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点击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困扰。尤其是孩子的坏毛病,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孩子就是改不掉。这种屡教不改的现象是否也困扰着你?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一、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二、别只盯着孩子缺点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兴趣班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解释,并给予合理的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不打不成器’这句话深入人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类似的谚语,‘打’似乎成为了世界家长教育孩子的共识。其中,‘打屁股’这种看似轻微的教育方式,却常常被家长们心安理得地采用。 然而,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约80%的家长都曾打过孩子的屁股。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教育方式,却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永华指出,打屁股这种体罚方式,会导致孩子心理易发生变化,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培养出攻击性人格。长期体罚会让孩子心理异化,产生更强的攻击性,将怨气投射到他人身上。 除了打屁股,恐吓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认为‘只吓不打’的教育方式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实际上,恐吓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谎、懦弱、胆小等。 教育专家崔永华认为,教育的初心是引导而非惩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行为契约’,约定好犯错应怎样处理的方法,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承担和负责。 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内化为自身道德准则,对所出现的不良行为能自动修正。
点击查看
随着暑假的到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近期收治了多例意外伤害患儿,其中包括中毒、车祸、高坠伤和异物吸入等。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大慈公益基金合作,启动了“生命护航—儿童意外伤害救助基金”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儿童和家庭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该救助基金主要分为紧急救助和后续治疗支持两部分。紧急救助部分能够为患儿家庭提供及时的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后续治疗支持则根据疾病危重度和需要使用特殊技术的情况进行基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帮助14名患儿,资助金额近10余万元。专家提醒,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们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孩子的安全,尤其是防止车祸和高坠伤等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建议:1. 加强安全意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2. 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学会自我保护。3.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教授孩子如何应对紧急情况。4. 定期检查家中设施,确保安全。5.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点击查看
儿童时期是孩子们探索世界、发展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孩子却陷入了贪求玩具的怪圈,让家长头疼不已。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玩具的过度依赖,让他们健康成长呢?以下提供9个有效方法,帮助宝贝不再贪求玩具。 1.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对玩具的贪求往往源于无聊和寻求刺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让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从而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2.提供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兴趣爱好,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充实生活,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玩具,让他们体会到与朋友共同玩耍的乐趣。此外,分享还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育孩子珍惜玩具 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玩具,让他们明白玩具并非生活的全部,要学会珍惜现有的玩具,并学会感恩。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玩具。 6.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7.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了解他们贪求玩具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爱。 8.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家长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对玩具的依赖过于严重,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点击查看
儿童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外,受害者往往还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本文将探讨儿童性侵犯的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一、儿童性侵犯的心理问题1. 焦虑:受害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担心他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2. 抑郁:受害者可能会因为感到羞愧、自责或无助而出现抑郁情绪。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害者可能会经历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4. 自我伤害:一些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自残来应对内心的痛苦。5. 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因为信任问题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二、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策略1. 心理治疗: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受害者处理创伤、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 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受害者的康复至关重要。3. 教育普及:提高公众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4. 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三、预防儿童性侵犯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不当行为。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社会对儿童性侵犯的关注和打击力度。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保护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性侵犯行为。
昨晚,孩子突然哭了起来,说生活乏味,放假天天去托管班。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了解到,孩子经历了一二三四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定是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孩子不让爸爸知道自己情绪不好,一进房间就用被子盖住脸,装作开心的语气和爸爸说话。她只让我一个人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我意识到她可能是厌学了。她不跟她爸沟通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只让我一个人知道。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之前对她的严厉管教有关。我要求她学课外知识,这让她感到很累。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错误。我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她爸爸和她沟通一下,解开这个扣,不能压抑,要让她爸爸知道这个问题,而不是装作不知道。孩子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怀和支持,这对她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倾听。我会认真执行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情绪障碍的时期。
点击查看
新买的电子产品没几天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新买的书籍被撕成碎片……有些孩子,不管什么物品,只要到他手里就立马变成废品。家长们不禁疑惑,孩子为何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从孩子独有的心理特点来分析,首先,孩子摆弄物品时也是在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探索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他毁坏了一件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如孩子拆解手机,多出于好奇: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手机运作等。他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其次,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比如把猫咪关在笼子里,可能是怕它跑丢;把花盆里的土倒掉,可能是觉得有点脏,想清洗干净。 第三,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比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涂个大花脸;看到爸爸玩手机,也模仿着操作一番。 第四,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为了买玩具而故意弄坏家里的物品;爸妈忙工作不陪自己,就把他们的手机摔坏等。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第五,不排除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报复心理,比如哥哥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自己没得到,就故意摔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书包等,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幼儿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首先,父母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不可以做的事,要说明道理,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提问题让孩子去想。如手表指针为什么会走,然后找个旧手表跟孩子一起拆开,主动带他们从“破坏”中找答案。其次,像撕书折纸、乱涂乱画等明显错误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可给孩子买彩纸来折、找一块黑板给他涂鸦等。再次,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家长要给他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猫咪不能离开主人;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模仿,哪些不能。最后,遇到不可原谅的破坏行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和批评,还要找到原因。
点击查看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夹腿综合征这一疾病逐渐引起家长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夹腿综合征?它有哪些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夹腿综合征,又称情感性交叉擦腿发作,是指儿童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通过摩擦会阴部获得快感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在2-3岁的幼女中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夹腿行为并不算作夹腿综合征,只有病程持续一周以上才能被诊断为夹腿综合征。夹腿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作环境:患儿多在安静、独处或卧床入睡前、刚睡醒时发作;发作表现:双下肢夹紧或交叉,身体扭动致会阴部摩擦,面色微红,出汗;持续时间:持续 1-3分钟,随后疲倦入睡,亦有连续发作半小时;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一天数次;伴随症状:可伴有屏气、咬牙、发作后两腿无力易跌倒等;意识状态:发作期间呼之能应答或交谈,阻止其发作会哭闹不休,玩耍及睡眠中均无发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夹腿综合征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局部刺激过多:包括清洁护理擦洗过频、裤子太紧;病理因素:如蛲虫病、外阴湿疹等;心理因素:个别儿童因缺乏关爱或受歧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宣泄,也可产生夹腿动作。面对夹腿综合征,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解除不良刺激:若患有蛲虫病、湿疹等,应及时医治;尽量避免给小儿穿紧身裤,最好穿纯棉内衣。培养作息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醒后也不要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机会。营造良好环境:父母尽量保持感情和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增加亲情交流: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抚摸小儿的感性器官,如头、耳、口、鼻、皮肤等,做温和刺激,多拥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做出肯定;多跟孩子沟通、玩游戏。转移注意力:当夹腿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不要批评,给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逗乐,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讲道理、分析后果的认知疗法进行干预。
点击查看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抱怨孩子作息不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事件来记忆时间。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吃完晚饭、完成作业后,他们会期待下一个活动,如洗澡、睡觉。这种通过事件来记忆时间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 然而,当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如父母加班回家晚,打破了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时间混淆”,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息。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按时让孩子完成各项任务。 避免频繁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免造成“时间混淆”。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尽量保持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如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读物,陪伴孩子度过。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间规律的生活。 总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通过科学的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