    4.减少室内污染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装修新家入住前,可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一次室内环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能不能入住。

     

    家中多通风,可以降低室内氡、甲醛等浓度。

     

    5.戒烟

     

    控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美国自1991年以来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吸烟率的下降。

     

    戒烟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益。

     

    6.滴酒不沾

     

    过量饮酒可造成身体多方面不良影响,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发生风险,为预防癌症最好滴酒不沾。

     

    7.控制体重

     

    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

     

    8.健康饮食

     

    减少红肉摄入量、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可降低癌症风险。均衡饮食,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要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9.坚持运动

     

    每天至少进行30~6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患癌风险降低,尤其是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有所下降。

     

    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等量的两种运动组合。

     

    10.定期筛查

     

    除了癌症筛查,还要定期做肝炎病毒筛查、艾滋病毒筛查。

     

    此外,长期工作压力大、焦虑、生活不规律也非常影响健康,平时要劳逸结合,学会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本期编辑:张杰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