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患者,请保护好你的肾!

糖尿病患者,请保护好你的肾!
发表人:健康解码专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糖尿病不仅会影响血糖水平,还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保护肾脏健康。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受损,会导致尿蛋白、肾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尿毒症。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保护肾脏呢?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

1. 严格控制血糖:这是保护肾脏最重要的措施。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肾脏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 控制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血管硬化,加重肾脏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血脂,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脂水平。

4. 限制蛋白质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糖尿病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千克体重。

5. 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肾脏损害。

6. 健康饮食: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热量食物。

7. 积极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负担。

8.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外膜斑疾病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周身动脉的慢性病变,病因尚不明确,与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关。病变从血管内膜开始,逐渐在血管内形成黄色粥样的脂质沉积,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血管失去弹性、脆性增加并出现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病变累及冠状动脉、颅内动脉、主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四肢动脉时,可出现胸闷、胸痛、头晕、水肿、肢体疼痛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如未进行控制,病变涉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者,一般预后不良。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粥样动脉硬化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并维持正常体重。此外,要控制膳食总热量,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限制酒精摄入,戒烟。

    其次,要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对于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可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粥样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吸烟、体力活动减少等都是其危险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于受损的内皮下,导致斑块隆起,形成血管狭窄。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

    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心绞痛的困扰。那么,老年人心绞痛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老年人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中的胆固醇和其他细胞废物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动受阻,从而引发心绞痛。

    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绞痛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多摄入油腻、甜咸的食物会加速动脉硬化,加重心脏负担。因此,老年人应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

    情绪因素也是老年人心绞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愤怒、焦虑、紧张等情绪都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因此,老年人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过度劳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绞痛的一个原因。长时间熬夜、过度工作、缺乏休息等都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绞痛。因此,老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已经患有心绞痛的老年人,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生活调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

    2.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4.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5.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老年人要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抗血小板药物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在发挥抗栓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出血风险的担忧。那么,未来能否出现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抗血小板药物呢?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抗栓治疗似乎遇到了瓶颈,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的权衡成为抗栓治疗的核心议题。针对这一难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力求在最大程度地发挥抗栓作用的同时,尽量降低出血风险。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基于近年来不断更新的血小板聚集理论。传统的血小板聚集理论认为,血栓的形成是一个瀑布式效应,从血小板黏附、脱颗粒、激活其他血小板到凝血酶的形成,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然而,新的血小板激活理论认为,正常止血过程和病理性血栓的形成机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点正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

    例如,研究表明,血栓核心由完全激活的血小板构成,而外围则是未完全激活的血小板。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对核心血小板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对外围血小板作用有限。因此,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针对外围血小板,抑制病理性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出血风险。

    目前,针对血小板聚集的不同环节,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多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包括PI3K抑制剂、PDI抑制剂、活化的IIb/IIIa抑制剂、PAR-4抑制剂和GPVI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抗血栓作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虽然这些药物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它们为未来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抗血小板药物一定会出现。这将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脑梗塞,也称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梗塞原因:

    1. 大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脑梗塞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并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可能会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脑部血管,导致脑梗塞。

    2. 心源性栓塞:心源性栓塞是指心脏疾病引起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导致脑梗塞。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 小动脉闭塞:高血压等疾病会导致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如玻璃样变,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最终导致脑梗塞。

    4. 其他原因:包括动脉炎、血液病、药物因素等。

    了解脑梗塞的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治疗脑梗塞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病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术等。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言语功能。

  •   编者按: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CVD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阿司匹林的使用,许多人存在疑问。今天,我们将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为大家解读阿司匹林在CVD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赵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阿司匹林在CVD一级预防中的地位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2019 ACC/AHA指南推荐,对于有较高ASCVD风险,但出血风险不高的40~70岁人群,可以考虑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口服75~100 mg)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预防CVD的优势

      1.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

      3.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多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ASCVD事件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阿司匹林并非万能:阿司匹林适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但对于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并不适用。

      2.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在服用前需咨询医生。

      3.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群,如溃疡病、出血性疾病等,需谨慎使用。

      总结

      阿司匹林在CVD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服用前,需了解其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早期患者常常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行走不便、肢体溃疡等问题接踵而至。此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引发急性心梗、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1. **行走不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行走时感到不适,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行走。

    2. **肢体溃疡**: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局部皮肤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溃疡、坏疽等问题。

    3. **肢体疼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下肢组织缺血,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

    4. **引发急性心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较高,容易发生急性心梗、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5. **其他并发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4.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如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术等。

    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2. **适当锻炼**: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壁的脂质沉积、纤维增生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则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则是将患者自身的血管或人工血管移植到冠状动脉旁路,绕过狭窄部位,恢复血流。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其中,合理膳食尤为重要,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保持营养均衡。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心血管医院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在我国,有许多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和科室,如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它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成分沉积。这种钙化不仅提示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针对冠状动脉钙化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轻度冠状动脉钙化患者,建议采取药物治疗,以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稳定斑块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稳定斑块药物如普利类和沙坦类,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从而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如出现心绞痛等,还需要联合使用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如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是预防和控制冠状动脉钙化的有效措施。

    冠状动脉钙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患者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表现,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积极的心态,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年来,研究发现SLE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一项国外调查研究发现,SLE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平均年龄为49岁,而一般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峰年龄在65-74岁之间。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导致SLE患者预期寿命减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SLE患者过早发生AS呢?研究发现,SLE系统性炎症可促进AS过早发生,导致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除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外,SLE相关因素在AS的发病和进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SLE病程、炎症及细胞因子、自身抗体、血脂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治疗药物等。

    SLE患者过早发生AS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研究发现,SLE疾病本身就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甚至与1型糖尿病相当。其中,自身抗体、疾病活动、其他因素等都是SLE患者过早发生AS的危险因素。

    例如,抗磷脂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不仅血栓性升高,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抗磷脂抗体阴性者更厚。临床中常用的SLE的病情活动评分,如欧洲共识狼疮活动性评估(ECLAM)、系统性狼疮活动性评估(SLAM)、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等,都与CIMT或颈动脉斑块相关。

    总之,SLE相关A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疾病的炎症反应。SLE和AS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我们对SLE相关AS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探讨SLE相关AS的病理机制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 阿司匹林作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抗血栓作用使其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使用却引发了争议。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争议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在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成年人中,服用阿司匹林与降低全因死亡率无关,且与大出血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引发了对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作用的质疑。

    实际上,关于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没有ASCVD病史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

    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对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使用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例如,《2016欧洲指南: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建议不要在无ASCVD的人群中使用阿司匹林。而《2016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建议声明》则认为,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岁至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和结直肠癌。

    那么,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应该如何使用呢?首先,需要注重进行ASCVD风险评估。ASCVD高危人群是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重点对象。例如,10年ASCVD风险≥10%的人群、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其次,在用药前必须评估出血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不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总之,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个体化选择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