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可以治愈,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且多数病变在随访中也未发现明显增长,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生长趋势明显或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时,常需要积极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射频消融、肝移植术等,一般预后良好。
治疗目标
肝血管瘤的治疗目标在于终止肿瘤生长,促使瘤体缩小,改善临床症状。
手术治疗
1.肝血管瘤切除术:目前对手术适应证的专家共识是:
①首次发现的肝血管瘤的大小,不是手术的评判依据;
②血管瘤直径>10cm,且体积快速增长(年增长3cm以上)有手术指征;
③血管瘤位于特殊位置(如易压迫第一、二肝门管道或血管),或临近第一、二肝门,继续增长会增加手术风险,具备手术指征。
腹腔镜微创手术是肝血管瘤切除的首选方式,用于局部、肝段及半肝切除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优势。
2.肝移植术:对于临床上无法切除的肝血管瘤,伴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巨大肝血管瘤伴严重肝功能损害、肝内多发动静脉短路、弥漫性肝血管瘤的患者,可考虑行肝移植术治疗,此种方法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肝移植以后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整个治疗费用非常高,并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包括急慢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移植物肿大和疼痛同时伴有移植物功能突然减退)等。国内外报道少见。
其他治疗
1.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造影栓塞,可作为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或并发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有效的术前治疗。有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经导管动脉造影栓塞可改善76.4%肝血管瘤患者的症状,缩小74.1%的肝血管瘤[1],但其长期疗效欠佳,原因可能跟瘤体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
2.射频消融:对于最大径不超过5cm的肝血管瘤,射频消融可以作为首选微创治疗手段;对于瘤体直径大于5cm,但不超过10cm的病灶,在彩超或CT引导下大部分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具体操作中,可采用预先毁损血管瘤主要供血区的方法,尽可能高温彻底凝固病灶,减少残留复发。射频消融术后仍需密切监控出血、坏死组织感染等并发症。尽管射频消融在部分肝血管瘤中治疗作用显著,但是对于巨大血管瘤(>10cm)仍有一定局限性(完全消融率为60%)[1],主要是因为瘤体过大、热量分布不均,影响射频消融的凝固作用,带来更大的出血风险;同时,大体积瘤体的射频消融,会增加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治疗周期
临床干预治疗者需2~3月左右恢复。
治疗后效果如何?
- 肝血管瘤经过规范治疗后,一般患者预后良好。
- 不规范治疗,肝血管瘤会越长越大,有可能会压迫神经或造成血管瘤的破裂,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多长时间复诊?
1.首诊患者建议规律复查,常规6~12个月进行1次超声检查,若有瘤体快速长大或出现并发症,则应采取适当的临床干预。
2.临床干预治疗后,需1个月复查1次,需随访3个月。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孙平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贾泽明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