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强迫症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深知这些观念、行为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或摆脱而焦虑痛苦。强迫症的病程一般是慢性进展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情绪、强迫冲动等,一般需要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病情多迁延,较难治愈。
一、强迫症都有哪些原因呢?
强迫症的主要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5-羟色胺缺乏或多巴胺系统异常有关。直系亲属患有强迫症人群、谨小慎微性格人群为强迫症的好发人群,心理动力学因素、认知因素为强迫症的常见诱因。
1、遗传因素: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85%,面异卯双生于则为15%~45%。
2、神经生物学基础: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神经解剖学结构基础,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面导致了即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的高度激活,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强追症的发生与脑内5-HT功能异常的联系也较为密切。
3、心理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素;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拘泥细节,甚至生活顼事也要“程序化”。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包括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丧失和突然的惊吓等。
二、强迫症容易由哪些因素诱发?
1、心理动力学因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强迫症的核心心理冲突与攻击性有关,自我功能不足以解决超我与本我的矛盾冲突,且往往采用隔离、抵消、反向形成和置换等防御机制,最后形成相应的强迫症状。
2、认知因素:强迫症的强迫性思维往往是持续的、侵入性的、引发焦虑的。大部分健康的人都偶然体验过短暂的侵入性想法,多数只是转念一想的工夫,并无特别令人痛苦的感受。强迫症患者对这些想法的解释方式是病理性的,会导致强迫症患者的特征性焦虑、抑郁和内疚感,甚至导致强迫性焦虑和仪式动作。
最近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十分焦虑:学习紧张、压力大,有时还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面临越来越近的中高考,如何让小脑袋更机敏,让心态更平稳?
别急,京东健康特别为大家准备的考前健康攻略来啦↓
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饮食需注意:营养均衡、搭配合理;蔬菜、水果、主食都要吃,尽量让孩子避免挑食和偏食。
富含DHA的食物
DHA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备考期间,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DHA比较高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大脑中的DHA水平。
很多家长以为吃一些海鱼是补充DHA的唯一途径,其实不然,除了海鱼,还有干果。
海鱼中,金枪鱼、带鱼、秋刀鱼、沙丁鱼等是较为理想的DHA来源,鱼类中DHA含量主要在鱼油中,所以要记得吃鱼皮、鱼腩。
花生、核桃、芝麻、杏仁、腰果等干果,富含α-亚麻酸,α-亚麻酸在人体吸收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DHA。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卵磷脂对大脑有着重要作用,脑细胞组织里1/5的物质基础是卵磷脂。此外,大脑神经信号传导需要乙酰胆碱,卵磷脂是乙酰胆碱的物质构成基础。
大豆和蛋黄是卵磷脂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坚果、动物肝脏、海带和紫菜等也含有卵磷脂。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控制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主要物质。
畜肉类、禽肉类、大豆及其制品、蛋类、鱼虾类和乳制品类,是优质蛋白来源;五谷杂粮、坚果等是非优质蛋白食物。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B族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代谢所必需的物质,蔬菜、谷类食物以及动物的肝脏中含B族维生素较高。
考前心理压力大,学生和父母要如何在考前有效调整心态呢?
学生
● 放松训练
适当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让孩子在舒缓乐曲下进行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 适度运动
每天安排适量运动,如跑步、打乒乓球、踢毽子等。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中保持精力集中,不要走神,避免意外伤害。
● 情感宣泄
紧张焦虑的情绪需要有宣泄口,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向好朋友、信赖之人倾诉,好的状态会慢慢回来。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做做头部或身体放松、冥想等,如果精神过于紧绷,无法缓解,也可向心理医生获得情感支持和疏解。
家长
● 稳定自身情绪
家长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虑,为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过分追求分数或名次。
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轻松的学习环境,尽量不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当面争吵。
● 尊重理解孩子的焦虑
家长不要用封存手机来惩罚孩子,可以适当允许孩子在约定范围内暂时使用手机。
在孩子平静下来后,去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性地给予关心与支持,同时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不过分干涉孩子。
● 鼓励和关心孩子
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要注意观察,不要在孩子压力很大的时候给他讲大道理。用美好的回忆唤起孩子的成就感,赋予孩子信心,帮孩子挖掘优势和特长。
失眠
考前失眠大多数是3个原因造成的:
1. 作息时间被打乱,盲目追求早睡早起。
2. 睡前太过兴奋。
3. 盲目进补,大鱼大肉导致消化不良。
提神醒脑的食物和功能食品也会扰乱睡眠,比如茶、咖啡、可乐、功能性饮料。
建议考前不要随意更改作息、改变学习规律,饮食上也不要改变食谱,更不要尝试功能食品。
腹泻
造成腹泻有3个原因:
1. 疾病导致:如肠易激综合征、诺如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等。
2. 过敏反应:生冷油腻的食物或剩菜导致。
3. 食物中毒:不干净的食物导致。
出现严重的腹泻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注重均衡营养、菜肴清淡、少荤多素,切忌暴饮暴食。不吃生食海产品和油腻、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
外出就餐应选择干净餐饮单位,不购买街头摊点和流动摊贩提供的食品。
痛经
女生在考试前要尽量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不要刻意去想月经来潮,顺其自然就好。
经期前不吃冷饮、不用凉水洗脚、注意保暖;经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避免过甜或过咸的垃圾食品。
如果是痛经严重影响到身体状况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吃些药物控制。
中暑
高温、高湿、不透风的条件下剧烈运动就会中暑,这里的运动不止是体育锻炼,还有高强度的考前冲刺。
密切观察,当出现中暑前兆要及早干预,此时只要及时脱离中暑环境、注意休息、补充电解质,不适症状就会迅速缓解,不会继续发展为中暑。
中暑前兆
体温轻度上升,头痛、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肢体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等,口干口渴。
晕车
晕车在医学上被称为晕动病或晕动症,主要是由于内耳平衡器官太敏感所致。
一般在出发前服用药物(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
建议可以在车上开窗通风,避免玩手机,更不要在车上看书。
希望每个参加中高考的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梦,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笑脸,轻松迎考~
最近换季,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季节。前阵子,音乐家袁惟仁因出血性脑中风,即脑溢血,紧急送医治疗。
40岁以上的人,如果发生这些脑部问题,高血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如果是40岁以下的患者,没有3个高度的问题的话,很可能是脑的其他病灶。
这是因为大脑先天性脑血管发育不良,本来应该生长清晰的脑血管,不巧会变得混乱,堵塞容易中风。在治疗方面,现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畸形的炉子,或者用血管栓塞术降低风险。
这种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观察到两侧脑半球供血的颈动脉逐渐堵塞。小血管为了弥补堵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开始杂乱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成团,形成烟雾状,因此也被称为烟雾病。
这些微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不会扩张,但像吹得很饱的气球一样,容易有冲突爆炸的风险。
目前,毛状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症状治疗,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侧重于脑血管重建手术,最常施行的是头皮浅颞动脉与脑表中脑动脉接合术。
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破裂出血引起脑中风的。除非压迫神经,否则发现脑瘤,主要取决于医疗检查。
大脑是高能耗的器官,能源的提供由脑动脉血管负责,能源运输结束后,血液从脑静脉系统返回心脏。因此,静脉血管堵塞或狭窄,容易引起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果静脉系统堵塞,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避免脑中风险。
此外,包括肥胖、熬夜、吸烟和饮酒,以及不正确的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脑中风。像健身快的人一样,举起过重的哑铃,用力不当的话脖子动脉就会撕裂,有可能引起中风。
由于这些脑卒中的原因,多与3高无直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易观察。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快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有家庭病史,可以避免脑中风。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冲突的原因
人际冲突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一方需求的满足受到另一方的阻碍,如孩子独立的需要受到家长保护行为的阻碍,学生追求自由的需求受到教师的管制,学生自尊的需要受到同伴的取笑等;
二是价值观不同,如亲子双方对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争执,师生对学生早恋现象的定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等。
(二)人际冲突的表现
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初中生人际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人际关系中:
1.同伴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已不再盲目服从父母、老师等权威人士,开始有自己的认识、评价和选择,此时,同伴关系对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又因为学生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因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可能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打架、说他人坏话、冷漠、孤立他人等。
2.亲子之间的冲突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有更多自主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对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常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势必与家长发生矛盾和冲突。
3.师生之间的冲突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表现形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为公开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抗或攻击等。
例如,师生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争吵,以致采用暴力攻击对方躯体等。另一类为隐性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为师生双方对待分歧和矛盾的态度,采用间接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对抗,表面上没有公开的行为冲突。
例如,教师故意疏远、冷落与之冲突的学生,或借机惩罚学生等。一般来说,师生间隐性的对立与冲突往往是公开的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和前兆,而公开的对立与冲突也可能是隐性对立与冲突的最后表现或不断加剧的结果。
二、人际冲突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立与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双方持续处于比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性的对立与冲突时,就会严重破坏彼此的关系,伤害相互的感情,干扰正常的生活,并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冲突的化解主要从心态、能力和方式三方面入手。
对冲突保持正确的心态
一般人在冲突情境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包括“必须赢得冲突,任何的妥协均表示自己输了,且永远比对方矮一截。”“任何冲突中,一定有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而且对的一方必须得到他所要的。”
从以上几种分析来看,人们对待冲突总会抱有一种输赢的心态,在解决冲突时也追求一种赢的结果。
其实,冲突并不是竞赛场上的争斗,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与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利益冲突,更多时候是一种沟通方式的冲突。
因而我们对冲突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认识到:
(1)冲突是一种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在于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2)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沟通的好坏,双方都有责任。
(3)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本身并无“对”与“错”之分。
(4)去除非赢不可的心态。
(5)了解冲突处理的目标并不在于说服别人同意你的看法,也不是让你去操纵别人,而是企图找出一个可变通的解决方案,让两个人都能高高兴兴地接受,创造双赢的结局,共享成功的喜悦。
因此,当我们处在冲突中,我们首先需要对照以上几点,检查我们此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产生偏差就要及时调整过来,这也有利于我们平复因冲突而产生的消极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冲突,化解冲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瑞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因为小学在一所封闭学校读书,所以家长不知道他的成绩很差,造成他上初中后学习很吃力。
初一刚进来时,他在班上不言不语,但性格固执,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加上成绩差,同学很不喜欢他。他经常独来独往,其实非常自卑。在辅导的过程中,咨询师特别给予了他积极的关注。
经过几次谈话,咨询师了解到他在自暴自弃的同时,内心仍是十分渴望进步的。他说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我梦见我被同学们赶出了初一(3)班,因为我成绩太差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
我知道我很差,可我不想离开我们的班级”。针对这一点,咨询师联合他们班的班主任给予他积极的关注。首先班主任明确地跟他讲,虽然他成绩不是太好,但全班人都不讨厌他,相信他可以为班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咨询师跟老师牢牢把握每一个能展现他特长的机会,如校运会,派他去参加两百米跑步,组织了全班大部分同学在他身边为他助威,结果他拿到了第三名,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有了价值。
1.个体因素
有些学生因为本身的智力水平受遗传、早期教育训练的影响,或者由于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等,造成学习的不连贯,新旧知识衔接不起来,从而造成适应性不良。
另外,有些学生虽然身体、智力发育正常,但由于心理状况不佳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习适应不良。意志品质不良是学生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这些都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并且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
另外,他们会表现出个性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接触、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差,由此造成学习适应不良。
2.家庭因素
有些家庭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家里终日乱糟糟的,父母不和,或者约朋友在家里打麻将,看电视声音过大等,使得孩子无法安心学习。
有些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缺乏,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怪与批评等造成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施予过高的期望,孩子即使尽了全力也难以达到家长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些家长习惯拿孩子的同学或同伴的情况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学习越发困难。
另外,家长自身的学习、工作态度如果不端正,对孩子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3.学校因素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围绕应试教育而开展教学活动的阶段。
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有利于考试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好考手,却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性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当这些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角色、教学方式的改变时,就会无法适应,产生学习适应不良。另外,学校创造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学风、班风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适应产生影响。
例如,部分学校可能对初一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教育,而对初二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却不够。初二年级正处于青春初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急剧的时期,相对于其他年级,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动荡性更强,困惑、迷茫更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学校因素造成了学习适应性教育的不连贯和针对性不强,最终对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一)调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多加奖励与鼓励,激发外部动机。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尤其是教师、家长的鼓励、微笑等。
其次,帮助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比较差的,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学习更加反感、敌对。
可以采取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方法,要求他们课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某种辅导,促使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积极改变。
再次,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身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可以通过召开学习适应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初中各个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学习情绪等,有意识地使学生进入良好的适应状态。
另外,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如家长可在休息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使之多与外界接触,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不强迫他们做其害怕的事情;
教师应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等。
(三)塑造良好的个性
首先,增强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
应该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其次,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学习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
经常为学生设置一些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障碍,以培养其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及时帮助解决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在各科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因暂时的困难而减弱,从而使学习的进行渐趋稳定。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明仔,13岁,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对同学拳脚相加,特别爱欺负一个叫小军的同学,经常逼小军买东西给他吃,如果小军反抗,则非打即骂。
小军害怕被打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直到有一次小军因为身上没钱,没有帮他买东西吃而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最后被小军的妈妈发现了,在妈妈的逼问下,小军才说出了实情。
小军的妈妈最后找到了班主任老师,要求老师解决问题。明仔因此被送到了辅导室。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摇篮。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成长环境等是初中学生发生欺负行为最初的直接因素。
(1)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①溺爱型
由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使得现在的家庭结构变成一个倒金字塔形,家庭中四个大人伺候一个小孩,有的家庭甚至六个大人伺候一个小孩。孩子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对孩子是千依百顺,有求必应。
而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顺着他的,这时孩子要想达到目的就会去攻击他人,当他在那些能跟他抗衡的孩子身上赚不到便宜的时候,他就会去欺负那些比他弱小的孩子。
而这个时候,家庭对于犯错的孩子若不是加以管教,而是百般呵护千般纵容,像这样本应受到制止的行为,却得到了父母的鼓励、纵容,久而久之,这种因为父母过分溺爱而导致的欺负行为就会愈演愈烈。
②粗暴型
与溺爱型的教育方式相反的是粗暴的教育态度。这样的家庭多数是因为父母的文化层次低所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只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怎样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呢?
很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帮助、鼓励的态度,而是对自己的子女恶言相对,拳脚相加,甚至采取罚跪、禁闭、禁食等方式,令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使他们的心理状态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且父母这些粗暴的行为也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一切。因此,很多孩子就把父母加在自己身上的行为转而施加到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从而产生欺负行为。
③教育方式不一致型
在家庭教育中,溺爱、粗暴固然不好,可是如果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同样也会导致孩子欺负行为的出现。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的时候,有时可能是爸爸严加管教而妈妈却护着孩子,或者是家中的某位长辈是孩子的大靠山,出了什么事都替孩子挡着,总之,家里总有一拨人唱红脸,另一拨人唱黑脸。
这样的话,一开始会导致孩子在心理上无所适从,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他就逐渐懂得了谁会替自己撑腰,因此,即使犯了错他们也不会害怕,而像欺负同学这样的事情,更是小事,会产生“妈妈会帮我顶着”的想法,而采取欺负行为。
(2)成长环境
除了家庭的教育方式外,家庭的成长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既强调家庭的内部环境,也强调家庭的外部环境。
一些孩子出生在城中村里,因为改革开放,这些地方的村民借此机会租地分红,每年即使不用干活都有一大笔收入,足够他们生活,这使得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的村民每天无所事事,借打牌度日。
而从小就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孩子,每天面对的就是家里喧嚣的麻将声和村里龙蛇混杂的人和事。
这些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的话,很容易就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欺负比自己年纪小的同学。所以,欺负行为的产生也和成长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
2.学校因素
如果说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学校就是人成长的第二个社会环境。
我们除了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同样也在学习道德规范、人际交往。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风不好,一个班集体的班风不好,同样会助长学生的欺负行为。
作为一个班集体,如果没能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或主流文化,而让不良的班级次级文化(如犯罪文化)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流的话,那就会使班集体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不良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不恰当的教育观念会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如果教师不是帮助、鼓励他们而是歧视甚至厌恶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欺负行为,而遭殃的往往就是那些胆小怕事、势单力薄的同学。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初中生的群体年龄特征和初中生的个体因素。
(1)初中生的群体年龄特征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自立和独立的要求增强,非常想摆脱成年人的关心,在反抗中求独立,但是他们无论是在心智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对成年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反叛与依赖的矛盾也会使他们出现欺负行为。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这种欺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他们有优越感和独立性,从而变相满足了他们要求独立的需要。
(2)初中生的个体因素
初中生的个体因素,这里的个体因素是指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人的心理特质。而这里主要强调性格这一因素。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过:“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将会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走向。而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多地印刻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的结合。心理学家根据构成性格的各种心理特征,把性格特征分成四个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各种性格特征又可以分为几类。一般来说,那些具有争强好斗、自私自利、冲动、暴躁、狡猾性格特征的人较容易出现欺负行为。
(一)家庭配合疏导策略
欺负行为大多发生在校园里,有研究报告表明,在研究者调查的3332名中小学生里,有47.4%的欺负者并没有因为欺负行为而被父母批评过。
这表明欺负行为并不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有些家长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有霸气,长大了才有出息,纵容了孩子的行为。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方式。
而对于出现了欺负行为的孩子,家长不能单纯地责骂或打罚,这样的话,反而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事情愈演愈烈。家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共情,所谓的共情也就是能够体验自己和别人情感的能力。
初中生心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体察别人的心情,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别人的情感,就像欺负者只知道自己的痛快而不能体会被欺负者的痛苦一样。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这样做会使别人很痛苦,从而让其产生共情感而逐渐地改掉这种行为。
(二)班级辅导疏导策略
对于欺负行为比较严重的班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欺负行为以及纠正这种错误行为。
系列课程举例:第一次课程:进行社会规范教育,让学生明白欺负行为的严重性。
很多学生有欺负行为是因为在思想上并不认为欺负同学有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候甚至教师也不会理会。因此,第一次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欺负行为的严重性,这种行为如不加制止,发展下去就会演变为攻击性行为甚至犯罪。
第二次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法让欺负者体会被欺负者的心情。
这里是让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互换角色从而让欺负者产生共情。在这里要注意场面的控制,还有学生的投入程度,在开始角色扮演之前要有一些热身活动,等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才能进行角色扮演,也就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三次课程:设计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信任。这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信任,进而纠正自己的欺负行为。
(三)行为干预疏导策略
从个体水平的辅导来说,对于这些经常出现欺负行为的初中生可对其行为进行干预,进而逐渐疏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主要是找出其欺负行为产生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
很多欺负者心里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很了不起,并为自己有能力欺负别人而洋洋得意,在欺负同学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快感。
在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订契约的咨询方法,用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他的行为,并在辅导过程中逐渐地加入一些其感兴趣的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其目的是引导其旺盛的精力转移到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上,并取得其家庭的配合,共同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疏导纠正。
辅导疏导策略对于欺负行为比较严重的班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欺负行为以及纠正这种错误行为。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一件事情,便是父母每周给的零花钱了。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可以让我用上好一阵,有些时候还能攒不少。拥有零花钱,感觉就像是拥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一样。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会涉及到的问题,父母最纠结的可能是给小孩零花钱的年龄是多少?有些父母早早就开始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有些父母觉得小孩放学自己车接车送的,想买的东西父母都给买,没有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因此很晚才给零花钱,甚至有的小孩高中了才开始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
零花钱肯定是得给,那么父母应该什么时候给孩子零花钱最合适,而且还不算晚呢?
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大部分正处于幼儿园或者还在家的阶段,如果父母没有主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的话,那么此时的小孩金钱意识还较为薄弱。他们可能还不能理解什么是金钱,金钱可以用来干什么,也不能明白金钱的价值。因此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是特别需要零花钱。
到了六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已经上小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见识和认知能力也在增长。他们对于金钱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如何用钱去买东西,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开始适当给小孩一些零花钱供他们自己支配。钱的数量不宜过多,5-10元就好,之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需求的变化,再适当增加零花钱的数量。有些孩子可能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帮助孩子们早早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看到这,可能有些家长可能会不以为然,不就是给个零花钱,如果我不按时间来给会怎么样?那么我可要负责任地告诉你们,零花钱给得太晚,也是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影响的。
1.可能会伤及孩子自尊,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开始上小学了,孩子们也要结交更多朋友,开始处理自己的社交关系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朋友之间聊天难免会提到零花钱从而相互攀比。
如果别的孩子都有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是偶尔请朋友吃点小零食,而你的孩子却没有,那你小孩可能会自尊心收到挫折而感到自卑,甚至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也影响了孩子与朋友之间的交往。
2.孩子可能会出现偷窃行为
心理学中有名的禁果效应:越是被禁止无法得到的东西,人们越是想要得到,甚至不惜一切手段。
当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时,孩子就无法用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中的欲望便无法满足。当心中对金钱的渴望越积越多时,孩子就很可能为了钱做出偷窃的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3.孩子长大后可能出现乱花钱的行为
6岁是孩子金钱观的构建期。从小得到零花钱较晚的小孩,对金钱的认知可能会比其他小孩更加薄弱,对金钱的使用也可能没有概念。
再加上从小对于零花钱使用的缺失,长大后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花更多的钱来弥补小时候的遗憾的心理,从而养成乱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这不利于孩子今后的自身发展。
如此看来,家长们还觉得给零花钱的时间早晚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吗?对于孩子们来说,零花钱是他们第一份自己管理的资金,家长们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适当的零花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维明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爸爸妈妈是做服装生意的,每天起早贪黑地赚钱,没有时间管维明,因此,他从小在家里觉得很孤独,没人陪他玩。
爸妈只会关心他缺不缺钱,成绩好不好,没钱了,爸妈会给他足够用的,成绩不好则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打,结果维明的成绩每况愈下,后来爸妈也放弃了,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只管他够不够钱花。
维明很勉强地升上了初一,一下子加了那么多课,维明更是懵了,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学得更吃力了。虽然骨子里他很想学好,但是爸妈不管,老师也经常斥责他,使他越来越没有信心。
为了躲避老师锐利的目光,他开始逃学,每次逃课、逃学他都是躲在校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一个人看小说,只有那时候,维明才觉得内心安静一些。维明的逃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发现了,当老师把他从角落里找到的时候,维明睡着了。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维明坦率地说明了他逃学的原因:他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而且老师总爱提问他,答不出来他就会挨批,他觉得很难受,所以他宁愿不去上课,一个人待着。
维明的逃学行为是很典型的因为厌学而出现的逃学现象。大部分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都是因为厌学,因此,要纠正维明的逃学行为,要从其厌学态度入手。重要的事情。
(1)因为学习成绩差,借逃学以躲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
不少学生逃学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会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纪律,这样很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苦差事,还不如到社会上闲逛来得自在。
(2)被同学欺负,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借逃学来逃避
有不少胆小怕事的学生被别人欺负,或者被勒索,因为没有钱满足那些欺负他、勒索他的人,怕挨打,就不敢上学。这种情况在初中生当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
这些学生因为年少不经事,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害怕这些恶势力的打击报复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用逃学这种消极的办法来躲避那些恶势力的追踪。
(3)迫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孩子每天除了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很多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于是孩子还要做很多课外作业。
更有甚者,周六周日,孩子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周六上午要补习,下午要去上钢琴课;周日上午要上奥数班,下午还要学画画。孩子实在不堪重荷,最后就只好用逃学来解决问题。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电子游戏而逃学
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如今信息社会,初中生几乎都有手机,家中的电脑更是比家长玩得还熟,学生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除此以外,电影、电视、电台都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而初中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其中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就是电子游戏,不少初中生逃学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电子游戏,不断地过关,然后取胜。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上课反而变成了一个业余的任务
(一)预防性策略
1.班级管理策略
(1)向学生说明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的变动性,直接阐明问题。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向他们展示意志变化特征曲线,并通过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写下“逃学档案”,以便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
在向学生阐明问题以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逃学档案,让学生自己记录曾经逃学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逃学动机。上面可以详细记录学生逃学的时间、去向、原因、后果以及曾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于只有逃学动机的,就可以记录他们逃学的原因。
老师把握了这个“逃学档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动变化,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
不过这个“逃学档案”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上同学逃学的情况并不严重,这个档案可以省去;或者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或多次出现逃学的同学进行个别建档。
(3)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大部分学生逃学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有的是因为基础差而逐渐放弃,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因此,关键是要帮助这些逃学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差生进行辅导,或者可以建议他们的家长为他们聘请辅导老师。如果学生实在特别差的,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学有所专,也就是培养他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从而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例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就可以引导他往计算机硬件、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来促进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变化最快,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通过一些诸如周记、日记或者班级日志等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干部或者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动向。
2.家庭辅导策略
(1)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实践证明,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是最容易对孩子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
在放任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知道过分施压和放任自流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向,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家长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动情况,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3)出现问题要解决,不能任其发展
一旦发现孩子有逃学问题,就要马上了解其逃学的原因、动机等,协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且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否则,一旦孩子逃学成习或者在逃学时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那控制和辅导的难度就会更大,并且辅导的效果也很难预料。
(4)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做好孩子的善后工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时,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家庭纠纷等,要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避开矛盾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关心,而不能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顾,置孩子的情绪而不理,只顾自己、不负责任。
(二)即时处理策略
(1)了解情况,了解逃学背后的动因
在学生出现逃学行为后,首先要了解他逃学的原因,并且要了解他什么时候逃学,逃学这段时间又去了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等具体情况,以期能对症下药。
(2)与家长联系,两方面配合
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果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逃学的话,更要与家长探讨,让家长改善家庭环境或者改变教育方式和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逃学行为。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
让学生了解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和不良后果,检讨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逃学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灌输正确的观念,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逃学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观念。
(4)辅导其阅读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利用阅读法,引导其阅读相关励志或其感兴趣的书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我曾经是一个普通人,直到那天我被一只狗抓伤了。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就像地狱一般。每次看到猫狗,我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仿佛它们随时会攻击我。这种恐惧感让我开始强迫检查自己的身体,寻找任何可能的伤口或感染迹象。即使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我也无法安心,总是担心自己被感染了某种致命的疾病。
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每天出门都是一种折磨,我必须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担心有动物会闯入。这种强迫症状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我的工作效率大幅下降。最终,我被迫辞职,整天宅在家里,门窗紧闭反锁,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状态,包括自我暗示、深呼吸和冥想,但都无济于事。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与一位专业的医生交流,我了解到自己可能患有焦虑和强迫症,并且需要接受系统治疗。
医生开具了艾司西酞普兰的处方,并建议我每天早饭后服用5毫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开始缓解。我不再对猫狗产生恐惧感,强迫症状也逐渐消失。现在,我可以重新开始工作和社交生活,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医生帮助我走出困境。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被强迫症所困扰。起初,我只是偶尔会有奇怪的想法,例如想触电或按下火警按钮。这些想法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我总是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想法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甚至开始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摆脱这些想法,包括自我暗示、深呼吸、甚至是转移注意力,但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心理医生。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医生告诉我,治疗强迫症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CBT)。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的症状有所改善。虽然我仍然会有强迫的想法,但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和强烈。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绪和应对压力。现在,我已经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了,强迫症不再是我的负担。
我叫小雨,今年25岁,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最近我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下腹剧痛、头痛、全身发冷,甚至想哭。这些症状让我非常困扰和恐慌,尤其是当我发现自己忘记吃药时,症状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我在淄博市的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按时服用碳酸锂缓释片和专注达引起的。医生建议我去急诊室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且在必要时开一些止疼药来缓解我的症状。虽然我没有发烧或腹泻,但医生还是建议我去医院检查,以防万一。
在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或许我需要更好地管理我的时间,减少熬夜的次数,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不能因为工作而忽视了身体的信号。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我总是精神兴奋,唱歌,性欲强烈,心里不踏实,需要医生的帮助。作为一名30岁的男性,我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处于一种奇怪的状态。白天我会突然间感到无比兴奋,想要大声唱歌,甚至在骑电车的路上也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晚上回到家中,我会被强烈的性欲所驱使,老是想着与性相关的问题。这种状态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总是心神不定,无法安心工作或休息。
我曾经在保定六院住过院,医生说我是精分与强迫混合型的。后来我又在北京大学六院网上与大夫联系,结果也被诊断为强迫症。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治疗,但我控制不住症状的表现。老想射精,精神亢奋高亢,时常自言自语自笑。最近我把氨磺必利片的剂量有时减少有时增加,但效果不佳。同时,我还在服用右佐匹克隆来帮助入睡,但白天总是嗜睡,精神不振。
我开始寻求在线问诊的帮助,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我的症状可能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有关。医生建议我尝试文拉法辛这种双通道药物,并且提醒我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同时,医生也建议我进行一些仪器方面的检查,包括脑功能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病情。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计划。虽然我还在适应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我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性欲也变得更加稳定。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生活中总是被各种想法和行为所困扰。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种叫做BN脑神经介入平衡疗法的治疗方法,据说可以有效缓解强迫症状。我迫切想要知道,在武汉有没有医院可以进行这种治疗。
于是,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功能,向一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咨询了这个问题。医生告诉我,BN脑神经介入平衡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目前在国内还不是很普及。但是,他也表示,武汉市的某些大型综合医院可能会提供这种治疗服务,建议我去实地咨询一下。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也向他请教了关于强迫症的其他问题。比如,我最近发现自己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反应,医生建议我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这些症状。同时,他也提醒我,强迫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恒心。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强迫症的知识,也找到了可能的治疗方向。虽然BN脑神经介入平衡疗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调查和咨询,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是一名年轻的白领,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最近,我发现自己总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反复洗手,甚至在睡觉前也要数数才能安心入睡。这些行为让我感到非常困扰和焦虑,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我找到了精神心理科主治医生进行在线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问题,并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根据我的描述,医生初步诊断我可能患有强迫症,并建议我服用氟伏沙明来缓解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药物治疗,并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同时,医生也建议我采取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等。这些方法都对我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都回到了正轨。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专业的医生团队,他们的帮助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说家,我的笔下流淌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生活开始被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支配——强迫症和轻微的焦虑抑郁症。每天,我都被迫重复同样的动作,检查同样的事物,直到我感到筋疲力尽。我的写作也受到了影响,我的思维变得混乱,无法集中精力。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控制我的症状,但都没有什么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决定尝试一下,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帮助。
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视频通话,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和困扰。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并根据我的情况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他建议我服用利培酮来控制我的幻听和幻想。同时,他也推荐我继续服用舍曲林来缓解我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起初,我对药物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受到明显的改善。我的幻听和幻想逐渐减少,我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我甚至开始重新写作,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逐渐恢复。
我深深地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它让我找到了治疗的希望和方向。现在,我可以安心地在家静养,继续我的写作事业。虽然我知道我的病情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但我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