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鹅口疮

鹅口疮

别名:假膜型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雪口病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口腔黏膜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鹅口疮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鹅口疮的治疗与预防

鹅口疮的治疗

虽然严重的鹅口疮后果听上去很可怕,可大多数没有基础疾病、没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没有营养不良的健康宝宝即使得了鹅口疮,也大都是轻度的,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4%的碳酸氢钠溶液于每次喂奶前后清洁口腔,或将制霉菌素研成沫涂抹,也可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日2-3次,或遵医嘱。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不乱用抗生素。在清洁和涂抹药粉时,每个棉签只能用1次,涂搽要均匀,且动作要轻柔快捷。

 
怎样预防鹅口疮呢?
 
鹅口疮是真菌感染引起的,那么我们消灭宝宝可能接触到的真菌就可以啦。首先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宝妈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宝宝时要先洗手;对于宝宝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住院医师孙艳茹

156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或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多发群体为2岁以内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感染就可以引起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卫生或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当然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也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存在,但没有机会时并不致病。一旦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此菌就可以乘虚而入,导致宝宝发病。
 
如果出现鹅口疮,会有哪些症状呢?今天咱们就鹅口疮的症状表现有哪些说一说。
 
1.在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微高起的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红肿),形似奶块或豆渣样物质。当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2.好发部位: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
 
3.较轻的感染,白斑少不易被发现。当严重时,满口腔都是白色物质,宝宝会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当感染了白色念珠菌的口腔黏膜,治疗不及时,病情就可不断向下发展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面积增大,再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这时候就会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甚至可继发引起败血症。

住院医师张旭

154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个常见的成功的病,需要有一个诗意的名字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网络上,有宝妈问黄医生:“宝宝,嘴巴里长得白白的东西是啥?“

 

这个是鹅口疮,又称雪口病,它有个正儿八经的学名: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鹅口疮怎么会生的呢?

 

这个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口腔中也有,正常人体内有抗真菌成分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宝宝体质弱,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致鹅口疮。

 

  • 奶瓶、奶嘴、奶头不清洁。
  • 病从口入,宝宝手脏,再咬手指,病菌就乘虚而入。
  • 母亲产道有念珠菌感染,新生儿出生通过产道时接触感染。
  •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致病。

 

鹅口疮啥样子的呢?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如果用棉签擦去斑膜可以露出红色的创面。有鹅口疮平时没有痛感,但会影响进食,致宝宝哭闹,烦躁,生长缓慢。

 

长了鹅口疮要化验检查吗?

 

一般不需要检查,但反复发生,久治不愈需检查免疫功能。

 

 

鹅口疮怎么治?

 

弱碱环境不适于白色念珠菌生长,故用弱碱性溶液,如1%~2%碳酸氢钠清洗或制霉菌素混悬剂涂布等效果良好。同时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和哺乳卫生,婴儿用具洁净。

京东健康

14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嘴里的白泡用针挑?别在事后才追悔莫及!

某杂志里,就有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江阴市的人民医院里,儿科病房躺着2名重症病人。 

 

小男孩王弟弟出生才7天,因家人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用缝衣针给宝宝挑”马牙“。万万没想到,就因为这么一挑破,导致小朋友发生了细菌性感染,并最后酿成新生儿败血症!

 

好在经过抢救,小男孩终于脱离了危险,事后家长们也是追悔莫及!

 

那么这马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马牙是大众对口腔包涵囊肿的俗称,也还有称板牙,医学上也称上皮珠。

 

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包囊所形成,表现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或“板牙”。新生儿在硬腭中线上可见大小不等2~4mm的黄色小结节。

 

简而言之,马牙是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埋藏在牙床里的牙釉质造成细胞,尚未被吸收而形成的角化钙,是很正常的东西。

 

“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如果贸然用针挑破的话,很有可能造成细菌感染!

 

不过马牙还常常需要与以下的症状相鉴别。

 

一,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损害,这个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鹅口疮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有斑片状白膜附着。

 

鹅口疮形成的小白球,用棉签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充血明显,而马牙用棉签是不能剥去的,用这个方法可以鉴别马牙和鹅口疮。

 

如果是鹅口疮的话,需要找医师开药物治疗。

 

二,胎生牙或早生牙

 

胎生牙是指出生时口腔内存在的牙齿;早生牙是指新生儿时期萌出的牙齿。大多数胎生牙为下颌中切牙,多数是正常牙,不属于额外牙或多生牙。

 

早萌的乳牙牙冠形态基本正常,但釉质、牙本质菲薄,且矿化不良,牙根尚未发育或根发育很少,且只与黏骨膜联结而无牙槽骨支持,松动或极度松动。松动者可影响吮乳或有自行脱落吸入呼吸道的危险。

 

一般胎生牙或早生牙只有在造成喂养困难时才应该考虑拔除,如果胎生牙或早生牙过度松动被视为误吸的危险因素,也建议拔除。

 

鉴别也很简单,马牙位于新生儿口腔内齿龈位置,而胎生牙或早生牙是正常牙齿。

  

所以宝宝口腔里出现了黄白色的小球,不要随随便便就挑破!科学分辨,科学处理才是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副主任医师马良

151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厌奶爱哭闹?小心感染了鹅口疮

小易最近发现,自己不到半个月的宝宝拒绝喝奶,还经常哭闹,仔细一看,宝宝嘴里有白白的东西,还带些微黄。

 

“真是奇怪,宝宝嘴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奶渣呢?”他很是迷惑。

 

真的是奶渣吗,小易你得注意了哦,这个很可能是鹅口疮!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由白念珠菌感染所导致,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膜状物,会在孩子的口腔任何部位发生,包括舌,颊,软腭,口底。

 

鹅口疮的主要症状为新生儿口腔两侧、上腭或舌头上长出类似奶块、稀粥残渣的乳白色的斑膜,开始时为小点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

 

严重的宝宝可以看到口腔黏膜绝大部分或者全部被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

 

鹅口疮蔓延咽喉即可能会影响吞咽、呼吸等功能,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孩子得了鹅口疮会有什么表现?

 

孩子得了鹅口疮的话,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拒绝进食,而且用眼睛能够看到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白膜,斑膜。

 

白膜周围皮肤正常,看起来有点象奶块,斑膜呈点状,或融合成片,可出现在舌面、两颊、上腭以及唇内黏膜。

 

部分宝宝由于并发口炎、口角炎,还会有口水增多,疼痛的症状。

 

孩子为什么会感染鹅口疮?

 

鹅口疮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一是母亲的阴道中有白色念珠菌,分娩时胎儿被产道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是母亲没有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喂奶时白色念珠菌通过不洁的乳头、奶瓶、奶嘴或手指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感染。

 

三,随着宝宝降生,慢慢地口腔里会出现一些菌落,各种菌落互相制约,维持相对平衡。

 

口腔念珠菌也是正常菌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新生儿由于口腔 pH 低,有利于白念珠菌生长。

 

加之宝宝口腔卫生不佳,或者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口腔菌群原先的平衡被破坏,念珠菌占了上风,便可能出现念珠菌感染。

 

 

该怎么预防鹅口疮呢?

 

除了分娩时由产道内感染霉菌,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做到:  

 

一,喂奶前、接触宝宝前充分洗净双手,杜绝致病菌的传播。  

 

二,保持乳房每次结束哺乳后,母亲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晕处,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隔离病菌。 

 

三, 喂奶后给孩子喂几口温开水,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防止病菌滋生、繁殖。  

 

四,人工喂养婴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宝宝鹅口疮比较轻微,不影响进食,生活如常的话,可在去除引起鹅口疮的一些可能因素(如清洗玩具、奶瓶)后在家观察 2、3 天,外加制霉菌素——一种治疗真菌的药物,直接涂用于病损表面即可。

 

但是如果宝宝鹅口疮有增多趋势,或者宝宝哭闹、不适、影响进食,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奶爸小朱医生

149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长疹子:10种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皮疹(含图片)

    婴儿的皮肤特别娇嫩、敏感,几乎所有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皮疹,今天跟大家分享小婴儿最常见的10种皮疹。

    目录:婴儿痤疮、婴儿湿疹、乳痂/脂溢性皮炎、粟丘疹、尿布皮炎、鹅口疮、新生儿毒性红斑、间擦疹、痱子、荨麻疹

1、婴儿痤疮(Baby Acne)

     临床表现:婴儿痤疮多在宝宝生后3周左右开始出现,表现为宝宝面颊、额头或鼻部出现黑头、丘疹及“小红疙瘩”状红疹,有时红疹中央有白点(犹如成人的粉刺)。

     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数研究显示与宝妈在孕期把雄激素过多的传给宝宝、宝妈孕期高糖高脂饮食相关。

     治疗:较轻的婴儿痤疮不需治疗,注意皮肤清洁,保持皮肤干爽,可以逐渐自愈,大部分宝宝会在1-2岁内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宝宝皮疹持续更长时间。较重的婴儿痤疮也需引起重视,因有可能继发感染,愈后形成结节、遗留瘢痕,需带宝宝及时医院就诊,可选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防治感染,另外有一些宝宝可酌情用维A酸治疗。

2、婴儿湿疹(Atopic Eczema)

      临床表现:又叫特应性皮炎,一般在宝宝满月时开始出现,大多从面部开始,颈部、躯干、四肢也可逐渐出现,主要为发干、发红、发痒的红斑、丘疹、斑丘疹,可有鳞屑,常呈慢性复发性病程,湿疹好转后的皮肤局部可发黑或发白,但常常是暂时性的。

     病因:婴儿湿疹与过敏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比如爸爸妈妈有过敏性疾病的宝宝更易出现婴儿湿疹。

     治疗:保湿、润肤是最最最关键的防治湿疹方法。婴儿湿疹虽容易反复,但很多宝宝随着月龄增长能逐渐有所好转,大多在1岁左右能慢慢缓解。给宝宝选用合适的润肤剂,每天洗澡对湿疹宝宝亦是合适的,洗澡后毛巾拍干皮肤,马上用上润肤剂,帮助宝宝锁住皮肤水分,对于润肤剂每天的次数及用量标准是不定的。另外,对于经良好皮肤护理,湿疹仍明显,或因瘙痒、抓挠出现哭闹明显的宝宝,则可外用、涂抹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湿疹宝宝的一线用药,也可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其他外用药。
 
3、乳痂/脂溢性皮炎(Cradle Cap)

     临床表现:常在生后2-3个月时出现,不具传染性。好发于头皮、前额、眉间、面颊、耳后,表现为黄色或棕色斑块,表面有油腻性的鳞屑痂,部分宝宝鳞屑痂周围皮肤可能发红,较严重皮疹可能散发出似许久未洗头发的气味。

      病因:病因不完全明确,但常认为与宝宝皮肤局部皮脂分泌过多相关,亦有人认为与部分新生儿皮肤天然存在的一种菌马拉色菌相关。

     治疗:乳痂常能在数周内自行消退,但宝妈们也可进行一些处理加快皮疹的好转。不可强行剥离痂皮,可用凡士林、甘油或植物油涂抹于痂皮上,待软化后用温和的宝宝洗发水清洗干净。严重的皮疹可能需要外用糖皮质激素膏剂或抗真菌药。

4、粟丘疹(Milia)

     临床表现:在新生儿中非常常见,是在鼻尖部位出现的针头大小、黄白色小白点或小颗粒,也可在面颊、额部、躯干及四肢出现,此种皮疹无痛感及痒感。
     形成原因:粟丘疹的出现是婴儿小汗腺汗管被角质层的死皮细胞水平角蛋白阻塞所致,它对新生儿而言是无害的。

     治疗:粟丘疹多在生后4周内自行消退,不需干预处理,宝宝家长们也千万别用手挤皮疹。

5、尿布皮炎(Diaper Rash)

     临床表现:尿布皮炎是每个妈妈都需注意及应对的问题,皮疹可能是很轻微的只有几个红点,但也可重到整个会阴部都呈潮红状,尿布包裹部位发红,可稍肿胀、发热,皮疹可蔓延至大腿、腹部及背部皮肤。
     病因: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及粪便长时间接触、刺激皮肤所致。或有些宝宝尿布透气性及吸水性差、材质不合格也易出现尿布皮炎。

     治疗: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屁屁局部清洁、干爽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另外也可每次大便后屁屁涂抹鞣酸软膏或其它护臀霜,让屁屁局部形成一层物理屏障,隔断尿液及粪便的刺激作用。条件允许下,可不穿尿布,适当晾晒屁屁。布尿布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避免纸尿布的化学成分及粗糙边缘对宝宝皮肤的刺激,但会增加宝妈们多次清洗的工作量。

6、鹅口疮(thrush /Oral Candidiasis)

     临床表现:鹅口疮又名雪口病、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块,无痛,白色斑块不易擦掉,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病因: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感染所致。

     治疗:注意宝宝喂奶器具的清洗、消毒,母乳宝宝注意宝妈乳房、手部清洁及衣物的干净,宝妈有霉菌性阴道病时应积极治疗。轻度鹅口疮经过良好清洁、常能自行消退,持久不退或较重患儿可涂抹制霉菌素,宝妈们可把宝宝每日口服的维生素AD混入制霉菌素中,更易于涂抹。若皮疹仍反复,则医生可能会给宝宝选用大扶康等其他抗真菌药治疗。

7、新生儿毒性红斑(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 ,ETN)

     临床表现:常在生后第2-4天开始出现,但亦有出生时就出现或晚至1周后出现的宝宝,可在皮肤任何地方出现,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丘脓疱疹。宝宝衣被过多或洗澡后更易出现。
     病因:目前病因不明,但有研究显示可能与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

     治疗:可在几小时内消退,大多在5-10天内可自愈,注意避免衣被过多,不需特别处理。

8、间擦疹(intertrigo/intertriginous dermatitis)

     临床表现:又名擦烂红斑,夏季好发,主要见于腋窝、腹股沟及颈部等皱褶部位,皮疹为红斑、丘疹,部分呈水疱,继而糜烂、渗出,边界清楚。

     病因:是皮肤皱褶部位的皮肤由于潮湿、温暖、摩擦,汗液潴留,导致浸渍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护理不当可继发感染。

     治疗:注意宝宝皮肤清洁护理,保持褶皱部位干燥,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可以给宝宝褶皱部位拍抹保持干燥、凉爽的粉剂,亦可外涂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的宝宝需外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9、痱子(Miliaria)

     临床表现: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宝宝出汗多时出现,主要有晶痱、红痱、脓痱三种表现形式。
     病因:因高温、闷热环境下,宝宝出汗增多,大量汗液不易蒸发,导致汗液滞留及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好发于皱襞部位。

     治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衣被过多,注意皮肤清洁、干爽,皮肤局部可外用痱子粉等外扑,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或其它清凉止痒洗剂外用,脓痱感染时需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0、荨麻疹(Hives/Urticaria)

     临床表现: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可出现荨麻疹,皮疹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疙瘩或红斑状斑疹、丘疹,边界及轮廓常清楚、中心发白状,可似蚊虫叮咬状。皮疹常伴有明显痒感,偶可伴有刺痛感或烧灼感。可持续几小时缓解,也可持续几天,甚至偶有几个星期时间。

     病因:食物过敏,药物、环境因素(如气味或化学物质)或物理诱因(如热或冷)均可诱发荨麻疹。急性荨麻疹中,感冒病毒是最常见诱发因素,而慢性荨麻疹往往找不到任何诱发因素。

     治疗:能找到诱发因素的宝宝,需及时脱离诱发过敏因素,但很多患儿常找不到具体诱发因素,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滴剂等是治疗荨麻疹的最佳用药,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治疗。

     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许多皮疹是无害的、能逐渐自行消退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有部分皮疹却需特别关注,如一些过敏引起的皮疹,甚至可能会合并过敏性休克等致命情况。如果您对宝宝皮疹没有把握,或宝宝有精神反应不好、发烧等其它异常临床表现,还需及时带宝宝医院就诊。

主治医师万媛媛

149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4个月,嘴里长了白白的硬硬的是什么?

最近,成妈妈很担忧:“宝宝前几周,嘴里长了一颗白白的,摸起来硬硬的,很光滑的小块,看起来即像鹅口疮,又像长牙齿,一直在上牙龈那里,擦也擦不去,宝宝看起来也没有不适感,这到底是什么呢?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吗?”

 

我想,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其实,这不是鹅口疮,鹅口疮通常在牙龈周围形成,有斑片状白膜附着,形似奶块,用棉签一擦,就可轻轻剥去,剥去白色黏膜后,基底部会感觉到明显充血,但是,周围无炎症反应。

 

而据成妈妈反应,小宝宝的表现其实是马牙,这种白白硬硬的东西,一般长在牙龈上的成半圆形或椭圆形,今天,就带各位家长来了解一下“马牙”~

 

 

一,什么是马牙?

 

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4--6周时,当然,也有少数宝宝会在3-6个月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

 

医学上叫做上皮珠,具体的形成原因目前还未确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二,需要怎么护理吗?

 

“马牙”不影响宝宝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不过,有的婴儿因消化系统不够完善或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

 

所以,各位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用太过担心,这对宝宝没有什么坏影响,一般情况,宝宝随着发育成长,慢慢会自动脱落的。但是,如果发现白色部分用棉签一擦就掉,那很有可能就是鹅口疮,建议尽快就医~

 

平常日常护理中,要注意的是,确认是马牙之后,就不要去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有些人新手爸妈,不了解“马牙”,想各种方法去掉它,拿针挑,用布擦等,这都是很危险的,新生儿的口腔粘膜非常薄嫩,粘膜下血管丰富,本身的免疫力又未完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婴儿生命。

 

所以,各位家长,特别是新手宝妈宝爸,一定要谨慎,多多学习相关育儿知识~

奶爸小朱医生

148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鹅口疮治疗建议

鹅口疮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口腔问题。妈妈首先不要太焦虑,随着孩子长大,慢慢这个现象会好转。鹅口疮的治疗第一是注意日常食具、玩具的消毒,第二就是局部抗真菌治疗。可以用小苏打水清洗宝宝的口腔,用百分之五碳酸氢钠液体(药店都能买到)清洗口腔,一天三次,洗好后再用自配液: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即可好转(有些轻症涂1-2次)就没有白色的了,切记:白色消失需要继续用药三天左右,连续用药一周左右可治愈。注意口腔及手卫生,宝宝的玩具也要注意卫生,经常清洗和太阳晒!妈妈喂奶前最好用苏打水把乳头也要清洗一下。 

主任医师张耀国

149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鹅口疮

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说过鹅口疮或「雪口病」,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就能大概知道这个病的样子——嘴里有很多白色的斑块。
 
鹅口疮虽然不是个「大病」但在婴幼儿中却很常见,同时这个疾病也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就让我跟大家聊聊鹅口疮的问题。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念珠菌(又叫白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引起的,通俗讲就是一种真菌感染。
 
任何人都可能会发生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人。
 
患鹅口疮的婴儿在嘴唇内黏膜、、上颚、舌头、颊黏膜等处常出现不容易被擦拭掉的白色斑膜,一般为乳酪状,有点状的,也有融合成片的,如果强行刮下这些白斑可能会造成出血。
 
很多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一些重症鹅口疮可能会有发热,如果并发了口炎、口角炎,则会在吸奶时会感觉到疼痛而哭吵、不愿意吃东西,甚至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严重时鹅口疮如果蔓延到咽喉,则可能会影响吞咽、呼吸等,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请注意:鹅口疮和奶块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如何区分两者呢?很简单。用棉签等去轻轻擦拭白斑,如果白斑很容易被擦掉,且擦掉以后口腔黏膜完整、光滑、无损伤,那么可以认为这只是奶块,反之,很有可能就是鹅口疮。
 
为什么会发生鹅口疮?
正常情况下,宝宝口腔内的各种细菌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口腔白念珠菌也是正常菌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但是当宝宝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不佳或者营养不良时,口腔菌群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稳态」被打破,白念珠菌「疯长」,便导致了白念珠菌感染。
 
1. 婴儿用品消毒不严
 
由于婴儿本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更难抵抗疾病的入侵,如果日常使用的婴儿用品清洗消毒不彻底,比如奶瓶(奶嘴)、安抚奶嘴、玩具等不干净,就很容易发生鹅口疮。
 
比如,大部分宝宝在4~10 个月期间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2. 滥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可能会杀死能抑制白念珠菌过度生长的「有益」细菌。失去「有益」细菌抑制的白念珠菌就可能过度增殖,发生鹅口疮。
 
不恰当地使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强龙等)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没有免疫系统「压制」的白念珠菌就会如鱼得水般地疯狂繁殖。
 
3. 其他情况
 
存在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婴儿、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也很容易发生鹅口疮。此外,如果生产时孕妇存在阴道霉菌感染,也应格外注意宝宝是否发生白念珠球菌感染。
 
如何避免鹅口疮发生?
尽管鹅口疮在婴儿中很常见,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其发生。
 
1.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
 
乳具清洁:如果正在使用奶瓶或者安抚奶嘴,平时要注意清洁。这样能减少橡胶乳头和安慰奶嘴上的白念珠菌,避免宝宝反复感染。
 
 
 
玩具和手清洁:对有吮指习惯或者乱咬玩具习惯的宝宝,要注意小手和玩具的清洁。
 
2. 避免宝宝和妈妈相互感染
 
对于正在哺乳的妈妈,当乳头出现了发红、疼痛时需警惕乳头感染。此时应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平时接触宝宝时要注意清洁双手。
 
3. 不要滥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滥用抗生素、激素都可能导致白念珠菌「疯长」,发生鹅口疮。
 
发生鹅口疮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宝宝发生鹅口疮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在感染处涂抹制霉菌素。在治疗期间,家长有些细节需要注意。  
 
1. 不要用力擦拭感染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试图用毛巾、棉签等擦掉白色斑块,然而即使表面的白斑擦掉了仍然有许多真菌存在,过一段时间又会繁殖起来。
 
不仅如此,用力擦拭不但会损伤口腔黏膜、出血,而且还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甚至败血症。
 
2. 涂药后不要马上喂奶
 
医生开出治疗药物后,给宝宝涂药后不要马上喂奶或进食,这样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建议在喂奶后或两餐奶之间涂抹制霉菌素。
 
切记:
 
疗程很重要,大部分宝宝的鹅口疮在用药后不久就会消失,此时家长不要因为顾忌药物副作用而随便停药。因为,虽然口腔内看不到白斑了,但事实上白念珠菌尚未被完全消灭,未消灭的白念珠菌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即使看上去好像是好了也还需要继续使用,制霉菌素总共的使用疗程一般为7~14天。
 
3. 必要时及时就医
 
白念珠菌不仅会感染口腔,还可能会感染咽喉、气管等部位。当宝宝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咳嗽声像狗鸣)、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皮肤发紫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反复发作怎么办?
总有些宝宝鹅口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是急坏宝妈了。不用急,这里有后招。
 
妈妈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规范用药或擅自停药,如果是这种情况,要注意遵医嘱合理用药、用药的疗程要足;
 
 
想想是不是存在乳头感染或妈妈的文胸是否是阴干的,或者存在玩具、奶瓶不洁,注意对因处理;
 
 
是不是自己喂养不当,使宝宝缺乏某些营养素,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常常生病。这种情况下,妈妈要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培养宝宝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挑食。此外,还要经常带宝宝进行运动,增强体质;
 
 
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或者是 9 个月大后还发生鹅口疮,尤其是伴随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情况,需要及时看医生,排除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或其他疾病。
 

住院医师曾沣

147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鹅口疮的临床诊断

鹅口疮的病因多见于免疫缺陷者、婴幼儿等群体,由念珠菌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出现乳凝状白色膜状物,不易剥离

一般临床上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属于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口咽部念珠菌过度增殖引起。

患者以长期应用激素者、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有口颊黏膜、腭部、舌头表面或者口咽部表面的白色斑片。一般不容易擦掉。

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成年患者一般表现为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一般去口腔科,口腔黏膜科这样就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可确定有无真菌感染,并为明确诊断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来辅助诊断。

主治医师张茂全

1435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三甲
江苏省人民医院
慢性肝炎(5例) 胆汁性肝硬化(2例)
专业擅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肝衰竭、重型肝炎、自免肝等疑难肝病,中枢神经感染,发热待查,黄疸待查及肠道传染病的诊治
好评率:100% 接诊量:1537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三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支原体感染(30例) 维生素缺乏(12例)
专业擅长:在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处在生长发育评估,同时在如小儿矮小症与性早熟等问题上,也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最佳时期的选择提供决策的依据。此外,他还精通川崎病的长期随访治疗、小儿心肌炎、各种类型的早搏、心力衰竭、心肌病及胸痛的诊断与治疗,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也是擅长与诊断与治疗。 同时,还利用其39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精准解读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检查报告。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他能够对医学常见问题及复杂疑难杂症做出科学的决策,这种临床专业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完整且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好评率:99% 接诊量:5338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

三甲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咳嗽(4例) 胃炎症(1例)
专业擅长:小儿咳嗽,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支气管哮喘,小儿感冒,小儿腹泻,厌食,便秘,小儿发烧,小儿心肌炎,小儿保健,小儿手足口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
好评率:100% 接诊量:692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