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担心药物损伤肝肾,怎么办?

担心药物损伤肝肾,怎么办?
发表人:陈复琼

许多糖尿病患者看到药物说明书上标明“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都会担忧口服降糖药可能对肝肾造成损害。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为你答疑解惑。

肝肾功能正常,药物不伤肝肾

原则上, 只要肝肾功能正常,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都是比较安全的。

临床上正在应用的各种正规降糖药物都会经过层层筛选,在反复动物实验、临床药物观察及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得到确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后,大多经过肝脏代谢,然后经肾脏排出。如果肝肾功能正常,基本能保证降糖药物在肝脏和肾脏正常代谢和排泄,不会在体内蓄积,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

如果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就要慎重,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经过肝脏代谢,或不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 或对肾脏有明确获益作用的降糖药物,避免出现 肝肾功能恶化、 低血糖等不良后果

担心药物伤肝、伤肾,怎么办?

1.遵医嘱用药。在医生了解病情时,一定要将自身情况全部跟医生说清楚,请医生根据个人病情开具最适合病情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物。

2. 定期监测肝肾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1次肝肾功能检查,如果转氨酶、肌酐 或者 eGFR 异常,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 调整降糖药物 ,进行针对性治疗 并定期复查

事实上,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伤,要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是对肝肾功能的最好保护。

参考文献
  • 王建华.长期口服降糖药到底会不会损伤肝肾功能[J].糖尿病之友,2016.1:40.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 王燕萍,王霞,何忠芳.1例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引起肝损害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药事,2012,26(7):766-767,789.

详细了解胰岛素的内容可点击以下文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糖尿病一般可以用糖尿病治疗仪,但是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无法真正治疗糖尿病。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是通过特定强度的激光照射,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栓等,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辅助降低身体血糖。不过只能够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降糖的效果。一旦出现糖尿病,还是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出现糖尿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者偏方等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在进行血糖测试前一天,需注意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管理、身体状况等。

    1.饮食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尽量遵循正常的饮食习惯,避免大量摄入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尽量避免饮酒或饮用含糖饮料。
    • 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时间和进食间隔,过长或过短的进食间隔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2.运动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避免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然而,也不要完全停止运动,适度的运动对血糖控制是有益的。

    3.药物管理:

    • 如果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确保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管理。
    • 在测试前一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身体状况:

    • 如果在测试前一天出现了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这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推迟测试。

    测血糖前一天注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状况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可以确保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试结果,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卵磷脂一般不可以长期吃。

    卵磷脂可以辅助治疗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主要是促进机体的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虽然药物对身体有益,但是不可以长期服用。

    在用药一段时间之后,身体达标需要停止用药,如果长期用药有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而且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不仅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会对病情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长期大量用药,对健康不利。

    在服用卵磷脂时一定要严格由医生指导用药,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影响,用药的同时,如果服用其他药物需咨询医生。

  • 作为经典的胃药,奥美拉唑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谓消化学科的“神药”!

     

    但名气越大,麻烦越多,奥美拉唑以及其同类药物最大的麻烦就是被滥用了,很多情况下,只要是胃不好,都拿奥美拉唑来吃,甚至胃部好好的,也要吃,美其名曰预防胃病!

     

    因此,这里需要对这种滥用现象进行纠正,分析到底哪些情况服用真正需要服用奥美拉唑,同时建议,不要自行随意吃奥美拉唑,这样有风险,最好咨询专业人士,有必要才吃。

     

     

    可服用奥美拉唑的3种情况

     

    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它通过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即质子泵),从而对各种刺激因素(组胺、食物、乙酰胆碱以及五肽胃泌素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可产生强大的抑制效果,说简单些,奥美拉唑就是强大的抑制胃酸药。

     

    那么到底啥时才需用到奥美拉唑?根据说明书,奥美拉唑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等,具体可总结为3种情况,这里介绍如下。

     

      
    1)有明确胃粘膜损害的情况:

     

    通常胃镜检查胃部粘膜有溃疡、糜烂、充血、水肿等情况,这时往往需要奥美拉唑注射液,更有效更快速抑制胃酸。

     

    2)有明显反酸或烧心的情况:

     

    如反流性食管炎也就是因为反酸引起的;有明显腹痛、烧心的。注意轻微的反酸、烧心、腹痛症状可能都是一过性的,稍微注意下,往往不必服用奥美拉唑就能自行好转。

     

    3)预防重症疾病(如脑出血、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和胃手术后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等。

     

     

     

    服用奥美拉唑注意事项

     

    服用奥美拉唑,除了注意上述适应症,还需注意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婴幼儿禁用奥美拉唑。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奥美拉唑,必要时将奥美拉唑的剂量减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尽可能不用。老年人使用奥美拉唑无需调整剂量。奥美拉唑的肠溶片应该整片吞服,服用时应至少用半杯液体(≥50毫升)送服。药片不可咀嚼或压碎,可以将其分散于水或微酸液体中(比如果汁),而且分散液必须在30分钟内服用。

     

    另外,一般奥美拉唑不需要长期吃,症状好转即可停药,比如胃溃疡,10到14天即可停药。当然,胃食管反流病和胃泌素瘤这2种疾病例外,是需要长期吃奥美拉唑的。

     

    结语

     

    总之,只有上述3种情况才需要服用奥美拉唑,其他情况都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务必谨慎,当然,普通人往往无法判断,最好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服药,如果需要,服用剂量和时间也需要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在口服奥美拉唑的过程中,应关注所服奥美拉唑的生产厂家,不同厂家所生产的奥美拉唑的适应证存在一些区别。为了避免出现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医师开具处方前应关注奥美拉唑的生产厂家及说明书,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写作组.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2018)[J]. 中国医师杂志, 2018, 20(12):1775.

    [2]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

  •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同为常用口服降糖药,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二甲双胍毕竟有神药之称,可以说,在适应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绝对秒杀阿卡波糖,不仅仅是阿卡波糖,即使是后来新上市的各种口服降糖药,对二甲双胍的武林霸主地位都俯首称臣。回到要回答的主题: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1. 糖尿病治疗中地位的差别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众多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通果数据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其心血管获益也得到国际公认,由此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是超越同类药物的首选药物!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之外的领域如多囊综合征也能一展身手。

     

    虽然二甲双胍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但阿卡波糖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它特别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的亚洲人,因此也是很有个性的降糖药物,而且阿卡波糖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它主要在肠道发挥局部作用,仅1-2%吸收入血,肝肾等全身副作用少,不增加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于老年糖尿病人和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

     

     


    2. 适应人群和禁忌人群的差别

     

    二甲双胍适应人群最广泛,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都首选它。它特别适用于患2型糖尿病肥胖病人;10-16岁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用。但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本药物;老年患者慎用;孕妇不推荐用药,哺乳期慎用;严重感染和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禁用;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禁用;酗酒者禁用;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暂停使用。

     

    阿卡波糖也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65周岁以上老年患者可以安全服用,对儿童和青春期少年的疗效和耐受性的无足够资料,故本品不应使用于 18 岁以下的患者;且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使用本药物的资料,原则上建议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使用本药物;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絮乱患者禁用;患有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病患者禁用;严重肝功能损失患者禁用。

     

    3.作用机制的差异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非常有内涵,共有以下5个通路:1)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2)同时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入和利用,降低餐后血糖;3)能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4)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B氧化,减少脂肪合成(适用于肥胖病人),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5)改善糖尿病前期症状,提高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应答等。

     

    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相对单一,主要通过与小肠上部细胞刷状缘处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各种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碳水化合物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因此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减缓,从而缓解餐后高血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4. 用法用量的差异

     

    两个药物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开始阶段选择较低剂量,然而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二甲双胍:用法,随餐服用。一般推荐剂量,起始剂量为0.5g,每日两次;或一次0.85g每日一次。可每周增加0.5g,或每两周增加0.85g,逐渐加至2g,分次服用。成人最大剂量每日2550mg,每天三次。当每日剂量超过2g时,为了更好的耐受,分三次随餐服用。

     

    阿卡波糖:用法,与吃第一口主食同食效果最佳。一般推荐剂量,起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100mg,一日三次。个人别情况下,可增加至200mg,一日三次。或遵医嘱。

     

     

    5. 不良反应的差异

     

    这两个药物总体安全性好,但也要注意有不良反应发生可能。

     

    二甲双胍:多见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乏力、头痛;少见低血糖、头晕、皮疹、汗液增多、流感症状、体重减轻等;较为严重可发生乳酸酸中毒。同时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使用本药物时应当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阿卡波糖:多见消化系统反应如腹胀、腹泻等;少见皮肤及附件损害等;较为严重的有肝损伤、肠道梗阻和淋巴细胞性大肠炎。

     

    总之,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降糖效果肯定,二者各有亮点,有些情况下二者还可以联合使用以较好控制血糖水平,并延缓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朋友们注意不可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方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l1.《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l2.《ADA 2018指南: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丁香园.

  • 在维生素的大家族里,有这样四个B族维生素容易被人忽略,恰巧缺少了这四样维生素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可以从食物的方面了解如何补充这四种维生素,也要了解这四种维生素缺少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维生素B6——抗皮炎素

    维生素B6可以协助人体内的蛋白质正常代谢,另外对于维持我们的大脑神经功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缺乏了维生素B6会造成在生活中很容易抽筋,贫血、头晕目眩、抑郁、恶心虚弱、抵抗力下降等这些症状。主要的摄入来源是肉类,动物肝脏,全麦类,豆类,坚果类,最后还有香蕉。平时不爱吃香蕉的朋友可以尝试着吃一点香蕉,既可以补充维生素,而且香蕉也非常的好吃,还可以通便。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有四分之一抑郁症量表指数比较高的人,是因为缺乏了维生素B6和B12所导致的。

    维生素B12——钴胺素类

    维生素B12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体制造血液中的红血球,很明显缺乏了维生素B12就会造成恶性贫血。另外维生素B12也负责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如果长期缺乏的话,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比如体重突然减轻、整个人非常的虚弱,四肢酸痛,舌头痛,抑郁等。食物来源为肉类、鱼类、鸡蛋、海鲜、奶制品这些。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B12是唯一一个只能从动物身上获取的维生素,所以有些全素爱好者要注意维生素B12的补充。

    维生素B5——泛酸

    泛酸的主要工作是合成体内抗体、合成胆固醇制造荷尔蒙这三大项目,其他还可以帮助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这种维生素存在于非常广泛的食物中,很不容易造成不足的情况。

    维生素B9——叶酸

    说维生素B9大家可能不熟悉,一说叶酸大家就熟悉了,一般孕前妈妈备孕时婚检的医生就会跟她说要多吃叶酸,对胎儿和自己都很好。那么叶酸是做什么的呢,它其实是与B12一同参与造血的功能,正常人缺少了叶酸可能会造成贫血,肠胃不适,失眠和健忘这样的症状。而孕妇则可能会造成胎儿神经发育的缺陷,所以在怀孕时一定要注意叶酸的补充。从胡桃、动物肝脏、深绿色的蔬菜、鸡蛋牛奶等这些食物中可以有效获取叶酸。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