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缩写为 BPD )的个体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感和行为等人格特征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
例如,娜塔莎(Natasha ),她 29 岁,结婚多年;近一年多来,因感到“太疲惫”而无法工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度过,因此前来求助。她的问题似乎始于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娜塔莎曾与老板交往,但最终分手了,因为老板在与她交往之前已经与别人订婚并会履行这一婚约。娜塔莎对此失望至极,于是她开始了与另一位男士的交往。据娜塔莎自述,老板因此心生怨恨,给她降级,还经常当着其他员工的面批评她,这让她“精疲力竭”。在第一次访谈后,治疗师对娜塔莎的初步诊断为“适应障碍伴混合性情绪特征”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但在第二次访谈之后,治疗师判断,娜塔莎的临床状况远非如此简单。娜塔莎说自己的婚姻中充斥着争吵、遍布着攻击性威胁,还表达了对家人的怨恨,并承认自己酗酒、常抽大麻。她反复诉说着对生活的绝望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当治疗师询问娜塔莎“希望治疗带来什么收获”时,她的回答有些含糊不清:“要让我感到,就像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时一样。”虽然治疗师认为娜塔莎可能正遭受着严重的焦虑、悲伤和孤独的困扰,但她却一脸强硬,所以很容易想象到,对于其他人来说,她这种态度是多么惹人生气。
治疗师察觉到了娜塔莎更多的心理病理迹象,于是对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临床访谈。除了若干症状性障碍外,娜塔莎的问题包括很多未解决的情感问题,如青少年时期的问题、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明显符合 BPD 的诊断标准。临床工作者判断,BPD 应该是娜塔莎最主要的问题,并与她讨论了治疗人格问题的利与弊。娜塔莎决定针对自己的人格问题,进行长程的认知疗法治疗。娜塔莎认为,她有关“自己”以及有关“他人”的体验方式,是需要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了;她还想从情感上解决自己对父母抱有的痛苦体验。
BPD 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障碍,在成人群体中有 1.1%~2.5%的人耀患 BPD,其中女性患者通常占到 70%。
与精神分裂症相比,BPD 的社会成本更高,患者的自杀风险更高(10~15 年间,大约有 8%~10%的患者死于自杀),BPD 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50 倍,该障碍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害。随着卫生保健领域诊治强度的提升,BPD 的病患比例普遍升高,从不到 10%的门诊病例比例增加到超过 50%的专科住院病例比例。BPD 患者给亲属、朋友及同事都造成负担,其后代的心理病理风险也很高。很多 BPD 患者天资聪慧,但该障碍却妨碍了其发展,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完成学业、完全不工作或者从事着与其能力不相符的工作。虽然 BPD 的症状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但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参与以及生活质量问题仍会长久持续,所以治疗应该更多聚焦在这些方面。对 BPD 患者而言,人际关系危机也是普遍的,包括与朋友或同事之间关系的强烈波动。多数 BPD 患者都有自伤行为(60%~70%),虽然自伤行为并不是 BPD 患者所特有的;而且他们经常还会滥用物质并常将此作为一种自我药疗.(self-medication )的方式。虽然在心理健康护理中心,大多数 BPD 患者是女性,但在司法机构和戒毒所中男性 BPD 患者更为普遍。BPD 患者也是身体健康保健机构的重度消费者。很多患者会因个人危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或物质成瘾而前来求助。治疗师应帮助 BPD 患者从人格问题的视角来理解自身困境,同时给他们注入“治疗这 BPD 患者的“勃然动怒”与“危机频发”,让他们在卫生保健领域声名狼藉,很类问题”的信心和希望。
多治疗师对其心存畏惧。“BPD 患者不可救药”的看法已深入人心。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专病模式的认知疗法是治疗 BPD 最具前景的疗法之一。虽然针对 BPD 的认知疗法绝不单一,但很多治疗师发现,基于认知疗法的框架,可有效地治疗 BPD 患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刚
文章 梵高是双相吗?谈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画家梵高由于情绪起伏不定一直被怀疑是双相障碍患者,但一位荷兰精神科医生 Erwin van Meekeren 近年重新回顾了梵高的一生,注意到了他在人际关系中呈现出的高度敏感。梵高艰难地度过了一个被不断忽视的童年,没怎么体会过家庭的温暖,而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当他的画家朋友高更告诉梵高自己要离开他时,梵高的情绪极度失控,把他的酒杯扔向了高更,不久之后,梵高就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梵高暴风骤雨般的人生一直被不稳定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笼罩着,他一直渴望着爱,但情绪变化迅速,会突然暴怒,恐惧被亲近的人所抛弃,行事冲动,这些都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只是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有效的治疗,如果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活在今天,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由于和双相障碍一样,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存在情绪的大起大落,所以很多时候会被当成双相障碍去治疗,尤其是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自残自杀的青少年,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地被误诊为双相障碍。
我国的诊断系统 CCMD-3 里并没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疾病,导致了我国医生对于它比较陌生。但是美国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占据了门诊患者的 10%,住院患者的 20%,以我在门诊工作中的初步观察,国内的数据与此相似,但却极罕见地被识别和诊断。
临床特征的不同之处:
我们先回顾和解释一下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9 条需符合 5 条;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稳定、冲动行为 3 条也可以考虑诊断):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 2 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虽然情绪同样起伏不定,双相和边缘型人格的主要区别在于:双相障碍是重性抑郁发作(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疲劳、记忆注意减退、厌食、早醒或嗜睡等)持续 2 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的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话多、花钱多、睡眠需求减少、夸大等)持续 4 天(躁狂为 7 天且症状严重)以上,抑郁或(轻)躁狂会比较突然地发病,情绪的变化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常常没有诱因自发地变得低落或者高涨,有时还会季节性发病(如:夏季(轻)躁狂、冬季抑郁);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在一天之内来回变化,情绪的变化由人际互动触发,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忽视(诊断标准 1)、鄙视、拒绝、指责等态度时,表现出易怒(诊断标准 8)、烦躁、冲动(常常自残、自杀或暴食,诊断标准 4 和 5),情绪崩溃,过后情绪会逐渐平复,而得到关注时反而可能变得兴奋、话多,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1-2 天。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在青少年期逐渐起始、长年存在的慢性问题,长期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诊断标准 6)、人际关系不稳定(有时觉得对方很好很想得到关心、难以接受对方有其他朋友想独占一段关系,有时觉得对方很差需要远离,难以维持长期健康的关系,诊断标准 2)、行为冲动、自我形象模糊(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喜好、甚至性取向,诊断标准 3)、空虚(对生活厌倦、感受不到意义,诊断标准 7)的状态,情绪的起伏变化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哈佛大学的 John Gunderson 教授将边缘型人格易受外界影响的特质称为 Interpersonal Hypersensitivity 即人际关系的高度敏感性,他们对来自他人的忽视、拒绝、冷漠、批评等态度极度敏感,对这些来自他人的哪怕是轻微的负面信息会产生强烈的过度的情绪反应(有时甚至产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或出现失忆或不真实感,诊断标准 9),也会容易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解读为负面的(如:别人只会抛弃我,诊断标准 1),同时用消极的破坏性的方式与人相处(如:反正别人早晚会抛弃我,我需要和别人保持距离,或者我先抛弃对方;如:你忽视我、指责我,那我就伤害自己或者去死,结果对方的耐心逐渐被耗尽,患者从而确认了自己的假设:所有人都会抛弃我)。
治疗方法的区别:
双相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非常不同的:双相障碍是遗传来的生物学因素占主导,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边缘型人格虽然有生物学基础(即人际关系高度敏感性),但还是心理社会因素占主导,疾病的形成与养育者长期的忽视、虐待(身体、情感、或性)、苛责、控制、贬低等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治疗要以心理治疗为主,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辩证行为疗法,往往同时需要配合家庭访谈帮助改变家庭互动方式。
如果边缘型人格障碍被误诊为双相障碍或者抑郁障碍(这种误诊在美国非常常见,在我国的情况更加严重、只有极少数病人可以被正确诊治) ,被处方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能起到一定稳定和改善情绪的作用,但是作用比较有限,会导致医生不断尝试其他药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患者用遍了所有药物,或者联用 3-5 种药物,却得到非常有限的改善,仍然因为不稳定的情绪、反复的自残、自杀而四处就医、反复住院、迁延不愈。
虽然双相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不同的,但二者也常常共病,11%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双相 II 型障碍(重性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9%合并双相 I 型障碍(重性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更加普遍,50%共病重性抑郁障碍,70%共病恶劣心境(持续两年以上的慢性抑郁)。共病时需要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研究发现,如果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作次数。但如果我们只去治疗共病的双相或抑郁障碍,疗效却比较有限,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像是产生极端情绪的土壤,在长期负面的对自我、对他人的负面感受中,在长期的破坏性关系当中,如果人格没有通过心理治疗逐渐发生积极的改变,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极端的情绪变化。
感谢阅读!
欢迎阅读我的相关文章《自残=抑郁症?谈边缘型人格障碍》,《你的抑郁症是双相抑郁吗?》。
参考文献:
- John Gunderso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Clinical Guide (2nd Edition ). 2008.
- John Gunderson, Paul Links. Handbook of Good Psychiatric Manage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2013.
- Falk Leichsenring, etc.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Review. JAMA. 2023; 329(8 ): 670-679.
副主任医师陈伟
文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生物学、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BPD 在家族中的聚集性较高,子女与患有 BPD 的父母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也较高。
2. 生物学因素: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与神经生化因素相关。某些研究发现,患有 BPD 的人群中存在 5-羟色胺水平异常或功能异常,这与情绪不稳定、冲动行为和自伤行为等特征相关。
3. 环境因素:早期的环境因素可能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例如,早期的儿童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亲密关系困扰等不良经历可能导致心理创伤,从而增加发展 BPD 的风险。
4.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相关。例如,自我认同问题、情绪调节困难、冲动行为和间歇性的分离焦虑等因素可能增加发展 BPD 的风险。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应是多因素的结果,不同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原因和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可能相互影响和作用。确切的原因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如果怀疑可能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
医联媒体
文章 情感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情感性人格障碍,也被称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变的情绪、感情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等。
1.多变的情绪:情感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在短时间内由极度的快乐转变为沮丧、愤怒或焦虑,而且情绪反应通常超出了正常范围。
2.感情不稳定:情感性人格障碍患者经常出现强烈的、不可控制的情感爆发,容易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急剧转变情绪,情感反应强烈而过度。
3.自我认同问题:情感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缺乏稳定性,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
情感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一旦出现以上异常表现,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医联媒体
文章 你能区分双相情感障碍(BP)和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吗?
双相障碍:情绪的极端舞蹈
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像海浪持续剧烈波动
治疗:个性化
积极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主治医师程刚明
文章 双相障碍和边缘障碍共病:现象学、病程和治疗的考虑因素
以下内容来源于pubmed。
Comorbidity of bipolar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henomenology, course,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Abstract
Aim: Bipolar disorder (BD)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are both serious psychiatric conditions that elevate the risk for harmful outcomes. Although these conditions represent distinct diagnostic entities, exist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pproximately 20% of individuals with BD meet the criteria for comorbid BPD. Individuals with comorbid BD/BPD appear to have a markedly more severe and phenomenologically distinct clinical cours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BD alone. However, treatments have generally not been tested in this specific population, and currently, no formal treatment guidelines exist for this subgroup of patients.
Method: In the current paper, we review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characterizing those with comorbid BD/BPD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is comorbidity on psychosocial treatment. We also review current findings o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for BD and BPD that show promise in treating those with comorbid BD/BPD.
Results: In ou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his comorbidity and discuss avenues for developing and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this understudied clinical population.
Conclusions: Although formal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targeted to comorbid BD/BPD are limited, there is promising evidence regard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or integrating existing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for this population. There are also several areas of clinical practice improve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stem from this literature.
京东医生
文章 双相障碍和边缘障碍共病:现象学、病程及治疗的考虑因素
以下内容来源于pubmed。
Comorbidity of bipolar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henomenology, course,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Abstract
Aim: Bipolar disorder (BD)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are both serious psychiatric conditions that elevate the risk for harmful outcomes. Although these conditions represent distinct diagnostic entities, existing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pproximately 20% of individuals with BD meet the criteria for comorbid BPD. Individuals with comorbid BD/BPD appear to have a markedly more severe and phenomenologically distinct clinical cours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BD alone. However, treatments have generally not been tested in this specific population, and currently, no formal treatment guidelines exist for this subgroup of patients.
Method: In the current paper, we review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characterizing those with comorbid BD/BPD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is comorbidity on psychosocial treatment. We also review current findings o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for BD and BPD that show promise in treating those with comorbid BD/BPD.
Results: In ou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this comorbidity and discuss avenues for developing and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this understudied clinical population.
Conclusions: Although formal trials of interventions targeted to comorbid BD/BPD are limited, there is promising evidence regard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or integrating existing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for this population. There are also several areas of clinical practice improve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stem from this literature.
Keywords: bipolar disorde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omorbid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京东医生
文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如何处理情绪波动和社交困难?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医院的窗户洒在走廊上,我站在那里,心情像这阳光一样复杂。我叫小杨,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但我的生活却因为一种叫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疾病变得不再普通。
我走进彭医生的诊室,心里五味杂陈。彭医生,一个看起来温和的中年人,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他问我:“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吗?”我深吸一口气,说:“彭医生,我检查出我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彭医生的表情没有变化,他只是静静地听我讲述我的困扰。我告诉他,我总是在一个圈子里想不明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问我有没有过激的行为,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发脾气,毁物。”
彭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很多,他建议我做下心理治疗。我问他怎么做治疗,他告诉我到精神专科医院有心理治疗科室。我叹了口气,说:“心理治疗都很贵啊,我的家庭状况也是一般。”彭医生安慰我说:“可以自我调整。”
我问他怎么自我调整,他给了我一段话:“不负他人,不负我心。不负光阴,不负此生。亲疏随缘,爱恨随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的迷茫。
我现在的状况很糟糕,我不想上学了,可是我的家乡都很不同意。现在上学我根本无法与人相处,我为我的未来担忧,我想有更好的工作。彭医生建议我还是要坚持学习,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先尝试下与人交往。”
我问他:“我该怎么办?”他告诉我:“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了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撒下阳光。”
我坐在诊室里,听着彭医生的话,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我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的话,你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运动与健康
文章 我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开药吗?
那天,我坐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屏幕前,心跳得像鼓点。屏幕那头,是赵大夫,他微笑着,声音温和:“您好!我是赵大夫,赵大夫欢迎来到京东诊室!”
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您好,赵大夫。我最近感觉不太好,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赵大夫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
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说:“我听说我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开药吗?”
赵大夫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确实需要专业的治疗。不过,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诊断是否准确。”
接下来的对话,赵大夫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包括情绪波动、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我尽量详细地描述,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最后,赵大夫说:“根据您的描述,我建议您尝试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您调节情绪。开3盒,一天2次,一次2颗。”
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紧张,但赵大夫接下来的话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建议,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点了点头,心中五味杂陈。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赵大夫告诉我,拿照片去找药房客服购买,并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我。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谢他的专业和耐心。
对话结束后,我坐在那里,思绪万千。我想起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挣扎,想起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但我也想起了赵大夫的鼓励,想起了他说的那句话:“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为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而奋斗。而京东互联网医院,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试试京东互联网医院。毕竟,健康没有小事,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病友互助家园
文章 我怀疑自己有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专业医生帮助
那是一个阴沉的午后,我坐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咨询室里,对面坐着的是张医生。他的眼神里透着温和,但我知道,他面前的是一个复杂的病例。
“张医生,我怀疑自己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但内心却像被翻江倒海般汹涌。
张医生微微点头,示意我继续说。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我的经历。小时候的校园暴力,家庭的争吵,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我。
“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怒,有自残自杀的想法,并且实施过。”我尽量详细地描述我的症状,希望医生能给我一个准确的诊断。
张医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他告诉我,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排除所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有抑郁情绪算精神疾病吗?”我忍不住问。
“看你满不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张医生回答。
我之前就是怀疑是抑郁症,去医院检查做那个自我测评为重度,后面吃了药发现效果不明显,便觉得不是抑郁症。
“人格障碍你在网上肯定定不了。”张医生说。
“因为我满足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原因,小时候受过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而且症状也比较像,所以我才来咨询一下。”我解释道。
“定不下来。”张医生回答。
“必须要排除所有相似的精神疾病。”他强调。
“张医生这个我知道,我查了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况,这个要去医院由专业医师检测才能确定。”我点头。
“张医生请问相似的精神疾病有那些呢,我好去排查一下。”我继续问。
“有一定的妄想情况,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主要还是脱离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在发怒的情况下也是攻击自己,跟抑郁症很像,但事实证明不是抑郁症。”我回答。
张医生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非常感谢您的信任!”
我站起身,向张医生道谢,然后离开了咨询室。虽然我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我知道,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啊?或者,大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又没时间去医院挂号看病的话,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运动与健康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