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生性冲动产生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初中生性冲动产生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
微博

 

 

性冲动困扰的咨询案例

 

洋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自从到了初二下学期,洋洋的成绩就明显下降了,而且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

 

爸爸妈妈也发现他回家以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洗澡以外,都很少出来跟他们说话,爸爸妈妈都觉得很奇怪。洋洋以前不是这样的,有什么事他都藏不住,回家都是叽叽呱呱地跟爸妈说着学校的事,最近他怎么了呢?

 

爸爸妈妈曾经以为洋洋偷偷地躲起来看黄色书籍,但是进了洋洋的房间翻了个遍,却什么也没找到。

 

最后还是洋洋的日记泄漏了他的秘密。原来洋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理的发育成熟也伴随着心理的发育,他的性意识也开始朦朦胧胧地觉醒,谁知道这却给他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烦恼。

 

 

有一天,他坐公交车的时候,车上很挤,他背后站着一个很丰满的中年女人,因为人太多了,那个中年女人的胸部紧紧地贴在洋洋的背后。

 

开始洋洋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公交车在路口急转弯的时候,洋洋一个没站稳,随手就抓住了一个软软的东西,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抓住的是那个女人的胸部,洋洋的脸霎时红到了耳根,连忙道歉。

 

那个女人见是一个小孩,而且也不是他的错,并没有对洋洋过多指责,只是嘀咕着骂了司机两句。本来这事也就是一次误会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那一瞬间手上的感觉却印在洋洋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从那以后,洋洋就发现自己的眼光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女人的身上看,有时候甚至有一种想去摸的冲动,尽管他知道这样不对,还不断地自责,骂自己"流氓"、"混蛋",但还是无济于事,为此洋洋很痛苦,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白天就没有精神听课。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洋洋尽量减少外出,这样他就见不到女的,也就没事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洋洋觉得根本就说不出口,尽管他知道爸妈都很着急,但他不敢说,他怕爸妈会责骂他,于是就干脆整日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只在日记上记载着自己的心情。

 

一、性冲动困扰的原因

 

性冲动困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生对性的好奇和性知识缺乏的矛盾造成的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但是,性知识的匮乏迫使他们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解决他们的性冲动问题。

 

其二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业为主,尽管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但是他们的性冲动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习和玩闹所占据,性冲动困扰很多情况下是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逐渐形成的。

 

目前,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各大媒体所呈现给大众的作品里不乏色情、暴力的题材。这些题材的作品对于稚嫩的初中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而且可以部分地满足他们对性的好奇,然而他们的控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是相对较弱的,就很容易出现性冲动行为,进而导致性冲动困扰。

 

二、性冲动困扰的心理疏导策略

 

1.进行恰当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性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性都是懵懂无知的,而他们从其他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非常片面、带有夸张或者淫秽色彩的,在这些不良的性刺激的强烈冲击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现象。

 

因此在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应提供全面、正面的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有关青春期发育的卫生知识教育,通过开展性生理、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性器官的构造、功能、卫生,了解什么是月经、遗精等,消除性的神秘感。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约束力,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宣扬的"性自由"、"性解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爱情和婚姻,在性问题上持严肃态度,尊重友谊,遵循社会认同的性道德观念和其他性行为规范等。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展览、讲座的方式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例如,在"性文化展"展出期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并借此进行性教育;另外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答疑,帮助学生排除烦恼、解决困惑。

 

2.家庭要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加关怀

 

提供正确途径让孩子了解性知识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经审查的色情出版物大量出版;宣传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到处流传;色情网站屡禁不止,可以说,黄色污染无孔不入。

 

在这些不良刺激不能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家庭的性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大大方方的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性,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少走弯路。那种遮遮掩掩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对性产生曲解。

 

另外,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不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随着年龄的增大,沟通就越困难,想敞开心扉来谈性方面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家长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给予孩子关怀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个好榜样。

 

3.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

 

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视他们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辅导。一般来说,学生出现、性幻想、猎黄等现象都是因为青春期性意识萌发而相对的性心理发展却滞后的矛盾所产生的,学生多是因为好奇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性冲动。

 

因此,当他们出现性冲动困扰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疏导。首先,进行性教育,教导其正确的性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让其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性冲动;其次,可指导其阅读性教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帮助改变其错误的性观念;

 

再次,针对其行为进行行为改变,采用负强化的原理,逐步消除其偏差行为;最后还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对于那些因为性冲动而产生焦虑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打消学生认为"性是丑恶的"观念,辅导其以平常心来对待性,不故意回避,也不故作神秘。如果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如恋物癖等性行为偏差,应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最近换季,早晚温差大,是脑中风的高风险季节。前阵子,音乐家袁惟仁因出血性脑中风,即脑溢血,紧急送医治疗。

     

     

    40岁以上的人,如果发生这些脑部问题,高血压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如果是40岁以下的患者,没有3个高度的问题的话,很可能是脑的其他病灶。

    年轻时脑中风可能是这些原因。

    1.脑动静脉畸形。

    这是因为大脑先天性脑血管发育不良,本来应该生长清晰的脑血管,不巧会变得混乱,堵塞容易中风。在治疗方面,现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畸形的炉子,或者用血管栓塞术降低风险。

    2.毛样血管疾病。

    这种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不太清楚,但观察到两侧脑半球供血的颈动脉逐渐堵塞。小血管为了弥补堵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开始杂乱生长,异常毛细血管成团,形成烟雾状,因此也被称为烟雾病。

     

    这些微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不会扩张,但像吹得很饱的气球一样,容易有冲突爆炸的风险。

     

    目前,毛状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症状治疗,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侧重于脑血管重建手术,最常施行的是头皮浅颞动脉与脑表中脑动脉接合术。

    3.脑肿瘤。

    脑部肿瘤也可能是破裂出血引起脑中风的。除非压迫神经,否则发现脑瘤,主要取决于医疗检查。

    4.静脉系统疾病。

    大脑是高能耗的器官,能源的提供由脑动脉血管负责,能源运输结束后,血液从脑静脉系统返回心脏。因此,静脉血管堵塞或狭窄,容易引起脑中风。

     

     

    一般来说,如果静脉系统堵塞,可以通过手术取出血栓,避免脑中风险。

    5.外伤或不良习惯。

    此外,包括肥胖、熬夜、吸烟和饮酒,以及不正确的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脑中风。像健身快的人一样,举起过重的哑铃,用力不当的话脖子动脉就会撕裂,有可能引起中风。

    体检,早发现问题。

    由于这些脑卒中的原因,多与3高无直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容易观察。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尽快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有家庭病史,可以避免脑中风。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近年来正在不断的增加,特别随着我过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这类疾病问题。根据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这种病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绪过分激动,不合理的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注意合理的穿衣等等,都会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生活中,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多进行运动锻炼,这样可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但是,如果出现一些诱发性的心律失常时,一定要尽快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应对,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期,那么,生活中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情绪过分激动。现在时代的不同,很多人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长时间的加班,熬夜就会使自己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总是容易发脾气,愤怒,长时间这样的情绪就会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系统释放失衡,从而导致心跳不规则,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平时一定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情绪,当情绪不好的时候,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及时的宣泄。

     

     


    第二,不合理的饮食。生活中,如果平时没有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忽略对饮食的营养均衡搭配,就很容易因为这种生活因素,而对身体带来巨大的影响,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长时间的暴饮暴食,一定要细嚼慢咽。


    第三,不注意穿着。平时一些人在穿衣方面不够注意,总是会选择一些过紧的义务,这样不利于血液的循环,特别是长时间穿合成纤维的衣服会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而导致心理失常,这几天是为了避免出现心律失常,应该选择一些宽松的衣物。


    第四,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长时间的吸烟喝酒,对身体带来巨大的危害,如果长时间不注意,很容易导致出现心律失常。

     


    以上都是关于生活中诱发心律失常的一些因素减少,希望针对这些因素能够进行尽快的避免,并注意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时间出现剧烈运动,并注意自己的合理饮食,避免吃一些含有刺激性的食物,这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预防心律失常出现的效果。

  •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很复杂,一些过去根本就很少见的疾病如今都开始出现了。

     

    比如,过去人们很少听说有什么孩子得上性早熟的病,但是现在新闻里经常会爆出某某食品对孩子有性早熟的危害。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性早熟的出现都是因为吃出来的。大家由于要谨慎那些鸡头鸭头。


    儿童性早熟可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和体格发育两方面的危害。患儿可能因自己在体型、外表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而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

     

     

    过早来月经的孩子往往精神十分紧张,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

     

    个别情况下,女患儿成为性摧残的受害者;男孩出现早恋倾向及过早的性行为。

     

    由于性早熟患儿多伴有骨骼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虽开始身材较同龄儿童高,成年后身高往往不到154厘米。


    性早熟能够防治吗?有关人士认为绝大多数性早熟可以治好的,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性早熟非常重要。

     

    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可以阻止第二性征的进一步发展,逆转已存在的第二性征,使患儿获得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期望达到的成人期身高,还可通过性早熟的诊治,发现和治疗引起性早熟的原发病。

     


    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性早熟呢?除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过早出外,10岁以前孩子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一个信号,此时家长不应盲目乐观。

     

    如怀疑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咨询、就诊。如果孩子被确诊患性早熟后,家长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应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使孩子了解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消除精神压力。

     


    在药物治疗方面,轻度性早熟可采用中药如知柏地黄丸、大阴补丸及其他汤药治疗;中度以上及真性性早熟则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孕激素、促性腺释放激素类药品治疗。


    要预防性早熟的发生,家长还应注意少给孩子吃鸡劲、牛肉、羊肉、蚕蛹等,也不要滥用市售未经严格检测的所谓儿童食品饲料。

     

    不要盲目给孩子食用蜂王浆、花粉制剂、鸡胚等“补药”,妥善存放避孕药物、丰乳美容品等,以免孩子误服或接触。


    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神经都紧张起来了呢?对于性早熟的危害,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预防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我们的环境越复杂,我们应该越小心的应对,病从口入的说法永远都不过时,对于孩子的饮食只要我们控制住了,科学喂养孩子,应该是可以避免性早熟问题的。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案例分享

     

    小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小强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抱怨老师讲课呆板,指责学校和老师自私,为提高升学率、多拿奖学金而压迫学生。

     

    在同学的眼里,小强是一个招惹不得的野兽,曾有一次,邻座的同学无意把橡皮擦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二话不说就把橡皮擦扔掉。他脾气很不好,常常没耐心听别人说话,一旦碰到他不想听或者不愿听的话,他就粗暴地把他人的话打断。

     

    当同学受到老师表扬时,他不是指责老师偏心就是讽刺同学巴结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说是“死读书”。由于该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加上成绩较差,在母亲的说服下,特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自我中心型人格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阶段。自我中心型人格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人格特性。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在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就人类初期的生存发展而论,童年期的自我中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当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和成年期后,他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社会接触的扩大,迫使他从自我中心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客观情境为反应依据的成熟人格。

     

    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而达到心理成熟。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到了初中,还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初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自我中心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思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的人、事、物,很难唤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二、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心理疏导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思维导致了自我中心的逻辑结构,他们以自己为尺度,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一切事物,不能把握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图式,使他们不能同时处理一种情况的几个方面,如交谈中不能同时考虑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

     

    认为游戏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不能同时重视自己的兴趣和他人的需要等。

     

    皮亚杰又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除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社会互动能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并迫使他去理解或许和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其他人的观点,这将使儿童的思维更连贯、更富有逻辑性。

     

    在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防止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形成:

     

    (1)转移家庭焦点、加强亲子交流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首先家长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爱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不能变成溺爱。溺爱是一种不良的强化,会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重。

     

    在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用实际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加强亲子直接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让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多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习同理心,加强人际交往

     

    即加强社会互动,去除自我中心化,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了解他人。

     

    因此,对自我中心的学生需要加强同理心方面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对人生中最自我中心的时期——婴儿期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婴儿化的行为。

     

    把他们自己认为讨人厌烦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他们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他或她较为亲近的人作为其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是会慢慢消除的。

     

    (3)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也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团结互助,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让他们体验助人以后得到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参加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缺点、错误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或长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每个人的成功或长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他们,简单地骂他们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挖苦、打击只会使他们的对抗情绪更加激烈,给教育疏导带来更大的困难。

     

    (5)增强竞争意识,重视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重视对他们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矫正“自我中心”这一不良个性有益,而且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自立于社会意义重大。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尝尝失败的痛苦,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挫折教育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征文等形式来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39健康网5月18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得出结论,儿童之所以会转变成抑郁的少年是由于大脑中出现了某些突变的缘故。

      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的朱迪斯教授发现,人脑负责高度抽象思维的部分是最后成熟的,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少年人忧虑抑郁行为。她对人们的大脑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扫描研究,研究的对 
    象包括从4岁的儿童到25岁的成年人。她的研究发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也经历了一个从后部向前部逐渐成熟的过程。最后成熟的部分是位于大脑前端的突出部,据称这个部分主要是负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朱迪斯所在的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位于马里兰州的比菲斯达市。她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后评论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少年人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他们大脑前部的某些叶瓣还没有发育完全。”

      现在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在出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所有类型的脑细胞组织,这些结构直到接近成年时才逐渐被替换掉。而且在婴儿成形的前18个月内,脑细胞之间已经建立了相当复杂的联系。

      这项研究的受试共有13人。脑细胞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物质通常称为“灰白质”,此项研究就是观测人们成长过程中灰白质密度所出现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少年人的成长,灰白质的密度反而不断降低,这说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减少。这个发现和原来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有理论称大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减少一些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以便让剩下的链接得到加强。

      朱迪斯教授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大脑产生了过多的脑细胞之间的链接,但是随着儿童不断成长,这些链接不断消除。我们所进行的这个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少年人大脑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大脑发育是一个从后向前脑细胞链接逐渐消除的过程。”她指出最后经历这一变化过程的是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

      朱迪斯教授还指出儿童大脑10多年的发育过程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人类数百万年以来的大脑的进化程序。大脑进化最早的部分在人们大脑的发育过程中也是最早成熟的部分,但是象大脑皮层上的那些临时叶瓣,就是最后发育成熟的部分。最早发育成熟的部分主要负责的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例如控制人们四肢运动的部分;最后成熟的是负责思想和推理的部分。朱迪斯研究组还发现,控制人们右手运动的大脑左半球要比右半球优先发育成熟。这叶可以解释,在儿童开始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右手写字。

      此项研究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它的发现有利于治疗精神分裂和精神抑郁等精神疾病。研究者称这些疾病的出现或多或少都是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紊乱。

      朱迪斯教授指出将来研究的重大是大脑成熟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她说:“要解释一些精神错乱问题,我们还要更加清楚的认识人类大脑正常的发育过程。”(章田)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敏感的表现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二、人际敏感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三、人际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重大考试失误的咨询个案

     

    自从小何知道自己参加全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很不理想后,一直耷拉着脑袋,不太敢抬头看人,整个人处于精神抑郁状态,表现为反应迟钝、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经过一定的接触,小何开始了倾诉,原来小何希望在这次数学奥赛中获得名次,因为这不仅可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而且可以保送上重点高中,这对以后考大学也有利。

     

    没想到小何考试时感到思维很迟钝,脑子好像一块石头似的,一点儿也不灵活,结果成绩很不理想。现在小何感到很丢脸。咨询师首先耐心地听他倾诉,在听的过程中一边安慰、开导他:“同学们跟你长期接触,并不会因为你一次考试的失手而认为你的数学成绩不好。

     

    对于‘在奥赛中获奖可以保送上重点高中,并且奥赛获奖对以后考大学也有利’的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要以为在全省奥赛中获奖就能把所有人生问题都解决了,仅仅数学成绩好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好,即使上了重点高中也可能会在高考中失败。

     

     

    作为初中学生应该全面地发展,不能偏科,偏科对自己的发展不利。” 初次咨询后得知,小何今年15岁,数学成绩很好,在班里和年级里都是第一,被学校作为数学竞赛的苗子培养,但小何的其他学科成绩却平平,其中语文成绩常常在班里倒数,为此,好强的小何感到有点自卑。

     

    二、重大考试失误的原因

     

    学生在应考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过大是造成重大考试失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众多的考试压力,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目的、考试的内容、自己应试的能力产生担忧,容易形成不利于自身的应考心理环境,从而造成考试的失误。

     

    主要表现为:

     

    1.来自父母的压力

     

    有些学生家长具有不良的心理预期,如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来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补偿他们的缺憾;有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上了初中后,家庭环境有所好转,于是对孩子有内疚、补偿的心理。

     

    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设计人生道路,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家庭教师等,非常关注孩子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的变化,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家长的压力和期望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如果达不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常常会感到失败、受挫,家长过多的关心则会使孩子紧张,生怕考不好会辜负了家长的细致关怀,而过多的学习辅导,常常又使得孩子累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学习疲劳。以上所有的这些家长的不良心态都有可能最终导致孩子考试的意外失误。

     

    2.来自老师的压力

     

    在目前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里,每当面临重大考试,学校的老师们常常会尽全力来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安排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耐心细致地讲解。

     

    在紧张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们在努力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取得好的成绩来获得成就感。

     

    因此有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这种关爱下也会形成压力,在走上考场的时候患得患失,最终导致了考试失误。

     

    3.来自竞争的压力

     

    好胜心、自尊心强的学生,面对班里的同伴特别是实力相当的几个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常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导致的不良后果。

     

    如担心考不好老师、同学会另眼相看,或者考不好,排名靠后,落在他们后面,等等,因此,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考试的失误。

     

    4.来自自身的压力

     

    在重大考试面前,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暗示会导致考试的失误。重大考试往往是决定考生的前途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能否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决定着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道路。

     

    在这种心理期许下,学生对自己考试的要求往往会比较苛刻,使得自身的应考心理环境处在紧张、担忧之中,从而影响了考试的发挥,造成了考试失误。

     

     

     

    也有些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通过模拟考试、小考等与同学比较,或者与自己前后考试成绩相比,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考试成绩下降,或者提高不快,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出现较悲观、失望的心态,在面临重大考试时,更会缺乏自信心,过低地估计自己可能取得的成绩,给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最终状态不佳,陷入考试失误。

     

    三、重大考试失误的心理疏导策略

     

    重大考试失误,对于大部分缺少磨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挫折,既需要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理解和帮助,也需要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调节,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正视现实

     

    理智地对待面临的问题对于考试失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因此,要引导学生顺利地应对考试失误,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鼓励学生正确地面对失败的现实,引导他们运用自我鼓励法,即用生活中的哲理或睿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考试失误作斗争,不要让自己假想的后果阻挡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同时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客观条件,分析考试失误的原因所在,以及需吸取的教训,知道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道理,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在往后的生活中有的放矢,达到成功。

     

    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客观的审视,引导学生发现在面对考试失误的行为中,哪些是值得自我表扬的,哪些则是不合适的、需要改进的,并就如何进一步改进进行讨论,等等。

     

    (二)学校考试辅导策略

     

    为了预防学生出现考试失误,可以在考前进行考试辅导,避免过量的练习和模拟考试让学生精疲力竭、心烦意乱,并且在重大考试前,避免营造紧张的气氛。

     

    应该积极倡导在重大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如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心理讲座,讲述如何面对考前的压力等,引导学生进行减压,保持适当的考试紧张;

     

    如何在考试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心理调控,解题的技巧和顺序,等等。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如考前放几天假,组织学生进行少量的娱乐活动等。

     

    (三)引导学生主动调节情绪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遗忘转移,对不利于自身的各种不良外界刺激持冷淡态度,并将其暂时遗忘,使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确定的、追求的目标。

     

    对于考试失误后的悲伤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寻求支持,如向家人、挚友倾诉等;对于自己的失误行为的悔恨,最好的办法是解决问题,即如何避免再次失误,掌握正确的应考态度;

     

    而对于他人的嘲笑和中伤,远离他们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对于得知考试失误,自己所期盼的结果无法实现或有相反的结果产生的情形,改变自身的认知或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法。

     

    在指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方面,可以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报告他们如何调节情绪,也可以进行问卷的方法、日常观察的方法,等等。

     

    (四)家长配合进行生活环境调节

     

    面对孩子的考试失误,家长在适当地关心孩子的基础上,正确地看待自己孩子的现实表现,接受孩子的现有成绩和表现是很重要的。

     

    如果家长能够将着眼点放在如何发挥孩子的潜能、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在心平气和的心态下指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失误,孩子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继续求学和生活。

     

     

     

    能自我调节的学生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生活习惯或节奏的环境调节,如到外边走走,走访名山大川去放松自己,让大自然的美景旷达胸怀,消除精神的紧张和压抑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逐步养成良好而持久的有规律的活动,放松心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

     

    另外,注意利用孩子的营养因素消除他的生理疲劳,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补充,多吃蛋类、瘦肉以及水果、蔬菜。总而言之,帮助孩子在放松的基础上形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