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治疗关键在于使颌下腺导管通畅,首选的方法是通过口内结石摘除术、导管扩张术等方式消除导管狭窄和阻塞,并配合相应的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若结石难以取出,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行颌下腺摘除术。
治疗目标
清除导管阻塞,保持通畅,消除炎症。
药物治疗
本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适用于存在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舌下区红肿等炎症反应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如下几种: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能够破坏和抑制细菌细胞繁衍,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减退者、婴儿等慎用,本品过敏者禁用。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拉定,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等患者以及青霉素过敏者慎用。
2.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性感染,通过肌肉注射,可治疗全身性感染。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抽搐、发热等不良反应,孕妇及对本品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手术治疗
为尽早解决颌下腺导管狭窄和阻塞问题,可通过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如下几种:
1.导管结石摘除术:
(1)适用于结石位于导管前段,腺体未出现纤维化且炎症已得到控制的患者。
(2)优点:在保留颌下腺的同时,能够较好的解决管道阻塞问题,保证唾液正常分泌、排出,改善炎症情况。
(3)缺点:可能出现因结石未取净、伤口缝合过深而出现伤口不适等情况。
2.导管扩张术:
(1)适用于口底部损伤愈合后疤痕增厚、收缩造成导管狭窄而引发本病的患者,可行导管扩张术。
(2)优点:在保留颌下腺的同时,能够较好的解决管道狭窄、阻塞问题,保证唾液正常分泌、排出,改善炎症情况。
(3)缺点:术后可能会引起口底部的肿胀等情况,增加患者的不适感[3]。
3.颌下腺摘除术:
(1)适用于结石位于导管后段或腺体深部难以取出、保守治疗后仍反复长期发作及腺体增大且呈纤维组织化的患者。
(2)优点:通过颌下腺摘除术可直接切除病灶,达到根治的效果。
(3)缺点:术后存在创口,术后护理需特别注意伤口清洁,预防感染;由于部位的特殊性,应注意伤口的渗血情况,防止出现血肿压迫气管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另外,术中可能会牵拉到腺体周围的神经,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肿胀、疼痛等不良情况,均属正常情况,慢慢会有所好转[2]。
治疗周期
对于采取药物治疗患者,根据病情需长期间歇性治疗。对于行颌下腺摘除术等患者,一般短期治疗即可。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药物治疗(如青霉素、头孢拉定)可缓解或消除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舌下区红肿等炎症反应;通过颌下腺摘除术等手术治疗,患者可治愈。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会导致颌下腺纤维化等严重不良情况,只能通过摘除颌下腺治疗本病。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手术患者根据病情前期建议每周或每月复查一次,后续可遵医嘱进行复诊。药物治疗患者一般每周复查一次,也可遵医嘱和疗效复诊。
梁发雅
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秦帅华
主治医师
口腔综合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劲松
主治医师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