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疹、发热、骨胳酸痛、甚至出血和休克等症状
- 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重症类型死亡率高
- 对症治疗可痊愈,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简介
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发热、畏寒、腹痛、呕吐、胸闷、心悸、头晕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症状。轻者通过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即可痊愈,重者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也可痊愈[1,2]。
症状表现[2]: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发热、畏寒、腹痛、呕吐、胸闷、心悸、头晕、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黄疸等症状。
诊断依据[2]:
登革热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登革热的诊断:对于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若出现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可断定为登革热。
-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重症登革热的诊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②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③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 AST>1000 IU/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疾病类型[2]: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类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3]?
是,国家乙类传染病。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2,3]?
- 传染源主要是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
-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
登革热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登革热的重要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即防蚊灭蚊;
(2)此外,还应做好个人防护,譬如穿长袖衣裤或使用防蚊驱蚊剂等;
(3)同时及早发现病情并对患者实行防蚊隔离措施尤其重要。
(4)我国目前尚无登革热疫苗可用。
是否常见[1-3]?
- 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 每年约有3.9亿人次感染登革病毒,其中70%的病例来自亚太地区。2019年再次出现全球登革热大规模暴发。登革热在过去的5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30倍。据WHO(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口面临登革热感染风险,每年WHO各成员国报告的病例数高达320万。
- 中国报告病例数仅次于2014年的登革热大暴发 ,有研究预估中国会有超过10亿居民受到登革热的影响。
是否可以治愈[1,2]?
是一种可治愈、可控制的疾病。轻者通过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即可退热及症状缓解并逐渐痊愈;重者给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也可痊愈。
是否遗传[1-3]?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北京西城区肝病科登革热患者求助
我国外的女朋友患有登革热,病情发作了4-5天,晚上体温升高,今晚出现肋骨疼痛和心跳加速的症状。我通过互联网医院向医生求助,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患者病史并建议她去医院就诊。医生指出心跳加速和肋骨疼痛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同时,医生提醒我国外的女朋友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降低出血风险。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深感安心,同时也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决定立即带她去医院就诊。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国外的女朋友接受了及时的治疗,得到了专业的医生诊断和治疗方案。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感激,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问诊服务更加信任和依赖。感谢医生的专业指导和关怀,让我国外的女朋友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等。这类疾病主要通过虫媒传播,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
病毒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和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类疾病,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般治疗
早期发现病毒性出血热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运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维生素摄入。对于中度中毒患者,可以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药物,以减轻中毒症状,改善应激能力。晚期患者则需做好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冰敷等,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出血热治疗的关键。利巴韦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前需进行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可进行小剂量注射,若无过敏症状,则可进行全量注射。此外,结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注射,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3. 并发症治疗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针对这些并发症,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休克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等。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疾病,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积极消灭传播媒介和寄生宿主,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可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若不幸感染病毒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
此外,以下科室和医疗机构在病毒性出血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传染病科
- 感染科
- 重症医学科
- 急诊科
- 血液科
医疗之窗
文章 身上出现红色的小血点是怎么了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身上突然出现红色小血点的情况,这往往让人感到担忧。这些小红点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健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身上出现红色小血点的可能原因,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红色小血点并非单一疾病的表现,它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凝血机制异常:当人体凝血机制出现问题时,血液会无法正常凝固,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这种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异常等因素有关。
2. 血管炎:血管炎是指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液外渗。这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甚至形成紫癜。常见的血管炎有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血管痣:血管痣是一种良性皮肤病变,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小点或斑块。它们通常出现在婴幼儿时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退。
4.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例如,登革热、猩红热等疾病都可能出现这一症状。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如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等。
了解这些原因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3. 如发现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获得针对性治疗。
4.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5. 如有药物过敏史,应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反应的药物。
总之,身上出现红色小血点并非小事,我们应该引起重视。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医疗故事汇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董莉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宋斌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