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好发生在夏秋冬
- 腹泻、黄色水样粪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 以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简介
小儿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肠病原体引起)以及多种因素(如饮食不当、过敏及全身疾病)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腹泻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多数呈水样便。因为孩子的血容量较少,频繁的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现象。本病可以治愈。主要通过支持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抗感染治疗进行治疗,预后好[1]。
症状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呈稀便、水泻、粘液或脓血便。频繁的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由细菌引起的小儿肠炎易并发细菌性痢疾,出现腹痛,腹泻,甚至出现血样便[1]。
诊断依据:
根据患儿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表现可进行初步诊断。要明确病因还需进行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可以诊断致病菌[2]。
小儿肠炎有哪些类型?
1.感染性小儿肠炎,根据病原体分为:
(1)病毒性肠炎;
(2)细菌性肠炎;
(3)真菌性肠炎;
2.非感染性小儿肠炎。
是否具有传染性?
急性细菌性痢疾引起的细菌性肠炎是属于传染病。病毒性肠炎大部分有传染性,如轮状病毒性肠炎;真菌感染无传染性。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小儿肠炎无传染性。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
细菌性肠炎主要通过粪-口及接触的方式传播。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为粪-口传播。
怎么预防?
避免和感染性小儿肠炎的患者进行密切接触,饭前便后洗手,注意环境和所接触物品的消毒,及时杀灭苍蝇等害虫。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细菌性肠炎多发于夏秋季,病毒性肠炎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 12 ~ 36小时[3]。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针对细菌性肠炎口服或静滴抗生素即可。若为秋冬季节频发的以轮状病毒为主的病毒性肠炎,一般可以自愈。非感染性小儿腹泻对症支持治疗可治愈。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钟家蓉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