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童的哪些行为家长要警惕抑郁症倾向?

儿童的哪些行为家长要警惕抑郁症倾向?
发表人:脊柱康复陈医生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们来说,有时候,宝宝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让妈妈们很困惑,不能理解,就想要去矫正宝宝的行为。殊不知,这都是宝宝正常发育的表现,如果自作主张去抑制宝宝的行为,反而会害了宝宝,比如,下面这几点,妈妈们就应该注意。

     

    1、啃手啃得太起劲

     

    相信妈妈们应该都见过这个画面,宝宝经常会咬自己的手指头,甚至是只要自己能够得着的东西都会塞进嘴里去啃。这时候,大多数妈妈肯定就要出手制止了,认为这个习惯太不卫生了,万一把病菌吃进肚子里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宝宝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是宝宝开始用嘴巴来感知世界,感受身边事物的途径。如果,妈妈强行制止,就会破坏宝宝的探索思维,还会让宝宝变得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做好宝宝的手部清洁,不要刻意去阻止,让宝宝可以尽情的去探索、认识世界。

     

     

    2、乱扔东西

     

    有的妈妈会抱怨,宝宝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经常会乱扔东西,把自己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自己也是很苦恼。

     

    妈妈们不用担心,这其实是一种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宝宝的长大,他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迅速的发育,而宝宝乱扔东西正好是宝宝抓握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这种扔东西的行为还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呢,是宝宝正常发育的一种表现。

     

    不过,为了宝宝的安全,妈妈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不易碎的玩具,来满足宝宝喜欢扔东西的需求。

     

     

    3、怕见生人

     

    很多宝宝一看到生人的脸,就开始哭闹,这其实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所以妈妈们不要在这个时候怪罪自己的宝宝哭闹了,也不要认为他们性格不好,就开始开导、教育宝宝不要认生。

     

    对于这种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就是不要刻意的去强求宝宝接近陌生人,只需创造人多的环境,让宝宝慢慢适应即可。

     

    当然,宝宝虽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但是我们要相信存在即合理,只要妈妈们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就能及时解读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啦!

  •   恐惧症是一种害怕心理体现出来的疾病,可以有很多种类,比如社交恐惧症,上班恐惧症等,然而在孩子阶段当中,他们面临的就是考试问题,过多的考试产生了孩子对考试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调节过来呢?

      孩 子如何应对常见的考试恐惧心理?害怕指的是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内心抗拒的心理。可如果孩子在学校对考试有了恐惧心理,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无谓的着急解决 不了问题,单纯的埋怨也无济于事。专家认为应针对儿童心理在考试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但是不少家长对此方法不是很了解,怎么 办?不要急,小编根据以往部分专家的介绍分析,特别的归纳出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了解参考。

      怎样消除孩子考试畏惧心理?

      不钻牛角尖

      有 些问题一时无法解答暂时转移到别的题目上去。答题时因紧张抑制了正常的思维,一些应该能答出来的题目突然变成难题,一些复习过的内容也突然遗忘。如果一味 地苦想下去必然浪费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答出来。此时不妨用“转移战术”,暂时跳过该试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后面的题目,等情绪稳定后,或者记忆恢复后再回 过头来做那道题

      善于想象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应积极回想从前的某些情景利于问题的解决。因紧张而引起记忆障碍,还可采用“联想法”帮助疏通。如联想老师讲课的情景,联想曾经做过的读书笔记,联想曾经做过的题目,一旦有线索及时记录下来,从中挑出一些有用的材料或线索加以思考。

      自我减压放松

      紧张不可避免,只有合理的进行自我放松才是问题解决根本。在等待发试卷的时间里,很多同学会感到手心冒汗,心跳加快,不妨做做考场镇静操:先缓缓地吸一口气,然后再慢慢地呼出来,呼气的同时,心中默念数字。如此反复做10次左右,情绪就会镇静下来。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考试成绩是孩子最看重的,所以在考试前有些畏惧也是正常的儿童心理的反应,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对此采取的方法对路,是完全可以很好的引导梳理孩子心理消除畏惧的,希望大家看了专家以上的介绍之后,能对自己的孩子消除考试畏惧的问题有所帮助。

  • 9岁的阿宝,是一个活泼帅气的小男孩,他这个年龄本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

     

    而阿宝的表现似乎让父母很头疼,阿宝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上课不能安坐、喜欢招惹同学、好奇心重、喜欢翻拿物品、危险意识差等现象。

     

    似乎特别好动,这种情形本来较前稍有改善,但现在仍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翻拿物品,学习障碍,学习成绩差。

     

    鉴于阿宝的这种情况,父母无奈只得去医院问医生,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最终,阿宝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其实,儿童多动症是很常见的疾病,患病儿童会出现行动不受控制、小动作多且行动障碍等症状。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严重时还会让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损伤和疾病问题。

     

    因此,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据实验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患多动症大多和这4点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

     

    儿童的身体还非常不成熟,同样他们的心智也很不成熟。

     

    有些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太和睦的家庭当中,或者在学校受到一些体罚和精神上的刺激,在精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较大的创伤,从而就有可能多动症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也可能导致自己的小孩患上多动症。可见,多动症的发生,不仅和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还和家长管教适合恰当有关。

     

     

    2、孕期分娩因素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和孕期及分娩过程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女性在孕期被病毒感染,或者不小心接触了有毒的物质,生出来的小孩更有可能出现多动症。

     

    如果孕期女性不注意养护,饮食比较放纵,经常抽烟喝酒,那么生出来的小孩也很有可能患上多动症。此外,孕妇早产,过期产,剖腹产等方式也会加大多动症发生的概率。

     

     

    3、铅中毒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一旦铅中毒,都会受到不小的危害。

     

    如果铅中毒比较严重,小孩就有可能患上多动症,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脑病。

     

    但是并不是小孩铅中毒之后就一定会患上多动症,而且如果铅中毒比较轻微,多动症发生的概率往往也不是很大。

     

    4、遗传因素

     

    儿童出现多动症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父母当中有一个曾经有过多动症,生下来的小孩也会比其他小孩更容易出现多动症。

     

    如果父母双方曾经都有过多动症,孩子出现多动症的概率将会更大。所以那些曾经有过多动症的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自己小孩的言行。

     

    如果发现自己小孩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行为,应当及时带去医院检查。

     

     

    了解了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原因,就能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多动症的危害还是相当大的,有可能对孩子自身及其周围的人群都带去不利影响。

     

    家长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更要主动参与到治疗当中。一定要多和多动症小孩多沟通,并且用自己积极的一面影响他们,这样疾病才有可能更快速的好转。

     

  •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当儿童出现抑郁症的时候要及时的治疗,那么为什么儿童会得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原因,千万不能被忽视了。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母或老师管教方式不恰当

     

    当孩子出现成绩滑坡或犯错误时,没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谅解、鼓励,而是遭受到严厉的教训、责骂,甚至体罚,这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重创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害怕见到父母或老师,陷入过度担心、害怕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孤僻、沉默、自卑等抑郁情绪。

     

    3、理应激事件也是诱因

     

    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以及遭到虐待、抛弃等。

     

    4、家族遗传性因素

     

    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50%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抑郁症儿童在发病以前,个性往往比较倔强、违拗,或表现被动、无能、依赖和孤独。

     

     

    5、性格因素

     

    孩子的性格因素会产生儿童抑郁症,在所有的抑郁儿童中,那些性格过于内心、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发生抑郁的比例高于那些活泼开朗的儿童,这些儿童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其内心的精神压力就会过大,长期下去,很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

     

    6、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会使儿童产生抑郁症,有调查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其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刺激要高于正常的儿童5倍之多。如过度的惩罚受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离异、死亡、遭受意外灾害等对儿童的强烈刺激,使得儿童稚嫩的心灵和臂膀乃至生命之无法承受,导致儿童精神抑郁甚至失常,引发儿童抑郁症。

  •   爸妈们面对宝宝的一些“无理取闹”地情况真是太头疼了,你刚收拾完玩具,希望他能乖乖地去睡觉,结果他噼里啪啦又给倒了一地。你带他去逛街,出门前还还兴奋,结果一到商场,非要闹着回家。面对他们这些莫名的反映,爸妈绞尽脑汁也难以理解,有时就难免会有一些言语和动作上的小暴力。其实读懂宝宝的心思,你会觉得其实孩子真的很好对付。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你的宝贝(还有他的小伙伴们)很有些戏剧演员的天赋:情绪化、喜怒无常。他常常是前一分钟还腻在你身上撒娇,下一分钟可能就坚决地推开了你的拥抱。昨天还告诉你:“妈妈我最爱吃烧土豆了。”今天却面对你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土豆做出无比厌恶的表情。

      因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词汇量都比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们只能以行动——甚至是比较夸张的行动来传达他想传达的重点。(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想像一下,当你身处语言不通的异乡,不是也一样要用夸张的手势和表情来试图与人交流吗?)虽然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发作会让你觉得不可理喻,但他们这些怪异的表现却总有一个有理有据的缘由:争取独立、要求平静的生活或者是处于某种欲望……

      我们和众多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家一起开发了这本小小的“儿童心情辞典”,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宝贝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

      场景一:母女间的小较量

      孩子的行为:你1岁的孩子一进卧室就一头扑向一叠你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你温和地对她说:“宝贝儿,别碰那些衣服。”她回头冲你笑笑。你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了:“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她却开始用脚踢那些衣服,很开心的样子。现在,你开始大声嚷嚷了:“马上给我停下来!”孩子停了下来,明显是被你的声音吓到了。

      解读宝贝心思:“如果你想让我别那么做,只要说‘不行’就可以了。我听不懂你说的什么‘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是什么意思。那个句子太复杂了。还有,为什么你不肯让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刚才看见你也在弄他们呀,你可以,我为什么不能呢?”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儿童行为专家NELSON教授告诉我们,1岁左右的孩子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说“不要碰桌子”,孩子的大脑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也就是说,他听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所以,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还不如简单地告诉他:“不行!”并且重复几次——因为我们不敢确定你说一次孩子就听清楚了。要想效果再好一些,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转移他的注意力,并满足他想找点乐子的愿望。

      场景二:一场玩具保卫战

      孩子的行为: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邻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儿的天线宝宝玩具。“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着扑了过去。你告诉孩子再过5分钟就轮到她玩了。但没有人听你的,一场争夺战已经开始了。

      解读宝贝心思:“让别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疯了吧!我怎么没看到你让别人分享你的东西呢——比如你的车、你的电话,还有你的钱包!还有,你老是说‘几分钟’,‘几分钟’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先找到这个叫做‘几分钟’的东西,那它也是我的,不给别人!!”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根本无法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还有,他们对于时间,几乎没有概念。所以,改变一下战略吧。你可以这么说:“等到广播里的这首歌唱完了,就轮到你玩玩具。”同时,为了避免“战争”,你可以在孩子的小伙伴们来访前,先把他们最常争抢的玩具收起来。别太担心,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学会分享与礼貌,只是现在你还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当当裁判。

      场景三:马戏演出意外前奏

      孩子的行为:你计划了很久,咬牙买了昂贵的票,预备带孩子去看大马戏团的演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自己小时候想看一场马戏的那种渴望至今还铭记在心。可是,当你们在喧闹看台的第一排就坐,演出开始的时候,孩子却开始又哭又喊,吵着要回家。

      解读宝贝心思:“这里又吵又拥挤,每个人都穿着奇怪的衣服跳来跳去,就像我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小怪物。我一点也不喜欢!我只想离开这里!”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很多你认为会让你的孩子高兴的东西其实往往会吓着他们。如果你打算带孩子去参加某些隆重而且热闹的活动,最好多花些心思帮他做好心理准备。可以给他看一些与他将要面对的场景相同的录相、书等。耐心地给他讲讲他将会遇到些什么状况。这样,等他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场景四:遭遇一相情愿的尴尬

      孩子的行为:一家人到海边玩,儿子专心地在沙滩上挖一个坑。这时,你发现了一只小螃蟹——一定能让儿子高兴得尖叫起来的东西。你试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但他却毫无反应,依旧继续他枯燥的,在你看来毫无意义的挖沙游戏。

      解读宝贝心思:“当我正在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别试图用你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来转移我的注意力。把心思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对我来说实在太麻烦了。”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当你发现了新鲜有趣的东西,当然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但小孩子却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行动。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如果你真的很想让他看那只小螃蟹,最好把螃蟹放进小盒子里,递给孩子,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看。要知道,专注地玩耍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对他来说也很重要哦。场景五:令人费解的执着

      孩子的行为:玩“认形状”的游戏时,你18个月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将一个三角形的积木塞进一个方形的孔里。你把那个三角从孩子手里拿走,试图演示三角应该放进三角形的孔。可是小家伙丝毫不理会,还在争抢中用一个大方块积木打了你的头。

      解读宝贝心思:“如果我不是尝试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我怎么能知道那个三角不能塞进方孔里呢?我不但要学习了解我能做什么事,还得知道我不能做什么。还有,别以为我是白费力气,我是在练习我的精细动作呢。”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在你试图帮助孩子之前,先问问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如果他在拒绝你的同时又显得很焦躁,你可以试试温柔地把着他的手给他一点指引,但保证是他自己在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做父母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在你的孩子慢慢适应自己越来越能干的同时,你也需要适应自己越来越不被需要。

      场景六:对浴缸的顽强抵抗

      孩子的行为:女儿通常很喜欢洗澡。但是今天她却一反常态,似乎非常怕水,在你试图把她抱进浴缸时又哭又喊。

      解读宝贝心思:“昨天洗澡时我发现肥皂泡泡都从浴缸底那个圆洞洞里漏走了,我很害怕自己也会从那里漏下去。”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当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恐惧,请尊重他的感受。来自多伦多的儿科专家TOBIN说:“我们并不是总能了解我们的孩子,就像他们也常常觉得我们不可理喻。”孩子们会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被允许跑到街上去,跟那些漂亮的汽车打个招呼。同样对于他们突然表现出来的情绪,我们也要给他们些时间来度过难关。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坚持不肯到浴缸里洗澡,那就暂且来一次海绵浴吧。

      场景七:总是“不”字当头

      孩子的行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就成了儿子最喜欢的语言。你问他:“你饿了吗?”他一边一口吃下两块小圆饼干,一边干脆地回答:“不!”。你友好地邀请他:“我们一起来跟天线宝宝做游戏吧。”“不!”他严词拒绝,同时却开始在玩具筐里寻找他最喜欢的“小波”。

      解读宝贝心思:“我那么喜欢说‘不!’是因为我本来会说的词就不太多。而且,我喜欢看到我说‘不’时你生气的样子,这让我觉得自己很有权威。”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随便你那爱说“不”的小家伙去展现他的个人意志吧。如果你觉得他实际上很想要你提供的某个东西,你还是照旧给他,故意忽略他的拒绝。另外,换一下提问的方式也是个办法。如果问他:“你吃晚饭吗?”没有效果,倒不如说:“这盘鸡肉真香啊我想我一口就能把它都吃光。”

      场景八:成长的反反复复

      孩子的行为:每次玩滑梯的时候,女儿都要求你抓着她的手帮她滑下来。但今天她却一反常态地让你靠后站,她要自己滑。而从小公园回家的路上,她却又突然不肯自己走路了,一定要你抱着她。

      解读宝贝心思:“有的时候我想当大人,有时候我只想做回小婴儿。还有的时候我又想当大人又想做小宝宝。我知道你可能觉得很难理解。唉,有的时候连我自己也理解不了自己。”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你需要学会容忍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当他把你推开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很生气。两岁多的孩子正在磕磕绊绊地学会独立,而这个时候,如果他知道你就在身边,就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对太多新的情感、责任和能力而觉得应接不暇--这方面,跟青春期很像。而与青少年不同的是,小宝宝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

  • 孩子活泼好动,是让父母开心的事,活泼好动原本不是错,但是如果得了多动症,那家长就需要留神了。

     

    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ADHD。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生。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活动过度 

     

    部分在婴儿早期就开始,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走。

     

    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

     

    注意力集中困难 

     

    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玩游戏时往往也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暂,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听不清,以致做作业时常出现遗漏,倒置和解释错误。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 

     

    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做出过分反应,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要求非得立刻满足,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哭闹,又无耐心。

     

    学习困难 

     

    多动症的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的情况下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的症状可减轻。

     

    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要求要合理

     

    家长对于多动症的了解一定要充分,对于这些小孩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的要求,要适当的降低你的标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就是很不错的进步了,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出来

     

    对于有多动症的小孩,要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通过运动来发挥出来,这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的,在日常可以让小孩多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以经常跑步打球等,这些运动都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精力。

     

     

    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这类患儿来说,应该要在生活中逐渐去培养他们注意力几种的习惯。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逐渐的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让小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不要太过迁就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长时间看电影看动画片到深夜,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消除孩子存在的紧张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可以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更加有信心。

     

    孩子有多动症,家长要及时发现,不要过分苛责孩子,慢慢把孩子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习惯。

     

  • 最近秋天来了,很多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

     

    夏天的时候,整个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每年的秋冬,整个人性情大变,悲伤、抑郁、无聊,整个人都蒙上一层忧郁的气质,be like(下面的emoji)

     

    表情来源:自己做的

     

    甚至有的人开始怀疑人生,赚的不多、脱单失败、事业跌宕…… 是不是自己是全人群中最失败的那个?

     

    如果你也是最近经受这样的情况,打住!别想多了!

     

    一到秋天就容易伤心,真不是你的问题,更不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医学上确实存在一种疾病,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这是抑郁症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只要到了秋冬季节,就陷入了悲伤、啥都不想干的状态中[1]。大家俗称它“悲秋综合征”。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到疾病的状态,但是也可能会陷入抑郁、悲观、焦虑等的情绪中,因为秋冬季这3点的影响。

     

    1.秋季让你身体中血清素减少,影响你的情绪

     

    我们身体里面很多东西在调节着我们的情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血清素。

     

    血清素可以理解成你美好心情的守卫者,当你身体里面血清素浓度升高的时候,他们就会化身为战士,赶走你的负面情绪,更容易感觉到开心。

     

     

    但是到了秋天,光照就没有夏天那么强烈,就会让血液中血清素的浓度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这是因为,血清素虽好,但在身体里面有一个敌人——SERT蛋白,这个蛋白的存在会抑制血清素的合成。

     

    在一项研究对于季节性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秋冬季节光照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身体中SERT蛋白的浓度比夏天多 5% [1]。

     

    SERT蛋白越多,让人快乐的血清素就越少。

     

    身体里面的血清素少了,你自然就更容易不开心焦虑了。

     

    但秋冬季节变换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2.秋季会扰乱你的睡眠,让你容易困、乏

     

    秋冬季节,还会影响人的睡眠,间接影响情绪。

     

    很多人知道,我们之所以到了晚上就要睡觉、感觉困倦,就是因为黑夜会刺激褪黑素的分泌。

     

    秋冬季节,天气变成了日短夜长;加上整体天色就变暗了,2者的综合影响,就会让身体里面的褪黑素分泌就会增加,更容易感受到困、乏力,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再加上,我们之前说到的,秋冬季节身体里面的血清素会减少,此时褪黑素也增加了,2种变化叠加,就会影响到你的生物钟[2]。

     

    也就是在夏天你工作良好的生物钟——按时入睡、睡个饱觉、按时醒来,到了秋冬,可能突然就失灵了。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睡着了之后睡不好,该醒的时候醒不来,睡眠被打乱之后,整个人生活也完全乱了,自然就更容易觉得生活没意思了。

     

    不仅仅是睡眠,秋季来临,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一些东西。

     

    3.秋冬身体里产生维生素D更少,让你更容易抑郁

     

    秋冬到了,你是不是很少见到太阳了。

     

    因为秋冬的太阳照射不像夏天那么强烈,是弱弱的微光;加上天气变冷,很多人更愿意窝在家里而不是出门。

     

    身体晒太阳变少了,导致身体里面维生素D产生很少。

     

    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如果身体里面的维生素D含量不足,就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当你身体中的维生素D含量减少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在身体里面发生[4]:

     

    1)维生素直接作用在情绪调控区,让你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2)维生素D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帮人赶走负面情绪的血清素变少了

    3)维生素D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的状态,影响了你的应激反应,让你更容易焦虑、不安等。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更容易因为身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而产生抑郁情绪。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是敏感人群,即便你特异多吃一些维生素D补充剂,也没用,因为通过口服补充进来的维生素D是没有办法弥补光照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的[4]。

     

    其实,我们的很多情绪、身体变化,不光光与自己有关,身体有它自己的节律。

     

    如果你出现这种症状,千万记得不要责怪自己啦。

     

    这种症状也是在提醒你好好照顾你的身体呀。

     

    可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多去户外照一下太阳,促进你身体里面维生素D的合成;

    也可以与家人朋友经常聚一下聊聊天,感受一下家的温暖;

    还可以多走走锻炼一下,运动也会促进你身体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的合成,让你感受到更快乐~

     

     

    参考文献:
    [1]Melrose S.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An Overview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Depress Res Treat. 2015;2015:178564. doi: 10.1155/2015/178564. Epub 2015 Nov 25. PMID: 26688752; PMCID: PMC4673349.
    [2]B. McMahon, S.B. Andersen, M.K. Madsen, L.V. Hjordt, I. Hageman, H. Dam, C. Svarer, S. Da Cunha-Bang, W. Barré, J. Madsen, L. Hasholt, V. Frokjaer, G.M. Knudsen,P.1.i.037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how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their cerebral serotonin transporter binding,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Volume 24, Supplement 2,2014,Page S319,ISSN 0924-977X,https://doi.org/10.1016/S0924-977X(14)70506-1.
    [3]Kjærgaard M, Waterloo K, Wang CE, Almås B, Figenschau Y, Hutchinson MS, Svartberg J, Jorde R.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 on depression scores in people with low levels of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Psychiatry. 2012 Nov;201(5):360-8. doi: 10.1192/bjp.bp.111.104349. Epub 2012 Jul 12. PMID: 22790678.
    [4]Kerr DC, Zava DT, Piper WT, Saturn SR, Frei B, Gombart AF.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level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healthy young adult women. Psychiatry Res. 2015 May 30;227(1):46-51. doi: 10.1016/j.psychres.2015.02.016. Epub 2015 Mar 5. PMID: 25791903; PMCID: PMC4420707.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39健康网5月18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得出结论,儿童之所以会转变成抑郁的少年是由于大脑中出现了某些突变的缘故。

      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的朱迪斯教授发现,人脑负责高度抽象思维的部分是最后成熟的,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少年人忧虑抑郁行为。她对人们的大脑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扫描研究,研究的对 
    象包括从4岁的儿童到25岁的成年人。她的研究发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也经历了一个从后部向前部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成熟的部分是位于大脑前端的突出部,据称这个部分主要是负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朱迪斯所在的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位于马里兰州的比菲斯达市。她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后评论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少年人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他们大脑前部的某些叶瓣还没有发育完全。”

      现在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所有类型的脑细胞组织,这些结构直到接近成年时才逐渐被替换掉。而且在婴儿成形的前18个月内,脑细胞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复杂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受试共有13人。脑细胞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物质通常称为“灰白质”,此项研究就是观测人们成长过程中灰白质密度所出现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少年人的成长,灰白质的密度反而不断降低,这说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减少。这个发现和原来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有理论称大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减少一些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以便让剩下的链接得到加强。

      朱迪斯教授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大脑产生了过多的脑细胞之间的链接,但是随着儿童不断成长,这些链接不断消除。我们所进行的这个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少年人大脑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大脑发育是一个从后向前脑细胞链接逐渐消除的过程。”她指出最后经历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

      朱迪斯教授还指出儿童大脑10多年的发育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的大脑的进化程序。大脑进化最早的部分在人们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也是最早成熟的部分,但是象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就是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最早发育成熟的部分主要负责的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例如控制人们四肢运动的部分;最后成熟的是负责思想和推理的部分。朱迪斯研究组还发现,控制人们右手运动的大脑左半球要比右半球优先发育成熟。这叶可以解释,在儿童开始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右手写字。

      此项研究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它的发现有利于治疗精神分裂和精神抑郁等精神疾病。研究者称这些疾病的出现或多或少都是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紊乱。

      朱迪斯教授指出将来研究的重大是大脑成熟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她说:“要解释一些精神错乱问题,我们还要更加清楚的认识人类大脑正常的发育过程。”(章田)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