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新生儿心律失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

就诊科室:

儿科 心血管内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新生儿心律失常介绍
  • 指新生儿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 病因分为心脏疾病和非心脏疾病两类因素
  • 大多可治愈,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休克、猝死

简介

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该病是由心肌传导性、兴奋性、自律性发生改变引起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所致。在临床上,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或暂时性,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造成患儿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对新生儿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本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心脏疾病和非心脏疾病两类因素。患儿可出现的临床症状因病因不同而各有差异。治疗该病需明确病因及心律失常分型,对症治疗。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儿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并发症的患儿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由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可逐渐发展至心、脑等脏器衰竭,则无法治愈,甚至可能造成患儿死亡[1]

症状表现: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症状较成人难发现且缺乏主诉,具体临床症状与病因有关。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时,患儿大多无自觉症状,伴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俗称心慌,即对心脏跳动产生的主观不舒服的感觉)。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时,患儿可能出现嗜睡(指白天或夜间过度的睡眠或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仍然感到疲劳、精神不振)、拒乳(抗拒吃奶)、面色苍白等表现。

诊断依据:

临床医师通过向家长问诊了解患儿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可确诊,必要时还需进行心肌酶谱、胸部X线、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1.根据有无导致严重临床表现可分为:

(1)良性心律失常;

(2)恶性心律失常。

2.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可分为:

(1)窦性心律失常;

(2)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3)传导异常。

3.根据心室率可分为:

(1)快速型心律失常;

(2)缓慢型心律失常。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发生率为1%~5%[3]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并发症的患儿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儿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骤停患儿应进行电击除颤术恢复心率。

是否遗传?

部分类型心律失常是遗传所致。目前已经明确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早期复极综合征等,部分心房颤动和预激综合征患儿也具有基因突变位点[4]

是否医保范围?

新生儿心律失常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个家长的心。然而,新生儿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让许多家长担忧不已。那么,新生儿心律失常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现的心率异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先天性心脏病:这是导致新生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2. 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新生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 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4. 母体用药:孕期和产期的用药不当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心律失常。

5. 营养不良:如低血钙、低镁等营养素缺乏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原因后,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心率异常,应立即就医。

2. 积极配合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3. 注意营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营养不良引起的心律失常。

4. 定期复查:定期带新生儿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只要家长们能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新生儿都能恢复正常。

健康管理专家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心律失常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问题,了解其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对于确保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偶发性期前收缩可能无需治疗,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则需要紧急处理。

治疗新生儿心律失常时,医生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判断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 查明病因和诱因,并及时纠正;

3.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副作用;

4. 及时对症治疗,如给氧、纠正酸碱平衡等;

5. 严重心律失常时,做好急救准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治疗,而窦性心动过缓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采取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超速抑制或电击复律等方法。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则需要紧急处理,常用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过早搏动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也各有侧重。

总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因和个体差异。家长和患儿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健康百科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围产因素、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多个方面。

一、病因

1.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引发心律失常。

2.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引起心肌炎症,影响心脏电生理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3. 围产因素:如新生儿窒息缺氧、脐带绕颈、产程中药物使用等,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引发心律失常。

4.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

5. 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二、发病机制

1. 激动起源失常:指心脏内异常起搏点发放冲动,如早搏、心动过速等。

2. 激动传导失常:指心脏内冲动传导异常,如传导阻滞、折返等。

3. 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指既有异常起搏点,又有冲动传导异常,如并行心律、反复心律等。

三、诊断与治疗

1. 诊断: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电生理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2. 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方法进行治疗。

疾病解码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