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些人在生活中不小心被小额电压的电到,而出现手麻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一般过个几分钟也就会好的,而一般生活中有何很多人总是容易手麻。那么被电了手麻怎么缓解?那被电了手麻怎么缓解一般手麻怎么办呢?
患者被电击伤了以后出现了手部麻木的症状,首先要具体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患者仅仅是皮肤被轻度灼伤,皮肤下面的皮肤感受器受到了损伤,经过自然修复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如果患者的电击伤比较严重,造成的局部的肌肉烧伤或者是神经损伤,那么应该做肌电图检查能明确诊断,确诊以后可以考虑做高压氧康复以及营养神经等其他综合治疗。
被电击后会出现手麻开始的时候,用中药的洗浴进行浸泡,然后如果还是感觉很麻的情况下,就用中药进行包扎固定,然后对周围的肌肉组织进行消炎止痛,一般情况下是有效果的。
用左手和右手分别用拇指和四个手指,然后分别捏喉上端、连泉穴和其下端各100次。然后用左手和右手的节奏按摩颈部后的天柱点和玉门点各64次,通过揉搓补充头部的俯仰动作。
触电的时候不小心造成皮肤破损。那么平常尽量不要多使用这一只,触电的时候,在破损患病的地方涂抹一些抗菌消炎的药膏,让皮肤不要亏烂。220伏以下电压通过人体时,不会对生命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但是手麻这种情况要多加注意休息。如果病情确实得到改善,那么可以服用一些全天麻胶囊,可以适当的缓解一下自己的病情。
在家中一定要小心用电,注意用电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被电后一定要及时切断电源。
一提到补钙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喝牛奶和吃钙片。其实,并不是你吃了很多钙片就一定能补钙,关键是看身体能吸收的钙量。因为钙的吸收还需要其他物质的辅助,并不是我们吃进去多少钙片身体就能如数吸收。所以,对钙的吸收有协同作用的物质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处在第一位的应该就是维生素D了。
这样晒一会儿 胜过吃钙片
我们从日常饮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是很少的,而我们吃的传统中餐中含量更少。我们身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阳光的照射,其中阳光照射的维D占比在90%左右,因此经常晒太阳很有必要。晒太阳不单单是走到阳光下随便晒一下就行了,晒太阳的时间、方式、和强度都有很大的讲究。
时机
当紫外线指数达到3时才能在我们体内合成维生素D,而且维D合成的最佳时间在上午十点和下午的两点钟。因为此时正是紫外线直射,同样也是日光浴的最佳时刻。
强度和时间
晒太阳虽好,还要注意晒太阳的时间和强度。因为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不仅会把皮肤晒黑,还会造成皮肤的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上皮肤癌的概率。而且晒太阳也有很大的讲究,不同个体之间年龄、肤色都有差异,所以需要晒太阳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肤色较深和体形偏胖的人需要晒太阳的时间会比普通人长一些。
穿着
晒太阳时尽量穿得轻薄一些,因为皮肤暴露出来越多,身体内合成的维D含量也就相应地越多。所以,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穿得少一点。即使周围的温度很低,只要有阳光照射也不会感到很冷。
防护
我们在晒太阳时不能什么防护措施都不做,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会引发白内障。所以在晒太阳时最好戴上帽子和墨镜,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遮住眼部的光线,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地点
可能有的时候室外的温度会比室内低,而且常常伴有一些大风,很多人不愿意到室外去感受太阳。于是,就选择拉开窗帘隔着窗户晒太阳。即使我们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阳光的照射,但是玻璃会阻断紫外线,这种物质是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物质。如果呆在室内,就很难达到合成维D补钙的目的了。
看了上面的注意事项,你应该对晒太阳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们在晒太阳时会出汗,可能会出现缺水的现象。所以,晒太阳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及时补水。
婴童维生素的作用和功效主要有促进骨骼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发育、补充营养不足等。
1.促进骨骼发育: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对骨骼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其次,维生素D的摄入有助于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2.提高身体免疫力: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可以起到提高婴儿身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抵御病原体的侵袭。维生素A对维持黏膜健康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3.促进神经发育:婴童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适当补充,可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传递。
4.补充营养不足:婴童维生素可以作为补充婴儿饮食中不足的营养素的来源。在特定情况下,如婴儿的饮食选择受限或存在特殊情况(如早产儿),婴童维生素可以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
每个婴儿的体质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身体对于需要补充婴童维生素的婴儿,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又到了流感高发的季节,家长们的选择困难症也如期而至。哪怕科普看了一茬又一茬,具体到自家娃身上,依然还是那个解不开的纠结“打还是不打?”
其实关于打不打流感疫苗这件事,家长之所以会犹豫再三,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有预防效果;二是担心疫苗的副作用。
先来说说预防效果,这个可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打完彻底不会得流感。那是纯属瞎说。真要这样流感早就绝迹了不是么。由于流感病毒本身种类就多,每年流行的种类还会变化,并且往往是多种并存,所以本身就不可能防住所有流感病毒。
但是呢,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FDA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的流行情况,预测当年可能会流行的4种流感病毒,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所针对的目标病毒类型都会有微调,以达到准确预防的目的。大家经常听到的“三价”、“四价”之分,指的就是疫苗对抗流感病毒的种类数,三价对抗三种,四价对抗四种,它们的防护效果都很好。
有人会问那会不会预测有误呢?全部猜错的几率不大,毕竟事物是有发展规律的,而权威组织获取信息样本的途径,以及研究预测的方法都有保障,推测起来的准确度也更高。即使没有全猜对,那至少对猜中的部分病毒引发的流感,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一点防护没有强吧。
至于疫苗带来的副作用,首先要肯定的是疫苗的安全性,能获准上市的疫苗,每款都必须经过一套极为严苛的流程,流程中的每一步,又有更多细致繁琐的规范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以确保最终上市疫苗的安全有效性,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
而副作用是所有疫苗都可能出现的,并不只存在于流感疫苗。通常打完流感疫苗后不会有太多不适,偶尔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短暂发热、略感疲惫等症状,也都会很快好转。并且国内注射用流感疫苗,基本都是灭活疫苗,并不会导致很重的流感症状(如持续高热、浑身酸痛等)。
和轻微的疫苗反应相比,流感属于重型感冒,感染后对宝宝造成严重后果的几率更高,危害更大,相比之下还是多防护一些才更明智。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副作用,只要注意避免接种禁忌症就好。
小儿肺炎支原体阳性不一定严重,需要看是否有症状以及检查的项目。肺炎支原体属于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诱发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出现高热、咳嗽、闷气等症状,发病后,及时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多可以治愈,只有极少数儿童可以发展为重症肺炎,出现并发症时,可以危及生命。肺炎支原体检查,常用的方法有IGG抗体检测和IGM抗体检测。IGG抗体属于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感染过肺炎支原体,已经治愈或者自愈。IGM抗体检测提示目前有这种病原体感染,出现高热、闷气等症状时,提示病情比较严重。儿童检测到肺炎支原体阳性,或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儿科做咨询或者治疗。
单纯肥胖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领域。单纯肥胖症对儿童心血管,呼吸功能产 生长期慢性( 有时是不可逆 )的损伤。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迟滞儿童的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为发展,压抑潜能发育。除了上述生理损伤外, 还造成儿童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压抑儿童潜能发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还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的偏见,肥胖者在升入名校,求职,社 交,婚嫁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防治已经提到儿科和儿童保健临床工作的日程上来。
我国儿科工作者从70年代末期就开始为研究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进行学术准备。自80年代以来,在流行学,生理学,心理行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 展了深入细致的系列研究,掌握了我国儿童发生肥胖的规律和相关危险因素;得到了适于我国肥胖儿童的运动处方和行为矫正方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群控 制经验。现在,可以在十余年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学术界的见解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防治方案。
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病。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 由基因突变所致肥胖 )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在现场和临床上对单纯肥胖症进行诊断,首先要除外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诱发的肥胖。作为慢性疾 病,对单纯肥胖症的诊断依然需要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但是,单纯肥胖症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它以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堆积 为突出表现。因此,对脂肪组织进行测量,成为诊断单纯肥胖症的一项重要依据。有关诊断体脂含量的方法很多,建议使用的是身高别体重法进行体脂含量的诊断与 分度。目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用BMI(类似儿科中Kaup指数)在儿科中筛查肥胖的问题。这个指数可以同目测法一起在现场筛查中使用。
从数量上说,脂肪含量超过标准15%即为肥胖。这个数值若以体重计算约为超过标准体重20%时的全身脂肪含量即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因此,目 前定为超过参照人群体重20%为肥胖。这里说的参照人群体重是指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美国卫生统计中心(NCH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制定的身高别体重( weight for height ),又称身高标准体重。如果使用Kaup/BMI指数,其界值点仍需研究。
肥胖分度有以下几级:
(1) 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10%~19%;
(2) 轻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20%~39%;
(3) 中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40%~49%;
(4) 重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50%。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镇咳祛痰药物、解痉平喘药物等进行治疗。
1.抗生素药物:可依据患者所在地的常见病原菌经验型选用抗生素药物,一般以口服为主,如果症状严重,可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如果进行了细菌培养实验,可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2.镇咳祛痰药物:如果患者咳嗽、咳痰的症状比较明显,可以采用镇咳祛痰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氯化铵合剂、溴己新、盐酸氨溴索,干咳患者,可以采用镇咳药物治疗,如右美沙芬等。
3.解痉平喘药物:如果出现气喘等不适,可以采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缓解,如氨茶碱、氨茶碱控释剂等。
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发病急、病情危重,一旦发生,往往需要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据专家介绍,抢救心梗患者的黄金时间一般在4分钟之内,因此,了解并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措施,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除了心梗外,电击伤、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心跳骤停,此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喊“醒醒”,如果患者没有反应,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首先,将患者置于仰卧位,解开衣物,清除口腔异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时,用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孔,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包住患者的嘴唇,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的口部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1.5秒,频率为每5-6秒一次。胸外心脏按压时,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下段,另一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除了心肺复苏外,心梗患者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等是心梗患者常用的药物。
心梗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二是戒烟限酒;三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四是适量运动;五是及时就医。
总之,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解心梗的急救知识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小李,一个平凡的农村青年。今天下午,我在工作时不小心被高压电打到,手脚腹部都有烧伤。慌乱中,我赶紧去当地的乡里医院检查。医生简单包扎了伤口,并告诉我没有大碍,但我总觉得不放心。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通过互联网医院联系了一位医生。
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并查看了我提供的血清检查报告。从指标看,我的心脏没有明显问题,但医生仍然建议我去公立医院或公立三甲医院的烧伤科门诊就诊换药治疗。因为电击伤创面愈合及修复周期长,愈合困难,需要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决定去郑州市的公立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虽然路途遥远,但我知道这是为了我的健康着想。现在,我正在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希望能尽快恢复健康。
电击,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其潜在的危险性却不容忽视。尤其在边远地区,电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了解电击的症状,对于预防意外伤害至关重要。
电击的全身症状
轻度的电击可能导致瞬间感觉异常,如痛性肌肉收缩、惊恐、面色苍白、头痛头晕、心悸等。而严重的电击,尤其是高压电击,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甚至死亡。幸存者可能出现定向力丧失、癫痫发作、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症状。
电击的局部症状
高压电击常导致电流进出部位的严重烧伤,组织炭化或坏死。触电周围部位的烧伤相对较轻。此外,电击还可能导致肌肉组织损伤、筋膜下组织压力增加,出现神经血管受压、脉搏减弱、感觉及痛觉消失等症状,甚至需要筋膜切开术。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脊椎压缩性骨折或肩关节脱位。
电击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电击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神经源性肺水肿、胃肠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烧伤处继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此外,大约一半的电击者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鼓膜破裂、神经系统病变、视力障碍、白内障等后遗症。孕妇电击后还可能出现死胎和流产。
为了预防电击伤害,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电击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远离危险,保障生命安全。
触电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触电的常见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紧急处理方法,帮助大家了解触电的相关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触电的症状因电流强度、接触时间、电流路径等因素而异。常见症状包括:
1. 局部麻木、刺痛感
2. 疼痛、灼伤感
3. 肌肉抽搐、乏力
4. 意识丧失、昏迷
5. 呼吸困难、心跳停止
6. 皮肤电灼伤
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电器设备老化、损坏
2. 电路故障、漏电
3. 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
4. 高压电弧触电
预防触电的措施包括:
1.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设备
2. 保持电路安全,避免电路故障、漏电
3. 避免直接接触带电体,如电线、插座等
4. 了解高压电弧的危险性,避免在高压电附近活动
触电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1. 立即切断电源,确保安全
2. 对意识丧失、心跳停止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3. 对皮肤电灼伤进行局部消毒、包扎
4. 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总之,了解触电的相关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是预防触电事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电气安全,保障生命健康。
触电事故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常见原因包括玩弄电器、接触漏电插座、以及雷雨天气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儿童遭受电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当儿童触电后,电流会通过身体,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电灼伤。轻者可能出现皮肤灼伤,重者则可能导致肌肉收缩、呼吸心跳停止等严重后果。
若发现儿童触电,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切断电源:首先应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电流继续伤害儿童。
2. 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3. 评估伤情:检查儿童意识、呼吸、心跳情况,如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
4. 伤口处理:对局部伤口进行清创、消毒,必要时进行包扎。
5. 迅速就医:将儿童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为预防儿童触电事故,家长应加强安全教育,将电器、插座等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并定期检查家中电器,确保安全使用。
腹痛腹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以为只是消化不良,稍加休息就能缓解。然而,对于赖叔(化名)来说,反复的腹痛腹胀却困扰了他半年多。在当地医院反复检查,只发现肠梗阻,却始终找不到病因。最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专家的帮助下,才揭示了这场疾病的真相。
赖叔,一个正值壮年的建筑工人,近半年来反复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均显示肠梗阻,但病因不明。赖叔也忍着疼痛,一直未给予足够重视。直到症状加重,他才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寻求帮助。
普外二科主任高鹏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检查。经过胃镜、肠镜、腹部CT、超声等多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高鹏主任并未放弃,他再次仔细检查赖叔的腹部,发现中下腹有一个2*2cm的皮肤隆起,看似皮下脂肪瘤,但触摸时却非典型脂肪瘤特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鹏主任怀疑这个隆起可能与赖叔半年前的电击伤有关。
原来,赖叔半年前在工地工作时,不慎被220V交流电电击,当时只是右手轻微烧伤和疼痛,并未引起重视。然而,这次电击却可能对赖叔的肠道造成了损伤,导致肠梗阻。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高鹏主任发现赖叔小肠有部分小肠出现硬化增厚,结合病史,考虑为电击伤所致。最终,赖叔接受了剖腹探查手术,切除了坏死的小肠,并进行了吻合术。术后,赖叔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
电击伤,看似只是皮肤表面的烧伤,但实际上可能对内脏造成严重损伤。高鹏主任提醒,电击伤患者应警惕腹部损伤,一旦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电击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可能导致皮肤烧伤、肌肉损伤、内脏损伤等多种并发症。电击伤后,患者应立即脱离电源,并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如烧伤部位冲洗、包扎等。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腹部损伤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电击伤患者,预防尤为重要。在工作场所,应加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接触高压电源。同时,家中也应采取安全措施,如安装漏电保护器、使用合格电器等,以降低电击伤的风险。
总之,电击伤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伤害,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对于电击伤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腹部损伤等并发症,以降低死亡率。
电击伤,作为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随着工业的发展,电工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电击伤的风险也随之提高。了解电击伤的临床表现,对于预防和救治电击伤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击伤的临床表现
电击伤的临床表现因电流强度、接触时间、电流路径等因素而异。轻者可能出现惊慌、呆滞、面色苍白、肌肉收缩、头晕、心动过速、全身乏力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昏迷、持续抽搐、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和呼吸停止等症状。有些患者在触电后,心跳和呼吸极其微弱,甚至暂时停止,处于假死状态。
二、电击伤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电击伤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包括高钾血症、肌肉强烈收缩和抽搐导致的关节脱位和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神经系统后遗症(失明、耳聋、周围神经病变、上升性或横断性脊髓病变和侧索硬化症、肢体单瘫或偏瘫)、肢体灼伤导致的远端供血不足和组织坏死、胃肠道功能紊乱、肠穿孔、胆囊局部坏死、胰腺灶性坏死、肝脏损害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白内障和性格改变等。
三、预防电击伤的措施
为了预防电击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电工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定期进行电工设备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 避免接触裸露电线和电源插座。
4. 在进行电工操作时,佩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5. 发生电击伤时,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处理。
我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日,钓鱼时被电击的恐惧和疼痛。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每天都在等待,等待伤口的痊愈,等待身体的康复。一个月过去了,伤口依然没有完全愈合,偶尔还会流出淡红色液体,周围的皮肤颜色也变得暗沉。这种不确定性和焦虑感让我感到窘迫和无助。
我开始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医生了解了我的病情,并给出了治疗建议。医生告诉我,电击伤的恢复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医生也提醒我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方案。除了继续使用百多邦和复方桐叶烧伤油交替使用外,医生还开了一种名为复方多粘菌软膏的药物。这个药物可以帮助加速伤口的愈合,并预防感染。医生还建议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伤口逐渐开始愈合。虽然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痂掉落流出红色浓液体,但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及时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方法。现在,我的伤口已经基本痊愈,生活也回到了正常轨道。我深深感激医生和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电击伤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伤害,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对心理造成影响。电击伤伤口的恢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触电患者应立即接受抗休克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此外,许多触电患者还会出现局部软组织损伤和坏死,因此需要注意伤口的消毒、敷料更换和无菌包扎。对于伴有血管损伤的患者,应及时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以防止血管闭塞。同时,还需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心肌损伤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心肌酶指标的变化,对于明显异常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滋养心肌,并定期复查和监测内环境指标的变化。对于轻度电击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而对于严重电击伤,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减压和定期换药。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体征异常,可能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对于休克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救治。
患者日常管理也非常重要。虽然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预防并发症和合并症。对于休克患者,应避免过度饮食,可尝试给予液体食物或半液体食物,并鼓励患者通过口腔进食,促进胃肠蠕动。
我从未想过,一个平凡的钓鱼日子会变成一场噩梦。6月10日,我在郑州市附近的河边钓鱼,突然被高压电电伤。触电处是右手小拇指左侧第一个关节处,右脚脚趾也有伤口,左腿小腿出现了红斑样子的伤口。最可怕的是,我的右手手指失去了知觉,虽然能够动,但不能弯或伸直,不能用力。
我感到极度的窘迫和焦急,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手指,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幸运的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专业的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医生详细地阅读了我的病情描述,并通过图片判断出我的情况属于典型的电击伤创面,存在深部组织损伤,尤其是右前臂也有电击伤口,不排除尺神经损伤。
医生建议我口服甲钴胺片营养周围神经治疗,促进神经修复,并涂抹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药膏治疗,进行无菌纱布包扎处理,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红色肉芽组织后,靠周边上皮向中心爬行后期瘢痕愈合。如果一深达骨质,坏死组织脱落后,如有指骨外露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注意避免接触日常生活用水(非无菌的)以免感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忌饮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手指逐渐恢复了知觉,虽然仍然有些麻木,但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