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文章 中度脑积水可以保守治疗吗
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脑脊液在脑室内积聚过多。根据积水的程度,脑积水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那么,对于中度脑积水,是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的一种透明液体,它对大脑和脊髓起到保护、营养和代谢废物清除的作用。脑积水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异常、感染、肿瘤、出血等。其中,中度脑积水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目前,对于中度脑积水,临床实践普遍认为不建议采取保守治疗。这是因为保守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脑脊液积聚的问题,且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容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以下是保守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 1. 病情恶化:保守治疗难以改善脑脊液积聚的问题,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 突发危险: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生命危险。 3. 依赖性:长期依赖保守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依赖,影响治疗效果。 尽管保守治疗存在风险,但患者仍可尝试以下方法缓解症状: 1.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 适当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总之,中度脑积水一般不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
健康饮食指南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莫把三叉神经痛当牙痛
三叉神经痛,俗称“天下第一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它发作时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般,常伴随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涎等症状。由于疼痛位置的特殊性,常常被误诊为牙痛或偏头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帮助您正确认识这种疾病。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面肌萎缩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面肌萎缩压迫到三叉神经时,就会引发疼痛。此外,刷牙、洗脸、说话、寒冷刺激等因素也可能诱发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症状是面部剧烈疼痛,疼痛部位通常位于一侧面部,如上唇、下唇、鼻窦外侧、舌缘等处。 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与牙痛、偏头痛等疾病相似,临床上常常被误诊。为了确诊三叉神经痛,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但副作用较大。物理治疗包括封闭疗法和射频消融术等,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日常保养也是缓解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措施。患者应注意避免寒冷刺激、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按摩等方式缓解疼痛。 北京伊济源面神经学研究院的连桂平衡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该疗法通过高新技术对患者面部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有效准确地定位疑难性三叉神经痛的损伤点。在强大数据库的支持下,将各层次的末梢神经及其他围绕定位点采用软件技术进行数据融合、智能检索,研发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配合自主研发的超声治疗仪和医用超声耦合剂,根据西医神经和肌肉的走行特点结合中医穴位的分布,揉、擦、按压,在不同损伤部位涂抹不同剂型的耦合剂,可有效激活神经末梢功能,在神经末梢形成8~12小时的零距离营养修复层,在特定频率和功能引导作用下,组织细胞重新排序并进行修复,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和萎缩的肌肉。 连桂平衡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绿色、无创、无痛、无毒副作用的疗法,对疑难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1万多病例的临床实践,其效果已经得到证实。
运动与健康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胶质瘤成新癌王 除瘤别只靠手术
脑瘤,听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在众多脑瘤中,有一种叫做脑胶质瘤的肿瘤,尤其“偏爱”那些正值壮年的中年男性。天津市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科主任李文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脑胶质瘤在原发性脑瘤中发病率位居首位,成为仅次于胰腺癌的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最易侵袭中年男性。 男性患病率更高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据统计,我国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35.2%-61.0%,平均占比49.7%,年发病率为3-6人/10万人,是原发性脑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李文良教授指出,脑胶质瘤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比例约为2-3比1,最容易袭扰中年人,高发年龄在45—55岁。这部分人正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坚力量,因此对社会及家庭的破坏性非常大。尽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其治疗难度非常高,致残、致死率也很高。 手术并非唯一选择 由于脑胶质瘤生长部位特殊,仅靠手术全切肿瘤是不可能的。对于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胶质瘤,切除范围更有限,有的甚至无法手术。因此,治疗脑胶质瘤不能仅依靠手术,而应结合放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 手术虽然也是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肿瘤压迫症状和颅内高压症状,或是明确病理,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放疗已成为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方法,化疗主要应用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对低级别未能全切的胶质瘤也可用常规化疗,以减缓肿瘤生长速度,延长病人存活时间。 一般来说,良性脑胶质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些病人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可达数年;而恶性脑胶质瘤瘤体生长快,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内。 预防和早期发现是关键 脑胶质瘤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对于中年男性,尤其是高发年龄段的男性,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头部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膳食等,也有助于降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天津市肿瘤医院脑系肿瘤科是天津市乃至全国知名的脑肿瘤诊疗中心,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科室开展了一系列脑肿瘤的诊疗技术,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医疗科普小站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BMJ:要判断颅内压升高,这些临床方法可靠吗?
颅内压(ICP)升高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严重疾病,它会导致脑组织受到压迫,甚至引发脑疝,威胁患者生命。除了传统的有创颅内压监测,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颅内压是否升高呢? 首先,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意识状态等体征来初步判断。瞳孔缩小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信号,而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则提示病情可能加重。此外,头颅CT扫描也是常用的检查手段,通过观察脑组织的中线位置是否偏移,可以初步判断颅内压是否升高。 近年来,一些新的无创检查方法也开始应用于临床,例如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ONSD)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脉动指数(TCD-PI)。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然而,这些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瞳孔观察和意识评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CT扫描则存在辐射风险。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判断颅内压升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种因素。对于疑似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中医养生之道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脸受风的症状有哪些 脸受风怎么治好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面部神经受损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其中,脸受风是面瘫的一种轻度表现形式,在女性产后尤为常见。脸受风的发生与风邪入侵有关,属于中医所说的风邪致病。 脸受风的主要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无力、麻木、疼痛,以及面部表情不自然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脸受风可能会导致面神经进一步受损,甚至发展成严重的面瘫。 针对脸受风的治疗,首先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感染;适当进行面部肌肉锻炼,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此外,以下治疗方法也可考虑: 1.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脸受风是因风邪入侵所致,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抗炎、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为主。 3. 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面部肌肉锻炼,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感染。 4. 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营养,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5.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中医养生之道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神经炎面瘫严重吗 神经炎面瘫4个危害要重视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其中神经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神经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感知和反应,更可能导致严重的面部神经系统损伤,如面瘫。那么,神经炎面瘫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它又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神经炎面瘫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肌肉疼痛,表现为刺痛或抽搐。这种疼痛往往在夜间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其次,神经炎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和协调能力,导致肌张力下降和肢体不协调。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肢体瘫痪和肌肉萎缩,尤其是面部肌肉。 第三,神经炎面瘫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面瘫,即面部肌肉瘫痪。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如吃饭、喝水、说话等。 第四,神经炎还会导致患者患处出现麻木和发冷,感觉感知障碍严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 针对神经炎面瘫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镇痛和营养神经等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热疗和按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等,以预防神经炎面瘫的发生和加重。 总之,神经炎面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患者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疾病风险。
健康百科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科室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