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拜瑞妥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中大出血率低

拜瑞妥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中大出血率低
发表人:医疗星辰探秘

非瓣膜性房颤(NVAF)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拜瑞妥(利伐沙班)作为一种Xa因子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近日,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公布了两个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证实了拜瑞妥在房颤患者中具有较低的大出血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拜瑞妥在房颤患者中,无论是低卒中风险还是高卒中风险患者,其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华法令。这对于医生来说,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除了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拜耳公司还积极推动拜瑞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不断开展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拜耳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此外,拜耳还与杨森制药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拜瑞妥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这一合作模式将有助于加速拜瑞妥的研发和应用,为更多房颤患者带来福音。

总之,拜瑞妥在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拜瑞妥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简单解释房颤是指心房泵血的正常节律被打破,原本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由心房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房律紊乱。通常表现为心率不规则且频率很快,可见于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引发脑梗塞的风险很高。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初诊的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常见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但对于长期房颤患者,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术。这种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房,破坏产生房颤的异常电活动。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较高,但仍有复发的可能。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手术可以切除或隔离产生房颤的异常组织,从而消除房颤。

    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患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房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近年来,血栓栓塞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其中约200万人死亡。华法林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剂量、饮食习惯等,因此,对华法林抗凝治疗进行自我监测管理至关重要。

    近期,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接受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进行自我监测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降低了一半。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的Carl Heneghan博士及其团队进行,他们分析了1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病例资料,共纳入6417例患者。结果显示,自我监测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显著下降,年龄小于55岁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受益尤为显著。

    自我监测主要包括自我检测和自我剂量调整两个方面。通过自我检测,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从而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自我监测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并发症。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自我监测。对于年龄大于85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服用其他可能影响华法林代谢的药物的患者,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此外,新上市的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无需进行自我监测,且在降低卒中和出血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总之,自我监测管理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手段。患者应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掌握自我监测的方法,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

  • 想要及时发现疾病,只需60秒!生活中有些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本文将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自测方法,让您在家就能检查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白纸测甲亢

    将一张A4纸放在掌心,手臂伸直,掌心向下。如果A4纸明显颤动,可能患有甲亢。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表现为消瘦、怕热、多汗、急躁、眼球外突等症状。发现症状后,应及时就医。

    二、餐勺刮舌测口臭

    用餐勺轻刮舌头根部,将餐勺放入保鲜袋密封,放置在明亮光线下,一分钟后打开袋子闻一闻。如有异味,可能存在口臭。口臭大多源于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周病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口臭。

    三、画钟表测老痴

    在白纸上画一个钟表,标出时间。如出现错误或困难,可能预示着轻度认知损伤或老年痴呆早期症状。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四、巧用门框测视力

    用手掌遮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观看一定距离外的门框或窗框。如果线条清晰,说明视力较好;如果出现扭曲或变形,可能患有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严重影响视力。

    五、绕椅行走测平衡力

    将两把椅子放在房间中央,间隔3米。从一把椅子上站起来,走三米,绕另一把椅子一圈,走回来坐下。如用时小于等于10秒,说明平衡力正常;如用时超过20秒,可能存在平衡力障碍。平衡力障碍会增加跌倒风险。

    六、抬腿测血管堵塞

    将双腿抬高与床或沙发呈45度角,保持一分钟后放下。如果双腿或单腿在抬起时变得苍白,放下后恢复红润较慢,可能存在血管堵塞。血管堵塞会增加中风风险。

    七、双脚打拍子测心率

    坐下或站立,双脚跟着心跳的节奏打拍子,保持一分钟。如果心脏节奏规律,说明问题不大;如果节奏不规律,可能患有房颤。房颤会增加中风风险。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房跳动变得不规则且快速。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进而引发卒中。因此,房颤卒中预防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口服抗凝药物的发展,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新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在房颤卒中预防中具有哪些差异呢?一项研究对三种药物进行了间接比较,发现它们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发现,新药物比传统抗凝药物华法令具有显著优势。与华法令相比,新药物可降低21%的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23%的卒中风险,53%的出血性脑卒中风险,以及12%的全因死亡率。此外,新药物的大出血风险也降低了13%。

    在疗效方面,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在任意剂量下,以及110 mg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在疗效上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于某些终点,150 mg达比加群优于利伐沙班,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降低26%,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56%。

    在安全性方面,阿哌沙班与利伐沙班相比,大出血风险降低34%;与150 mg达比加群相比则降低26%。与利伐沙班相比,110 mg达比加群可降低23%大出血风险和54%的出血性卒中风险。

    尽管新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研究人员也指出,他们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不能调整患者的统计学以及不同试验人群的卒中风险;也不能解释各试验组之间华法令对照的差异,以及治疗范围内一些试验组平均时间优于其他组。

    总之,新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卒中预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 心房纤颤,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以下列举了心房纤颤的几个常见病因:

    1. 心脏瓣膜疾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是心房纤颤的常见原因之一。

    2.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易引发心房纤颤。

    3. 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如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等,均可引起心房纤颤。

    4.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由于心脏负担加重,易引发心房纤颤。

    5. 肺心病: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酸中毒等,易引发心房纤颤。

    6.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患者易发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而引发心房纤颤。

    7. 甲亢:甲亢患者易发生心房纤颤,尤其是老年患者。

    心房纤颤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针对心房纤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戒烟限酒、调整情绪、规律作息等。

  • 房颤(心房颤动)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两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们对心脏健康构成威胁,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房颤是指心房肌肉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房内血液流动不畅,可能形成血栓,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心律平、华法林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出现障碍,导致心室搏动过慢。治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起搏器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

    心内科是专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诊疗服务。

  • 6月6日,由中国房颤联盟和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房颤日活动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演艺界人士的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孔灵芝,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主席郭继鸿等业界权威人士出席活动。著名演员臧京生担任本次活动形象大使,为房颤防治宣传助力。

    活动现场,专家们就房颤的危害、预防以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王陇德院士指出,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房颤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郭继鸿教授强调,加强公众对房颤的认识,提高房颤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义诊咨询区,专家们为前来咨询的患者提供了专业、详细的解答。此外,活动还通过展板、宣传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房颤防治知识。

    据了解,中国房颤联盟和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一直致力于推动房颤防治工作。近年来,通过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度。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房颤的危害,共同关注房颤防治。

    未来,中国房颤联盟和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为提高我国房颤防治水平贡献力量。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跳不规则、心跳过快。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因此抗凝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Pradaxa,商品名:泰毕全)在中国获批上市,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同时出血风险较低。这对于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2. 定期复查,监测凝血功能,确保抗凝治疗效果。

    3.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抗凝药物效果的食物。

    4.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现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治疗房颤原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总之,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科学用药,才能有效预防卒中和全身性栓塞,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卒中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根据2014年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TISC)分论坛“卒中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论坛”上的报告,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仍存在一些短板。

    报告指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卒中医疗质量监测网,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干预性、整群随机干预模式,对卒中治疗医疗质量进行效果评价。但赵性泉教授也指出,我国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溶栓治疗率相对较低。美国溶栓治疗率在60%,而我国在改进后才达到10%。其次,卒中患者入院后能够及时给药的比例仅为17%,平均给药时间在105分钟左右。此外,一些基层医院对卒中患者的影像分析不够重视,甚至有20%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没有进行CT检查。

    针对这些问题,赵性泉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应提高溶栓治疗率,缩短给药时间。其次,加强基层医院对卒中患者的影像分析能力,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还应关注房颤病人抗凝问题和静脉溶栓率低等问题。

    尽管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仍存在一些短板,但赵性泉教授表示,我国卒中医疗质量正在不断改善。通过建立多中心、前瞻性的干预模式,对卒中治疗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相信我国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将不断提高。

  • 老年人群是卒中的高发人群,由于多种合并症的存在,临床管理颇具挑战。许多研究排除了80岁以上患者群体,导致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感到困惑。本文将探讨高龄人群卒中预防的特殊事项。

    一、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1. **降压治疗**:对于收缩压大于160 mmHg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是必要的。然而,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特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是不错的选择,但需从低剂量开始,谨慎加量。

    2. **房颤的抗凝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由房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比例也随之增加。对于80岁以上的患者,即使没有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高危,也应考虑抗凝治疗。需评估出血风险和患者的认知能力。

    3. **生活方式建议**:戒烟、健康饮食、避免肥胖和保持身体活动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4. **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包括卒中在内的血管事件风险,建议所有高龄人群接种。

    5. **降脂治疗**:药物降脂治疗在一级预防中存在争议,但考虑到卒中等血管疾病仍然是重要的死亡原因,应与老年人充分讨论降脂问题。

    二、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1. **降压治疗**:降压治疗的目标在二级预防中有所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是老年人群耐受性良好的一线药物。

    2. **降脂治疗**:降脂治疗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是确凿的。对于LDL-C水平>100 mg / dL的患者,进行卒中或TIA预防的降脂治疗是合理的。

    3. **抗栓治疗**:对于无禁忌的患者,所有无禁忌的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对于窦性心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4. **颈动脉介入治疗**: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预防卒中。

    三、小结

    高龄人群的卒中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降压、抗凝、降脂、抗栓和颈动脉介入治疗等。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