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生人际敏感的表现及心理疏导

初中生人际敏感的表现及心理疏导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人际敏感的表现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二、人际敏感产生的原因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三、人际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状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恐惧的咨询个案 ​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二、恐惧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咨询个案

     

    扬扬,女,14岁,是某校初二(1)班的学生。扬扬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是班上的文娱委员,每次学校组织什么活动,她都会很积极地参加,而且总会获奖。

     

    虽然她的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扬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教的是语文,因为比较年轻,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平时都是有说有笑,像同学们的姐姐一样,大家也都很喜欢王老师。

     

    可是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王老师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不再担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学校就另派了一位有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陈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陈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王老师有很大区别。

     

    陈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且不苟言笑,就算是平时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说笑,因此大家都有点怕陈老师,班上的气氛也不如以前那么轻松。

     

    换了班主任后,班上反应最大的就是扬扬。从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和同学埋怨陈老师不如王老师好,说陈老师古板、没有活力,就知道要她们成绩好。

     

    扬扬还因为学校艺术节班上表演的事情和陈老师发生了矛盾。扬扬是文娱委员,她觉得这次艺术节班上要出一个“街舞”节目,因为现在很流行,而且大家肯定都喜欢,但是陈老师却觉得街舞太张扬了,老师们不会喜欢的,不同意让她们上,要她们改跳一个轻柔一点的舞蹈。

    为此扬扬很生气,竟然和陈老师提出辞职。除此以外,扬扬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虽然以前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怎么也算是中等,现在却越来越差,有一次她以前最拿手的语文竟然考了个不及格,一看试卷,原来扬扬连作文都没有写完。看着扬扬的成绩下降,扬扬的父母很着急。

     

    从扬扬的情况看,她很明显是因为更换教师后对陈老师不满而出现的适应不良。对于扬扬来说,陈老师的严谨治学、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她的束缚,她因为不满陈老师,就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自己的学习上,企图用学习成绩下降来报复陈老师。

     

    扬扬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学年中突然更换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毕竟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

     

     

    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比较动荡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尚未完全成熟,更换老师会给他们的重新适应带来一定困难,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能适应的,而像扬扬这种不适应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也常会发生,只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工作,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

     

    (1)情绪化地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主张或要求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更换老师之初。有些学生觉得新老师不如旧老师,有些学生因为新老师不如旧老师那么喜欢他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他们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对新老师的不满。

     

    例如,故意在新老师的课上捣乱、不听老师话、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处处与新老师作对,并经常把新老师与旧老师作比较,认为新老师不好,不愿意接受新老师。

     

    (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听老师讲课。这是更换教师以后适应不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比较消极,因为对老师的抵触及不适应导致不愿听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开小差。

     

     

     

    (3)学科成绩下降,并埋怨老师教得不好

     

    对更换教师不适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学科成绩明显下降,并且把这个失败归咎于新老师教得不好。这是更换教师后可能出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学生因为不适应新教师的教法,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科成绩,致使他们学科成绩下降,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严重者甚至逃课、逃学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最严重的就是与新老师有严重冲突,导致为此而逃课、逃学。初中学生还是处于比较感性而且叛逆的阶段,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比较理智地去解决。

     

    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不惜作出一些违纪行为来与老师对抗,以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1)新老师与旧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 反差很大,使学生不能适应

     

    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旧老师教学风格比较随意,课堂管理比较宽松自由,而新老师教学风格比较严谨,课堂管理要求比较严格。

     

    对于已经适应了旧老师的学生而言,新老师理所当然地就不如旧老师,他们会觉得新老师古板、不近人情,因此,导致不适应情况的出现,抵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

     

    (2)部分学生因为在新老师处“失宠”而出现适应不良

     

    老师面对一个班那么多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照顾周全,总会有被疏忽的学生,而如果这些学生过去曾经备受旧老师重用,现在就会觉得新老师不喜欢自己。这种与过去“地位”上的悬殊对比,就会使这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出现适应不良。

     

    (3)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立和独立要求开始增强,并逐渐认识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压力和约束,因此,这个时期他们出现了很明显的叛逆心理,但其实这是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渴望独立的一种表现。

     

    而在这个时期更换教师,尤其是频繁地更换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心理。他们觉得学校并不重视自己的班集体,因此,把这种不满情绪体现在新老师执教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适应不良。

     

    尤其是当新老师接手初一升初二的班级时,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执教这样的班级是很吃力的,因为这时正是初中生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而出现问题的时期。

     

    (4)初中生年龄尚小,适应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初中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是自认为懂得很多,实际上却比较稚嫩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承受转变或挫折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会出现适应上的种种问题。

     

    对于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老师、家长没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那么,他们难免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新教师的应对策略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出在老师身上,因此,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由此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学生的简历与旧老师沟通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去了解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对学习、生活、社会的态度,学习成绩,健康状况以及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工作能力等。

     

     

     

    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无疑对接手新班级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想象,如果新老师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叫出班上同学的名字,这会很快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2)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是会有一定距离的,而要拉近这些距离,老师就要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在课上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与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对学科学习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克服教学接手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

     

    (3)通过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摆脱在授课时角色的约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能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去了解学生,缩短双方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4)给予学生关爱与帮助

     

    对于初中生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而如果老师能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表达自己的赞扬与欣赏,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师生之间的鸿沟也就会被填平,学生的适应不良也就不存在了。

     

    (二)家庭辅导策略

     

    家长在面对孩子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要主动和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配合共同解决。

     

    同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注意倾听和观察,不要片面地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在不了解具体事宜的情况下,和孩子一同指责老师,因为这只会强化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对于改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益处。

     

    因此,家长应从孩子方面着想,引导孩子多角度想问题,发掘老师的优点,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在打消了孩子的不满情绪之后,才能逐渐地帮助他们克服更换教师的适应不良。

     

    (三)学生自我调节策略

     

    除了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外,学生自己也可以对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主要有如下方式:

     

    (1)与新老师沟通交流

     

    很多时候,学生适应不良却从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老师稍微疏忽大意,就会忽视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因此,学生本身也要学会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教学或在其他方面能及时调整,从而顺利渡过这个磨合阶段,克服所出现的不适。

     

    (2)与同学、家长沟通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主动与同学或家长进行沟通的话,那除了可以宣泄部分不良情绪外,还能以交流的方式,从同学或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或意见,让自己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有时可能会有反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以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知情同学了解他的情况,以帮助教师本身的工作。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这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师本身还是有利的。

     

    (3)自我释放与调整

     

    学生出现适应不良以后,可能会因为成绩的下降而担心、忧虑,从而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因此,可以授予学生一些自我放松和调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调整。

     

    例如,学会调节情绪、发泄情绪,学会面对挫折,正确认识自己等方法来让学生自我释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攀比消费行为的咨询案例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

     

    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

     

    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

     

     

    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似乎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

     

    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

     

    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

     

    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在校园里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处在下游的同学难免会出现自卑、不满的心理,而处在上游的同学却也会出现相互攀比消费的恶性竞争行为,因此,像晓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校园里也不乏少数。

     

    一、攀比消费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

     

    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

     

    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iPad,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当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总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力度。

     

    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初中生的性格使然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他们的性格里保留了儿童期的幼稚与纯真,但也出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与叛逆。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会因为自己的漂亮衣服而表现出艳羡的神情时,就会为之陶醉,为了让别人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这些物质来填充自己。

     

    这种片面地追求他人的评价而获得自我肯定的不健康心理是导致学生虚荣、爱攀比的重要原因

     

    二、攀比消费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净化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把外界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带入家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按天、星期或按月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而且要定期检查其用途,不允许私自改变用途或超支,避免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还有要注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的时候,家长若不是觉得非常紧迫的,可答应迟些再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购物的冲动,而且到时可换个方式如把其作为学习的奖励送给孩子,这样能真正体现礼物的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一些有益行为,例如,孩子付出了什么劳动,作出了什么贡献,取得了什么成绩,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形成劳动所得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计划,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了解赚钱的艰难,学会有原则地花钱。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形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进行适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消费

     

    首先,学校消费教育要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经济观点给学生以片面的认识,更不能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思想。

     

    同时,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要尽可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注意以小处着眼,以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交易会、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要求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

     

    3.建立良好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对于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环境很重要,但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样也不能忽视。

     

    社会舆论在鼓励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应告诉人们要理智消费,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一些公益宣传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鼓励民众消费。

     

    (二)即时处理策略

     

    1.开展相应活动

     

    引导正确消费观当老师发现班上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调动班干部开展系列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班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老师可以把班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应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消费观。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金钱管理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曾经有榜样作用,如果有,应及时更正,并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轻易满足,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的,表明人们不能不劳而获的观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要和孩子一起拟订消费计划,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

     

    3.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明确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正确消费观,并给予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和理财。

     

    4.及时教育

     

    因攀比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帮教当学生因为攀比而出现偷东西、勒索他人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抓住不良行为的原因、源头,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于其不良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并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以澄清、纠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转学适应不良的咨询个案

     

    媛媛,女,12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表情非常忧郁,说话时,头低着,不敢朝人看,两手不停地卷动手中的报纸。看得出,她有些焦虑。

     

    在笔者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叙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她从外区的一所中学转入目前的中学就读。

     

    该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是一所重点中学,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学生中的能人很多,还反复叮嘱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媛媛在原来的学校学习成绩每门都在90分以上,但父母说,那儿的90分抵不过这个学校的80分。

     

    刚到新学校,媛媛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老师对上课、作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媛媛只能努力地、慢慢地适应。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老师和伙伴,所以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有时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多,而且学习成绩下降,只能考到六七十分。

     

     

    下课后她也不敢和老师、同学交往。她很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转学适应不良指的是学生由于转学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各种适应问题。这部分学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刚刚开始在新环境里学习,这些学生对周围环境还是陌生的,往往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易形成对旧环境的回忆、旧朋友的怀念与现实环境的巨大反差。

     

    (2)人际交往敏感

     

    转学的学生加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陌生的团体,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容易在某一小事上归因不当,产生误解。

     

    (3)暂时性学习焦虑

     

    由于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往的学习经历对现实的教育方式、教学要求的不适应导致了学生暂时性学习焦虑。表现为逃避学习,不乐于接受批评等,在情绪上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茫然。

     

    (4)自我意识模糊

     

    自身期望和家庭期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模糊。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由于刚刚转学,对自我形象的构建仍比较模糊,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5)抑郁

     

    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正在逐步消失,自我评价较低,学习、生活无愉快感。

     

    (6)恐惧倾向

     

    有些学生因为对环境不适应,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产生恐惧感。严重的甚至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行为反常。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原因

     

    1.社会、心理因素

     

    转学适应不良的发生通常可追溯到转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大约是3个月内,与可辨认的一个或多个生活事情有关,适应不良的严重程度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应激有关。

     

    对同一事件,个体对它的感受性不同,主观体验不同,适应不良的表现程度就不同。

     

    如举手发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有些学生转校以后,可能由于课堂上偶然的一次失败,引发其错误信念,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

     

    同学是喜欢嘲笑自己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引导下,每当上课时,他们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引起老师与同学什么样的反应。

     

    2.个体性格、成长经历

     

    由于刚刚转学,学生的突然适应不良肯定与之前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有关。

     

    个体性格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如某学生在原学校时的成绩一般,但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以后,各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很快赢得了老师的器重,并担任了班干部。

     

     

     

    但是,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她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上敏感、内向的个性,不敢大胆管理,很多老师分配的任务,同学没完成,她只好自己苦干,从而感觉很无助;

     

    另外,从未离开父母住过校的她,在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但是又不敢明说,怕被别人笑话,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她产生了逃避的念头。

     

    3.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

     

    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被认为是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的应付方式往往比较恒定,不会因具体触发事件的改变而改变,而有损个体社会适应功能的不良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行为则会重复发生,使学生不能自拔。

     

    如果面对自己适应不良的情况而不自知或认知后进一步出现沮丧、焦虑与绝望,均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使得适应不良进一步加剧。另外,转学后出现适应不良,与学生不善于运用已有社会支持网络如旧同学、朋友、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有密切关系。

     

    4.家庭因素影响

     

    初中生心理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转学学生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防御性的适应不良心理;

     

    一些父母苛刻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粗暴、霸道、冲动的人际适应不良特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

     

    例如,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送入重点学校,转学后则反复叮嘱孩子进新学校以后要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家长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热衷于花钱把孩子送到省城或教育相对发达的异地就读,往往忽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对双亲的体贴、呵护的渴求。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需求,易导致孩子适应不良。

     

    如某学生转学后,父母把他托付给一位远房叔叔照顾,而在转学过来的头三个月里,父母没有给过他一句问候和关怀。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人生地不熟的他面对困惑却没有其他途径解决,而与亲戚的沟通也不是很好,这会让他倍感冷漠。

     

    5.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评价指标、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的状况对转学学生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老师不注意转学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对此忽视,或者重视过度。

     

    如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当众宣布转学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有压力。考试、学业的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刚刚到了新环境的、对学校教育评价方式仍稍感陌生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各种适应不良。

     

    有些异地求学的学生因语言不通,使之与其他同学有距离感,觉得同学虽然友好,但也是陌生的,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因此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措。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策略

     

    根据这些转学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我们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教育等相应心理辅导策略。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

     

    因转学学生在年龄、学业上的心理困扰及需解决的问题一般较为相似,属同质团体,彼此比较容易沟通、理解,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内容丰富的心理辅导与交流。可以让高一个年级的适应良好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等。

     

    (二)支持性策略

     

    学校、家庭对转学适应不良学生可多予以鼓励,耐心地询问其担心与焦虑,向他作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学校、家长对刚刚转学的学生期望不宜过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胆小、细心、忧郁的学生以及经受失败或者挫折的能力较弱的学生,期望过高可能使学生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适应不良。

     

    另外,学校针对这些学生在转学初期的适应不良,由教师把他们集中起来,采用讲座、看录像等形式,让他们多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校对他们的希望。

     

    任课教师更要加强对这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支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家庭的关心与帮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人类温暖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人都有多种需要,例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自立,但孩子的自立却是与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分不开的。

     

    对于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讲,父母的关爱和启迪就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则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三)自我教育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在获得支持的同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班级、社团等集体工作,使得其更快地融入到新集体中去,并获得成就感。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宽度和广度,获得正性情感体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床边的夜灯必不可少,起夜时简直不要太方便。就在几天前,看到了这样一个新闻:孩子开夜灯睡觉导致性早熟。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新闻中的专家说,晚上是人体褪黑色素分泌高峰期,如果晚上睡觉时有光照干扰,会影响人体的褪黑色素的分泌,而褪黑色素可以克制性激素,从而可以避免性早熟。但是,严格来说,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研究结论可以证明其准确性。虽然睡眠时光线会影响褪黑色素的分泌,但褪黑色素减少并不一定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那么有哪些原因真的会导致性早熟?性早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各位宝爸宝妈必须知道!

     

    怎么知道孩子
    是否出现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儿童在过早的年龄出现青春期发育的性发育异常性疾病。我国采用的是欧洲的标准,男孩在9岁前就表现了喉结变大、声音变粗、阴毛长出、睾丸和阴茎增大,女孩在8岁前出现了乳房发育、腋下和私处毛发长出或者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

     

     

    性早熟分为真性(中枢性)和假性(外周性)两种,真性的能产生生殖细胞,也就是说可以生育,而假性的虽然出现了第二性征发育,但是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而不能生育。

     

    家长要多多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性早熟。

     

    性早熟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疾病之外,营养、生活环境等等相互作用也会引起性早熟。

     

    ● 乱用补品。为了让孩子长得快,有些家长盲目给孩子补一些营养品,而这些营养品很可能含有一些违规的激素,孩子吃下这些营养品后,会对他们的激素分泌产生影响。

     

    ● 营养过剩、体重超标。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会转变成多余的脂肪,肥胖会增加青春期性早熟的风险,而女孩的风险高于男孩。

     

     

    如果是疾病原因引起的性早熟,比如颅内肿瘤或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腺肿瘤等等,更需要引起重视,寻求医生帮助治疗相关疾病。

     

    有时候
    成熟太早不是好事

     

    早成熟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好事。

     

    性早熟会影响身高。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让小朋友短时间内快速增高,这个时候,他们会比同龄人长得更快,看起来是好事。但是,骨骼快速增长的话,骨骺线很可能提前闭合,比同龄人更早停止了长个,从而影响成年后的最终身高。

     

    虽然孩子身体成熟,但心理未必成熟,如果孩子显露出与同龄人的异常,可能会遭受周围的同伴异样的眼光,出现自卑心理。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性早熟,家长就要起到监督的作用。

     

    ● 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油炸等食品的摄入,避免体重超标。

     

    ●睡觉时尽量让屋内黑暗。晚上睡觉关闭夜灯,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尽量避免晚上使用过久,影响到睡眠质量。

     

    ● 避免让孩子接触到有激素的药物和补品,家中有避孕药的要藏好,避免孩子误服。

     

    如果发现了性早熟的迹象,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来判断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性早熟,比如基础性激素测定、骨龄检测等等,后期还要继续定期做一些检查看一看会不会对身高造成影响,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要及时进行干预。通过干预可以抑制、延缓性激素分泌,使其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给孩子多一些关爱。

     

    性早熟是孩子生长发育中不得不警惕的一个的问题,但是父母也不要太过焦虑了,平时可以补充一些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多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当孩子出现异常时及时就医,就可以提前规避到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青春期学组.女性性早熟的诊治共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2):135-138.DOI:10.3969/j.issn.1673-5293.2018.02.001.
    [2]尤箫萌,单川,沈秀华.儿童肥胖与性早熟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7):949-951.DOI:10.3969/j.issn.1674-8115.2012.07.027.
    [3]晏国娟.儿童性早熟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荟萃,2013,28(6):719-封3.DOI:10.3969/j.issn.1004-583X.2013.06.049.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分析学习成绩波动是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其背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在前几节中提到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挫折、学习倦怠、考试焦虑等。

     

    以下几种是最常导致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一)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

     

    许多家长会很纳闷: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时候成绩这么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其实,教师和家长并不能武断地从小学成绩预测学生的初中成绩。

     

    由于初中和小学课程具有很大的不同,初中课程内容趋于抽象化,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全新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来学习。因此,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材之前,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动荡。

     

    教育界普遍认为存在着“初二现象”,即学生读初二时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趋于成熟,水平差异才会显现出来,才能预测该生初中成绩的好坏。

     

    (二)学习动机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依赖性强,以外部短期学习动机为主(如为了得到父母赞扬、奖励,为了避免父母责骂、惩罚,详见第一节),由于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缺乏父母或老师的督促,他们就无所适从。

     

     

    初中生如果不能及时培养好内部学习动机或外部长期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自发、自觉地为理想奋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遇到挫折,或家长、教师的监督松懈时,就会不自觉地逃避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产生波动。

     

    (三)自控能力方面

     

    初中生在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容易被外界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一旦激发起兴趣,就会表现得十分投入,但是又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一旦学习成绩退步,遭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学习成绩刚有好转的时候,他的心又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同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粗心大意,不愿从过去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导致学习不够扎实,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二、学习成绩波动的心理疏导策略

     

    要对初中生的成绩波动现象进行疏导。

     

    首先,要正确地、积极地看待成绩波动现象,这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问题。成绩波动不等于成绩下降,而是反映了该生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潜力,同时也说明,该生在学习方面遇到需要家长、教师帮助的问题。

     

    其次,具体分析孩子成绩波动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不能笼统对待。

     

    例如,对知识点不牢固的学生要求其自订目标,帮助其逐步补上薄弱的环节;对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应给予其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则应培养其注意力,要求其勤写自检、自查日记,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应要求其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对学习的态度。

    再次,建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学习的责任。有的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每天大考小考模拟考不断,重视考试分数,却忽视树立学生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这样,学生非但不能理解考试是对过往学习效果的反馈,反而使考试成为一次又一次对自信心的打击。

     

     

     

    在他们眼里,学习不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而是为了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为了避免考试失败后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自己的责任。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时候应当尽量宽容一点,应当允许孩子失误、犯错。

     

    在日常学习中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多抓大方向,帮助孩子订立学习计划,给予适当而有效的监督,给予孩子自由掌控学习时间的权利。最后,结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注意力和意志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现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小男孩早早地长出了小胡须、小喉结,也有的小女孩看上去不过十岁,乳房却早早地明显了起来。

     

    有些家长甚至还盲目高兴:“我们家宝贝也是个小大人咯!”

     

    但是实际上,“小大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孩子很可能是性早熟!

     

     

     

    什么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病,从医学的角度说,女孩 8 岁以前出现乳腺增大、阴毛生长、腋毛生长等任何一项或多项第二性征,或月经初潮开始于 10 岁之前,即为女性性早熟。

     

    男孩在 9 岁之前出现性腺增大和第二性征,比如胡子,喉结,即为男性性早熟。

     

    随着儿童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约为 1/5 000,其中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 10 倍。

     

    到了201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诊疗规范》一书指出:我国目前性早熟的发病率为1.25%~2.32%。

     

    不就是长个胡子,长个腋毛吗,性早熟又能怎样呢?

     

    家长你有所不知,性早熟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可真不小。

     

    一起来盘点下性早熟可能的危害:

     

    1、成年后身材矮小

     

    性早熟儿童体内性激素的提前分泌,造成他们生长速度的提前加快,身体发育和骨骼成熟都会提前。

     

    所以,他们的骨骺较正常儿童提前闭合,而骨骺闭合后,身高就基本固定了,以后也就长不高了!这造成性早熟的孩子在儿童期身材较同龄人高大,但成人后反较同龄人矮小。  

     

    如果未经治疗,他们的最终身高往往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2、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性早熟的孩子在没到发育期的年龄就开始发育,常常造成他们对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产生不安、焦虑的心理。

     

    而且生理发育早于同龄人,很容易使他们在学校常受到嘲弄,从而造成儿童自信心缺乏、自我评价降低等,甚至导致患儿产生自卑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据统计,高达9.8%的性早熟儿童具有抑郁症状,这个比例不容小觑。

     

    3、社会问题

     

    性早熟的孩子因为发育早,很容易产生与年龄不相符的性冲动,而孩子的控制力普遍较为薄弱,所以容易误入歧途而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性早熟给孩子带来的困扰很可能影响一生,所以防患于未然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预防孩子性早熟?

     

    1,尽量不给孩子吃没有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品,以及产品外包装印刷没有保健品批文标志的蓝帽标签的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

     

    2,避免孩子肥胖,肥胖是导致性早熟的因素之一。

     

    要从小培养孩子合理的饮食习惯,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不要以为高蛋白才是好食品,不要让孩子把果汁、饮料当水喝,避免能量过多摄入。

     

    3,家长如果在服用口服避孕药,一定要放好,避免孩子误食。

     

    最后,孩子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要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困扰着许多人。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为您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焦虑症的成因。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生活压力、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中,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是内因,而生活压力和神经功能紊乱则是外因。

    对于焦虑症的缓解,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抗抑郁药可以改善焦虑症状,提高情绪;抗焦虑药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焦虑中枢,缓解焦虑情绪。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疗法则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生活压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饮食方面,多吃富含维生素B群、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6. 适当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7. 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如果您患有焦虑症,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 儿童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在与父母或亲近的人分离时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反应。面对严重的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一、心理治疗

    1. 增强孩子独立性: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 扩大孩子社交圈: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 放松训练: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4. 音乐疗法:播放轻柔的音乐,帮助孩子放松身心。

    二、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分离焦虑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焦虑药物。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规律作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保持健康饮食: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3.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四、医院和科室

    如果孩子分离焦虑症状严重,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心理科或儿童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僵硬和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然而,许多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运动障碍外,还伴随有焦虑情绪。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焦虑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帕金森病焦虑治疗中的有效性。

    帕金森病焦虑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病理生理和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焦虑可能与抑郁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目前,帕金森病焦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苯二氮卓类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认知功能下降、镇静等。因此,非药物治疗的心理干预措施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焦虑的重要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在帕金森病焦虑治疗中,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提高应对焦虑的能力。一项来自荷兰Maastrich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表明,CBT可以有效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焦虑情绪。

    这项研究将48名患有焦虑症的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CBT组和临床监测组。结果显示,CBT组和临床监测组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均取得显著效果。CBT组在帕金森焦虑量表(PAS)总分上显示出更大的改善,尤其是在情景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方面。

    总之,帕金森病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疼痛游走是许多患者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本文将探讨疼痛游走可能的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一、疼痛游走的原因

    1. 焦虑和抑郁: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身体出现游走性疼痛,如头痛、肌肉疼痛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导致关节、肌肉疼痛,并伴有游走性疼痛。

    3. 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可能导致腰背痛、四肢疼痛等症状。

    4. 肿瘤:某些肿瘤也可能导致疼痛游走,如骨肿瘤、神经肿瘤等。

    5. 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根炎、神经丛炎等,可能导致疼痛游走。

    二、疼痛游走的诊断方法

    1. 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

    2. 体格检查:检查关节、肌肉、神经系统等,寻找疼痛的根源。

    3.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4.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观察骨骼、关节、神经系统等。

    三、疼痛游走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止痛药、抗炎药、激素等。

    2. 物理治疗:如按摩、针灸、电疗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3.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焦虑和抑郁。

    4. 生活方式调整: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四、疼痛游走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 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5.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紧张情绪,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然而,如果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伴随着焦虑、不安等情绪,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心理紧张可能与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有关,如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紧张感,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了解心理紧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此外,性格要强、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为了缓解心理紧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可以增加体内的氧气含量,使大脑更加放松。

    2. 分散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看书、听音乐、运动等,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3. 心理暗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做到”、“我会越来越棒”等,可以帮助提升自信心,减轻紧张感。

    4. 模拟现实:通过模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降低实际面对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

    5. 与人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如果心理紧张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和治疗。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显现。研究表明,从小就焦虑的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

    从小焦虑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无端紧张、坐立不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例如,孩子在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分离焦虑,考试前会出现考前焦虑等。

    焦虑症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焦虑症,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 家庭环境:父母过于紧张、期望过高,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 性格因素:性格内向、敏感、容易紧张的人更容易患焦虑症。
    • 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焦虑症。

    针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为了缓解焦虑症状,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饮酒等。
    • 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 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焦虑症是一种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应积极面对,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生活质量。

  • 焦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治疗焦虑症中常用的穴位,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被称为“三阳五会”。百会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和督脉的汇合点,与大脑相连。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大脑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2、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侧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3、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内侧,当小指侧腕横纹上。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舒缓情绪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4、印堂穴:位于前额正中线,两眉头的中间。印堂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5、四神聪穴:位于头顶两侧,当发际线内侧0.5寸处。四神聪穴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

    除了按摩这些穴位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焦虑症状: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3、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4、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总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按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焦虑紧张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为了缓解焦虑紧张,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达到缓解效果。

    1.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抑郁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情绪。常见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鱼类、亚麻籽、核桃等。

    2. 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维生素B群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有全谷物、豆类、坚果、绿叶蔬菜等。

    3. 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有助于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水果、蔬菜、绿茶、黑巧克力等。

    4. 含有镁的食物:镁可以帮助放松神经,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镁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坚果、全谷物、香蕉等。

    5. 含有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前体,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鸡肉、鱼、奶制品、豆类等。

    除了饮食调节,以下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

    1.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缓解焦虑。

    2.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3.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

    4.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缓解焦虑。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 焦虑和紧张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疾病——焦虑症。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起效快、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短期小剂量使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可以帮助改善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的根源,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最终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放松训练则通过放松身体肌肉,减轻焦虑情绪。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调整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例如,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烟草等刺激性物质,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此外,适当的运动,如瑜伽,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当遇到焦虑症状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倾诉或与动物交流。同时,家属的关心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焦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状。

  • 焦虑紧张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那么,如何缓解紧张焦虑呢?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应对紧张焦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紧张焦虑的原因。紧张焦虑可能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了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缓解。

    1.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紧张焦虑非常重要。建议: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 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
    • 学会放松,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

    2.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缓解紧张焦虑的重要方法。建议:

    • 调整心态,学会面对压力和困难。
    • 与朋友、家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
    •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3. 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紧张焦虑,可以考虑药物治疗。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

    • 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状。
    • 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可以迅速缓解焦虑。
    • 抗胆碱能药物: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可以缓解心脏不适,改善焦虑症状。

    4. 医院和科室

    如果紧张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就医。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医院和科室:

    • 精神科:负责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
    • 心理科:负责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神经内科:负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缓解紧张焦虑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适、药物治疗等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紧张焦虑,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