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确识别焦虑症伴随的躯体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再加上对被疫情传染的恐惧。有些人出现了烦躁,睡不着觉,担心,害怕等症状。其实大部分的症状等疫情过去之后会消失的,大家不用太担心。如果这种情况对你的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进行心理疏导。
来访者:男,30岁;自诉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恐慌,总是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但上班和生活又必须每天出行,导致每天焦虑,甚至有些强迫症。
不敢靠近人,不敢打车,坐地铁只敢站着,不敢摸门把手,每天多次量体温、洗手,总觉得口罩不安全,一天换三次。每天一进门就赶紧换衣服,觉得衣服上有病毒,又担心病毒会从衣服上带到家里。
每天清洗很多次,自己也觉得非常麻烦,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高度关注疫情信息,手机不离手;每天活在恐慌之中,盼望疫情早日结束。
咨询次数:3次
咨询方式:网络咨询
案例类别:疫情防控
运用的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咨询经过:
经过三次咨询,分析原因主要是对当前疫情认知不准确、不充分,甚至有夸大、盲信各种小道消息,导致恐惧和焦虑叠加;
加之不知道怎么合理应对,被各种信息困扰,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保险”。通过认知梳理、行为指导,数次咨询引导后,其恐慌心态得到有效缓解。
疫情当前,作为普通大众,对病毒感染的恐慌、对亲人安危的关切、对疫情防控的不确定认知、对各种真假信息的迷茫、对突然被隔离被待业以及各方面严峻态势的惯性紧张,造成了较为深重的焦虑心态,如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近期不少来访者咨询疫情心理建设问题,我梳理此文以供大家参考,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期待疫情过去、春暖花开。
第一,对疫情要有正确的认识
疫情确实有很强的传染性,死亡率也比较高,大家对疫情有恐惧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
这些恐惧和焦虑可以激发我们身体的能量,可以帮助更好的保护自己!像来访者这样的人一般很少被感染,因为他们处事小心谨慎,身体往往还不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一些失眠呀,呼吸困难呀,头晕,胃口不好,嗓子不舒服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他们很可能没有真正的身体疾病。
第二,自己通过官方渠道、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的基本知识
保持对疫情的正确认知,相信国家和政府、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会以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专业、更全面的能力去防控和阻击疫情。
第三,处理好焦虑心态
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化,影响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在大事件面前,要有大事件的心态,看淡一些小情绪、小得失,有效纾解焦虑心态。
把不期而至的假期延长、被迫宅家、不能上班,当成一种额外的福利,补课家庭生活,体验居家快乐,做好自我修行,改善亲人关系,把假期当成幸福的加分期。
第四,严密做好个人防范
对疫情保持敬畏,按官方指导切实做好科学、严密防范,勤洗手,多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第五,更加关注身体健康
这次疫情,等于给全民做了一次健康教育,大家都真正懂得了免疫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道理。
利用居家时间,坚持做“三好学生”,吃好、睡好、心态好,保持积极心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用餐时间,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作息增强免疫力,给自己一次健康的机会。
我们一起好好努力,科学应对疫情,期待春暖花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俗语云:睡眠是金。没错,睡眠是人体的充电器,睡眠是最好的“滋补品”,睡眠是抵御疾病的“防线”。但是近年来,感觉自己睡不好睡不着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失眠吗?该怎么治呢?我们邀请到了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睡眠障碍监测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39健康网:人人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获得好的睡眠,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或多梦、噩梦,似睡非睡的状态,那他们都是失眠吗?怎样才能称之为失眠?
潘集阳教授:失眠是个医学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怎样在医学上诊断失眠,我们有3个方面的要素。第一,自己要感觉到睡眠的质量感觉不够好或者自己感觉到睡眠的数量不够。第二就是失眠是一个主观的体验,有时候旁人可能看到你睡得不错,但实际上睡眠的好坏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的。第三是最重要的,睡眠问题引起了第二天白天各种各样功能的紊乱,比如记忆力差、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等等,如果长时间失眠,还可能引起心机紊乱,比如心情烦闷、容易发脾气等,尤其是女性患者,表现尤其突出。总结一下就是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1、个人意愿的质量和数量没有达到要求;2、有主观的体验,自己认为睡得不好;第三个一定是对第二天白天的功能有影响。比如说,一个人头天晚上只睡4-5个小时,但是第二天精神很好,我们是不认为他有失眠的。
另外,失眠和失眠症不同,失眠症要求连续一个月,一个礼拜中起码有3个晚上有上述失眠的症状才能够判定。我这里有很多这样的病例,辛辛苦苦的来看病,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失眠的标准,只是有些睡眠欠佳的感觉,进行一些个人调节就可以了。
39健康网:失眠靠什么来诊断?除了症状以外,还需要做些什么辅助检查吗?做这些检查有什么用?
潘集阳教授:当然需要做一些检查。首先要做睡眠量表和日记的检查,证实其主观的体验。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周的内容回忆起来就会有难度,量表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并可以对程度的轻重进行量化。做睡眠日记,可以发现睡眠是有波动的,同时确定他们入睡和起床的时间点,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可以有直观的了解。
6个月以上的慢性失眠患者还需要进行多导睡眠仪的检查。这对慢性失眠患者是最主要的。
多导睡眠检查在失眠患者的检查上有几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检测出引起失眠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失眠既可以是一个单纯疾病也可能是一种其他疾病的表现,做多导睡眠检查就可以对各种原因进行鉴别。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例,主诉是失眠,但实际上并不是失眠,而是其他的疾病。比如很常见的一种叫做“周期性腿动症”的疾病,主要表现是睡着了以后腿不停的动,腿动就会干扰睡眠的深度,让人不断惊醒,而病人却不一定知道,而这个仪器就可以精确的记录下来。又比如打鼾的人很多人说自己失眠,其实这并不是失眠,而是因为呼吸暂停,导致缺氧而憋醒,是呼吸暂停睡眠障碍。
第二,是证明患者主诉的内容属实。临床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这样一名女性,她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睡觉,但是家人都证明她确实是睡了,经过在睡眠中心的夜间睡眠监测检查,证实她确实是睡觉了,而且睡得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是睡眠感缺乏,并不是失眠。这样的
另外,除了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多导睡眠检查还能判断患者处于睡眠的哪个期,以便个体化治疗。
简单来说,多导睡眠检查实际上就好像是内科心电图和MRI、CT扫描的综合,能够让医生能够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
预防策略
对于所有的孕期女性来说,通过进行心理保健来预防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起看看有哪些预防的方法吧!
1、健康宣讲:主要在孕妇学校进行,例如对孕期定期产检的内容、孕期健康生活、孕妇如何面对分娩、新生儿护理、产后恢复等的宣教。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线上或线下获得,对孕妇、其伴侣及其主要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抑郁焦虑等症状识别、常用心理保健方法等。
3、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营养、适度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等。
4、家庭支持:充分的家庭支持不仅对孕产妇的情绪健康很重要,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孕妇伴侣及家庭应该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心理准备,鼓励在孕期进行孕妇、家庭成员和医生之间的三方会谈,共同探讨家庭如何应对孕期及产后常见的问题。
5、定期筛查: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应该作为常规孕期保健的组成部分,在每次产前检查中,应询问孕产妇的情绪状况; 至少应该在孕早期 (1 3周前) 、孕中期 (1 4 ~2 7周)、孕晚期(2 8周及以后)和产后4 2天分别进行孕产妇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筛查。
治疗策略
如果准妈妈们在家里自我调节之后仍然有一些心理困扰和难以控制的负性情绪,并且持续存在已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了,就需要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进行评估和诊断,如果考虑存在抑郁或焦虑障碍的话,就需要进行正规而专业的治疗。
一、轻度至中度抑郁/焦虑障碍:
1、首选结构化的心理治疗: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正念认知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孕产妇调整偏倚认知、缓解负性情绪,提升心理能量。这些治疗可以在专业医疗机构中进行。
2、其他辅助方法:
a.充实生活:鼓励没有运动禁忌症的孕产妇进行 适当体育锻炼,鼓励做自己感兴趣或者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活动。
b.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建议家人参与到整个孕产 期过程中,帮助和陪伴孕产妇,同时鼓励孕产妇加强 对支持系统的利用度,比如主动寻找可信任的人进 行倾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
c.互联网远程心理支持(电子化心理干预):计算机辅助的自助式心理治疗、网络/电话等远程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作为辅助孕产妇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并告知其转诊信息。
d.定期持续监测: 建议孕妇本人及家人持续关注情绪变化, 发现负性情绪变得严重, 并影响到正常社会功能的时候, 一定要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二、重度抑郁/焦虑障碍
1、需要首先考虑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焦虑障碍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妊娠期女性需考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应尽可能单一用药,用药应考虑既往治疗情况、产科病史(如流产或早产的其他风险因素)等。药物治疗是需要孕妇、家属以及医生共同做出决策的,需要平衡药物可能对胎儿的风险以及不使用药物情况下病情本身的发展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同时和孕妇本身的信念有关。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析等方法。但对于重度抑郁或者焦虑患者不做为首选治疗,可做为辅助治疗或者联合治疗方案。
3、物理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以作为产后重度抑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存在高自杀风险或高度痛苦,已经持续接受抗抑郁药治疗足够长时间,且对一个或多个药物剂量治疗都没有反应时的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宜用药的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高自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改良电抽搐休克治疗。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是基本组成部分。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围产期女性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需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来分析。
生物学因素方面
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的患者或者女性在怀孕前有焦虑情绪,这样的群体发生围产期焦虑障碍的风险更高,需要积极关注。怀孕期间,准妈妈的体内雌激素和黄体酮增长达10倍,这种激素的剧烈变化,会让50%-70%的孕妇出现反应性的焦虑,在怀孕6-10周和生产前会表现得尤其强烈。
心理方面的因素
紧张心理:怀孕以后,不少准妈妈会有各种担心,“中午吃了螃蟹,不知道有没有事”、“刚才被路人碰了一下,宝宝不会有问题吧”、“这次产检,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通过”……准妈妈对怀孕过度精神紧张,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恐慌心里:往往因为初次怀孕,对怀孕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了解,所以难免又会出现担心的心理,担心自己身体不健康,担心胎儿不能正常发育,越多的思考就越容易出现恐慌。要按时到医院做孕检,通过咨询医生了解自身和胎儿的健康情况,避免胡思乱想。
过分依赖心理:有的人怀孕后,感情会变得很脆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离不开丈夫,对丈夫有一种依赖感,妻子希望丈夫能时时在身边和自己一样分享快乐、分担忧患,能以自己为中心,时时关心自己,处处照料自己。
过于敏感:女人本身就敏感,怀孕时空闲时间多了起来,就更加的敏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都会引起焦虑,小事情往往被放大到无限大,由于承受能力太低,而变得焦虑。
追求完美:孕妇常常对肚子里的孩子寄于了很多希望。宝宝的容貌、智力、健康,都希望完美到无可挑剔。但是,一切的结果总是要等孩子出生后才能揭晓,于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焦虑不堪。
悲观心理:如果没有很好的认识自己,—旦有些困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产生焦虑是必然的,甚至有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孕妇还会产生对人生无望的念头。
社会学方面
对胎儿性别的忧虑。城市人对生男生女大多能正确看待。但在人的潜意识里仍有某种对胎儿性别的好恶,或家人对生男生女比较在意。不知胎儿性别,心中不免打鼓。
孕后期的生活现状:由于行动不便,整日闭门在家,注意力集中到种种消极因素上,加重焦虑。
经济担忧: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或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而产生焦虑。
生活现状的改变:孕育新生命常常意味着工作、生活、家庭的巨大改变。比如有些准妈妈孕期仍然在上班,工作压力很大,又担心生了孩子后职位不保,焦虑就这样产生了。有的准妈妈会希望获得更多关爱,对老公、家人往往会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没达到自己的期望,也会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被家人说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 90%以上的考生会出现紧张不安情绪, 其中40%为考前焦虑。焦虑、抑郁、厌学、情绪不稳、心态失衡, 是中高考生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来说,考生考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预期性焦虑。这类考生非常担心中高考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对考试结果思虑过多,这类考生受挫折后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变得没自信,产生逃避心理;第二类是迎考倦怠,这类考生在长时间紧张复习后产生心理疲劳,对考试成败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破罐子破摔”。
随着疫情的平缓,逐渐归于常态化,中高考日趋临近,我们中高考的考生们陆续返校,考生们除了要面对临近考试时间带来的紧张焦虑外,还经历了假期自学、到假期延长中的在线学习、再到学校学习生活的转变带来的生活作息和学习节奏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同时伴随着中高考延考带来的疲惫感。除此之外,还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许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重压力不断袭来。
这一系列的压力在疫情的紧张气氛的叠加下,愈发沉重。面对重重压力,不仅考生要调整好自己,我们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争取神助攻,不做猪队友。
考生自我调节
1.保持自信:经历过多次的模拟考,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就好。
2.规律既往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坚持每天运动放松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来放松身心。
3.可以每天做深呼吸练习,若考试时感到紧张,头脑一片空白,可以暂停答题,做几次深呼吸。比如:闭上眼睛,用力吸气、呼气,让身体放松,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行。”
家长的调节
1. 心态建设:首先,要保持对孩子、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信赖。相信的你的孩子经历过各种考试,是久经考验的;相信老师、学校的教学经验是丰富的等等。其次,要知道家长的心态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所以保持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做好自己的心态建设。再次,要清楚孩子是主攻,家长只是助攻,是辅助,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节奏和步伐,不要以家长的节奏去影响,越俎代庖,要知道你的节奏未必适合孩子。最后,要学会陪伴孩子一起放松身心,学会放松,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高效的学习。
2. 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专注学习的保证,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时间。要以既往的作息习惯,切忌临时更改作息及衣着、饮食等,饮食尽可能营养均衡、清淡低脂。面对家庭冲突时,要理性面对,柔化处理,降低对孩子的影响,不要认为关上门争吵就不会影响到孩子了。
3. 合理助攻:要了解孩子的基础,成绩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分紧张,跟随学校的复习节奏就好,同时要鼓励孩子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要总纠住孩子过往的状态来谈论,鼓励现在就好。
4. 同理对话:
①看见就是力量,要多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挣扎与不容易,不要选择性看见,总看见孩子某一刻的休息,而去催促和批评。
②听见就是疗愈,当孩子抱怨考试无用、学习无用、分数不能决定一切的时候,要听到孩子抱怨的背后的呐喊、呼求和挣扎,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对分数也是有期待的,但担心自己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分数呢?”,进而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抱怨和发泄,而不是与孩子据理力争说明分数的重要性。
③撤出判断批评,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批判的眼光的去评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④接纳陪伴支持,接纳孩子压力下的情绪状态,陪伴他一起度过,告诉他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在身边。
⑤随时真诚肯定,随时随地的看到并肯定孩子努力的地方,要真实而不要违心的虚假的去鼓励。
5. 寻求支持:当实在不知道怎么做或无法自控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虽然我们说过度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考试的发挥,但焦虑本身是人体用来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所以希望我们在学会放松的同时,学会与焦虑共存,让焦虑帮助我们共同完成我们的人生大考。
三氧医学中国行元旦报道:直肠三氧灌注对Covid-19有显著效果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2-01-02 13:50:01)[编辑][删除]转载▼
(三氧医学中国行、麻沸散俱乐部 报道)Covid-19给全球生命健康和经济带来重创,由于没有特效疗法, Lokmanya 医学中心的waidya团队完成了一项三氧直肠灌注疗法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直肠三氧疗法加五毫升小自体血疗法对Covid-19有显著疗效。
研究人员将确诊的60例轻中度Covid-19随机分为两组(在重症监护和使用呼吸机的不列入),每组30人,对照组按国家制定的标准治疗程序,而三氧治疗组直肠灌注三氧40微克/毫升X150毫升,每日一次,共十次,辅以小自体血每次5毫升25微克/毫升三氧和2-3毫升自体血。疗效观察包括:SpO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国家制定Covid-19评分、病毒转阴RT-PCR检测天数。在第5天和第10天重复RT-PCR试验。此外,作者还评估了:1. 咳嗽、呼吸困难、持续疼痛和胸闷的临床症状表现(仅针对有症状的患者)的变化,按5点顺序排列: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5);2.是否转入重症监护病房;3.住院天数,5 死亡,等。
结果显示:直肠三氧灌注组病人的所有上述指标都优于标准治疗组;统计学又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包括病毒转印RT-PCR反应(P=0.01)、咳嗽等症状改善(P<0.05),以及转入重症监护治疗率(P<0.05);标准治疗组2例死亡,而三样组没有死亡,也未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作者认为直肠三氧灌注治疗Covid-19安全有效。作者建议其政府和立法机关积极考虑三氧疗法,不仅可以降低重症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可以减少对贵重医疗仪器的依赖。
编译:三氧医学中国行发起人 安建雄 MD
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拥有两个肾脏,具体为什么是两个而不是一个还没有太明确的解释。不过肾脏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的一个排泄和过滤器官,每天它的工作就是把代谢后的废物排出体外,然后把对人体有利的物质再重吸收进入人体。
人体每天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多的代谢产物,比如尿素氮、肌酐等。与此同时,肾脏还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分泌某种激素的作用。所以肾脏对于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肾脏衰竭了,那就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为了让大家对肾衰竭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来分享一下肾衰竭的相关东西。
我身边现在没有肾衰竭病人
从小到到大,我身边就出现过两个肾衰竭病人,不过他们现在都不在人世了。其中一个是我的亲戚,还有一个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记得我那个亲戚得尿毒症的时候刚好是我踏入高中的时候,她是体检的时候发现的尿毒症,刚被查出来的时候真的如晴天霹雳。尿毒症无论那个时候还是现在都没有太好的办法,主要的措施就是透析,而且每周需要透析2次,一次透析的费用在300左右,而且还不能报销,这个花费可能对于家庭条件优渥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家庭压根承受不起,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工资普遍在1000多元。
尿毒症不仅仅花费高,而且透析本身也是一个有创伤的操作。透析的机器其实本质上就相当于人工肾脏,它负责把人体血液中有害的物质过滤出去。既然是过滤血液,那毫无疑问肯定是需要进行穿刺的。目前来说,透析可以通过动静脉内瘘穿刺,或者股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由于穿刺的都是大血管,所以对透析患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创伤。
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比较有才的人,他的数学课上的很好。我在最开始的时候数学经常考不及格,后来他带我们课以后,我的数学一直在提升,从原来的不及格到班里的名列前茅。可能天妒英才吧,我的这个老师在30多岁就得了尿毒症。他这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透析虽然能缓解症状,但是只是对症治疗,病根是去不掉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家庭。听到数学老师离世的消息,我的心里既感觉难过也更加敬佩他。
虽然有部分朋友听说尿毒症可以通过换肾来解决,但是实际上可操作性并不强。我国的尿毒症患者是比较多的,但是愿意捐献自己肾脏的人是比较少的,我国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而且作为死者的家属也不能接受其身体残缺的事实,所以肾源真的很缺乏。即便偶尔会有人捐献肾脏,这也轮不到一般人,同样是你或者别人需要肾脏,为什么就给你不给别人呢?与此同时,换肾手术的花费也是比较高的,根据权威的数据,大多数换肾的总费用在40万左右。单纯的手术费差不多就需要20万,而且获取了肾源也需要对其家属进行一定的补偿。
另外,虽然说肾移植手术现在比较成熟了,可以达到90%以上的存活率,但是它依然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肾移植手术本身是把别人的肾移植到患者身上,别人的肾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就相当于异物,所以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反应。所以做了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还需要吃抵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根据现在的一些权威数据,大多数换肾的患者普遍的存活时间在10年左右。
为什么很多人不知不觉得了尿毒症呢?
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对于体检的意识还是不够强的,哪怕是有钱人都未必有体检的意识。可能大家觉得如果体检没有查出来问题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比较吃亏。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的症状的,就像发现大便带血,你会想到这可能是肠癌吗?如果感觉到乏力、恶心、呕吐、血压偏高,你会第一时间想到是尿毒症的问题吗?很显然,大多数人都容易忽略这些症状。
另外,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肾脏的代偿功能也是比较强大的。根据权威的医学教材,一个肾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平时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肾单位都在工作,对于正常人来说,只需要有1/3的肾单位功能就能保证人体正常的运转。如果肾脏在早期出现了问题,因为有足够多的肾单位代偿所以很多人都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是需要注意一点,肾单位再怎么强大,如果一直存在损害肾脏的危险因素,比如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药物等,那肾单位早晚会有破坏干净的一天。
还有一部分人心存侥幸。其实对于大多数尿毒症患者来说,早期是有一些症状的,比如恶心、呕吐、腿肿、头晕等,但是因为心存侥幸,所以也不太会放在心上。但是需要注意,肾功能的恶化并不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它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与此同时,很多肾脏病虽然病情减轻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就意味着痊愈。现实中有不少病人因为不注意定期复查而使自己的肾脏疾病演变成了尿毒症。
我曾经是一个快乐的人,直到两年前我开始感到焦虑和躯体化的症状。每当我与人相处时,这些症状就会变得更加明显。起初,我试图自己处理这些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变得更糟。我的心境低落,兴趣缺失,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精力降低,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甚至有自我伤害的想法。这些症状让我感到非常窘迫和焦急,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情况,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最终,医生诊断我患有焦虑障碍,并建议我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喹硫平进行治疗。虽然我对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有些担忧,但医生向我保证它们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会定期监测我的肝功能。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起初,我对药物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到一些改善。我的心境逐渐好转,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虽然我仍然会有焦虑的时刻,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它们。现在,我可以说我正在恢复中,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我的医生给予我的帮助。
那天,阳光明媚,我却心情沉重。女儿在电话那头向我倾诉,她最近总是感到焦虑,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她说自己经常听到别人在议论她,说她不好,甚至担心我们被欺负。她还提到了过去的事情,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担心别人嫌弃。看着她焦虑的面容,我感到无比的揪心。
女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最近正在准备考研。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她开始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交朋友成为了一大难题。她甚至对我说,父母老了,她该怎么办?听到这些,我的心都碎了。
为了帮助女儿,我上网查询了相关信息,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于是,我决定通过网络咨询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在了解了我的女儿的情况后,耐心地为我解答了疑问,并给出了建议。
医生告诉我,女儿可能患有焦虑症,需要尽快就诊。他推荐了我所在的医院,并告诉我挂号方式和就诊时间。虽然去北京有些不方便,但我还是决定带女儿去看医生。
在就诊过程中,医生非常专业和耐心。他不仅详细询问了女儿的症状,还为她进行了检查。在了解了女儿的具体情况后,医生为她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并告诉我如何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
自从女儿开始接受治疗后,她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她不再那么焦虑,也不再担心别人会议论她。看着她重新找回自信,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医生的专业水平也很高。我相信,在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帮助。
2024年9月6日凌晨,广州市的一位年轻男性匿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进行了复诊。患者在2021年9月25日于广州市某大型综合医院被确诊为焦虑障碍,并开始使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他仍然感到不安和紧张,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压力大的场合时。为了维持治疗效果,患者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续开药方。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患者表达了对自己病情的担忧,希望能够找到既能治早泄又能治焦虑的药物。医生耐心地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并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专业医生的重要性。医生建议患者继续使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并结合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管理焦虑症状。医生还提醒患者,药物不能突然停用,否则可能会引起反弹或其他不良反应。
这位年轻男性对医生的专业态度和细心关怀深表感激。他表示,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他能够在家中就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建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医生的建议也让他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了对治疗的信心。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遵守医疗行业的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患者也表示,他会继续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以期早日康复。
2024年9月5日下午4点59分,合肥市的一位年轻女性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功能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求助。她的主诉是焦虑睡眠障碍和坐立不安,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帮助和建议。
医生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评估,并发现她可能存在肝郁脾虚的中医证候,且有可能与焦虑症有关。医生建议患者服用心达悦氢溴酸伏硫西汀片,并开具了处方。患者表示感谢,并成功购买了药品。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展现了其优良的品质:专业、耐心、细心和关心。医生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患者必要的支持和建议,帮助她缓解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我是一名大学生,平日里学业压力就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来。然而,最近亲人的离世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焦虑中。每天晚上,我都会被噩梦惊醒,心跳加速,头晕目眩,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白天也好不到哪里去,总是担心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甚至连最简单的决定也变得异常困难。
我知道我需要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在线问诊。精神科李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情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测试。最终,他告诉我我可能患有焦虑障碍,并建议我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
起初,我对药物治疗持有疑虑,担心会有副作用。但是,李医生解释说,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我控制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他还推荐了几种常用的药物,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除了药物治疗,李医生还建议我进行心理治疗。他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我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他也鼓励我多参加一些运动活动,例如跑步、瑜伽等,以释放压力,提高心情。
在李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之旅。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的症状有所缓解。现在,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了。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李医生,给了我重新开始的机会。
2023年1月29日,一个普通的周末,王先生(化名)在武汉市的家中,突然感到心慌、呼吸困难,甚至有种即将窒息的恐惧感。他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很快被送往了武汉市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他,他患有一种名为焦虑障碍的精神疾病。这个消息让王先生感到十分震惊和无助,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患上这种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先生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旅。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但效果并不明显。直到有一天,他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通过视频连线,王先生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生不仅详细解释了他的病情,还给出了专业的治疗建议和心理支持。王先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关怀。
在医生的指导下,王先生开始服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并且每周定期进行线上复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症状逐渐减轻,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王先生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他说:“在这里,我找到了真正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医生和整个团队的辛勤付出!”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手心里满是汗水,心里却装着满满的焦虑。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问诊,而我的问题,是长久以来困扰我的焦虑和睡眠问题。
我深吸一口气,点击了那个熟悉的应用,等待着医生的出现。很快,一个亲切的声音出现在屏幕上:“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我小心翼翼地描述了我的症状,那些让我夜不能寐的焦虑和心慌,以及我服用过的氯氮平。
医生耐心地听我讲述,没有打断,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急躁。她告诉我,从我的描述来看,我可能患有焦虑症。我听到这个诊断,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安慰,因为终于有人理解我的痛苦了。
我小心翼翼地询问医生能否开舍曲林,这是一种抗焦虑药物。医生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提醒我完善复诊信息,并告诉我需要上传病历。我照做了,心里却依然忐忑不安。
几天后,我收到了医生的回复。她说,我的病历已经收到了,医生会根据我的情况给出建议。虽然我不能立刻得到药物,但我心里却踏实了许多。我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耐心和专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服务,更需要的是那份理解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