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由于感染、炎症或者肿瘤因素等导致的贫血
-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等
- 治疗方式主要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简介
慢性病贫血主要是指由于感染、炎症或者肿瘤因素等导致的贫血,贫血主要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等。治疗方法主要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具体治疗效果还需要根据患者所患慢性病决定,少数患者治疗不及时且规范危及患者生命。
症状表现
慢性病贫血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等。
诊断依据[1]
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史,实验室及检查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暂无发病率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部分患者可以治愈,经过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类风湿关节炎会引起贫血吗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并发症众多,其中贫血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类风湿关节炎究竟会不会引起贫血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确实存在出现贫血的风险。引起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慢性病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身体对红细胞的生成需求增加,而骨髓的造血功能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引起慢性病性贫血。
2. 缺铁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原因,容易导致胃肠道出血,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3. 溶血性贫血: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容易出现溶血性贫血,这可能与疾病本身、药物等因素有关。
4. 骨髓发育不全性贫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骨髓发育不全,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起贫血。
为了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贫血,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3.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发现贫血症状。
4.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重视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疾病。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风湿性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风湿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液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被认为是导致风湿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溶血性贫血属于慢性病性贫血的一种,其病因通常分为四类:失血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病症。其中,风湿病性贫血属于慢性病性贫血的一种,患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胃部损伤,进而出现贫血症状。通过治疗胃部损伤,可以有效改善贫血。
慢性病贫血是因为患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生成不足。只要治愈病因,就可以改善贫血。溶血性贫血是因为影响到血液系统,红细胞自溶,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剧烈的贫血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免疫性病症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细胞减少,造血能力下降,从而引发贫血。通过控制自身免疫病症,可以改善贫血。
要确定风湿病性贫血的病因,才能正确地治愈病症。患者应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获得足够的睡眠,以促进疾病的恢复。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和太极,以增强抵抗力。患者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耗氧量。高热患者需穿宽松的棉质衣服,出汗后及时擦汗,并更换湿衣服以防感冒。
对于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可以食用具有驱虫作用的食物,如榕树叶、石榴、南瓜子等。建议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花生、核桃、大豆及其制品、青椒等。维生素C和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红细胞免受损害。维生素E能保护细胞膜免受自由基损伤,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对溶血性黄疸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蚕豆病原发病患者禁止食用蚕豆及其制品、油腻快餐,如肥肉和油炸食品。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贫血都有什么临床表现
贫血,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广泛,不分年龄、性别。当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时,便会出现贫血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一、贫血的临床表现
1. 皮肤苍白:这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患者面色无华,缺乏血色。
2. 疲劳无力:血红蛋白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缺氧,从而出现疲劳、乏力感。
3. 心悸、气短:心脏需要加快泵血速度以满足身体需求,导致心悸、气短。
4. 头晕、头痛:大脑缺氧导致头晕、头痛。
5. 食欲不振:贫血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6. 贫血性心脏病: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二、贫血的常见类型及原因
1. 缺铁性贫血: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
2.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
3. 叶酸缺乏性贫血:由于叶酸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
4. 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导致。
三、贫血的治疗及预防
1. 治疗原则:根据贫血类型、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2. 药物治疗:如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3.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内脏、绿叶蔬菜、豆类等。
4. 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四、贫血的诊断与检查
1.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2. 骨髓穿刺检查: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
3. 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五、总结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患者应重视自身症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医疗趋势观察站
董延芬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钱瑞琴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丁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