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估计,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对健全,恐惧是在强烈的创伤性处境下发生的。这种病例用系统脱敏治疗效果好。另一个极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碍,从小害羞、怕见人,又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并且从小一直缺乏社交训练,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充其量只是会啃书本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种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惧便明显起来,往往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诱因。
一、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社交恐惧症是最近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恐惧症表现,它是害羞的极端表现。它的出现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对患者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要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它给我们的社交生活造成影响。社交恐惧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二、出现哪些症状应该考虑社交恐惧症?
1、在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被他人注意或观察时(可能如此),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
3、患者认知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
4、患者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5、这种对恐惧情景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地干扰个人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惧症感到的精神痛苦。
6、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6个月病程。
7、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惧性回避。
8、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A的害怕也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巴金森氏病的震颤、或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
一、药物疗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二、物理疗法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催眠疗法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焦虑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三、暴露疗法
让病人暴露于能引起焦虑烦恼的各种不同的现实刺激性情境中,在暴露期间有目的有步骤地使病人产生最严重的焦虑反应,鼓励患者坚持到焦虑缓和为止,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叫快速暴露法,或称满灌疗法。快速、持续满灌法有时又称为集中练习,即反复暴露练习而没有太多的间歇时间休息,以取得更好的适应效果。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暴露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各种恐怖症。随访研究疗效比较持久,可以维持数年。
四、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挖掘病人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发病的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所具有的可暗示性,以及患者的合作态度及接受治疗的积极性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五、森田疗法
森田认为,由于患者对事、对人、对己过分敏感而产生的某些神经症状。患者大多数有一种疑病心理,追求完善,追求舒适,常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担心。常把自己正常变化如心跳快些等误认为病态,并集中精神注意这些表现,从而出现焦虑和紧张,使不适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导致各种主观症状越来越明显。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森田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惧症的指导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接受社交中的“胆怯、紧张、心理不安”,这一既定事实,不再把其当作身心异物加以排斥,不再关注体察心理症状,而是要带着紧张、胆怯象正常人一样交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一、艾滋病如何诊断呢?
HIV感染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 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②临床表现:各期表现不同,见下述。
③实验室检查:诊断HIV感染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的HIV抗体阳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二)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三)艾滋病期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肺孢子虫肺炎(PCP);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病;深部真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中青年人出现痴呆;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脑病;青霉菌感染;反复发生的败血症;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二、关于艾滋病如何传播
1.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2、HIV的传播途径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4、HIV的传播途径条件
⑴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⑵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
⑶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
5、HIV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⑴同室工作、学习、生活
⑵共同进餐
⑶日常生活接触(浅吻、拥抱、握手、游泳、共用马桶/浴盆/电话机,接触病人的衣/被/钱等一般生活用品)
⑷汗液、泪液、唾液、尿液
⑸蚊子叮咬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攀升,估计到2026年,社会将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超高年龄社会”,即占全国人口2成的老年人群体。失智可以说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而阿兹海默症是其主要病因。所以,怎样减少阿兹海默症的流行,就需要平时做好预防工作。
五种防治阿兹海默症的方法。
锻炼可以治疗百病,通过刺激大脑的运作,可以减缓认知功能的恶化,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降低阿兹海默症的发病风险。推荐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去公园散步,让自己有动力坚持下去,但是时间不能太长,养成正常的习惯就很重要了,另外,还要小心运动损伤。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会渴望和别人联系,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群体的焦点,但是我们需要和周围的人进行真实的交流,绝对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要积极参与所属的社交圈,有机会约朋友出去吃饭,或者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根据研究推论,阿兹海默症可以归为第三型糖尿病,即病人的大脑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大脑血压过高。在这方面,饮食控制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吃低碳水化合物,吃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吃椰子油。如果要挑战超低碳水化合物食谱,可以尝试生酮饮食或者地中海饮食。
另外,正确使用保健产品,包括鱼油,维生素B12,维生素D,叶酸,镁,也有助于治疗阿兹海默症。但是请记住,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你必须向专业医生咨询他们的疗效和你的身体状况。
大脑的锻炼和训练非常重要,即使退休了也要不断地自我激励学习,这才算是健康的生活方法。不过,也要适时让自己休息一下,长期工作压力会给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妨碍记忆和神经的发育。所以,多安排一些放松的行程是很好的,比如泡温泉,或者去郊外散步。你还可以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但是要考虑到身体的安全性,玩一款乐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阿兹海默症患者常常有睡眠障碍的困扰,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睡眠质量差的人,通常在大脑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样蛋白,这些蛋白会影响睡眠,从而使大脑中的毒素难以清除,同时还会干扰记忆的产生。所以,病人一定要调整好生理闹钟,注意寝室环境和气氛,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比如不要把手机和电脑放在床边),让大脑习惯你睡觉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优质睡眠。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1、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3、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5、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有充分的了解。
6、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大家好,我叫李红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
生育并不是一件那么体面的事情,大多数影视剧展现的生育过程都太理想化了。
生育中,产后漏尿的发生率高达40.69%~61.08%。
这意味着,大部分生产过的女性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跳绳、不能长时间运动、不能憋尿。
不然……将是一场极度尴尬的社交场面。
我希望未经历生育的孩子们能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对你们来说很重要。 你得学会一些知识,才能在未来具备应对那些未知情况的能力。
聊聊生育中的那些屎尿屁
1. 产后不自主漏尿、脏器脱垂
盆底肌有一部分功能是控制排尿的,盆底肌受损,就容易不自主漏尿。
妊娠过程中,因为胎儿逐渐变大,你的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会因为过度牵拉和压迫受损,盆底肌肌力下降,控制力变差,在这个过程中,膀胱颈的位置也会改变。
但是,在生产中的后遗症中,产后漏尿几乎不值一提。
分娩过程中,盆底肌、阴道间筋膜、子宫韧带以及耻骨和尾骨肌纤维会因为长时间受压而过度伸展,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
当这些肌肉筋膜组织出现损伤时,就会出现盆腔脏器脱垂、阴道松弛等情况。
2. 产后性问题
产后性问题出现概率也会大幅增加。
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女性性功能障碍管理指南》指出:
妇女妊娠前性问题的发生率仅为1%~38%,产后性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至49%~83%。
剖宫产、器械助产、会阴侧切以及会阴撕裂造成的创伤,会增加产后生殖器、盆腔疼痛以及性兴趣和性唤起障碍的风险。
母乳喂养会引发阴道干燥,伴发生殖器、盆腔疼痛。
产后性功能障碍还可能与慢性睡眠障碍、角色变化、 家庭关系、新生儿健康、身份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等因素相关。
3. 哺乳疼痛
分娩后要开始母乳喂养了。
如果婴儿吮吸方式不正确,则可能出现乳头皴裂。
这时,如果乳汁没有正常排除,乳汁淤积,细菌就会入侵、繁殖,这时可能发生乳管堵塞、乳腺炎。
除了以上这些,你可能还会遇到产后抑郁症、妊娠纹、痔疮和便秘、大小便失禁、脱发等棘手问题。
这些状况都很常见。
但是很少有人提过,甚至很多母亲不愿向子女提及。
一个个人想法,在我们的文化中,女性是羞于谈论自己的身体的,在很多母亲看来,生育的痛苦是身为一个母亲应该承担的。
但是,这个似乎不太人性化了些?
希望年轻的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女性为生育付出的尊严和代价,值得叙述和记录。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目前妇产科主流思想建议,在产后的42天至6个月内,是生产后遗症修复的黄金时期。
科学的产后修复尤其重要
如果错过了黄金时期也没关系,产后的6个月至一年半以内,也是产后修复的理想时期。
产后一年半至三年内进行产后修复,也是有效的。
在这些时期有效地进行盆底修复,能够大大减少产后后遗症。
产后康复,关键在于要配合,要坚持按疗程进行。
1. 盆底肌修复建议
常见的盆底康复有:凯格尔运动、阴道哑铃、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物理康复治疗。
不管是剖腹产还是顺产的产妇,只要出了月子都可以做盆底肌肉训练。
凯格尔训练:
仰卧,两膝屈曲左右,腿分开双足平放床上,两臂至身体两侧,用力将腿向内合拢,同时做收缩肛门,然后将两腿分开放松肛门。
2. 乳房修复建议
产后常见的乳房问题有:乳头扁平或内陷、乳头皲裂、涨奶及乳腺炎等。
手法牵拉:解决乳头内陷问题
经常牵拉乳头,可以使双乳突出、周围皮肤支撑力增大,起到“定型”作用。
时间长了,乳头自然逐渐向外凸起。
如果拉不出,可先将乳房近乳头处的皮肤向外推一推。
吸引疗法:解决乳头内陷问题
妊娠后,每日应用吸奶器吸引乳头数次,利用其负压促使乳头膨出。
纠正喂养姿势:解决乳头皴裂
乳头皲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 未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充分含入所致。
喂养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增加创面修复,涂以适当的滋润、消炎类药物亦有效。
生育并不是女性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另一半、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的支持,因为我们不只是妈妈,我们还是我们自己。
广大的父母们,产后各种问题时,不用苦恼,不用羞于言表,欢迎找我倾诉,我会全力为你们解决各种问题。
请跟她分享,让她知道她并不孤单。
作者 | 李红娟 妇产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抑郁症的预防主要是两个方面,心理和运动,两者一起抓才能有效地进行对抑郁症的预防。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哪怕是身处荒岛,也会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鸟兽倾诉。这些都属于抑郁症的预防。而运动,尤其是剧烈的有氧运动,也可以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增进食欲、睡眠和自尊。同时,运动还能使大脑中与抑郁症相关的化学物质失衡转向正常,从而达到抑郁症的预防目的。
一、学会自我调节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各个年龄的躯体疾病、酗酒、吸毒、乱用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抑郁发病,应自觉防止这些“体因性”的因素侵害自己。要均衡饮食,保持户外运动。
(2)适时制定计划: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制定第二天的行事计划。但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要太低,必须留有充分余地,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每天的小小进步能让自己积累自信。
(3)肯定自己;每天早上睡觉以前,肯定自己一天的成绩和进步,尽量少想消极的东西。最好能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美女的体验,进步和成绩。这样能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并能检视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倾诉:不要把不如意的事情,心中的愤怒堆积下来,而要选择可以信任的对象倾诉,或者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方式发泄,比如有氧运动、逛街、看书,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自我。
(5)增强自我抵抗力:由精神刺激引起的一大组“心因性”抑郁症,从根本上消除刺激源不可能,但学会增强对刺激的抗力,加强心理免疫的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
二、家人的关心与帮助
保持家人之间日常的良好沟通,遇到烦心事或者工作,生活上的难题要向家人倾诉或寻求家人的帮助;有抑郁倾向的人,在家人亲情的滋润下,或许很快就可以摆脱抑郁困扰。
三、朋友同事的尊重与理解
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等,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病程慢性化的几率。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适时的鼓励,一次深刻的交谈,特别是来自好友的关心、尊重,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认知和提高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培养良好的心态。
“能打字绝不发语音,能发语音绝不打电话;在餐厅想叫服务员全靠俩人‘心意相通’时的对视;在路上最怕碰到认识但不熟悉的人,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聊天会躲得远远的...”
今天,你也社恐了吗?
Dr.京身边也有这种“社恐”朋友,肯定有人问那你俩咋成为朋友的呢?当然还得是靠我的“社交NB症”!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社恐”和“社牛”的区别吧。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一种焦虑性障碍,英文缩写都能完全映照出社恐不得不社交时的心理状态—sad [1]。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在处于社交场合、人多的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因为害怕出丑或尴尬,出现过度的担心和恐惧。即使他们知道这种场合不必要如此紧张,但还是忍不住害怕。
例如被介绍给他人、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在他人注视下做事情,甚至在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吃饭、面对别人讲话等都会出现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一旦面临这种情况,患者常常会“手足无措”。
除了精神上的高度紧张,社交恐惧症常伴随有躯体的表现,如脸红、心跳加快、口或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或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其中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症最突出的自主神经表现,极度紧张时还可能出现惊恐发作。
为了减轻这些焦虑、恐惧的情绪,他们往往会主动回避这些场合。如果不能回避,在恐怖场景到来前,他们往往会担心很久,甚至可能继发抑郁症状,使他们的社交、上学、工作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遗传因素
会有人天生就逃避社交吗?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有社交恐惧症的风险明显增高,提示该病有遗传的可能。
不过研究者表明,这也可能和平时家人一起的生活方式、教育等有关。
生物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反应等。
影像学研究提示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初步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区域的脑血流增强、多巴胺功能障碍 [2]。
社会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其父母往往对孩子传达一种负性的社交体验,如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度保护或抛弃、儿童期虐待、儿童期频繁搬迁等。
另外,有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在过去的社交中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容貌、行为等方面的负面评价,导致他们对社交产生了恐惧,从而抗拒、逃避社交。
与社交恐惧症相反的有一类人,他们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他们不怕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冷落,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包袱!
有他们的地方就不会有冷场,无论和陌生人还是半熟不熟的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的交谈。
他们是社恐人群打从心底佩服的人!他们就是——社交NB症“患者”。他们怎么就这么牛呢?
家庭因素
其实大部分有“社牛”的人家里的教育也是做的非常好的,并且家人肯定也是开朗、乐观的心态,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养成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心理因素
之前就讲了社恐之所以社恐,是因为他们自己心里害怕失败、害怕受到嘲笑,那社牛肯定就是相反的啦!
他们心理素质极强,一点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的行为没有犯错,那结果是好是坏,别人的评价是正是负都与他们无关。
顶级的社交NB症人群懂得适当与距离,不会给人压迫和不适感,是名副其实讨喜的高情商人群!(社恐心里yyds )
树立自信心
要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的不足,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属于你自己,这些东西构成了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你。
可能你不高不瘦,但你温柔;可能你不算特别漂亮,但你可爱;可能你家庭条件不好,但你努力上进呀!学会挖掘自己的优点,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俗话说得好—你不是人民币,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有些人只是你人生的过客,甚至可能就是擦肩而过的关系,都不会在你身边停留一秒,那你在乎他们的想法干什么?还把自己搞得压力山大,不如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想法。
精神心理治疗
如果你的社恐已经非常严重,刻进骨子里了,那可以去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一下,进行一些认知行为治疗,搭配着吃一点抗焦虑药可能会大有帮助。
最后Dr.京想借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一个正常、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有多种选择存在。只要对社会无害,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若想进一步了解关于心理相关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能快乐勇敢做自己!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及早发现幽闭恐惧症征兆并正确就医十分重要,如出现在密闭环境的恐惧、焦虑、头晕、胸闷等表现,应尽快到相应科室如精神心理科或急诊科就医。当患者意识到对封闭环境的恐惧并有轻微表现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当患者由于恐慌出现的生理症状无法缓解时应立即就医。
一、如何确诊幽闭恐惧症?
1、需要做的检查
行为分析:医生常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看其是否出现进入封闭空间出现恐慌的表现。
问卷测试: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就诊者回答问卷,可以具体了解其心理活动明确诊断。
2、如何诊断幽闭恐惧症?
一旦处于恐惧情境之中,几乎必然能引发立即性的焦虑反应。患者能理解自己的恐惧是过度而不合理。患者会逃避该情境,或强忍痛苦与焦虑来面对。这些逃避行为、预期性焦虑、身处其间时的痛苦,已经严重干扰患者的常规生活、职业功能、社交活动。患者若未满十八岁,有症状的时期须至少六个月。这些问题不能以其他的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释。
二、幽闭恐惧症患者如何治疗?
幽闭恐惧症的治疗必须建立在患者与医生的协作上,医生可以采取一些认识治疗、暴露疗法等心理治疗,或采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加以治疗。患有该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是一种主要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的药物。以苯二氮䓬类为主,常用的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此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安全度大,副作用小,兼具抗癫痫及抗焦虑、松弛肌紧张、镇静安眠等作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抗焦虑药物可能会产生嗜睡、乏力、性功能障碍甚至是自杀倾向,所以不要擅自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抗抑郁药物:如果出现持续严重的紧张焦虑,可考虑服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对恐惧症也有一定疗效,目前主要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临床一线用药,如盐酸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
2、心理治疗
认识治疗:必须首先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指出其恐惧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认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惧,首先必须要先认知自己,要帮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几率。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正确评价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个人定位法”。
系统脱敏法:这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由医生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并让患者依此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和场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这种方法较为缓和,容易为患者接受。缺点是治疗时间长,效果产生慢。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令其无法逃避,从而刺激其内心出现极度的反应。经过刺激后,患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恐惧对象的伤害,从而建立对恐惧对象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点是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否则会令患者过度恐惧而出现昏厥。因此,在进行暴露疗法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抢救知识和配备一定抢救设备。
幽闭恐惧症患者进入特殊的密闭环境,如进入电梯、车厢、机舱、剧场等室内场馆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心慌、想要逃跑回避。以女性居多,约是男性的2~3倍,发病高峰年龄在25~30岁左右,终生患病率为6%左右。幽闭恐惧症患者接受及时且适当的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并发其他心理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通常很少复发,若好转后再次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复诊。
一、幽闭恐惧症好发于哪些人?
有幼年心理创伤者: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产生恐惧。
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幽闭恐惧症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例如遗传的性格脆弱性,有些人天生紧张而显神经质。他们最易产生恐惧感,患此病后偏于高度内向、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常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依赖性强。
二、幽闭恐惧症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克服幽闭恐惧症需要学习放松,适当控制焦虑,更多地与他人交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去户外放松下心情,也要进行自我克制。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进行一些放松训练,能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紧张情绪,试着慢慢地进入到让自己恐惧的幽闭环境,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进行脱敏。本人和亲属应及时注意观察如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本人应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和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自己调整紧张情绪的能力。亲朋好友应耐心引导,切勿强制,逐步脱敏。
特殊注意事项:当出现严重恐慌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出汗不能缓解时,应立即离开封闭环境,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
三、如何预防幽闭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成因较复杂,尚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这一疾病,但可尽量避免一些致病因素,降低发病的风险。
早期筛查:对有幼年心理创伤者如在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中长大和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应注意观察自身表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从小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增强其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心理素质。童年有心理创伤经历要及时疏导、治疗。避免让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心理压力大时,应寻求多种途径缓解压力,如与好友多沟通等。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如开朗、乐观、自信等,帮助孩子减轻压力,寻找正确的减压方法,应进行正面引导,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
那天,我鼓起勇气,打开了我的手机,拨通了那通让我心情紧张的互联网医院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位温柔的声音,我心中的紧张感似乎减轻了一些。她告诉我,她是一位精神心理科的主治医生,愿意为我提供帮助。
我小心翼翼地描述了我的困扰——社交恐惧症。她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询问了我许多细节,比如我紧张的具体表现、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她的声音总是那么平和,让我感到安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向她敞开心扉。我告诉她,我害怕别人关注我,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比如超市或广场。我甚至害怕别人问我一些我不确定的问题。她听了我的描述后,并没有立即给出治疗方案,而是首先肯定了我的感受,让我感到我的困扰并不是无理取闹。
然后,她详细解释了社交恐惧症的定义和特点,让我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告诉我,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出现紧张和焦虑,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人多的场合或在与人交流时,会出现这些症状。她强调,这种恐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可以理解的。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她的耐心和细心。她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心理状态,让我觉得被理解和支持。她建议我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和正念冥想,以减轻我的紧张感。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克服社交恐惧症,但我知道,我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感谢那位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她的专业和温暖让我感到希望。
我是一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最近由于症状加重,我选择了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医生建议。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关心,医生充分了解了我的症状,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在医生的指导下,我获取了需要的药物治疗,同时医生也建议我配合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给予了我更多的希望和支持。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让我倍感温暖和安心。
那天,我鼓起勇气,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向一位精神科医生咨询我的社交恐惧症。医生***温柔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详细记录了我的症状和困扰。他不仅耐心倾听,还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
‘您尝试过哪些方法来缓解症状呢?’***医生温和地问道。
我叹了口气,‘转移注意力、能量发泄法、运动调节法我都试过了,但效果不明显。’
***医生没有放弃,他接着说:‘那我们考虑一下分药治疗,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我有些犹豫,‘但我试过很多药,效果都不好。’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我建议您先来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看看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原因。’***医生的建议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预约了检查后,我如约来到医院。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为我开具了相应的药物。虽然治疗过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对***医生的信任让我感到安心。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感受到了专业、温馨的医疗氛围。感谢***医生,他的耐心和专业让我看到了希望。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与社交恐惧症做斗争。每当面对人群,我总是感到害怕和不自在,生活工作中,害怕被他人注视。这种症状已经困扰了我20年,曾经尝试过服用文法拉辛来缓解症状,但断断续续地吃了大约2年就停药了。
然而,近期我感觉症状加重,除了社交恐惧症,我还变得缺乏自信,生活中充满了无意义感。这让我非常痛苦,我迫切需要专业的帮助和建议。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细心,医生不仅详细询问我的病史和症状,还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支持。医生不仅仅是给药物治疗,更是在关注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温暖。
虽然我在互联网医院上无法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但医生还是为我开了一份处方,让我可以在线下医院购买到我需要的药物。虽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医生始终耐心地和我沟通,给予我建议和帮助。
2024年9月5日,早上7点50分46秒,一个年轻的博士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这个年轻人,面对人际交往的挑战和学业压力,感到深深的孤独和迷茫。他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希望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
医生首先分析了他的情况,指出他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感受,导致他难以与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医生建议他扩大社交圈,参加公益活动、外出旅游、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医生也提醒他要学会专业+,多看一些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在咨询的过程中,医生展现了他丰富的医疗知识和出色的沟通技巧,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支持。他的建议不仅限于医学领域,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次咨询,年轻的博士生收获颇丰。他不仅得到了实用的建议和方法,还受到了医生的鼓励和支持。他的心情变得更加积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准备以全新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因为社恐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感到无助。就在我犹豫是否要寻求帮助的时候,京东互联网医院给了我一个机会。
我选择了精神心理科的一位主治医生进行线上咨询。医生在了解了我的病情后,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关于药物和饮食方面的问题。
医生告诉我,赛乐特是一种适合我的药物,可以帮助我缓解社恐的症状。虽然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医生强调,这些副作用一般会在初期出现,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副作用会减轻或消失。
医生还建议我进行心理治疗,并告诉我社交恐惧症是可以治疗的。这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爱。他不仅为我提供了治疗建议,还告诉我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这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现在,我已经开始服用赛乐特,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社恐。
我最近一直感到很焦虑,尤其是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感觉自己无法正常交流,甚至有时候会感到害怕。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所以我一直都想尽量避免与人交流,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我曾尝试过森田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放弃了。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社恐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甚至失去了很多机会。我感到非常焦虑和痛苦。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表达了我的困惑和恐惧,医生给予了我很多建议和安慰。医生建议我去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看看,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主动去寻求医疗帮助。
...在一次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中,患者描述了自己的主诉——心里难受,不想吃饭,脸发烫,已经尝试过九味镇心颗粒。医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耐心倾听患者的描述,细致询问病史和症状表现,试图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医生胡医生,精通精神科知识,经过仔细阅读患者的病例后,开始与患者进行交流。患者表示孩子心情低落,不愿意上学,且出现了一系列焦虑症状。医生敏锐地发现患者的症状与焦虑症有关,提出需要综合治疗的建议。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医生展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试图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医生建议患者前往当地精神病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医生展现了专业、耐心和关心患者的品质,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心里有些忐忑。作为一名经常需要参加各种会议的职场人,我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应对当众讲话的场合。每次开会,我的额头就会冒汗,脸也容易红起来。这种感觉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他们的平台,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医生***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感受。他告诉我,我可能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并建议我服用SSRIs类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来改善我的情况。
虽然一开始我对这种治疗方法有些犹豫,但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发现我的症状确实有所改善。当我再次站在会议上,虽然仍然会有一些紧张,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恐惧和不适了。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而无需出门的便利性也节省了我很多时间。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电脑,心情却有些沉重。我叫李明,今年31岁,从2018年开始,我就一直被一种奇怪的症状困扰着。每当需要上台讲话,我总是在讲话的前两天就开始感到心里堵得慌,胃也不舒服,吃不下饭。上台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说话颤抖,手也跟着发抖。这种感觉让我倍感痛苦,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互联网医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决定在网上寻求帮助。经过一番搜索,我找到了一家口碑很好的医院,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生进行线上问诊。
医生***非常耐心,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他告诉我,我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并建议我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药物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症状有所缓解。虽然上台讲话时仍然会感到紧张,但那种心跳加速、说话颤抖的感觉已经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对互联网医院充满了信心。
如今,我已经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场合,不再为上台讲话而感到焦虑。这一切都要感谢医生***的悉心治疗和指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