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最近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十分焦虑:学习紧张、压力大,有时还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面临越来越近的中高考,如何让小脑袋更机敏,让心态更平稳?
别急,京东健康特别为大家准备的考前健康攻略来啦↓
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饮食需注意:营养均衡、搭配合理;蔬菜、水果、主食都要吃,尽量让孩子避免挑食和偏食。
富含DHA的食物
DHA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备考期间,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DHA比较高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大脑中的DHA水平。
很多家长以为吃一些海鱼是补充DHA的唯一途径,其实不然,除了海鱼,还有干果。
海鱼中,金枪鱼、带鱼、秋刀鱼、沙丁鱼等是较为理想的DHA来源,鱼类中DHA含量主要在鱼油中,所以要记得吃鱼皮、鱼腩。
花生、核桃、芝麻、杏仁、腰果等干果,富含α-亚麻酸,α-亚麻酸在人体吸收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DHA。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卵磷脂对大脑有着重要作用,脑细胞组织里1/5的物质基础是卵磷脂。此外,大脑神经信号传导需要乙酰胆碱,卵磷脂是乙酰胆碱的物质构成基础。
大豆和蛋黄是卵磷脂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坚果、动物肝脏、海带和紫菜等也含有卵磷脂。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控制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主要物质。
畜肉类、禽肉类、大豆及其制品、蛋类、鱼虾类和乳制品类,是优质蛋白来源;五谷杂粮、坚果等是非优质蛋白食物。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B族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代谢所必需的物质,蔬菜、谷类食物以及动物的肝脏中含B族维生素较高。
考前心理压力大,学生和父母要如何在考前有效调整心态呢?
学生
● 放松训练
适当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让孩子在舒缓乐曲下进行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 适度运动
每天安排适量运动,如跑步、打乒乓球、踢毽子等。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中保持精力集中,不要走神,避免意外伤害。
● 情感宣泄
紧张焦虑的情绪需要有宣泄口,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向好朋友、信赖之人倾诉,好的状态会慢慢回来。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做做头部或身体放松、冥想等,如果精神过于紧绷,无法缓解,也可向心理医生获得情感支持和疏解。
家长
● 稳定自身情绪
家长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虑,为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过分追求分数或名次。
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轻松的学习环境,尽量不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当面争吵。
● 尊重理解孩子的焦虑
家长不要用封存手机来惩罚孩子,可以适当允许孩子在约定范围内暂时使用手机。
在孩子平静下来后,去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性地给予关心与支持,同时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不过分干涉孩子。
● 鼓励和关心孩子
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要注意观察,不要在孩子压力很大的时候给他讲大道理。用美好的回忆唤起孩子的成就感,赋予孩子信心,帮孩子挖掘优势和特长。
失眠
考前失眠大多数是3个原因造成的:
1. 作息时间被打乱,盲目追求早睡早起。
2. 睡前太过兴奋。
3. 盲目进补,大鱼大肉导致消化不良。
提神醒脑的食物和功能食品也会扰乱睡眠,比如茶、咖啡、可乐、功能性饮料。
建议考前不要随意更改作息、改变学习规律,饮食上也不要改变食谱,更不要尝试功能食品。
腹泻
造成腹泻有3个原因:
1. 疾病导致:如肠易激综合征、诺如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等。
2. 过敏反应:生冷油腻的食物或剩菜导致。
3. 食物中毒:不干净的食物导致。
出现严重的腹泻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注重均衡营养、菜肴清淡、少荤多素,切忌暴饮暴食。不吃生食海产品和油腻、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
外出就餐应选择干净餐饮单位,不购买街头摊点和流动摊贩提供的食品。
痛经
女生在考试前要尽量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要刻意去想月经来潮,顺其自然就好。
经期前不吃冷饮、不用凉水洗脚、注意保暖;经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避免过甜或过咸的垃圾食品。
如果是痛经严重影响到身体状况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吃些药物控制。
中暑
高温、高湿、不透风的条件下剧烈运动就会中暑,这里的运动不止是体育锻炼,还有高强度的考前冲刺。
密切观察,当出现中暑前兆要及早干预,此时只要及时脱离中暑环境、注意休息、补充电解质,不适症状就会迅速缓解,不会继续发展为中暑。
中暑前兆
体温轻度上升,头痛、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肢体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口干口渴。
晕车
晕车在医学上被称为晕动病或晕动症,主要是由于内耳平衡器官太敏感所致。
一般在出发前服用药物(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
建议可以在车上开窗通风,避免玩手机,更不要在车上看书。
希望每个参加中高考的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梦,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笑脸,轻松迎考~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
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
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
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似乎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
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
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
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在校园里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处在下游的同学难免会出现自卑、不满的心理,而处在上游的同学却也会出现相互攀比消费的恶性竞争行为,因此,像晓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校园里也不乏少数。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
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
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iPad,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当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总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力度。
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初中生的性格使然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他们的性格里保留了儿童期的幼稚与纯真,但也出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与叛逆。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会因为自己的漂亮衣服而表现出艳羡的神情时,就会为之陶醉,为了让别人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这些物质来填充自己。
这种片面地追求他人的评价而获得自我肯定的不健康心理是导致学生虚荣、爱攀比的重要原因
(一)预防性策略
1.净化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把外界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带入家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按天、星期或按月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而且要定期检查其用途,不允许私自改变用途或超支,避免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还有要注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的时候,家长若不是觉得非常紧迫的,可答应迟些再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购物的冲动,而且到时可换个方式如把其作为学习的奖励送给孩子,这样能真正体现礼物的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一些有益行为,例如,孩子付出了什么劳动,作出了什么贡献,取得了什么成绩,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形成劳动所得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计划,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了解赚钱的艰难,学会有原则地花钱。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形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进行适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消费
首先,学校消费教育要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经济观点给学生以片面的认识,更不能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思想。
同时,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要尽可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注意以小处着眼,以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交易会、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要求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
3.建立良好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对于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环境很重要,但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样也不能忽视。
社会舆论在鼓励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应告诉人们要理智消费,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一些公益宣传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鼓励民众消费。
(二)即时处理策略
1.开展相应活动
引导正确消费观当老师发现班上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调动班干部开展系列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班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老师可以把班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应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消费观。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金钱管理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曾经有榜样作用,如果有,应及时更正,并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轻易满足,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的,表明人们不能不劳而获的观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要和孩子一起拟订消费计划,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
3.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明确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正确消费观,并给予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和理财。
4.及时教育
因攀比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帮教当学生因为攀比而出现偷东西、勒索他人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抓住不良行为的原因、源头,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于其不良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并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以澄清、纠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李力是一个黑黑的小男孩,今年15岁,现在某所普通中学上初二,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除此以外,李力还经常偷班上同学的东西,屡教不改,为此,班上的同学都很讨厌他,每次有同学丢东西,李力就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为此老师十分头痛。
李力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从小离异,其原因是父亲吸毒。李力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为了抚养孩子,她什么活都干过,现在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所以家里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李力小时候经常被同学嘲笑,为了报复嘲笑他的同学,李力就把同学家里的钥匙偷走了,并扔到了臭水沟。看着那个同学焦急的样子,李力觉得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笑他,他就会偷别人的东西,渐渐地,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只要看见班上的同学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而他没有的,他就会去偷,还会偷钱。
李力的母亲因为他偷钱的事情没少操心,经常为这个对李力又打又骂,但是李力就是没改过,后来母亲也没有办法了。
对于初中生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所有权观念
在现今社会中,一切财物都存在一个占有或使用权利归属的问题,或归国有,或归集体及个人所有,这就是“所有权”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对此却不甚了解。
这类学生所有权观念模糊,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什么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尽管有的东西对他来说毫无使用价值,也仍然照拿不误。
这种孩子在上学前就缺乏爱惜别人东西的教育,而他们的家庭却往往收入丰厚,条件优裕。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无论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很快得到满足,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要想方设法拿回家去,缺乏自控能力。当他们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总是说:“衣袋里有,自己去拿吧。”
于是他们坦然地从父母的包里或钱夹里掏钱,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到学校里也作出顺手牵羊的事来。
2.因为虚荣而偷窃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度表现,为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初中生中,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差,在同学中没什么地位而本人又面子观极强,有时也会发生偷窃行为。
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很多愿望都不能满足,而他们又希望可以通过炫耀自己的财物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把手伸到了自己同学的身上。
3.由收集热引起的偷窃
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人的心灵深处。人有很多需要,需要推动人的行为。当人一味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有这种心理的人在行窃时并不会意识到他在干一件坏事。
相反,他在侵占了他人的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学校,学生中常流行某种收集热。收集的品种繁多,收集的对象因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如画片、火花、邮票等。
有的孩子热衷于这种收集,对于自己没有的东西,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因此,常常不经同意,就将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走。有这些行为的孩子中,有的是因为零花钱不够用,缺乏“所有权”的观念;
有的虽然家庭经济宽裕,但父母平时不给零花钱,或者因为缺乏控制力而渐渐形成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4.为报复而进行的偷窃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不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长期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转为一种潜意识,有时会驱动其行为,产生报复性的行为,借以释放被压抑的能量,表现自己,获得心理上的轻松。
偷窃常常成为学生用来报复的一种手段。这种孩子偷窃的动机和目的往往是出自对大人的一种报复。他们平时在家中总感觉父母不爱自己,嫌弃自己。
他们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要摆出“老子”的架子,要求孩子唯命是从,稍有反抗便大打出手,使孩子饱受皮肉之苦。由于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处处感到压抑,特别是在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家庭中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就以偷窃的形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借以表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同时,由于心理的扭曲,他们的偷窃行为不仅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而且也是在寻求自己心理上的一种暂时的平衡。在学校,最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出于对老师的不满,专门偷窃受老师喜欢和重用的同学的东西。
他们往往见一样偷一样,即便是那些一文不值的东西,他们也不放过。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看到别人失窃后难受的表情,以此达到所谓的报复。
5.被别人勒索或受人指使而偷窃
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动荡的阶段,也是学生中出现帮派组织、小团体最多的阶段,这些不良团体中的学生会仗势欺人,狐假虎威,欺负一些弱小同学。有些学生就是在这种受威胁的情况下作出偷窃行为的。
有些学生因为被别人勒索,自己身上钱不够,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于是就铤而走险,去偷别人的东西;另外一种情况是加入了一些所谓的帮派组织,受到他人指使而去偷窃。
这种偷窃行为事出有因,我们要区别对待,而更重要的是要打击学生中的恶势力,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安全。
(一)预防性策略
1.学校教育策略
(1)培养学生妥善保管财物的能力
并告诫学生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贵重财物,钱财不可露眼。很多学生被偷东西往往是由于年纪小,没有戒心,或者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而向同学炫耀自己的东西,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学生的不满,故意报复而偷窃。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除了教育那些偷东西的学生,同样也要提醒其他同学,培养他们保管个人物品的能力。
(2)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常识教育,阐明偷窃带来的后果
社会规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去思考、去行动,而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规范,那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下去。
初中生偷窃不论其严重与否,都已经违反了社会规范,因此,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这一点,否则有些学生连自己违法犯罪了都不知道。所以说,要加强社会规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3)适当进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非常迅捷,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中,既会接触好的东西,也会接触不良的东西,而有些学生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为了获得金钱就会不择手段;
还有的小小年纪就很虚荣,看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非要不可,当父母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第三只手”伸向了自己的同学。
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时候,要适当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活教育,让他们学会去分辨是非,让他们明白财富是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的,虚荣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4)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的抗诱惑能力
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发展中,因此,他们的意志水平和耐挫力都是比较低的,好奇心很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很低,容易受外界诱惑。
当他们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影响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摇摆不定甚至作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在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训练,增强他们抵御诱惑的能力和耐挫力。
2.家庭教育策略
(1)父母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个社会,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平日里也有一些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的行为,那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会认为偷东西没什么,因为爸爸妈妈也偷东西。
另外还有些家长平时虚荣、势利,待人接物都信奉利己主义,那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虚荣、势利,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教导,就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财富观,有时甚至就会铤而走险。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2)在适当满足孩子需求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却没有告诉孩子要怎样去花钱。对于这些刚刚开始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懂得该怎样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财物,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买,有时钱花完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花钱,同时要养成他们节约、储蓄的好习惯。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既不能一味肆意娇纵,但也不要过分苛刻,还是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
(3)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动向,及时发现孩子不正常的举动
有些孩子偷窃可能是受人威胁或是受人摆布,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正常举动,就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免他们发展下去,无法控制。
(4)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包庇孩子
有些家长因为面子问题,在孩子出现了偷窃行为以后,并不是严肃对待,而是包庇纵容,这样的话,孩子就会知道,即使自己偷东西也没什么,反正有爸爸妈妈这个大靠山,出了什么事也不用怕。
这样,孩子的胆子只会越来越大,结果只会把孩子推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能听之任之,包庇纵容。
(二)即时辅导策略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后,可采取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1)与学生讨论偷窃的动机、次数、时间、物品以及得手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如果涉及盗窃集团,则更应进一步了解其组织、关联程度、为何涉入等问题,必要时与公安机关配合进行追查。
(2)与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说明偷窃可能造成的后果,并用“现实疗法”告诉当事人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社会将不会对他的行为负任何责任。
(3)应用“角色转变法”,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失窃者可能的遭遇和感受,训练学生的同理心,让他能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而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4)如果学生是因为报复他人而去偷窃的,可以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检查和纠正报复的错误观念和不正确的解决需求的方式和途径。
(5)对于受威胁而去偷窃的,要及时制止恶势力对学生的威胁,让学生明白邪不压正,那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6)对报复父母型的偷窃行为,特别注意引导其以正当方式获得长辈的认可,减少其心理挫折不平衡感。
(7)适度满足个人的需求,与家长共同探讨日常金钱的使用方法、零用钱的额度等问题。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培养子女勤俭、储蓄的好习惯。当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把学生转介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莉,14岁,初二学生,独生女。她倾诉了自己两个月前发生的交通意外,虽然经过紧急救助保住了性命,但手上留下了明显的疤痕,而且股关节的伤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走路有点瘸,她觉得周围人的眼光跟以前不同了。
而且每当看到自己手上的疤痕或者面对他人异样的眼神时,她就会回想起那则交通意外,心里非常痛苦,学习成绩大不如前,精神也比较疲惫,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开始怀疑,信心不足。
而家中也因为她的意外笼罩了一片阴影,感觉非常压抑。针对小莉的情况,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把其对交通意外所致的精神压抑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意外冲突和创伤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常常使当事人措手不及、无法应变,产生强烈的害怕与无助感。
这也是初中学生,特别是男生的重要问题。他们体力充沛,反应灵敏,但好冒险、易冲动,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易发生意外,包括运动创伤、车祸、溺水,以及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有以下心理特点和表现:
1.受伤初期的表现
由于发生意外,他们往往都毫无思想准备,精神必然紧张、恐惧。而面对创伤、出血,年轻的初中学生忍受着疼痛、恐惧,又非常担心自己会致残或危及生命,担心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生理形象。
一旦进入医院,他们容易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迫切要求给予迅速诊治,解除创伤所致的剧烈疼痛,并要求防止残废和保证其生命安全。
学生受伤后,往往容易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做噩梦,会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在身体受伤的时候,他们大多呻吟不止。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家长亦有沉重压力,全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毫无主意,担心发生不良后果。
这样更造成了受伤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进入急救室后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和很不熟悉的环境,虽目视医护人员紧张工作,但生怕医生对自己的伤情不了解。
同时,他们怕做手术、怕疼痛、怕与医生不熟识而不被重视,另外,还担心伤后的学习、生活发生改变,因而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状态。此外,他们对难以忍受的疼痛迫切希望及时得到解除,亦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因素。而原本就心绪不宁、不善应付压力的人,更容易因为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刺激出现过度焦虑。
2.受伤中、后期的表现
(1)重复的回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常常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当有些事物勾起意外事件的回忆时(特别是声音、味道),会感到害怕、焦虑,或者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回忆而难以抑止,甚至在休息时做噩梦。他们还可能为了建构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在心中绕着意外事件重新编组。
(2)情感的冲击
意外的发生,有可能使学生的感情变得麻木、冷漠,对生活缺乏兴趣,常常容易孤立自己,不想与人亲密来往,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则容易过度保护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全,变得过分敏感、胆小、易受惊、不安、失眠、记忆欠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容易对学生造成人生观或世界观的冲击。如让学生产生人生无常的危机感,甚至引发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在极端的情况下,更容易让学生丧失斗志,一蹶不振,陷入焦虑与抑郁之中。
(3)行为的改变
面对意外冲突和创伤,学生的脾气会变坏,容易突然发脾气或极度不安,而有些学生更会伤心沮丧,时常哭泣。
发生意外冲突或创伤的学生,如果不能面对现实,会选择逃避,养成吸烟、喝酒、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来麻醉自己,更容易形成心身疾病,导致躯体上的恶性循环。
意外冲突和创伤作为一种急性心理应激,它持续的时间少则数周,多则半年、一年。如果一年后仍持续,则已经是应激后适应问题,属于适应障碍。
(一)及时的心理干预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事件后,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应激防护和康复,并且要长期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恶性的创伤事件如他杀、自杀等重伤者。
心理干预的对象不仅是这些受伤的学生,还包括目击了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意外伤害、恶性事件刺激可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以及在创伤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整、支持和疏导的学生。
在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地倾听,对学生的诉说不要予以评论。通过这样跟受伤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他们才不至于拒绝接受心理干预。
事实上,当他们倾诉后,心情已经平静许多了,可以说,他们的倾诉过程就是心理干预过程。
因此,除了鼓励受伤学生适当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尽情地哭泣外,我们必须鼓励并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是进行早期干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早期的干预中,尽量避免让他们接触到与意外有关的人或事物,而在中、后期的康复过程中,则积极地支持和陪伴他们克服对回忆或看到受伤等类似场景时引起的不安感觉。
(二)家庭干预策略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的家长、亲人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
如果父母的心态调整不好,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而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痛哭、锤地、激烈的言语)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父母对事件的反应在孩子面前要有所控制,要尽量坦然面对,而不是简单地发泄。
另外,在后期的护理中,尽量维持家庭常规,如定时用餐、维持饮食正常、睡眠充足或其他家庭习惯,如此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生活秩序感。
(三)同伴支持策略
要从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中恢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悲伤。
让学生知道诉说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身边的朋友、亲戚、邻居、同学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也可以通过图画或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与有相同经验的人倾诉,特别是到有类似经验的创伤人群所组织起来的团体倾诉,由于成员彼此感同身受,可以塑造信任、温暖的感觉,让受伤学生尽情表达情绪,逐渐跨越意外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四)认知重建与放松策略
帮助学生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他们矫正自我挫败的消极思维。
指导受伤学生用正面和理性的思想去替代歪曲的负面思想,如在指导因交通意外受伤的学生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对过马路的恐惧,可引导他提醒自己: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可以安全地使用道路。指导或与学生一起学习放松。
透过缓慢的深呼吸或者在脑海中构想一些令人放松的意象,借以缓和不安的情绪和精神过敏的反应。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惠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小性格内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经常灌输比较传统的思想。
初一年级开始,由于自己对好朋友的好出风头很反感,很排斥,尤其是好友在上课时常常左顾右盼使得某些同学的回头率增加,便觉得那些同学也在关注自己,因此心里很烦,很排斥,常常避开那些也许存在的关注目光。
即使在那位同桌好友换了位置后,该同学在上课时偶尔理头发也会吸引自己的目光,因此感到很烦恼。到了初二,仍然与那位女同学同班,但她开始发现自己对于周围的声响很在意,也很容易烦恼排斥。
渐渐发展为觉得自己的目光有问题,会伤害别人,于是不敢看人,也看不进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之后泛化到怕在人前讲话,怕见人,强迫自己见人时,也会脸红耳赤,不敢抬头,更不敢说话,去检查身体并无异常。分析与诊断:小惠有怕见人、见到别人脸红耳赤、不敢说话等症状,很明显是社交恐惧症。
引起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小惠已经到了青春期,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异性的关注,但是,由于小惠从小比较内向,受的教育就是“枪打出头鸟”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因此一再压抑自己的渴望。
针对小惠的情况和表现,咨询师采用了暴露疗法。第一周时,要求小惠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站在那里看行人的脸至少20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至每天两次。
开始时,她会感到内心慌张,浑身发热出汗,不敢抬头。但咨询师鼓励其坚持,并让其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的!并用深呼吸的办法使其放松,以克服恐惧的情绪。
从第二周开始,症状有所减轻,咨询师让其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脸的时间,同时训练小惠朗诵预先准备好的诗文或小说。
最初一个人读,以后到人群中去朗读。从第四周开始,要求她在看陌生人的脸的同时,尝试和陌生人有表情上的交流。并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紧张时深呼吸放松自己。
经过近5周的训练,恐惧症状基本消失。
(一)社交恐惧的具体表现
1.害怕与异性交往
有些学生在与异性接触时,紧张、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初中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正在从朦胧逐步走向清晰。他们渴望受人欢迎,被人接受,而且越来越渴望受到异性的欢迎。
但是,有些学生却在与异性交往时过分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我很想像×××那样受女生欢迎,可是我一再努力就是不行。
我一面对女生就紧张,浑身冒冷汗,说话也口吃起来,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就是脸红,我尽量克制让自己不要脸红,但是越害怕脸红,就越是克制不住……我现在基本上都不敢直接和女生打交道。”
2.害怕与陌生人视线接触
“我不喜欢人多,害怕和陌生人对视,尤其是有许多人注意我时,我表现更糟糕。”“我和别人视线相对时很紧张,尤其是许多人注视我的时候我更不自然,总感觉别人能看透我的内心,所以我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尤其对陌生人和异性,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为此我总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看到我,别人越不注意我,我的情况越好,表情越接近自然。”为班级风气不良,受到同学的孤立、漠视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在人际方面的退缩。
虽然有人际恐惧的一些症状,但还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的同学,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社交困境。
(一)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状况
如果有异常现象如口吃、体态异常等情况,应正确对待,并及时加以矫治,减少心理异常反应。学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接受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消除内心的困扰。
(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肯定优点,对于可以改变的缺点如不会打篮球则努力改变,而对于不能改变的缺点如眼睛太小则接受。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优点,也可以叫老师和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优点。
另外,不时提醒自己,可以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得体,不过求全责备是没有必要的。
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三)改善自己的性格缺陷
害怕社交的人一般比较内向,可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四)掌握交往技巧和知识
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社交恐惧比较严重的同学,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方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方法:
1.暴露疗法
反复接触使自己感到恐惧的情景或对象,直至恐惧与焦虑消失为止。在治疗开始时,当事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恐惧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倾向于趋利避害,所以人们一般会回避那些令其感到恐惧的情境,并以此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
但这种做法在减轻恐惧与焦虑的同时又会使得人们的回避行为得到强化,即人们会尽量避免到相似的情境中去,如此反复,从而产生更大的恐惧。其实,真正去接触这些情景时,恐惧反而会逐步降低。
2.系统脱敏法
一般做法是:写下自己惧怕的一些场景,并把这些场景按惧怕的程度从弱到强依次排列。
先从惧怕程度弱的场景开始,独自对着镜子练习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没有不适感觉了,就到实地场景操作。
只要自己害怕的程度比原来弱就鼓励自己,奖励自己,当紧张、恐惧得厉害的时候就用深呼吸放松自己,待到完全没有恐惧感时,再挑惧怕程度高的场景演练,最后达到消除社交恐惧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小强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抱怨老师讲课呆板,指责学校和老师自私,为提高升学率、多拿奖学金而压迫学生。
在同学的眼里,小强是一个招惹不得的野兽,曾有一次,邻座的同学无意把橡皮擦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二话不说就把橡皮擦扔掉。他脾气很不好,常常没耐心听别人说话,一旦碰到他不想听或者不愿听的话,他就粗暴地把他人的话打断。
当同学受到老师表扬时,他不是指责老师偏心就是讽刺同学巴结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说是“死读书”。由于该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加上成绩较差,在母亲的说服下,特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阶段。自我中心型人格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人格特性。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在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就人类初期的生存发展而论,童年期的自我中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当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和成年期后,他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社会接触的扩大,迫使他从自我中心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客观情境为反应依据的成熟人格。
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而达到心理成熟。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到了初中,还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初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自我中心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思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的人、事、物,很难唤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思维导致了自我中心的逻辑结构,他们以自己为尺度,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一切事物,不能把握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图式,使他们不能同时处理一种情况的几个方面,如交谈中不能同时考虑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
认为游戏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不能同时重视自己的兴趣和他人的需要等。
皮亚杰又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除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社会互动能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并迫使他去理解或许和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其他人的观点,这将使儿童的思维更连贯、更富有逻辑性。
在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防止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形成:
(1)转移家庭焦点、加强亲子交流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首先家长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爱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不能变成溺爱。溺爱是一种不良的强化,会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重。
在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用实际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加强亲子直接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让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多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习同理心,加强人际交往
即加强社会互动,去除自我中心化,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了解他人。
因此,对自我中心的学生需要加强同理心方面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对人生中最自我中心的时期——婴儿期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婴儿化的行为。
把他们自己认为讨人厌烦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他们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他或她较为亲近的人作为其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是会慢慢消除的。
(3)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也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团结互助,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让他们体验助人以后得到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参加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缺点、错误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或长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每个人的成功或长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他们,简单地骂他们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挖苦、打击只会使他们的对抗情绪更加激烈,给教育疏导带来更大的困难。
(5)增强竞争意识,重视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重视对他们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矫正“自我中心”这一不良个性有益,而且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自立于社会意义重大。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尝尝失败的痛苦,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挫折教育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征文等形式来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媛媛,女,12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表情非常忧郁,说话时,头低着,不敢朝人看,两手不停地卷动手中的报纸。看得出,她有些焦虑。
在笔者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叙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她从外区的一所中学转入目前的中学就读。
该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是一所重点中学,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学生中的能人很多,还反复叮嘱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媛媛在原来的学校学习成绩每门都在90分以上,但父母说,那儿的90分抵不过这个学校的80分。
刚到新学校,媛媛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老师对上课、作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媛媛只能努力地、慢慢地适应。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老师和伙伴,所以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有时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多,而且学习成绩下降,只能考到六七十分。
下课后她也不敢和老师、同学交往。她很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
转学适应不良指的是学生由于转学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各种适应问题。这部分学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刚刚开始在新环境里学习,这些学生对周围环境还是陌生的,往往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易形成对旧环境的回忆、旧朋友的怀念与现实环境的巨大反差。
(2)人际交往敏感
转学的学生加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陌生的团体,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容易在某一小事上归因不当,产生误解。
(3)暂时性学习焦虑
由于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往的学习经历对现实的教育方式、教学要求的不适应导致了学生暂时性学习焦虑。表现为逃避学习,不乐于接受批评等,在情绪上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茫然。
(4)自我意识模糊
自身期望和家庭期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模糊。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由于刚刚转学,对自我形象的构建仍比较模糊,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5)抑郁
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正在逐步消失,自我评价较低,学习、生活无愉快感。
(6)恐惧倾向
有些学生因为对环境不适应,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产生恐惧感。严重的甚至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行为反常。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原因
1.社会、心理因素
转学适应不良的发生通常可追溯到转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大约是3个月内,与可辨认的一个或多个生活事情有关,适应不良的严重程度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应激有关。
对同一事件,个体对它的感受性不同,主观体验不同,适应不良的表现程度就不同。
如举手发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有些学生转校以后,可能由于课堂上偶然的一次失败,引发其错误信念,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
同学是喜欢嘲笑自己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引导下,每当上课时,他们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引起老师与同学什么样的反应。
2.个体性格、成长经历
由于刚刚转学,学生的突然适应不良肯定与之前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有关。
个体性格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如某学生在原学校时的成绩一般,但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以后,各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很快赢得了老师的器重,并担任了班干部。
但是,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她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上敏感、内向的个性,不敢大胆管理,很多老师分配的任务,同学没完成,她只好自己苦干,从而感觉很无助;
另外,从未离开父母住过校的她,在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但是又不敢明说,怕被别人笑话,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她产生了逃避的念头。
3.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
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被认为是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的应付方式往往比较恒定,不会因具体触发事件的改变而改变,而有损个体社会适应功能的不良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行为则会重复发生,使学生不能自拔。
如果面对自己适应不良的情况而不自知或认知后进一步出现沮丧、焦虑与绝望,均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使得适应不良进一步加剧。另外,转学后出现适应不良,与学生不善于运用已有社会支持网络如旧同学、朋友、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有密切关系。
4.家庭因素影响
初中生心理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转学学生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防御性的适应不良心理;
一些父母苛刻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粗暴、霸道、冲动的人际适应不良特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
例如,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送入重点学校,转学后则反复叮嘱孩子进新学校以后要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家长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热衷于花钱把孩子送到省城或教育相对发达的异地就读,往往忽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对双亲的体贴、呵护的渴求。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需求,易导致孩子适应不良。
如某学生转学后,父母把他托付给一位远房叔叔照顾,而在转学过来的头三个月里,父母没有给过他一句问候和关怀。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人生地不熟的他面对困惑却没有其他途径解决,而与亲戚的沟通也不是很好,这会让他倍感冷漠。
5.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评价指标、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的状况对转学学生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老师不注意转学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对此忽视,或者重视过度。
如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当众宣布转学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有压力。考试、学业的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刚刚到了新环境的、对学校教育评价方式仍稍感陌生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各种适应不良。
有些异地求学的学生因语言不通,使之与其他同学有距离感,觉得同学虽然友好,但也是陌生的,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因此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措。
根据这些转学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我们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教育等相应心理辅导策略。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
因转学学生在年龄、学业上的心理困扰及需解决的问题一般较为相似,属同质团体,彼此比较容易沟通、理解,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内容丰富的心理辅导与交流。可以让高一个年级的适应良好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等。
(二)支持性策略
学校、家庭对转学适应不良学生可多予以鼓励,耐心地询问其担心与焦虑,向他作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学校、家长对刚刚转学的学生期望不宜过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胆小、细心、忧郁的学生以及经受失败或者挫折的能力较弱的学生,期望过高可能使学生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适应不良。
另外,学校针对这些学生在转学初期的适应不良,由教师把他们集中起来,采用讲座、看录像等形式,让他们多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校对他们的希望。
任课教师更要加强对这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支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家庭的关心与帮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人类温暖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人都有多种需要,例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自立,但孩子的自立却是与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分不开的。
对于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讲,父母的关爱和启迪就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则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三)自我教育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在获得支持的同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班级、社团等集体工作,使得其更快地融入到新集体中去,并获得成就感。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宽度和广度,获得正性情感体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紧张情绪,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然而,如果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伴随着焦虑、不安等情绪,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心理紧张可能与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有关,如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紧张感,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了解心理紧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此外,性格要强、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为了缓解心理紧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可以增加体内的氧气含量,使大脑更加放松。
2. 分散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看书、听音乐、运动等,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3. 心理暗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做到”、“我会越来越棒”等,可以帮助提升自信心,减轻紧张感。
4. 模拟现实:通过模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降低实际面对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
5. 与人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如果心理紧张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和治疗。
长期嗳气,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与焦虑情绪有关。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除了与精神因素有关,也可能由胃肠道疾病引起。以下是一些治疗和缓解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的方法:
1.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应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和胃肠道动力药物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同时,精神科专科就诊,加用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对症治疗,加强精神心理的疏导治疗。
2. 生活方式调整:注意饮食的节制性和规律性,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油腻食物以及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等。此外,避免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
3. 日常保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嗳气症状。
4. 医院就诊:完善内镜检查,排除胃部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
5. 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等方面。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快缓解症状。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困扰着许多人。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为您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焦虑症的成因。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生活压力、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中,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是内因,而生活压力和神经功能紊乱则是外因。
对于焦虑症的缓解,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抗抑郁药可以改善焦虑症状,提高情绪;抗焦虑药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焦虑中枢,缓解焦虑情绪。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疗法则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生活压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饮食方面,多吃富含维生素B群、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6. 适当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7. 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如果您患有焦虑症,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焦虑紧张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为了缓解焦虑紧张,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达到缓解效果。
1.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抑郁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情绪。常见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鱼类、亚麻籽、核桃等。
2. 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维生素B群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有全谷物、豆类、坚果、绿叶蔬菜等。
3. 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有助于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水果、蔬菜、绿茶、黑巧克力等。
4. 含有镁的食物:镁可以帮助放松神经,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镁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坚果、全谷物、香蕉等。
5. 含有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前体,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鸡肉、鱼、奶制品、豆类等。
除了饮食调节,以下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
1.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缓解焦虑。
2.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3.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
4.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缓解焦虑。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焦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治疗焦虑症中常用的穴位,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被称为“三阳五会”。百会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和督脉的汇合点,与大脑相连。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大脑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2、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侧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3、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内侧,当小指侧腕横纹上。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舒缓情绪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4、印堂穴:位于前额正中线,两眉头的中间。印堂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5、四神聪穴:位于头顶两侧,当发际线内侧0.5寸处。四神聪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除了按摩这些穴位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焦虑症状: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3、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4、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总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按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焦虑和紧张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疾病——焦虑症。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起效快、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短期小剂量使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可以帮助改善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的根源,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最终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放松训练则通过放松身体肌肉,减轻焦虑情绪。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调整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例如,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烟草等刺激性物质,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此外,适当的运动,如瑜伽,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当遇到焦虑症状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倾诉或与动物交流。同时,家属的关心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焦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状。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许多人的困扰。陈学冬和徐海乔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选择中医和针灸进行治疗,引发了人们对失眠的关注。本文将探讨失眠的成因、中医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日常保养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压力、焦虑、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中医认为失眠多与阴阳失衡有关,可以通过调节脏腑机能、调整气血来改善睡眠。针灸作为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针灸治疗失眠,通常会选择以下穴位:
除了针灸治疗,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调理,如使用酸枣仁、茯苓、远志等药材,以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除了中医治疗,改善睡眠质量还需要注意以下日常保养:
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一旦出现失眠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紧张的情况。精神紧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缓解精神紧张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放松训练
1. 瑜伽:瑜伽是一种集身心放松于一体的运动,通过瑜伽动作的拉伸和呼吸的调整,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2. 轻音乐:听轻柔的音乐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3.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4. 转移注意力:参加社交活动或体育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紧张。
二、物理治疗
1.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血压、心率等生物指标,并进行调整,使这些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2. 热敷: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三、药物治疗
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可以迅速缓解焦虑和紧张。
2. 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
四、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3. 戒烟戒酒:避免吸烟和饮酒,以免加重精神紧张。
4. 饮食调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五、医院和科室
如果您出现精神紧张的情况,可以前往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焦虑紧张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那么,如何缓解紧张焦虑呢?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应对紧张焦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紧张焦虑的原因。紧张焦虑可能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了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缓解。
1.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紧张焦虑非常重要。建议:
2.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缓解紧张焦虑的重要方法。建议:
3. 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紧张焦虑,可以考虑药物治疗。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
4. 医院和科室
如果紧张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就医。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医院和科室:
总之,缓解紧张焦虑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适、药物治疗等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紧张焦虑,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显现。研究表明,从小就焦虑的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
从小焦虑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无端紧张、坐立不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例如,孩子在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分离焦虑,考试前会出现考前焦虑等。
焦虑症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针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为了缓解焦虑症状,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焦虑症是一种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应积极面对,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