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口腔常见病
-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斑膜,同时可伴有局部痛感
- 严重时可影响患儿正常的吞咽、呼吸功能
简介
新生儿鹅口疮又称雪口病、白念菌病,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而引起的一种口腔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与新生儿胃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口腔内菌群尚未稳定有关,当口腔卫生环境差、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时,容易导致白色念珠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白色分泌物产生而逐渐发展为鹅口疮。本病主要可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同时可伴有相关部位的痛感。由于患部形似奶块,需要与滞留奶块进行鉴别。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干预进行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家长平时应注意保持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
症状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状,形似奶块,不易被擦去,如果强行擦拭,可导致下方出现红色创面。部分患儿可能会伴有局部疼痛、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哭闹、进食困难等表现。
诊断依据:
将口腔黏膜白斑送实验室检测,显微镜下看到白色念珠菌丝及孢子即可诊断。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其发病率为2%~82%[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临床上一般采用碳酸氢钠溶液对患处黏膜清洗消毒,进行治疗。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门诊治疗不报销。
文章 口腔念珠菌病是什么样子
口腔念珠菌病,这种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菌群失调和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愈发普遍,这也使得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口腔内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保持口腔健康。然而,当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这些微生物就会从正常状态转变为病态,从而引发感染。
念珠菌就是这种条件致病菌之一。当内外部环境改变或免疫力下降时,念珠菌就会引发感染,引起口咽部炎症。这种疾病不仅会感染新生儿,还会影响经常佩戴活动假牙的患者。
口腔念珠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患者可能会在头面部和四肢出现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甚至出现秃发和皮角样损害。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和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两种。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常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口腔内散在的白色小斑点,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及咽部。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则常见于佩戴活动假牙的患者,表现为义齿与牙龈接触处的黏膜红亮水肿伴疼痛,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口腔念珠菌病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妈妈哺乳用具一定要用煮沸消毒。
2. 对于佩戴活动假牙的患者,可以在进食以外的时间把假牙取下,每餐后注意清洗一下,并且记得在晚上睡觉时浸泡在冷水中。
3.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
4.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牙膏和漱口水。
5.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文章 新生儿鹅口疮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新生儿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口腔感染性疾病。该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感染途径包括分娩时产道感染、哺乳时奶嘴消毒不彻底以及手部病菌感染等。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
新生儿鹅口疮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1.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于两侧颊黏膜、嘴唇内侧、舌、齿龈、上颚等部位。早期表现为点状白点膜,随着病情加重,可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稍有凸起。部分家长误以为是奶块,而未引起重视。
2.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易脱落:强行擦去后,可见剥落黏膜下的口腔变得潮红粗糙,严重者伴有渗血。白膜形成时,婴儿通常没有痛感,也不会流口水。但一旦白膜剥落,婴儿在喝奶时就会感到疼痛。
3. 少数婴儿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拒乳、呕吐、呛奶、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哭闹不止等。当婴儿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应引起重视。
为预防新生儿鹅口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消毒工作:哺乳前后清洁双手,确保奶瓶、奶嘴等用品清洁消毒。
2. 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后,用温水为婴儿漱口,或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擦拭残留的奶块。
3.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婴儿饮食清洁,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4. 及时就医:如发现婴儿口腔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文章 新生儿鹅口疮怎样治疗 3个方法控制新生儿长鹅口疮
鹅口疮是新生儿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或斑块,导致宝宝疼痛不适,影响进食。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鹅口疮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要点,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新生儿鹅口疮的病因
1. 真菌感染: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这种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宝宝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感染。
2. 乳具不洁:哺乳期妈妈的乳头或奶瓶不清洁,导致真菌进入宝宝口腔,引发鹅口疮。
3. 口腔黏膜受损:宝宝口腔黏膜受损,如咬伤、擦伤等,为真菌入侵提供了机会。
二、新生儿鹅口疮的症状
1.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或斑块,表面光滑,不易剥离。
2. 宝宝哭闹不安,不愿意进食。
3. 口腔黏膜疼痛,宝宝吃奶时可能哭闹。
4. 口腔黏膜表面可能出现红肿、溃烂。
三、新生儿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1. 口腔清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清洗口腔。
2. 口腔涂抹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
3. 注意乳具清洁:哺乳期妈妈要保持乳头清洁,奶瓶、奶嘴等乳具要定期消毒。
4. 提高宝宝抵抗力:加强宝宝的营养,增强体质。
四、新生儿鹅口疮的日常护理
1.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每天清洁口腔2-3次。
2. 喂奶后及时清洁乳头。
3. 注意乳具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 提高宝宝抵抗力,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
5. 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