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初中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冲突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人际冲突的原因

 

人际冲突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一方需求的满足受到另一方的阻碍,如孩子独立的需要受到家长保护行为的阻碍,学生追求自由的需求受到教师的管制,学生自尊的需要受到同伴的取笑等;

 

二是价值观不同,如亲子双方对某件事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的争执,师生对学生早恋现象的定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等。

 

(二)人际冲突的表现

 

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初中生人际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人际关系中:

 

1.同伴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已不再盲目服从父母、老师等权威人士,开始有自己的认识、评价和选择,此时,同伴关系对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又因为学生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因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可能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打架、说他人坏话、冷漠、孤立他人等。

 

2.亲子之间的冲突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有更多自主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对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常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势必与家长发生矛盾和冲突。

 

3.师生之间的冲突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表现形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为公开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抗或攻击等。

 

例如,师生之间发生激烈的争论、争吵,以致采用暴力攻击对方躯体等。另一类为隐性的对立与冲突,表现为师生双方对待分歧和矛盾的态度,采用间接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对抗,表面上没有公开的行为冲突。

 

例如,教师故意疏远、冷落与之冲突的学生,或借机惩罚学生等。一般来说,师生间隐性的对立与冲突往往是公开的对立与冲突的根源和前兆,而公开的对立与冲突也可能是隐性对立与冲突的最后表现或不断加剧的结果。

 

二、人际冲突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立与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双方持续处于比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性的对立与冲突时,就会严重破坏彼此的关系,伤害相互的感情,干扰正常的生活,并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对冲突的化解主要从心态、能力和方式三方面入手。

 

对冲突保持正确的心态

 

一般人在冲突情境中,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包括“必须赢得冲突,任何的妥协均表示自己输了,且永远比对方矮一截。”“任何冲突中,一定有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而且对的一方必须得到他所要的。”

 

从以上几种分析来看,人们对待冲突总会抱有一种输赢的心态,在解决冲突时也追求一种赢的结果。

 

其实,冲突并不是竞赛场上的争斗,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与同学、父母、老师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利益冲突,更多时候是一种沟通方式的冲突。

 

因而我们对冲突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认识到:

 

(1)冲突是一种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在于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2)人际沟通是双向的,沟通的好坏,双方都有责任。

 

(3)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本身并无“对”与“错”之分。

 

 

 

(4)去除非赢不可的心态。

 

(5)了解冲突处理的目标并不在于说服别人同意你的看法,也不是让你去操纵别人,而是企图找出一个可变通的解决方案,让两个人都能高高兴兴地接受,创造双赢的结局,共享成功的喜悦。

 

因此,当我们处在冲突中,我们首先需要对照以上几点,检查我们此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产生偏差就要及时调整过来,这也有利于我们平复因冲突而产生的消极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冲突,化解冲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理治疗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心理治疗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敏感的表现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二、人际敏感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三、人际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听说过南风效应?这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主要告诉我们在教育方面,有的时候略带“人情味”的赞扬和鼓励会比“恐吓”、“打骂”等“北风式”教育起到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相比于大声责骂你的孩子,适当地给予你的孩子积极的赞扬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成长。

     

     

    但事实是,现在的大部分父母因为养育孩子的艰辛加上工作方面的压力等原因,常常会在面对孩子时失去耐心、脾气暴躁,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父母吼完之后自己便轻松了,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后果。大量事实证明,经常被吼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终身。

     

    1.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在《妈妈是超人》第三季里,霍思燕因为要照顾多个小孩过于忙碌,对儿子嗯哼的语气不免有些急躁催促,在小孩看来甚至有点凶。这就引起了嗯哼的不开心,他觉得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照顾别的小孩不照顾自己,还要“训”自己。


    孩子正是单纯活泼的年纪,做事的节奏和能力都和大人有着很大的差距。父母对孩子不耐烦的大吼,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甚至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有些孩子可能还会采取过激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不健康的影响。

     

    2. 孩子自尊心受损,变得自卑、胆小,能力弱

     

    大部分孩子在看到父母忙于家务或是工作时,会出于帮助父母的心理上前帮忙,但由于小孩能力有限,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时候父母不忙还好,越忙的父母便越有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大吼,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但在小孩看来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大吼颤抖害怕,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做事能力,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和胆小,他们会害怕社交,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畏惧做事,否定自己。

     

    3. 孩子脾气暴躁,情绪管理能力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通俗点说就是:当你有意无意暗示某个人或某些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时,那么他们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当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脾气暴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暗示”他们成为同样脾气暴躁的人。他们可能会在承受父母的吼叫之后,转而对自己的小宠物或是朋友又打又骂,渐渐失去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

     

    4. 孩子长大后容易叛逆,可能会造成性格走极端

     

    孩子年纪小时,对于父母的大喊大叫无法反抗。但当它们长大时,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反抗意图爆发,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叛逆,做事不愿听父母的建议,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可能会形成极端性格,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


    由此可见,在父母看来自己只是一时发泄情绪的举动,却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这说明父母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父母的行为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管理情绪的能力,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反之情绪反复无常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自卑胆小,能力低下。

     

    因此,父母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在冲动发火之前要仔细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冷静思考后再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体谅孩子的不容易,用爱和温暖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咨询个案

     

    小莉,14岁,初二学生,独生女。她倾诉了自己两个月前发生的交通意外,虽然经过紧急救助保住了性命,但手上留下了明显的疤痕,而且股关节的伤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走路有点瘸,她觉得周围人的眼光跟以前不同了。

     

    而且每当看到自己手上的疤痕或者面对他人异样的眼神时,她就会回想起那则交通意外,心里非常痛苦,学习成绩大不如前,精神也比较疲惫,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开始怀疑,信心不足。

     

    而家中也因为她的意外笼罩了一片阴影,感觉非常压抑。针对小莉的情况,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把其对交通意外所致的精神压抑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二、意外冲突和创伤的表现

     

    意外冲突和创伤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常常使当事人措手不及、无法应变,产生强烈的害怕与无助感。

     

     

    这也是初中学生,特别是男生的重要问题。他们体力充沛,反应灵敏,但好冒险、易冲动,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易发生意外,包括运动创伤、车祸、溺水,以及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有以下心理特点和表现:

     

    1.受伤初期的表现

     

    由于发生意外,他们往往都毫无思想准备,精神必然紧张、恐惧。而面对创伤、出血,年轻的初中学生忍受着疼痛、恐惧,又非常担心自己会致残或危及生命,担心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生理形象。

     

    一旦进入医院,他们容易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迫切要求给予迅速诊治,解除创伤所致的剧烈疼痛,并要求防止残废和保证其生命安全。

     

    学生受伤后,往往容易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做噩梦,会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在身体受伤的时候,他们大多呻吟不止。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家长亦有沉重压力,全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毫无主意,担心发生不良后果。

     

    这样更造成了受伤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进入急救室后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和很不熟悉的环境,虽目视医护人员紧张工作,但生怕医生对自己的伤情不了解。

     

    同时,他们怕做手术、怕疼痛、怕与医生不熟识而不被重视,另外,还担心伤后的学习、生活发生改变,因而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状态。此外,他们对难以忍受的疼痛迫切希望及时得到解除,亦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因素。而原本就心绪不宁、不善应付压力的人,更容易因为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刺激出现过度焦虑。

     

    2.受伤中、后期的表现

     

    (1)重复的回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常常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当有些事物勾起意外事件的回忆时(特别是声音、味道),会感到害怕、焦虑,或者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回忆而难以抑止,甚至在休息时做噩梦。他们还可能为了建构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在心中绕着意外事件重新编组。

     

    (2)情感的冲击

     

    意外的发生,有可能使学生的感情变得麻木、冷漠,对生活缺乏兴趣,常常容易孤立自己,不想与人亲密来往,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则容易过度保护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全,变得过分敏感、胆小、易受惊、不安、失眠、记忆欠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容易对学生造成人生观或世界观的冲击。如让学生产生人生无常的危机感,甚至引发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在极端的情况下,更容易让学生丧失斗志,一蹶不振,陷入焦虑与抑郁之中。

     

    (3)行为的改变

     

    面对意外冲突和创伤,学生的脾气会变坏,容易突然发脾气或极度不安,而有些学生更会伤心沮丧,时常哭泣。

     

    发生意外冲突或创伤的学生,如果不能面对现实,会选择逃避,养成吸烟、喝酒、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来麻醉自己,更容易形成心身疾病,导致躯体上的恶性循环。

     

     

     

    意外冲突和创伤作为一种急性心理应激,它持续的时间少则数周,多则半年、一年。如果一年后仍持续,则已经是应激后适应问题,属于适应障碍。

     

    三、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及时的心理干预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事件后,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应激防护和康复,并且要长期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恶性的创伤事件如他杀、自杀等重伤者。

     

    心理干预的对象不仅是这些受伤的学生,还包括目击了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意外伤害、恶性事件刺激可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以及在创伤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整、支持和疏导的学生。

     

    在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地倾听,对学生的诉说不要予以评论。通过这样跟受伤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他们才不至于拒绝接受心理干预。

     

    事实上,当他们倾诉后,心情已经平静许多了,可以说,他们的倾诉过程就是心理干预过程。

     

    因此,除了鼓励受伤学生适当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尽情地哭泣外,我们必须鼓励并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是进行早期干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早期的干预中,尽量避免让他们接触到与意外有关的人或事物,而在中、后期的康复过程中,则积极地支持和陪伴他们克服对回忆或看到受伤等类似场景时引起的不安感觉。

     

    (二)家庭干预策略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的家长、亲人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

     

    如果父母的心态调整不好,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而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痛哭、锤地、激烈的言语)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父母对事件的反应在孩子面前要有所控制,要尽量坦然面对,而不是简单地发泄。

     

     

     

    另外,在后期的护理中,尽量维持家庭常规,如定时用餐、维持饮食正常、睡眠充足或其他家庭习惯,如此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生活秩序感。

     

    (三)同伴支持策略

     

    要从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中恢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悲伤。

     

    让学生知道诉说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身边的朋友、亲戚、邻居、同学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也可以通过图画或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与有相同经验的人倾诉,特别是到有类似经验的创伤人群所组织起来的团体倾诉,由于成员彼此感同身受,可以塑造信任、温暖的感觉,让受伤学生尽情表达情绪,逐渐跨越意外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四)认知重建与放松策略

     

    帮助学生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他们矫正自我挫败的消极思维。

     

    指导受伤学生用正面和理性的思想去替代歪曲的负面思想,如在指导因交通意外受伤的学生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对过马路的恐惧,可引导他提醒自己: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可以安全地使用道路。指导或与学生一起学习放松。

     

    透过缓慢的深呼吸或者在脑海中构想一些令人放松的意象,借以缓和不安的情绪和精神过敏的反应。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中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倦怠的表现

     

    (1)注意力难以集中

     

    时常感到倦怠疲乏、精神恍惚。当对待学习的厌倦态度传染到生活中,会对许多事情或活动提不起精神,总感到身体疲惫、四肢无力。

     

    (2)情绪低落,不稳定

     

    容易感到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怒、哭泣,甚至情绪失控。

     

    (3)嗜睡或失眠、食欲下降

     

    严重的还伴有代谢紊乱、心律失常等生理反应,甚至需要药物辅助。

     

    (4)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到深夜一两点,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但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接着问:‘认为学习不苦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没有人举手,只有一个同学开玩笑般犹犹豫豫地举了一下手。

     

     

    我接着换了一种方式问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更刻苦、更努力一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大家的反应正如我预料中的一样,但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我接着问:‘觉得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轻松一些的请举手。“

     

    这时没有一人举手,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是一群重点中学的学生,是整个地区学习成绩最为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已经非常刻苦。但他们却一直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刻苦,如果更努力一些的话就好了……”

     

    二、学习倦怠的心理疏导策略

     

    学习倦怠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形式,与前两节所提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有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孤立地针对该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必须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疏导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倦怠感,实际上就是当我们被迫不断重复进行某种我们并不想从事的活动时产生的心身应激反应。

     

    当个体打心底里不想从事这种活动,但又无可奈何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和躯体不良反应来婉转地宣泄这种不满情绪。

     

    所以,对倦怠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入手:

     

    ①让活动成为“想从事”的活动,不再是“被迫”进行的活动;

     

    ②让活动不再成为“重复”进行的活动;

     

    ③把心身应激反应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一)激发学习内部动机

     

    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当我们对一项活动充满兴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厌倦或乏味,甚至会沉迷进去无法自拔。例如,有些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可以废寝忘食,乃至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面前,家长无论怎样劝说、责打、惩罚都无法改变;

     

    有些青少年喜欢篮球运动,一天不打球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消除学习倦怠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去学习。

     

    在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注意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是有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改变过去“学习是痛苦的”的错误认知(结合本章第一节学习动机不足的疏导策略)。

     

    (二)明确学习的意义

     

    没有明确的学习意义,就如同没有设计图的搬砖工作,尤其容易产生倦怠感。

     

     

     

    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走,知道要将自己打造成什么样,即便一路走来颠簸失意,也不会因一时失落,觉得疲惫不堪而抱怨连连再次,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从“避免失败”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可以写“功劳簿”,要求孩子每天睡觉前总结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

     

    还可以绘制“成功阶梯”,把大目标分解为许多个阶段性小目标,将月目标分解成四个星期目标,以及把星期目标分解成七个日目标,记录每天完成的结果,在目标达成令你重拾信心后,再朝另一个小目标前进。重要的是,达到目标后,一定要奖励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人际孤独的咨询案例

     

    小雯,女,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生性胆小、多疑、内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与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话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小雯的父母都是个体户,平时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这样,小雯不再对父母说实话。

     

    一、人际孤独产生的原因

     

    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孤独感

     

    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特征。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少年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

     

    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这种找不到“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着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个体心理上有缺陷也是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他们自我评价太低,极度自卑,不敢与他人交往。有些个体则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出口伤人或过度要求在同学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群体地位,造成人际关系恶劣,被群体孤立。

     

    另外,重症孤独症患者往往从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明显的症状,孤独症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往往比一般儿童要高,有其器质性因素。

     

    2.家庭因素

     

    有些患者的父母都是聪明人,同时又具有强迫性的个性特征,总是用某一种模式对待孩子、要求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要求,以致孩子缺乏温暖,越来越孤僻、冷漠;

     

    有些则是父母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情,压制了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感到自己没用,极度自卑、自闭,不愿意、不敢和别人交往,尤其是如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重大的挫折,他们会更加自闭;

     

    有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极少关注,孩子从小缺乏关怀,容易造成孩子孤独。家庭不和或家庭破碎。父母关系不和睦,家里经常硝烟不断,容易造成子女强烈的孤独感,产生自卑、逃避、退缩行为,不愿和他人交往。

     

    3.学校因素

     

    学校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应该具备的心理知识知之甚少。

     

    有些教师重智育而不重人文关怀,对学生一味地加强智力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获得高分,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有些班级风气不良,个别学生受到同学的孤立、漠视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在人际方面的退缩。

     

    二、人际孤独的心理疏导策略

     

    ( 一)开展亲子心理辅导

     

    组织亲子共享体验活动,和亲子一起参加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如共同读书、一起参加团体游戏,从而转变家长原本不好的教养方式,协调亲子关系。

     

    没有这样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等惯用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亲子间的了解。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班集体中开展团体心理游戏,如龙头龙尾,培养班级团队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营造轻松活泼、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使人际孤独个体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逐渐融入集体,也可在活动中观察人际孤独个体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给予帮助。

     

    平时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

     

     

     

    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运用社会性强化(称赞和认真倾听)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与行为。

     

    也可以在社交困难的学生中,开展小团体心理辅导,如采用PIEAS的“绕圈子”心理治疗技术,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都有显著的疗效。 

     

    (三)个体心理辅导

     

    1.行为主义肯定性训练法

     

    教导当事人一项能与他人有效互动的方法,使其能正确有效且肯定地表达自己。

     

    先教导当事人哪些是他人所期望的,例如,眼睛接触、大声说话等,每教导完一组行为后,立即评估当事人行为表现的改变,以积极评价为主;

     

    以真人或录像示范,然后让当事人模拟实际情况,当事人反应适当时,随即加以赞扬,然后让当事人把新学得的交往模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加以记录。

     

    2.意象对话治疗

     

    引导学生放松,进入想象,引导当事人描述意象,治疗师以高超的技巧来诱导当事人产生建设性的新意象。当事人越能调动自己的资源来产生新意象,疗效也就越明显和稳固,反之亦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转学适应不良的咨询个案

     

    媛媛,女,12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表情非常忧郁,说话时,头低着,不敢朝人看,两手不停地卷动手中的报纸。看得出,她有些焦虑。

     

    在笔者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叙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她从外区的一所中学转入目前的中学就读。

     

    该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是一所重点中学,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学生中的能人很多,还反复叮嘱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媛媛在原来的学校学习成绩每门都在90分以上,但父母说,那儿的90分抵不过这个学校的80分。

     

    刚到新学校,媛媛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老师对上课、作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媛媛只能努力地、慢慢地适应。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老师和伙伴,所以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有时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多,而且学习成绩下降,只能考到六七十分。

     

     

    下课后她也不敢和老师、同学交往。她很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转学适应不良指的是学生由于转学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各种适应问题。这部分学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刚刚开始在新环境里学习,这些学生对周围环境还是陌生的,往往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易形成对旧环境的回忆、旧朋友的怀念与现实环境的巨大反差。

     

    (2)人际交往敏感

     

    转学的学生加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陌生的团体,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容易在某一小事上归因不当,产生误解。

     

    (3)暂时性学习焦虑

     

    由于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往的学习经历对现实的教育方式、教学要求的不适应导致了学生暂时性学习焦虑。表现为逃避学习,不乐于接受批评等,在情绪上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茫然。

     

    (4)自我意识模糊

     

    自身期望和家庭期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模糊。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由于刚刚转学,对自我形象的构建仍比较模糊,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5)抑郁

     

    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正在逐步消失,自我评价较低,学习、生活无愉快感。

     

    (6)恐惧倾向

     

    有些学生因为对环境不适应,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产生恐惧感。严重的甚至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行为反常。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原因

     

    1.社会、心理因素

     

    转学适应不良的发生通常可追溯到转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大约是3个月内,与可辨认的一个或多个生活事情有关,适应不良的严重程度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应激有关。

     

    对同一事件,个体对它的感受性不同,主观体验不同,适应不良的表现程度就不同。

     

    如举手发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有些学生转校以后,可能由于课堂上偶然的一次失败,引发其错误信念,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

     

    同学是喜欢嘲笑自己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引导下,每当上课时,他们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引起老师与同学什么样的反应。

     

    2.个体性格、成长经历

     

    由于刚刚转学,学生的突然适应不良肯定与之前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有关。

     

    个体性格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如某学生在原学校时的成绩一般,但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以后,各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很快赢得了老师的器重,并担任了班干部。

     

     

     

    但是,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她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上敏感、内向的个性,不敢大胆管理,很多老师分配的任务,同学没完成,她只好自己苦干,从而感觉很无助;

     

    另外,从未离开父母住过校的她,在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但是又不敢明说,怕被别人笑话,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她产生了逃避的念头。

     

    3.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

     

    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被认为是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的应付方式往往比较恒定,不会因具体触发事件的改变而改变,而有损个体社会适应功能的不良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行为则会重复发生,使学生不能自拔。

     

    如果面对自己适应不良的情况而不自知或认知后进一步出现沮丧、焦虑与绝望,均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使得适应不良进一步加剧。另外,转学后出现适应不良,与学生不善于运用已有社会支持网络如旧同学、朋友、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有密切关系。

     

    4.家庭因素影响

     

    初中生心理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转学学生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防御性的适应不良心理;

     

    一些父母苛刻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粗暴、霸道、冲动的人际适应不良特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

     

    例如,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送入重点学校,转学后则反复叮嘱孩子进新学校以后要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家长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热衷于花钱把孩子送到省城或教育相对发达的异地就读,往往忽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对双亲的体贴、呵护的渴求。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需求,易导致孩子适应不良。

     

    如某学生转学后,父母把他托付给一位远房叔叔照顾,而在转学过来的头三个月里,父母没有给过他一句问候和关怀。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人生地不熟的他面对困惑却没有其他途径解决,而与亲戚的沟通也不是很好,这会让他倍感冷漠。

     

    5.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评价指标、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的状况对转学学生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老师不注意转学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对此忽视,或者重视过度。

     

    如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当众宣布转学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有压力。考试、学业的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刚刚到了新环境的、对学校教育评价方式仍稍感陌生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各种适应不良。

     

    有些异地求学的学生因语言不通,使之与其他同学有距离感,觉得同学虽然友好,但也是陌生的,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因此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措。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策略

     

    根据这些转学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我们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教育等相应心理辅导策略。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

     

    因转学学生在年龄、学业上的心理困扰及需解决的问题一般较为相似,属同质团体,彼此比较容易沟通、理解,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内容丰富的心理辅导与交流。可以让高一个年级的适应良好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等。

     

    (二)支持性策略

     

    学校、家庭对转学适应不良学生可多予以鼓励,耐心地询问其担心与焦虑,向他作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学校、家长对刚刚转学的学生期望不宜过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胆小、细心、忧郁的学生以及经受失败或者挫折的能力较弱的学生,期望过高可能使学生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适应不良。

     

    另外,学校针对这些学生在转学初期的适应不良,由教师把他们集中起来,采用讲座、看录像等形式,让他们多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校对他们的希望。

     

    任课教师更要加强对这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支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家庭的关心与帮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人类温暖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人都有多种需要,例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自立,但孩子的自立却是与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分不开的。

     

    对于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讲,父母的关爱和启迪就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则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三)自我教育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在获得支持的同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班级、社团等集体工作,使得其更快地融入到新集体中去,并获得成就感。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宽度和广度,获得正性情感体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中生学习倦怠的表现

     

    (一)学习倦怠的表现

     

    (1)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常感到倦怠疲乏、精神恍惚。当对待学习的厌倦态度传染到生活中,会对许多事情或活动提不起精神,总感到身体疲惫、四肢无力。

     

    (2)情绪低落,不稳定,容易感到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怒、哭泣,甚至情绪失控。

     

    (3)嗜睡或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还伴有代谢紊乱、心律失常等生理反应,甚至需要药物辅助。

     

    (4)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二、学习倦怠的心理疏导策略

     

    学习倦怠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形式,与前两节所提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有密切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针对该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必须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疏导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

     

     

    倦怠感,实际上就是当我们被迫不断重复进行某种我们并不想从事的活动时产生的心身应激反应。当个体打心底里不想从事这种活动,但又无可奈何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和躯体不良反应来婉转地宣泄这种不满情绪。

     

    所以,对倦怠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入手:

     

    ①让活动成为“想从事”的活动,不再是“被迫”进行的活动;

     

    ②让活动不再成为“重复”进行的活动;

     

    ③把心身应激反应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

     

    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当我们对一项活动充满兴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厌倦或乏味,甚至会沉迷进去无法自拔。

     

    例如,有些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可以废寝忘食,乃至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面前,家长无论怎样劝说、责打、惩罚都无法改变;有些青少年喜欢篮球运动,一天不打球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消除学习倦怠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去学习。

     

    在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注意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是有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改变过去“学习是痛苦的”的错误认知。

     

     

    其次,明确学习的意义。没有明确的学习意义,就如同没有设计图的搬砖工作,尤其容易产生倦怠感。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走,知道要将自己打造成什么样,即便一路走来颠簸失意,也不会因一时失落,觉得疲惫不堪而抱怨连连再次,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从“避免失败”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可以写“功劳簿”,要求孩子每天睡觉前总结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还可以绘制“成功阶梯”,把大目标分解为许多个阶段性小目标,将月目标分解成四个星期目标,以及把星期目标分解成七个日目标,记录每天完成的结果,在目标达成令你重拾信心后,再朝另一个小目标前进。重要的是,达到目标后,一定要奖励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是一名小说家,经常为了灵感而熬夜。最近,我发现自己体重增加了不少,尤其是腹部。朋友们都说我是典型的“过劳肥”。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于是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联系到了南通市的一位医生。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在线咨询。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然后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脾虚湿阻型肥胖引起的。这种情况在现代人中非常常见,特别是那些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医生建议我尝试一种中药减肥药,并详细解释了如何正确服用。同时,他也强调了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的重要性。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我对医生的建议充满信心。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这对像我这样忙碌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中医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脾虚湿阻型肥胖的常见症状包括体重增加、腹部肥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劳等。易感人群主要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推荐科室 中医科 调理要点 1. 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 2. 运动调理: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新陈代谢;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中药减肥药来辅助治疗; 4. 生活习惯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期熬夜; 5. 心理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 我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自从父母离婚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是爱哭和失眠,想自杀但不敢做,记性也越来越不好了。头和胃总是疼,紧张时心跳就非常非常快。总是毫无预兆的晕倒却没有意识,这种感觉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无法逃脱。

    我试图向爷爷奶奶寻求帮助,但他们总是说我只是想太多,需要好好休息。可我知道这不是休息就能解决的问题。我需要专业的帮助。

    在网上搜索后,我找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最终,医生告诉我我可能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和调理。

    我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服用药物和进行心理咨询。慢慢地,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情绪稳定了,睡眠也变得更好。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我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寻求专业的帮助。线上问诊是一个非常方便和有效的方式,可以让你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记住,你并不孤单,有人愿意和你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抑郁症和焦虑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自杀倾向、记忆力下降、头痛、胃痛、心跳加速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科 调理要点 1.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2.心理咨询: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了解和处理内心的困扰和压力。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运动,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 4.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组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5.自我照顾: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

  • 我是一个在无锡市生活的普通人,最近我被一系列的噩梦和情绪低落所困扰。每天晚上,我都会做一些不愉快的梦,醒来后心情十分难受。早上起来,我总是感到困乏无力,眼睛红肿,流泪不止。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情况,包括运动、冥想、读书等等,但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

    在与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后,医生初步判断我可能患有难治性抑郁症,并建议我服用疏肝解郁胶囊来缓解症状。同时,医生还提醒我要坚持服用伏硫西订,并在必要时加用文拉法辛和米那普仑等药物。对于我的焦虑情绪,医生建议我可以加用希德或丁落环酮来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仍然会有不好的情绪和噩梦,但我已经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应对它们。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医生的帮助。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难治性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流泪不止、做噩梦、早上起来困乏无力等。易感人群主要是长期承受压力、失去亲人或朋友、经历重大变故的人群。 推荐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科 调理要点 1.坚持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伏硫西订、文拉法辛、米那普仑等; 2.加用希德或丁落环酮等药物来缓解焦虑情绪;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5.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

  •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父母的冷漠和忽视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孤独和挣扎。每当我试图寻求他们的关爱和理解时,总是被无情地拒绝。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刀,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有时候我会突然间感到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仿佛世界上所有的快乐都与我无关。其他时候,我又会变得异常兴奋和活跃,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情绪的波动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恐惧,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找到了互联网医院。通过在线咨询,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和耐心的医生。他不仅听我倾诉,还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他的话语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现在,我已经开始接受治疗,并且正在逐步恢复。虽然路途还很漫长,但我知道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会走出阴影,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双相情感障碍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波动、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自杀念头等。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兴奋转变为深度抑郁,或者反之。 推荐科室 精神科 调理要点 1.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情绪稳定剂和抗抑郁药来控制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过度刺激和压力。 4. 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和支持小组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5. 自我管理:学习放松技巧、情绪调节策略和应对机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我从12岁开始就经常会难受,14岁时出现自残情况,持续一年,15岁时有一次哭的时候手麻了伴有抽搐,后来只会经常无缘无故的难受,经常胡思乱想。18岁时大学军训,下午站军姿感觉,感觉教官很严格很害怕,于是脚部开始有麻的感觉,我坐下后感觉心跳加速,教官过来后我更害怕,全身抽搐僵硬,呼吸困难。校医诊断是缺钙性抽搐,但我知道这不是全部的原因。

    我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功能,我遇到了一个非常耐心和专业的医生。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包括我的日常生活、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等。通过对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与心理健康有关。

    医生建议我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例如适当运动、多沟通等。同时,医生也强调了如果情况没有改善,需要及时就医。他的建议让我感到很安心,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方法。

    焦虑抑郁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焦虑抑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全身麻木、抽搐、心慌、呼吸困难、失眠、嗜睡、记忆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科 调理要点 1.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 2. 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3.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 4. 加强社交支持,和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 5.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身体疾病的影响。

  • 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家庭生活中,男人对“傻”女人的偏爱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男人害怕女人过于聪明和尖锐,他们希望得到宽容和理解,以及一份纯真的童心。这种“傻”女人并非真的智商低下,而是懂得如何装傻,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琐事,让男人感受到安全与温馨。

    以张君为例,他曾经与一位聪明、爱较真的女友分手,因为女友在打牌时过于计较输赢,让他感到压力重重。而现在的女友则懂得装傻,宽容地对待他的错误,让他感到轻松愉快。

    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展现出的单纯特质,在男人眼中是极具吸引力的。她们懂得如何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乐趣,并接受幽默的表达方式。这种“傻”女人能够激发男人的保护欲,让他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男人喜欢的“傻”女人并非真的智商低,而是那种看似傻傻的、实则心里很有谱的女孩。她们懂得如何在男人面前保持自尊,同时又不失大智若愚的风采。

  • 我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年轻人,直到那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也变得低落。起初,我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太大,休息一下就会好转。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我的朋友们开始注意到我的变化,建议我去看医生。我拖延了很久,直到我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才决定寻求帮助。

    我选择了在线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与一位精神科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非常专业和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经过一番沟通,医生诊断我患有抑郁症,并开具了文拉法辛的处方。这个药物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再次找回了快乐和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幸运的是,通过及时的治疗和调理,我成功地战胜了它。

    抑郁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波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下降等。这些症状会持续两周以上,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推荐科室 精神科 调理要点 1.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2.按时服用药物,文拉法辛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4.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 5.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一场疾病而感到如此的无助和焦虑。作为一个中年男性,我的生活本应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然而,两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在性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阴茎硬的慢,硬起来了后很疲软,插入后仅一分钟就射了。这种情况让我感到极度的尴尬和沮丧,甚至开始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改变生活习惯、锻炼身体、使用一些所谓的“壮阳”产品等等。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带来任何改善。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听说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出于无奈和绝望,我决定尝试一下。通过线上问诊,我遇到了王医生。他不仅非常专业和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还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调理要点。他的建议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希望。

    在王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长期的治疗和调理。除了服用他开的药物外,我还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了过度手淫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我可以自信地面对性生活,不再感到焦虑和无助。

    我想对所有正在经历类似问题的人说,千万不要放弃。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疾病的困扰,重获生活的美好。

    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是男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插入后很快射精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自尊心和性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推荐科室 泌尿外科、男科 调理要点 1. 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手淫和不良的生活方式; 2.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4. 遵医嘱服用药物,如他达拉非片等; 5.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 在当今社会,整形美容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男性而言,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伴侣进行整容呢?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男性的观点:

    沈彤认为,整容是一种进步,可以让女人获得自信。他可以接受伴侣整容,但前提是要选择最好的医生、材料和最精细的做工。

    朱飞认为,求美是人之常情,他理解并接受伴侣整容,尤其是为了工作和生活。但他对那些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断整容的人持保留态度。

    杜林表示,他可以接受伴侣整容,但只能微调,不能大改。他可以接受双眼皮、纹眼线等微调,但不能接受隆胸、抽脂等大手术。

    陈晓认为,女人应该追求聪明和有素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外表的美。他并不介意伴侣是否有胸,但希望伴侣能保持聪明和有素质。

    何先生则对伴侣的丰胸手术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明则提醒伴侣在进行整容手术前要考虑可能的后遗症,包括手术失败的风险和并发症。

  • 在现代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她们不再盲目追随男性。相反,她们对于伴侣的选择更加挑剔,对于那些让她们感到不满的男性,她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以下是一些让女性感到厌烦的男性特征,以及可能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

    缺乏主见

    一些男性过于依赖女友,缺乏独立思考和主见。他们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女性觉得他们软弱无能。缺乏主见的男性可能会面临社交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男性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对女友指手画脚,一旦女友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表现出不满。这种性格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过于注重外表

    一些男性过于注重外表,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伴侣。他们可能会患上“孔雀综合症”,即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而忽视其他方面。这种心态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和焦虑。

    心胸狭隘

    心胸狭隘的男性对于小事斤斤计较,容易记仇。这种性格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如偏执和抑郁。

    男性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有的话,请努力改变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