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肌腱囊肿

肌腱囊肿

就诊科室:

骨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肌腱囊肿介绍
  • 长在肌腱部位的囊状良性包块
  • 表现为局部囊性包块,偶有局部酸痛等
  • 本病可以治愈,但易复发,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简介

肌腱囊肿是出现在肌腱部位的囊状的,内容物为液体的良性包块,是骨科比较多见的病,发病率目前不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1]。肌腱囊肿一般进展缓慢,除局部囊性包块外一般无其他体征,偶尔会有局部酸痛。该病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包块较大或多次复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1]。本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若不积极治疗,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能出现压迫症状,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预后相对较差。

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不与皮肤粘连的囊性肿块,偶有局部酸痛。

诊断依据:

依据视诊可见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不与皮肤粘连的囊性肿块,超声检查可见无回声囊腔,多为单发,边界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可见包膜回声,囊内透声较好,其内无血流信号[2],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用粗针头穿刺可抽出透明胶冻状物,基本可以确诊。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肌腱囊肿是骨科常见病,发病率目前不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1]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可以治愈,但易复发。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低。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肌腱囊肿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肌腱囊肿怎么治疗

肌腱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囊肿的大小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较小的肌腱囊肿,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如限制活动、佩戴护具、局部热敷等。这些方法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囊肿吸收。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

当囊肿体积较大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囊肿及其周围组织,可以有效治疗肌腱囊肿。

肌腱囊肿的成因可能与肌腱损伤、腱鞘损伤等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肌肉,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营养,预防肌腱囊肿的发生。

治疗肌腱囊肿,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的科室非常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以下是一些与肌腱囊肿相关的医疗知识,供您参考:

1. 肌腱囊肿的病因和症状

2. 肌腱囊肿的诊断方法

3. 肌腱囊肿的治疗方法

4. 肌腱囊肿的预防措施

5. 肌腱囊肿的康复锻炼

医疗数据守护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肌腱囊肿怎么消除

肌腱囊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发生在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部位。这种疾病多由慢性劳损、过度使用关节等因素引起,如长期做家务、长时间电脑操作、长时间运动等。当手指、膝盖、足部等相关部位出现损伤,病毒、细菌就可能入侵关节,引发肌腱囊肿。

肌腱囊肿的症状主要包括:手指、膝盖、足部等部位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囊肿小而张力大者疼痛较明显,囊肿大而柔软者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囊肿所在关节部位的肿胀,患肢远端出现软弱无力的感觉。

肌腱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手术治疗:如果肌腱囊肿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可以考虑手术将囊肿切除掉。

2. 手法治疗: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手法将囊肿拍碎,并适当加压包扎。

3. 注射治疗:可以使用注射器将囊肿囊液抽出,注射曲安奈德促使囊壁粘连。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适当进行关节锻炼,加强关节力量。

肌腱囊肿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老年健康守护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肌腱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肌腱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块,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局部过度劳损是导致肌腱囊肿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或运动的人,由于肌腱承受压力过大,容易发生劳损,从而引发囊肿。

其次,外伤也是肌腱囊肿的常见原因。肌腱受到撞击或牵拉伤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炎症和肿胀,进而形成囊肿。此外,感染、长期炎症刺激、局部结缔组织营养不良、退行性病变和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肌腱囊肿的发生。

肌腱囊肿最常出现在手腕、脚踝、膝盖等部位。囊肿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有时伴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如果囊肿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和血管,导致疼痛、麻木或活动受限。

肌腱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较大、症状明显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为了预防肌腱囊肿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劳动或运动。

2. 加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

3.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

生命守护者联盟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