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隋静

冬天也要做个水嫩嫩宝宝

冬天也要做个水嫩嫩宝宝
冬季气温骤降、寒风吹拂之下,宝宝水当当的白嫩皮肤不见了,皮肤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譬如干燥、脱皮、发痒、红肿、冻疮等等,宝宝觉得难受,爸爸妈妈也很心疼。该怎么样呵护宝宝的肌肤,让宝宝重做“白雪公主/王子”呢?
 
 
为什么冬季宝宝皮肤会有很多问题呢?
 
是因为: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在构造与功能上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宝宝表皮层比较薄弱;
角质层不能像成人的皮肤一般有效的隔绝有害物质的侵入;
真皮层在宝宝出生后才开始形成,到3岁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真皮组织比成人薄;
宝宝汗腺排汗功能未成熟,容易因为排汗差导致毛孔堵塞。
儿童在体温调节、防护抵御方面的功能较薄弱,很容易因为外界因素而引起很多皮肤问题。
 
 
一. 皮肤干燥、瘙痒:
 
冬季空气干燥,气温低,容易使皮肤的油脂分泌降低,皮肤也会干燥,导致皮肤瘙痒。
 
因为宝宝抓得过猛,导致皮肤发炎、抓痕,引发湿疹、脱屑、皮肤变薄,甚至细菌感染。常常阵发性发作,导致宝宝哭闹不安,影响入睡。
 
护理TIPS:
 
洗澡: 冬季出汗少,每天洗一二次脸,每周洗一二次澡即可;注意水温不要过高(水温38~40C);在给宝宝洗澡时勿使用含有皂质等成分的沐浴露或香皂,以免刺激宝宝皮肤,引发皮肤干燥、瘙痒。对于婴幼儿来说,清水其实是最好的清洁剂;不能用力地搓洗皮肤,不可用刷子或海绵搓洗宝宝皮肤;每次的洗澡时间不要过长,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保湿护肤品:洗澡之后只要用毛巾(选纯棉或纱布材质的毛巾)轻轻吸掉多余的水珠就可以了。趁着皮肤还很湿润,立即涂抹护肤品。护肤品应该在洗澡后3分钟内擦到皮肤上。在干燥的季节,最重要的护肤方法就是多擦润肤剂。涂润肤霜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皮肤滋润,隔离外界的过敏源。要根据宝宝皮肤的干燥程度来选择润肤剂的种类、次数和量。轻微干燥的时候选择润肤乳,皮肤干燥明显的时候要选择润肤霜。通常一天搽涂数次,直到皮肤滋润,摸着非常光滑。
衣物:贴身衣服一定要选择柔软的纯棉质地的服装,不要给孩子穿化纤的衣服。穿着宽松。不要穿得过多、过厚,根据温度和活动量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和父母穿着的厚度保持一致即可。 
空气加湿:由于冬季室内供暖后空气更加干燥,因此要做好加湿措施,湿度保持在50%-60%比较适宜。一定要注意加湿器的清洁哦!加湿器很容易滋生细菌的。
家居:灰尘和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也是引起宝宝皮肤瘙痒的关键因素之一。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灰尘;家中最好不要用地毯;让宝宝远离绒毛玩具、宠物等。
饮食:多给孩子喝水,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具有维持皮肤粘膜层完整性的作用。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的初期表现就是皮肤组织干燥,脱屑等。多食用鸡蛋黄、肝、胡萝卜、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补充鱼肝油(维生素AD胶囊)。
户外活动:尽量在避风的地方,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孩子;同时避免阳光暴晒。
 
二.湿疹:
 
湿疹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理论认为,湿疹是皮肤表层结构功能的缺陷造成,患病宝宝的皮肤缺乏保湿因子致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好发于颜面和四肢,可呈局限性或泛发性,瘙痒难忍,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
 
当宝宝皮肤屏障不完整的基础上,接触刺激物或过敏物就会出现湿疹。
 
冬季湿疹严重是因为冬季温差变化大,宝宝体温一下子调节不过来,皮肤中的油水比例失衡,皮肤干燥缺水。皮肤越干湿疹越重,湿疹越重皮肤越干,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皮肤和衣物直接的摩擦,导致湿疹加重。
 
护理TIPS:除了同上的护理原则外,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再次强调保湿护肤品的重要性:护肤用品分为三类:Lotion乳液,水和油的比例中,水分占得比较高;Cream霜,油份占的比较高,但也有一定的水分;Ointment,像凡士林那样油油腻腻的油膏,里面基本上没有水分。给湿疹宝宝用护肤品要尽量选择Cream霜或Ointment。每天即便用上5-10次(从头到脚)也是可以的,每次你把手指往孩子身上一抹,你的手指是发油的,达到这样皮肤很湿润很油的程度,就不大会犯湿疹了。
激素类药膏:如果宝宝的湿疹面积很大,有结痂流水,反反复复,应带他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涂抹一些含有激素的药膏,帮助宝宝缓解症状和不适。所有治湿疹的药膏,只要是很快见效的都含有激素,短期(连续用1~2周)少量用激素类软膏对宝宝没有什么副作用。遵医嘱每天应用激素类药膏1~2次,薄薄的涂一层在湿疹处(避开皮肤破损处),然后再把油膏用在上面覆盖激素,仍旧是从头抹到脚。
调整饮食:最常见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海鲜、豆类、坚果、热带水果这六大类。妈妈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在吃这些食物时是否湿疹会加重,然后避免相应的食物。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先避食上述食物2周,看看湿疹有没有所好转。如奶粉喂养,必要时将奶粉更换成水解蛋白奶粉。
千万别捂着宝宝,越捂湿疹越厉害。另外,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肤造成感染。
 
三.皮肤皲裂:
 
肌肤骤受寒冷风燥,皮下汗腺分泌减少,角质增厚,失去弹性,在皮肤受到损伤或化学物质的刺激下,脸蛋通红,手指、脚跟、手脚掌侧有增厚出现,易发生皲裂,也可同患手足湿疹、冻疮并发此病。宝宝会因为痛疼而哭闹不休。
 
护理TIPS:
 
护肤:用温水浸过的毛巾敷在宝宝发生皲裂的皮肤上,待皲裂处皮肤软化后涂上一层选质地较厚的润肤膏或是含油量多一些的润肤油产品。如果皮肤出现了裂口,则在涂软膏之前先消毒,以防感染。
防寒保暖:出门时注意保护脸蛋、手部、足部,戴帽子手套。衣服鞋袜要宽松干燥。出门前注意抹润肤霜预防皮肤皲裂。
 
四.冻疮:
 
冻疮是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而且是反复发作。常为暗紫红色隆起水肿红斑,患者感觉到明显的痒感,受热后加剧。皮肤过度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孩子戴的手套、穿的鞋过紧孩子的血液循环不好都可能造成孩子冻疮的发生。常见于宝宝的手指、足趾、耳廓、足跟等部位。
 
在北方,宝宝如果长时间在户外玩雪、滑冰,就容易出现冻疮。在南方,室内没有暖气,经常有雨雪天气,阴冷潮湿,长时间暴露在阴冷环境中,就容易被冻伤。
 
护理TIPS:
 
按摩:在冻疮红肿部位,用手进行搓、摩、按压,促使红肿消散。每日做2--3次,每次10分钟。按摩时切忌用手指抓,或过重按摩,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溃烂。
治疗:千万不能用火烤或用热水袋、热毛巾来烫,以免引起血管痉挛,造成局部坏死。治疗上重在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涂冻疮膏,中药紫草膏也可促进宝宝冻疮伤口愈合。如局部皮肤感染发红的话,可带孩子去医院皮肤科诊治并处理。
预防:在容易受冻的部位涂抹凡士林或是其他油脂类护肤品,并做局部的皮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冻疮的发生;宝宝的手足要保持干燥,衣物鞋袜要宽松温暖,过紧的衣物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
 
 
五.舌舔皮炎:
 
冬天,嘴唇周围很容易失水,宝宝常常觉得又干又痒,就会不自觉地用舌头去舔,舔得嘴巴周围都是红红的。这样不仅不能湿润口唇,反而会加速唇部的水分蒸发,使双唇更加干涩。由于经常反复的唾液浸渍,引起唇周皮肤出现炎症改变,表现为红色丘疹、皲裂、细小脱屑,最后形成边界清楚的环形色素沉着。
 
护理TIPS:
 
润唇膏:吃饭后和入睡之前,给孩子涂上一层儿童专用唇膏,以保护嘴唇的湿润。
转移注意力:看见宝宝频舔嘴唇,父母不要训斥宝宝,要耐心教育,及时制止,告诉他那样做会使嘴唇干裂得更加厉害。当宝宝想舔嘴唇时,尽量转移他/她的注意力,使之逐步改掉这一不良习惯。
饮食:让宝宝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油炸和刺激性食物,以免体内生热导致嘴唇干裂。
 
六.尿布皮炎:
 
是由于粪便中的氨生成菌分解了尿湿的尿片产生了氨,进而刺激皮肤引起的皮炎。由于冬季气温低,给宝宝多穿裤子,在尿布区域形成了一个不透气、闷热的环境;或怕反复穿脱裤子容易感冒,大小便后没有及时更换尿片,引起尿布皮炎。表现为尿布的区域,尤其是外阴和肛周,可出现大片湿润红斑和丘疹,严重时可引起浅表性溃疡,宝宝感觉又痛又痒,容易哭闹。
 
护理TIPS:
 
保持外阴和臀部干燥:勤换尿布;大便后要及时用温水将屁股洗干净,晾干后涂上温和的护臀膏、鞣酸软膏等外用药膏。
晾屁屁,别捂着宝宝。
严重尿布疹需要警惕继发真菌或细菌感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七.黄水疮:
 
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
 
由于儿童的皮肤薄嫩,皮脂腺发育不成熟,皮肤表面缺乏脂质膜保护,所以对细菌的抵抗力差。许多家长养护不当,担心宝宝受凉,给孩子捂得太多,盖得太过,导致皮肤多汗,细菌容易繁殖,引起脓疱疮。
 
护理TIPS:
 
别捂着宝宝:不要给孩子盖得、穿得太多。
轻微皮疹保持皮肤干净,涂抹抗生素药膏。严重皮疹需要带宝宝去皮肤科就诊,由专业医护人员将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局部涂上碘酒或抗生素软膏。周围皮肤可用75%的酒精擦洗。
保持清洁:要勤换布料柔软而清洁的内衣,换下的内衣要煮沸消毒。宝宝接触过的被褥、毛巾、玩具等,同时也应予消毒。
 
 
 
宝宝在冬季容易发生皮肤问题,除了上述疾病,还有很多情况未在此描述。而且如水痘、猩红热等病毒或细菌传染性皮疹、荨麻疹等也很常见。所以当宝宝皮疹伴有发热或皮疹瘙痒难愈,反反复复,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发热高峰来临,家长做好准备了吗? ——发热时如何用药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又快到了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生病表现。宝宝一发热家长就很焦虑, “发热恐惧症”几乎每个家长都存在。 但在着急宝宝发热的同时,家长需要对发热时接触的药物要做到心中有数 退热药 不要单单以降低体温为目的使用退热药,退热药也不能预防高热惊厥。 当宝宝因为发热不舒服,且体温达到38.5℃以上,再考虑服用退热药。退热药不治疗疾病,当药效消退后,体温可能会再次升高。 ★儿童常用的退热药只有两种: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较温和的退热药。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 布洛芬——其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最高可达8小时。而且它对于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 ★退热药使用注意事项: 退热药一般间隔4~6小时服用。选择一种服用即可,不推荐交替服用退热药。 当用一种退热药退热效果不好的时候,最短间隔2个小时可以服用另外一种退热药。 不建议给年龄低于16岁的儿童使用阿斯匹林退热。阿司匹林会明显增加发生瑞氏综合症的机会, 小于3个月的小婴儿慎用退热药。 肛栓退热药效果差,只用于完全不能接受口服退热药。 退热针目前已被淘汰。 感冒药 针对感冒症状的药物:可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发热的时候,给宝宝同时服用这类药物。 这类感冒药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一般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和伪麻黄碱可以缓解鼻腔黏膜充血或过敏引起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症状,对乙酰氨基酚针对退热,右美沙芬针对咳嗽。 这类药物成分复杂,服用这类复方性感冒药,等于同时服用很多无需的药物(比如无发热的时候,服用这类药物里面同时有退热等成分)。 如果宝宝在服用了这类复方制剂同时又服用退热药,等于用药重复,就会出现药物过量的问题。 因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可能的药物副反应等)超出孩子从药物中得到的收益(减轻症状),所以欧美国家目前都建议不要让4~6岁以下儿童服用这类复合感冒药。 对于婴幼儿来说,没有必要用这类感冒药。 中药/中成药 很多家长认为中药纯天然,中药很安全。对比西药尤其是国外进口药物说明书,西药副作用、禁忌一大堆,家长就觉得药物毒性大,不能给宝宝吃。而中药说明书多简单,什么都没有写,植物提取的,很安全。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中药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适应人群等等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不代表没有毒副作用。要牢记“是药三分毒”。 儿童发热时,不推荐使用中药。 抗生素 不要滥用抗生素:在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抗生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普通的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80~90%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没有治疗作用。反复咳嗽有可能是感染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过敏体质的一种表现,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如果宝宝持续高热超过24~48小时或低热超过3~5天,或咳嗽严重、呼吸急促,或症状好转后又反复等,要及时去儿科就诊,做详细的查体,查血常规筛查是否有细菌感染,再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疗程。而不要家长自己擅自给孩子服用。 一旦使用抗生素,就要足量足疗程完全抗生素疗程。不要擅自停药换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细菌“死灰复燃”。 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没有必要吃什么抗病毒药物,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如果考虑或明确诊断流感,尽早(在发热的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会明显缓解流感症状及缩短流感病程。但奥司他韦对其他呼吸道病毒没有治疗作用。 宝宝发热时,家长都希望马上用药物控制住体温。任何疾病及药物治疗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针对性服药。除了退热药之外,其他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儿科医生隋静 文章首发于育果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5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发热的几个谬论

要避免下列关于发热的谬论 “发热会烧坏脑子”——这是谬论。 研究证明,人类生病的时候发烧,调高体温是身体抵抗病菌的一种方式。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目的在加强我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当体温高于42℃时,高温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极端病例中,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或严重的中暑。感染引起的未经治疗的发烧很少会超过41℃。 当发烧本身是由于中枢系统的疾病导致的,比如脑膜炎、脑炎,才可能使脑实质本身受到破坏,可能会造成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发烧引起高热惊厥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多见于幼儿期。高热惊厥多在5分钟内停止,它不会造成任何永久性伤害。但是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排除中枢系统感染导致的惊厥。 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 ,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在发热期间,是不用担心宝宝会烧坏脑或者落下什么后遗症。 “发热越高说明宝宝病情越重“——这是谬论。 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测量体温只是帮助了解宝宝疾病的情况,发烧的程度并不代表宝宝病情有多严重。患有轻度感染的儿童可能发高烧,而患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能根本没有发烧。 当宝宝发烧时,爸爸妈妈不能只是盯着体温数字,还应该多点关注宝宝的行为及表现。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太过于担心;如果精神状态较差,则需要及时就诊。 发热就要捂着,捂出汗就好啦。——这是谬论。 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捂得太多或外界高温,不利用体温下降。 小婴儿儿捂得太多,可以出现“捂热综合症”。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所以一旦发热,尽量晾开衣物(在没有对流风的情况下)。 有的宝宝在发热前有手脚冰冷、发抖,这是寒战,表明在半小时内体温会升到39℃以上。在寒战期,适当保暖,比如喝温开水、泡热水脚、适当增加衣被让孩子感觉舒适。等寒战停止,也就是体温到达顶峰的时候,再及时打开包被全身散热。 酒精擦浴降温效果最好——这是谬论 目前已经摈弃酒精擦浴,它只是让皮下血管收缩,摸起来好像退烧了,事实上不但无法达到退烧的目的,还会造成体内温度的增加及酒精中毒的危险。 当我们的身体试图抵抗感染时,就容易出现发热,儿童通常比成人更容易发烧。如果您的孩子发烧时仍玩耍的很好,无需采取任何措施降低其体温。当发热使宝宝不舒服的时候,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降温。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8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热高峰来临,家长做好准备了吗?——儿童发热的观点需要更新了

目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又快到了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生病表现。宝宝一发热家长就很焦虑, “发热恐惧症”几乎每个家长都存在。 但在着急宝宝发热的同时,家长需要更新对发热的认识,摒弃某些发热的谬论,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了解一下,体温为什么会升高。 人体脑部下丘脑的地方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的体温是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而让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 大多数人的体温在一天中都会有所变化:早上低一些,晚上高一些;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也会使体温波动。一般这个波动范围在1℃内,都还算正常。 当感染等疾病或其他原因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而使体温的定位点上升,于是人体会进行很多生理反应而使体温上升,就出现发热。所以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且疾病的表现形式。 发烧是人体防御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会导致人体生病的细菌和病毒在37°C左右会大量繁殖。当病菌入侵人体后,大脑命令人体的温度升高,从而引导白细胞攻击并摧毁体内的病毒和细菌,抵抗病菌。从这方面说发烧也是一件好事。 测量温度最合适工具是腋下电子温度计、耳温计。 量体温的方法包括肛温、口温、腋温、耳温、额温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建议新生儿测体温应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体温,1个月至5 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耳温计。 美国儿科学会学术新闻网站指出,耳温计不应该给 2 岁以下孩子使用。美国儿科学会科普网站,给出的是 6 个月以下婴儿不能使用耳温计。 虽然不同机构给出的数据不同,推荐年龄有较大差别,但基于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较小儿童耳道狭窄,不适合用耳温计。综合来看,小婴儿不建议用耳温计。 不建议采用额温(测量皮肤表面,准确度较差)、口温和肛温(操作有风险,及卫生问题)。 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兼顾快速、准确、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为简易的方式还是建议使用腋下电子体温计和耳温计。 发热标准及分度: 使用可靠的数字温度计确认发烧。当孩子的体温达到或高于下面水平时,就是发热。 从我国习惯、安全及卫生来看,家庭测量是以腋下温度为准。一般规定发热超过37.2 ℃以上就算发热。 发热分度:按体温状况(腋窝温度),发热分为 低热:37.3~37.9℃; 中等度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0℃以上。 下列发热需要就医: ★3个月以下宝宝体温38℃,3~6个月宝宝体温在39℃都需要及时就医。不是因为发烧会伤害小婴儿,而是发热可能是由非常严重的疾病(比如脑膜炎、肺炎等)导致的,需要及时诊断确保正确接受治疗。 ★流感流行季节,6个月以上宝宝发热超过39℃以上,同时出现有以下两种或多种症状:咳嗽,喉咙痛,流鼻涕或鼻塞,身体疼痛,头痛,畏寒,疲倦和腹泻。症状进展迅速,要考虑流感可能。流感需要尽早服用奥司他韦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动过速:<12个月,心率大于每分钟 160次;12–24个月,心率大于每分钟150次;2-5年,心率大于每分钟140次。 ★呼吸增快:0-5个月,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60次;6-12个月,呼吸频率大于每分钟50次;大于12个月,呼吸速度大于每分钟40次。 ★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 ★口唇皮肤发青。 ★脱水表现:口唇黏膜干燥;眼窝及前囟凹陷;哭时泪水;6~8小时无尿。 ★惊厥。 ★精神差,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动。 ★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如剧烈咳嗽、频繁吐泻、全身皮疹等。 ★连续发热三天以上不见好转。 发热时家庭护理要点: ★多喝水;为孩子提供定期的液体(水,稀释果汁等)。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合适的液体是母乳。 ★冷饮:大孩子在发热时可以吃些冰棒和酸奶,以帮助身体从内而外冷却并保持水分。 ★脱掉过多的衣物,衣服要穿宽松透气的。 ★保持房间凉爽,这可以帮助散热。 物理降温 多用于低温(体温不超过38.5℃)或高热服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情况。 物理降温只是让宝宝舒服一些,所以如果宝宝不耐受物理降温措施,没有必要非给宝宝做物理降温。 除了上述家庭护理的要点外,还包括下列方法: ★温水拭浴或洗热水澡:用温水毛巾搓揉皮肤皱褶处(血管丰富,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洗热水澡,水温应该使您的手臂感到温热,但不烫,洗完澡后立即将宝宝擦干,并穿着轻便的衣服。避免使用冷水浴,这可能会导致宝宝发抖,反而使温度升得更高。 ★冰袋冷敷: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或凉毛巾)头部; ★退热贴:退热贴面积小,退热效果差。只适用于小婴儿。因宝宝小,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可考虑退热贴。 儿科医生隋静 本文首发于育果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15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宝宝吃蛋黄后出现红疹,疑似食物过敏,需注意蛋黄过敏问题。患者男性6个月27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15

医生建议:疾病:婴儿疑似食物过敏,皮肤出现红疹。用药:建议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生活建议:暂停添加蛋黄和其他辅食,观察皮疹消退情况。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从六点开始发烧,最高体温38.5度,有流清鼻涕和眼周发红的症状,家里人基本上都在感冒,4岁哥哥周四感冒高烧,宝宝是第一次发烧。患者男性6个月23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29

医生建议:宝宝可能是被家里人传染的病毒性感冒,主要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请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度服用退热药,多喝水,暂停添加新的辅食。病毒感染没有特别的药,主要通过自身抵抗力抵抗过去。需要注意有一个疾病就是幼儿急疹。尽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人,避免再次传染。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在转奶过程中出现大便异常和湿疹,需要了解如何调整奶粉配比和治疗湿疹,宝宝6个月大,正在转换奶粉。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42

医生建议:对于宝宝的转奶过程,需要慢慢进行,避免过快转奶导致不适应。同时,观察宝宝的反应和大便情况,根据情况调整配比。对于湿疹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可能需要暂停转奶,先治疗湿疹。等湿疹情况好转后,再继续转奶。保持宝宝的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刺激物,预防湿疹的发生。

隋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明德医院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