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

浙江省中医院

微信扫描 预约加号

科普文章

文章 孕期甲胎蛋白正常值范围是多少?高了又该怎么办

孕期甲胎蛋白是评估胎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将详细介绍孕期甲胎蛋白的正常值范围,以及数值偏高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孕期甲胎蛋白的正常值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在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中产生的蛋白质。在孕期,甲胎蛋白的数值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孕32-34周达到峰值。以下是孕期甲胎蛋白的正常值范围: 孕12-14周:15-50ng/ml 孕15-20周:40-150ng/ml 孕21-24周:50-300ng/ml 孕25-28周:60-300ng/ml 孕29-32周:80-300ng/ml 孕33-37周:70-300ng/ml 孕38-42周:30-200ng/ml 需要注意的是,甲胎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可能因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二、数值偏高怎么办 如果孕期甲胎蛋白数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胎儿发育异常:如神经管缺陷、无脑儿、脊柱裂等。 孕妇患有肝脏疾病。 孕妇患有妊娠相关肿瘤。 孕妇摄入过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实验室检测误差。 当甲胎蛋白数值偏高时,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检查方法: 羊水穿刺:获取羊水样本,检测甲胎蛋白含量。 绒毛活检:获取绒毛组织样本,检测甲胎蛋白含量。 超声检查:观察胎儿结构,寻找异常情况。 其他相关检查:如染色体检查、胎儿心脏超声等。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降低肝脏炎症的药物。 手术治疗:如切除妊娠相关肿瘤。 终止妊娠:在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终止妊娠。 总之,孕期甲胎蛋白数值偏高需要引起重视。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病友互助家园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腕管综合征手术后护理多久才能正常生活?

腕管综合征,也被称为腕管狭窄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压迫性疾病。它通常由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导致腕横韧带增厚,腕管内肌腱肿胀、淤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 任何影响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空间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腕管综合征,包括腕部的骨折、脱位、局部血肿、脂肪瘤、腱鞘囊肿等,以及职业因素,如木工、厨师、园艺、长期电脑办公等,肥胖、糖尿病、更年期等也可能引发此病。 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较为明显。夜间或清晨症状较重,夜间可痛醒,适当抖动手腕可以减轻疼痛。有时疼痛可牵涉前臂。 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关键在于解除正中神经的压迫。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具固定治疗和物理治疗,适用于不太严重的情况。如果患者症状严重,且非手术治疗无效,则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通过微创切口解除腕管部位神经的压迫。 腕管综合征手术后,患者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恢复。在恢复期间,患者可以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但恢复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使用手腕。 腕管综合征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重复手腕动作,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定期进行腕部伸展运动等。如果出现腕部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压迫性疾病,通过及时的治疗和适当的护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健康解码专家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是怎么回事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部神经胶质细胞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它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以星形细胞为主要肿瘤细胞类型。 根据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小儿视神经胶质瘤可分为三种类型:视交叉前型、弥漫性视交叉型和视交叉-下丘脑外生型。 其中,视交叉前型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突眼,婴儿期常见眼球震颤和斜视;弥漫性视交叉型则表现为视力敏感度下降和双侧视野缺损;视交叉-下丘脑型则与年龄有关,小于2岁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脑积水、发育迟缓、视力减退和间脑综合征,2-5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内分泌紊乱、性早熟或生长发育迟缓,以及视力障碍,年龄稍大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和丘脑下部损伤。 对于小儿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旨在尽可能完全地切除肿瘤组织。放疗和化疗则用于辅助治疗,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视力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小儿视神经胶质瘤的发生。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小儿视神经胶质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医疗科普小站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