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找医生 >

李俊 >

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疾病详情
我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已经进行了阳性检测,并有密切接触史。请问是否可以用辉瑞Paxlovid进行治疗?患者女性40岁
就诊科室: 中医神经内科
医生建议
根据您的描述和检测结果,您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请注意药品供应紧张,需要及时预约。同时,建议您在家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接触,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登录查看该医生的全部信息 >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患者
我最近感到不适,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
医生
请问您是否进行了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是什么?
相关问诊

患者咳嗽,喝了两瓶氨溴索后舌头麻木,伴有胃疼和呕吐,询问是否正常反应,是否与药物有关,是否需要停止使用。

就诊科室:中医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根据患者的描述,可能存在对氨溴索的过敏反应,建议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医生。同时,需要注意口干恶心等常见副作用。对于患者的胃疼和呕吐,可能与药物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生活建议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环境,适当休息和运动。

李俊

主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查看详情

四肢无力,头部CT显示幕上扩张,县医生检查后无大碍,求进一步诊断。患者男性53岁

就诊科室:中医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38

医生建议:病情判断:患者可能存在颈椎压迫、头部幕上扩张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用药:根据检查结果决定。生活建议: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李俊

主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最近出现了头痛和肌肉酸痛的症状,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了吗?患者男性18岁

就诊科室:中医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25

医生建议:根据你的描述,很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我们建议对症止痛处理,可以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药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理论上同一毒株三个月以内不太容易复得,但仍需做好防护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避免再次感染。

李俊

主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偏头痛

反复出现中至重度头痛,特别是疼痛是单侧和/或搏动性的,并且当患者出现伴随症状,如畏光、畏声恶心和/或呕吐时应当怀疑无先兆的偏头痛。 出现上述症状,并且有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视觉和/或偏身感觉障碍时应当怀疑有先兆的偏头痛。 每月头痛天数≥15天时怀疑慢性偏头痛。 偏头痛家族史、症状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前后出现将增加怀疑偏头痛的证据

李俊

主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109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颈动脉内膜增厚临床研究

Stroke杂志上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最新分析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越厚,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就越高。 颈动脉超声可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如果厚度增加,反映了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该研究一共纳入 11 547 例无中风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中位随访 4.4 年期间, 726 人首次出现中风,其中 631 例为缺血性中风, 90 例为脑出血。 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3.7 岁,颈动脉内膜中层平均厚度为 0.7 ± 0.1 mm 。颈动脉内膜中层较厚者年龄相对较大,收缩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吸烟和饮酒者较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中位随访4.4年的结果显示,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首次出现中风或脑出血(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11%和10%。 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66 mm者相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66 mm的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31%,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增加1.25倍。 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中风危险正相关,在血压较高的患者中更明显。 对于平均动脉压<110 mmHg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较厚者(≥0.66 mm)中风的风险增加17%。 而在平均动脉压≥110 mmHg的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较厚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了1.18倍。 那么彩超如何评估内膜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超声标准是什么? 国内常用的测定方法为一点测量法,即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近端后壁1.5cm处检测颈总动脉IMT,如果该处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则避开病变取其近端1.5cm处测量,其正常值与年龄有关,20~39岁<0.65mm;40—59岁<0.75mm;>60岁<0.85 mm,高于其年龄段正常值则判定为IMT增厚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011第二次报告)[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3):318-321. 常规颈动脉彩超报告一般不会精确到0.01,目前多将IMT大于1-1.2mm为IMT增厚,提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那临床研究将0.6左右的界限值区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风险,提示什么?意味着应早期识别跟踪关注,早期干预会导致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但是会有疑问: IMT:0.6mm至1.0mm就不正常?如何理解?研究是基于临床实验的人群研究,并非IMT介于0.6mm至1.0mm就不正常。那临床研究与现实临床标准如何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俊

主治医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9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