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惠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小性格内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经常灌输比较传统的思想。
初一年级开始,由于自己对好朋友的好出风头很反感,很排斥,尤其是好友在上课时常常左顾右盼使得某些同学的回头率增加,便觉得那些同学也在关注自己,因此心里很烦,很排斥,常常避开那些也许存在的关注目光。
即使在那位同桌好友换了位置后,该同学在上课时偶尔理头发也会吸引自己的目光,因此感到很烦恼。到了初二,仍然与那位女同学同班,但她开始发现自己对于周围的声响很在意,也很容易烦恼排斥。
渐渐发展为觉得自己的目光有问题,会伤害别人,于是不敢看人,也看不进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之后泛化到怕在人前讲话,怕见人,强迫自己见人时,也会脸红耳赤,不敢抬头,更不敢说话,去检查身体并无异常。分析与诊断:小惠有怕见人、见到别人脸红耳赤、不敢说话等症状,很明显是社交恐惧症。
引起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小惠已经到了青春期,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异性的关注,但是,由于小惠从小比较内向,受的教育就是“枪打出头鸟”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因此一再压抑自己的渴望。
针对小惠的情况和表现,咨询师采用了暴露疗法。第一周时,要求小惠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站在那里看行人的脸至少20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至每天两次。
开始时,她会感到内心慌张,浑身发热出汗,不敢抬头。但咨询师鼓励其坚持,并让其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的!并用深呼吸的办法使其放松,以克服恐惧的情绪。
从第二周开始,症状有所减轻,咨询师让其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脸的时间,同时训练小惠朗诵预先准备好的诗文或小说。
最初一个人读,以后到人群中去朗读。从第四周开始,要求她在看陌生人的脸的同时,尝试和陌生人有表情上的交流。并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紧张时深呼吸放松自己。
经过近5周的训练,恐惧症状基本消失。
(一)社交恐惧的具体表现
1.害怕与异性交往
有些学生在与异性接触时,紧张、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初中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正在从朦胧逐步走向清晰。他们渴望受人欢迎,被人接受,而且越来越渴望受到异性的欢迎。
但是,有些学生却在与异性交往时过分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我很想像×××那样受女生欢迎,可是我一再努力就是不行。
我一面对女生就紧张,浑身冒冷汗,说话也口吃起来,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就是脸红,我尽量克制让自己不要脸红,但是越害怕脸红,就越是克制不住……我现在基本上都不敢直接和女生打交道。”
2.害怕与陌生人视线接触
“我不喜欢人多,害怕和陌生人对视,尤其是有许多人注意我时,我表现更糟糕。”“我和别人视线相对时很紧张,尤其是许多人注视我的时候我更不自然,总感觉别人能看透我的内心,所以我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尤其对陌生人和异性,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为此我总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看到我,别人越不注意我,我的情况越好,表情越接近自然。”为班级风气不良,受到同学的孤立、漠视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在人际方面的退缩。
虽然有人际恐惧的一些症状,但还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的同学,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社交困境。
(一)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状况
如果有异常现象如口吃、体态异常等情况,应正确对待,并及时加以矫治,减少心理异常反应。学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接受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消除内心的困扰。
(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肯定优点,对于可以改变的缺点如不会打篮球则努力改变,而对于不能改变的缺点如眼睛太小则接受。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优点,也可以叫老师和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优点。
另外,不时提醒自己,可以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得体,不过求全责备是没有必要的。
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三)改善自己的性格缺陷
害怕社交的人一般比较内向,可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四)掌握交往技巧和知识
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社交恐惧比较严重的同学,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方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方法:
1.暴露疗法
反复接触使自己感到恐惧的情景或对象,直至恐惧与焦虑消失为止。在治疗开始时,当事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恐惧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倾向于趋利避害,所以人们一般会回避那些令其感到恐惧的情境,并以此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
但这种做法在减轻恐惧与焦虑的同时又会使得人们的回避行为得到强化,即人们会尽量避免到相似的情境中去,如此反复,从而产生更大的恐惧。其实,真正去接触这些情景时,恐惧反而会逐步降低。
2.系统脱敏法
一般做法是:写下自己惧怕的一些场景,并把这些场景按惧怕的程度从弱到强依次排列。
先从惧怕程度弱的场景开始,独自对着镜子练习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没有不适感觉了,就到实地场景操作。
只要自己害怕的程度比原来弱就鼓励自己,奖励自己,当紧张、恐惧得厉害的时候就用深呼吸放松自己,待到完全没有恐惧感时,再挑惧怕程度高的场景演练,最后达到消除社交恐惧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1、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3、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5、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有充分的了解。
6、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自从小何知道自己参加全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很不理想后,一直耷拉着脑袋,不太敢抬头看人,整个人处于精神抑郁状态,表现为反应迟钝、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经过一定的接触,小何开始了倾诉,原来小何希望在这次数学奥赛中获得名次,因为这不仅可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而且可以保送上重点高中,这对以后考大学也有利。
没想到小何考试时感到思维很迟钝,脑子好像一块石头似的,一点儿也不灵活,结果成绩很不理想。现在小何感到很丢脸。咨询师首先耐心地听他倾诉,在听的过程中一边安慰、开导他:“同学们跟你长期接触,并不会因为你一次考试的失手而认为你的数学成绩不好。
对于‘在奥赛中获奖可以保送上重点高中,并且奥赛获奖对以后考大学也有利’的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要以为在全省奥赛中获奖就能把所有人生问题都解决了,仅仅数学成绩好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好,即使上了重点高中也可能会在高考中失败。
作为初中学生应该全面地发展,不能偏科,偏科对自己的发展不利。” 初次咨询后得知,小何今年15岁,数学成绩很好,在班里和年级里都是第一,被学校作为数学竞赛的苗子培养,但小何的其他学科成绩却平平,其中语文成绩常常在班里倒数,为此,好强的小何感到有点自卑。
学生在应考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过大是造成重大考试失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众多的考试压力,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目的、考试的内容、自己应试的能力产生担忧,容易形成不利于自身的应考心理环境,从而造成考试的失误。
主要表现为:
1.来自父母的压力
有些学生家长具有不良的心理预期,如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来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补偿他们的缺憾;有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上了初中后,家庭环境有所好转,于是对孩子有内疚、补偿的心理。
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设计人生道路,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家庭教师等,非常关注孩子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的变化,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家长的压力和期望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如果达不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常常会感到失败、受挫,家长过多的关心则会使孩子紧张,生怕考不好会辜负了家长的细致关怀,而过多的学习辅导,常常又使得孩子累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学习疲劳。以上所有的这些家长的不良心态都有可能最终导致孩子考试的意外失误。
2.来自老师的压力
在目前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里,每当面临重大考试,学校的老师们常常会尽全力来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安排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耐心细致地讲解。
在紧张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们在努力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取得好的成绩来获得成就感。
因此有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这种关爱下也会形成压力,在走上考场的时候患得患失,最终导致了考试失误。
3.来自竞争的压力
好胜心、自尊心强的学生,面对班里的同伴特别是实力相当的几个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常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的不良后果。
如担心考不好老师、同学会另眼相看,或者考不好,排名靠后,落在他们后面,等等,因此,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考试的失误。
4.来自自身的压力
在重大考试面前,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暗示会导致考试的失误。重大考试往往是决定考生的前途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能否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决定着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道路。
在这种心理期许下,学生对自己考试的要求往往会比较苛刻,使得自身的应考心理环境处在紧张、担忧之中,从而影响了考试的发挥,造成了考试失误。
也有些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通过模拟考试、小考等与同学比较,或者与自己前后考试成绩相比,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考试成绩下降,或者提高不快,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出现较悲观、失望的心态,在面临重大考试时,更会缺乏自信心,过低地估计自己可能取得的成绩,给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最终状态不佳,陷入考试失误。
重大考试失误,对于大部分缺少磨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挫折,既需要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理解和帮助,也需要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调节,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正视现实
理智地对待面临的问题对于考试失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因此,要引导学生顺利地应对考试失误,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鼓励学生正确地面对失败的现实,引导他们运用自我鼓励法,即用生活中的哲理或睿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考试失误作斗争,不要让自己假想的后果阻挡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客观条件,分析考试失误的原因所在,以及需吸取的教训,知道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道理,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在往后的生活中有的放矢,达到成功。
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客观的审视,引导学生发现在面对考试失误的行为中,哪些是值得自我表扬的,哪些则是不合适的、需要改进的,并就如何进一步改进进行讨论,等等。
(二)学校考试辅导策略
为了预防学生出现考试失误,可以在考前进行考试辅导,避免过量的练习和模拟考试让学生精疲力竭、心烦意乱,并且在重大考试前,避免营造紧张的气氛。
应该积极倡导在重大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如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心理讲座,讲述如何面对考前的压力等,引导学生进行减压,保持适当的考试紧张;
如何在考试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心理调控,解题的技巧和顺序,等等。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如考前放几天假,组织学生进行少量的娱乐活动等。
(三)引导学生主动调节情绪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遗忘转移,对不利于自身的各种不良外界刺激持冷淡态度,并将其暂时遗忘,使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确定的、追求的目标。
对于考试失误后的悲伤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寻求支持,如向家人、挚友倾诉等;对于自己的失误行为的悔恨,最好的办法是解决问题,即如何避免再次失误,掌握正确的应考态度;
而对于他人的嘲笑和中伤,远离他们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对于得知考试失误,自己所期盼的结果无法实现或有相反的结果产生的情形,改变自身的认知或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法。
在指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方面,可以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报告他们如何调节情绪,也可以进行问卷的方法、日常观察的方法,等等。
(四)家长配合进行生活环境调节
面对孩子的考试失误,家长在适当地关心孩子的基础上,正确地看待自己孩子的现实表现,接受孩子的现有成绩和表现是很重要的。
如果家长能够将着眼点放在如何发挥孩子的潜能、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在心平气和的心态下指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失误,孩子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继续求学和生活。
能自我调节的学生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生活习惯或节奏的环境调节,如到外边走走,走访名山大川去放松自己,让大自然的美景旷达胸怀,消除精神的紧张和压抑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逐步养成良好而持久的有规律的活动,放松心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
另外,注意利用孩子的营养因素消除他的生理疲劳,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补充,多吃蛋类、瘦肉以及水果、蔬菜。总而言之,帮助孩子在放松的基础上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红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今年14岁,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中。她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弹得一手好钢琴,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曾经获得市钢琴比赛中学组的第一名。
小红长得很漂亮,性格活泼外向,另外,因为家庭环境比较宽裕,经常请班上同学吃东西,和班上的同学相处很融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令老师和同学都很震惊,班上有一个叫朱丽的同学的手表不见了,那块手表是朱丽的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价值500多元。
于是老师就在班上找,结果在小红的书包里找到了那块手表,还有将近500元的现金。最后失窃的同学说那块表不是她的。那小红的手表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她身上会有那么多现金呢?
老师问小红,小红说那块表是她自己买的,那么那些钱呢?小红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最后才说出来,那是爸爸给的。
于是老师马上联系了小红的家长,小红的爸爸听了也很奇怪,说小红昨晚跟他说学校要交补习费1000块,虽然爸爸觉得很多,但也没多问,因为小红一向都很听话、很乖,爸爸妈妈都很宠她,而且每次学校交钱都是这个数,所以也就没有继续问了。老师听了大吃一惊,她说学校最近根本就没有收补习费,而且以前要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多。
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放学后就把小红留下来了,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小红终于道出了原委。那个钱是她骗爸爸说要交补习费后爸爸给的,因为她看到朱丽戴的手表很漂亮,她也想买一个,但是她已经有很多手表了,再问爸爸要,爸爸肯定不会给她买的,于是她就骗爸爸说要交补习费。
至于为什么要1000块那么多,是因为她的零花钱花完了,但是又没有到爸爸给零花钱的日子,而她又答应了班上的同学请他们吃麦当劳,所以就问爸爸要了1000块。
当天,老师把小红送回了家,和小红的父母继续聊了起来。小红的爸爸听老师这么一说,才回想起来,小红经常回家跟他说要交补习费。开始的时候交得不多,也就是几十、一百的,到后来则越来越多,但是每次小红都会拿回一张学校发给的缴费通知单给他看,他也就信以为真了,况且小红一向很乖,他也没多在意。
像这种情况都持续了近一年,就是说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这样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女儿竟然会骗他。这时老师和小红的父母才知道,小红的这种撒谎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已,那小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虽然小红的爸爸妈妈很宠她,但也并不是说什么要求都满足的,有时候小红提出要买一些很贵的东西,可父母觉得没有必要时,他们就会拒绝小红的要求。
可是小红却是一个很虚荣的孩子,当她看见班上同学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她就想要,而且她为了把人际关系搞好,还懂得用小恩小惠来笼络班上的同学,有时候她的钱不够,就想出这个法子来骗爸爸的钱。
第一次,她很害怕被爸爸发现,但是没有出事,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一骗就是一年。当老师问及她怎么懂得用小恩小惠来笼络同学的时候,小红说,爸爸就是这样做的。原来父亲和母亲在谈论一些官场上的事情时,都是当着小红的面说的,结果使小红也受到了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撒谎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时候,都能或多或少地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而撒谎,那么,导致初中生撒谎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1.主观内部原因
(1)由于年龄特点造成的撒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的自尊,因此,他们就会为了获得自尊、维护形象而撒谎。
例如,一个一向学习成绩都比较好的学生有一次考砸了,为了不让家长知道,回家后告诉父母自己考得还不错,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向比较诚实,而且成绩确实也不错,因此也没有多问,不知不觉中就被孩子骗了。
(2)为了引起成人注意和怕受批评、推卸责任等目的而撒谎
一般说来,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判别是非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对因为不能控制自己而犯的过错是有所知觉的,为了逃避可能受到的惩罚和批评,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来掩盖事情的真相。
尤其是当他们第一次撒谎顺利过关以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性的撒谎。其实,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如果撒谎可以保护自己,就算是成年人也会撒谎。
2.客观外界的影响
(1)成年人的不诚实行为是导致初中生撒谎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年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权威,我们担负着言传身教的重任。然而,一旦成年人撒谎而又被孩子察觉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都说一套做一套,那我也可以。例如,父亲带着儿子出去打麻将,回家后为了避免挨骂,就在妻子面前说是带儿子去看电影了。类似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好像无所谓,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不仅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而且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2)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初中生撒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方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初中生的未来走向。研究表明,学生的撒谎行为大多是由于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就如前面曾提到的,有的父母期望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棍棒相加,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孩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撒谎来蒙混过关。如果是因为这样而撒谎,做父母的就应该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3)社会环境中夹杂的不良信息也是导致初中生撒谎的原因
生活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社会各种渠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好有坏,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力,加上初中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群体,这时,他们就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认为撒谎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正面说理疏导教育
要想尽量减少学生的撒谎行为,在平日的教育里就要对他们进行诚实教育,并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自觉性。
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初中这个年龄阶段是比较叛逆的年龄阶段,如果单纯地进行说理是很难让学生听进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阅读伟人事迹(跟诚信做人有关的)来提高学生的觉悟,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被骗的感觉,从而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2.道德法规教育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道德法制观念还不强,因此,除了相关的学生守则行为法规外,还要学习相关的法律,即道德法规教育,并说明撒谎跟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以相关案例警醒之,使其提高道德法律意识,学会明辨是非。
3.抓住第一次撒谎的源头
跟任何事情一样,撒谎这个不良的习惯也是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而且当习惯形成以后要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俗语“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抓住孩子的第一次撒谎并加以引导和教育便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他们第一次撒谎侥幸过了关,那么他们撒谎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纠正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家长要关注、关心自己的孩子,出现不良情况要及时制止并加以引导教育,把这些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
4.师长要以身作则
合力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与实践都证明,一个人早期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品德的成长影响极大。
因此,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榜样作用。要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老师和家长就必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多积累一些正面的道德经验。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关系
接纳学生当学生出现撒谎行为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正面引导为主,并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不能排斥、鄙视学生,要接纳学生。
喜欢撒谎的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都是有戒心的,在进行辅导的时候要尽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生撒谎的原因及动机,还有撒谎的次数,分析原因,查找事情的根源。
2.进行“家庭辅导”
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磋商当学生出现了撒谎行为以后,单方面靠学校解决是很困难的,因为通常学生撒谎的对象就是家长,而撒谎的场所最多的也是在家里,如果仅仅在学校控制了学生的撒谎行为,而回到家中,家长不加以教导的话,那是没有效果的。
因此,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的,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学生产生不诚实行为的重要原因。
例如,学校进行了教育,而家庭却包庇纵容学生,那就会给学生产生不诚实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因此,要纠正学生的撒谎行为,家庭的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
引导学生检查并纠正自己的观念对于该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很多想法还是不成熟的,他们的很多行为问题都是因为一些不正确或者非理性的观念所致。
在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观念,并适当地给予新的观念,不断冲击学生非理性的观念而让学生能重新建立理性的观念,继而使他们纠正自己的行为。
在进行理性情绪疗法的时候,还要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以跟进学生的进展情况,并通过家庭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改进咨询方案,以助于更好地进行辅导。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刚,男,今年15岁,初三级学生。笔者是在去年的3月与小刚接触的,那时小刚正躺在病床上。20天前,小刚因为踢足球不小心摔倒,造成椎间盘突出。
摔伤之初,小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住院一个星期后就吵着要下床,医生一再警告他才不敢下床住了15天后,他每天都吵着要出院,父母和医生无奈,只好找心理医生前来咨询。
心理医生首先了解到小刚吵着出院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在医院躺得太久,学业会落后于其他同学。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医生让他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从事事业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事情,也很难有安康的生活。
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小刚安心治疗了一段时间,在治疗期间,小刚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焦虑,这种焦虑集中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疾病不能完全康复。由担心学业的焦虑变为对健康的焦虑,这是一般病者对疾病有初步了解后的常见反应。
这段时间,心理医生和其主治医生一起向小刚介绍有关的医疗知识和相关的护理知识,通过知识的介绍使其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使小刚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治疗期间,在护士的帮助下,小刚慢慢恢复了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这使小刚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大大减少。
接下来,小刚休学了一段时间。在休学期间,小刚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后悔,后悔自己打球太猛,以致弄伤了自己的身体。心理医生主要的办法是让小刚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多的无意义的后悔和自我谴责,并指导他适当地自学,以及引导他进行适当恢复身体功能的锻炼。
经过8个月的治疗和心理辅导,小刚摆脱了人生路上的一个危机,身体得到了初步的康复,心理机能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于是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一般来说,大部分患病学生心理反应都会出现上述的心理表现,但具体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病症、不同的学生家庭,他们的反应会不一样。
如有些学生患病后治疗状况良好,但仍然表现得恐惧、焦虑,有许多负性情绪等心理反应,而有些学生则坦然面对,积极地接受病痛的挑战。
莫斯(MossR,1982)提出的危机理论认为患病学生的心理反应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疾病的种类与严重程度
罹患急重病受到的心理应激是与不同的疾病种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
一般来说,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自我独立功能的疾病、影响自我形象如脸部颜面的疾病对患病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大。
对于同一类疾病来说,疾病的严重程度越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越大。
2.个体的因素
罹患急重病后,患病学生处于一种持续的劣性心理应激状态之中,伴有焦虑、忧愁、抑郁等负性情绪,但是这种持续的心理应激和负性的情绪却因不同的个体而不同。
有些学生对疾病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容易感受到疾病的冲击,容易表现为冲动、不安,对治疗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最后反而不利于治疗;
而有些学生比较坚强,充满活力,虽然身患重病,却能泰然处之,能很好地面对现实,适应患病带来的生活的改变,逐步去平衡自己的原有期望和现有期望,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他们善于从不利的局面中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保持自尊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治疗。除了个性以外,对疾病的不同心理应激还跟患病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支持等有重要影响。
低年级的初中学生罹患急重病,容易因为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后果、治疗方法,而关心疾病是否影响自己的活动方式与日常生活,因此出现害怕治疗,害怕由于治疗与老师、同学、家长分离;
而初二、初三或比较成熟的初中生,常常已经有了解自己疾病的基本能力,他们担心的是罹患急重病会不会影响到与同伴的交流和同伴的接纳。他们也可能会因为罹患急重病而影响了自己的求学、生活的成长计划而感到沮丧。
另外,如果罹患急重病学生在之前已经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那么,他们的应激反应也会比较明显,能否顺利渡过患病时期也是一个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
患病学生周围提供的社会支持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适应罹患急重病,有效地应付患病应激。
一般来说,快速的、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支持能帮助患病学生更好地面对应激、调整心态,而家庭人际环境不良、同伴人际关系差、较少朋友的患病学生,对应激的适应能力较差。患病学生的父母、兄长等直系亲属是他们面对应激的最直接的动力来源。
如果他们提供的心理支持过度,也有可能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支持系统中由于自身的素质等因素,提出不利于学生身体康复的意见也会导致治疗的延误和消极作用。
患病学生家里的经济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医院的治疗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应激与应付。如同病房病人病重、死亡、他们亲属的反应等都会影响到患病学生的心理应激;
与罹患相同病症的病人的有效治疗、康复及正性交流则能给患病学生予以正性的影响作用。
对罹患急重病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指导他们积极面对患病的处境,对于他们的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以及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对应激的有效应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帮助患病学生获取疾病与有关治疗的信息
初中学生罹患急重病,一般情况下对疾病的了解不太多,因此,帮助其正确了解和对待疾病,正确评价与估计治疗中会出现的问题等就显得较为重要。
如果病情急重且时间比较仓促,预计学生不一定可以马上接受,在告知病情时不宜太过突然,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酌情逐步告知的办法,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惧和焦虑。
给学生提供病情的诊断、治疗等正确信息的同时,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增加自我照顾的能力,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开始罹患重病后的适应,减少不确定感,逐步建立新的生活计划。
可以引导学生对罹患重病进行积极的思考,降低对生活的预期,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表达需求和感受,重建或恢复同伴、朋友、家庭、老师、医务人员等固定的感情支持,获得自我有效控制疾病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确定具体、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引导学生实现处理症状、适应住院的环境和治疗过程;发展和保持与医生、护士的良好关系。
在生活目标方面,帮助患病学生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付疾病,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中来。
如生活自理、散步、参加集体活动,保持日常生活规律等,用积极主动的活动来占满整体的时间,从而减少患病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提高自信心,实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目标。
但是在树立生活目标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活动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灰心和失望。在心理成长目标上,引导学生努力控制负性情绪,保持或促进正性情感;
努力保持一个满意的自我评价和能力感,保持自尊;努力与身边的亲人、同伴、朋友保持良好关系;有充分的准备,积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逐步建立起新的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
(三)积极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在罹患重病学生对心理应激的整个应付过程中,除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给予积极的专业医疗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
如通过几个医生集体治疗的形式,或者通过病友自助团体的形式来教育、训练患病学生接受疾病治疗、增加对康复的信心等。他们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交流信息,产生同感和亲和力,交流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
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也可以对病人的需求作出及时的、适当的反应,以积极的状态来帮助患病学生实现心理成长的每一个目标,鼓励他充分发挥自主性。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专家估计,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对健全,恐惧是在强烈的创伤性处境下发生的。这种病例用系统脱敏治疗效果好。另一个极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碍,从小害羞、怕见人,又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并且从小一直缺乏社交训练,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充其量只是会啃书本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种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惧便明显起来,往往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诱因。
一、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社交恐惧症是最近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恐惧症表现,它是害羞的极端表现。它的出现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对患者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要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它给我们的社交生活造成影响。社交恐惧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二、出现哪些症状应该考虑社交恐惧症?
1、在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被他人注意或观察时(可能如此),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
3、患者认知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
4、患者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5、这种对恐惧情景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地干扰个人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惧症感到的精神痛苦。
6、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6个月病程。
7、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惧性回避。
8、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A的害怕也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巴金森氏病的震颤、或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维明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爸爸妈妈是做服装生意的,每天起早贪黑地赚钱,没有时间管维明,因此,他从小在家里觉得很孤独,没人陪他玩。
爸妈只会关心他缺不缺钱,成绩好不好,没钱了,爸妈会给他足够用的,成绩不好则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打,结果维明的成绩每况愈下,后来爸妈也放弃了,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只管他够不够钱花。
维明很勉强地升上了初一,一下子加了那么多课,维明更是懵了,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学得更吃力了。虽然骨子里他很想学好,但是爸妈不管,老师也经常斥责他,使他越来越没有信心。
为了躲避老师锐利的目光,他开始逃学,每次逃课、逃学他都是躲在校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一个人看小说,只有那时候,维明才觉得内心安静一些。维明的逃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发现了,当老师把他从角落里找到的时候,维明睡着了。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维明坦率地说明了他逃学的原因:他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而且老师总爱提问他,答不出来他就会挨批,他觉得很难受,所以他宁愿不去上课,一个人待着。
维明的逃学行为是很典型的因为厌学而出现的逃学现象。大部分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都是因为厌学,因此,要纠正维明的逃学行为,要从其厌学态度入手。重要的事情。
(1)因为学习成绩差,借逃学以躲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
不少学生逃学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会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纪律,这样很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苦差事,还不如到社会上闲逛来得自在。
(2)被同学欺负,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借逃学来逃避
有不少胆小怕事的学生被别人欺负,或者被勒索,因为没有钱满足那些欺负他、勒索他的人,怕挨打,就不敢上学。这种情况在初中生当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
这些学生因为年少不经事,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害怕这些恶势力的打击报复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用逃学这种消极的办法来躲避那些恶势力的追踪。
(3)迫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孩子每天除了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很多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于是孩子还要做很多课外作业。
更有甚者,周六周日,孩子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周六上午要补习,下午要去上钢琴课;周日上午要上奥数班,下午还要学画画。孩子实在不堪重荷,最后就只好用逃学来解决问题。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电子游戏而逃学
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如今信息社会,初中生几乎都有手机,家中的电脑更是比家长玩得还熟,学生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除此以外,电影、电视、电台都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而初中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其中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就是电子游戏,不少初中生逃学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电子游戏,不断地过关,然后取胜。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上课反而变成了一个业余的任务
(一)预防性策略
1.班级管理策略
(1)向学生说明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的变动性,直接阐明问题。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向他们展示意志变化特征曲线,并通过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写下“逃学档案”,以便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
在向学生阐明问题以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逃学档案,让学生自己记录曾经逃学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逃学动机。上面可以详细记录学生逃学的时间、去向、原因、后果以及曾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于只有逃学动机的,就可以记录他们逃学的原因。
老师把握了这个“逃学档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动变化,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
不过这个“逃学档案”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上同学逃学的情况并不严重,这个档案可以省去;或者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或多次出现逃学的同学进行个别建档。
(3)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大部分学生逃学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有的是因为基础差而逐渐放弃,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因此,关键是要帮助这些逃学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差生进行辅导,或者可以建议他们的家长为他们聘请辅导老师。如果学生实在特别差的,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学有所专,也就是培养他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从而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例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就可以引导他往计算机硬件、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来促进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变化最快,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通过一些诸如周记、日记或者班级日志等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干部或者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动向。
2.家庭辅导策略
(1)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实践证明,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是最容易对孩子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
在放任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知道过分施压和放任自流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向,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家长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动情况,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3)出现问题要解决,不能任其发展
一旦发现孩子有逃学问题,就要马上了解其逃学的原因、动机等,协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且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否则,一旦孩子逃学成习或者在逃学时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那控制和辅导的难度就会更大,并且辅导的效果也很难预料。
(4)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做好孩子的善后工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时,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家庭纠纷等,要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避开矛盾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关心,而不能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顾,置孩子的情绪而不理,只顾自己、不负责任。
(二)即时处理策略
(1)了解情况,了解逃学背后的动因
在学生出现逃学行为后,首先要了解他逃学的原因,并且要了解他什么时候逃学,逃学这段时间又去了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等具体情况,以期能对症下药。
(2)与家长联系,两方面配合
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果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逃学的话,更要与家长探讨,让家长改善家庭环境或者改变教育方式和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逃学行为。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
让学生了解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和不良后果,检讨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逃学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灌输正确的观念,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逃学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观念。
(4)辅导其阅读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利用阅读法,引导其阅读相关励志或其感兴趣的书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