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症状描述:

匿名用户

医生回答

张杰

向他咨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问诊记录
其他文章
  • 强迫症可能是遗传类因素、生化方面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强迫症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是生物学原因,属于遗传类因素,如果家庭中有同卵双生子,两个人同时出现疾病的几率可能达到80%。如果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也比较高。2、强迫症也有生化方面的原因,在研究强迫症患者时,会发现大脑细胞中有突出的间隙,也能发现5-羟色胺浓度降低,所以可通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伏氟沙明、舍曲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作为缓解强迫症的药物。

    3、强迫症也有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对于强迫症患者,一般具有敏感、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空虚感、犹豫不决、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等特征;具有疑病的素质,例如性格内向,把自己的活动的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特别关注自己躯体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

    4、家庭因素:强迫症患者的父母控制欲高,喜欢批评、指责,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低,对立和矛盾冲突较多,自我控制力不够。

  • 中国有近十万麻醉医生,意味着高学历组成的十个师的大部队,一个庞大的专业人群,每年完成至少6千万例手术麻醉,不仅避免了这些手术病人围术期的疼痛,在恶心和失眠的控制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就了外科学和外科医生。但即使是近三年来声势浩大的麻醉宣传工作后,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和关注麻醉医生的工作?凭什么麻醉学科没有院士?麻醉医生能治好一个病吗?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无数的麻醉学从业者。

    1997年我曾在郑州一次全国疼痛会议上做个一个报告,把麻醉医生描述为外科医生通向成功的一座桥,今天看来这个比喻仍然是有道理的,但并不能精确反应麻醉在外科甚至医学中的确切作用,透彻地说,麻醉措施的临时性(temporariness)和非重复性。 比如,我们麻醉医师建立气道的特点是快,但都是临时性的,而耳鼻喉科医生就不一样,前一阵一位朋友家孩子患有腺样体肥大,喉科医生切除腺样体后,气道堵塞及其所致的缺氧和影响发育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肿瘤或者异物堵塞也一样;再如呼吸支持用的呼吸机,支持循环的体外循环技术等,这些所谓麻醉学核心技术,都是基于临时措施,并不是长期性问题解决方案。至于麻醉最原始的初衷-镇静(意识丧失和抗焦虑)和镇痛更是典型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看来,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建立的措施仍然是桥,但这座桥是临时搭建的浮桥!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 内科医生很多措施也是临时性的,为什么社会认知度并不低?不错,内科很多支持疗法也是临时性的,但当我们仔细思考,发现他们的方法有不断重复性的特点,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需要终身评估和服药,需要内科医生不断指导和调理。这种重复性在医疗技术持续改进,医患关系维系,提高对医生认知等方面,显然都有巨大促进作用。

    麻醉的亚学科发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疼痛医学主要是对付慢性疼痛。起初麻醉医生用局部麻醉药反复注射而达到疼痛更持久缓解的目的,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临时性和非重复性,但也有一段时间(化学或物理性)损毁或阻断神经传导功能非常流行,由于神经破坏并不是基于解决疼痛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不仅会破坏了痛觉以外的感觉功能,有时甚至损伤了运动功能,更重要的我们多年反复研究证实,除外丘脑痛等中枢疼痛外,多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都具有“全神经性(total nerve injury or damage),即从皮层、丘脑、脊髓和神经节等整个神经系统都有损伤并参与了疼痛的形成,神经阻断法的疗效不仅伴有其他神经功能损伤,而且复发几乎不可避免。更糟糕的是复发后医生和病人都可能无路可走。心肺复苏术和重症医学本质也是帮助病人度过危重状态,而不是根治一个疾病;上世纪末麻醉医生们尝试的麻醉下快速脱毒,甚至早年的输血和现代麻醉学的血液保护,都有浓重的临时性医学措施色彩。

    麻醉医生尝试治疗失眠由来已久,但简单地认为通过反复药物诱导麻醉或镇静就可以治疗慢性失眠纯属想象,慢性失眠病人都已经有神经细胞结构损伤,需要长期、反复纠正为自然睡眠或仿生睡眠,神经损伤才能得以纠正。不幸的是与常用的安眠类药物一样,多数麻醉药物包括常用的安定类和异丙酚,反复使用均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并容易依赖和成瘾。用麻醉学原理治疗失眠需要创新,选用方法不仅可以诱导出自然睡眠,而且长期反复使用也不导致依赖和成瘾。病人自控睡眠技术已经基本符合上述要求,但遗憾的是病人自控睡眠不能解决所有慢性失眠问题。

    利用麻醉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根治某种疾病可能是提高麻醉认知的另外一条途径。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股骨头坏死是一个股骨头“必死无疑“的疾病,有良心的骨科医生通常的结论是等到坏死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丧失关节功能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多数保守疗法都被认为是欺骗,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幸运的是,我们近十年的探索已经证实,三氧介入治疗确实可以逆转大部分股骨头坏死进程,核磁检查证实,二期内的病人甚至可以完全康复。这种治疗可以完全颠传统麻醉学暂时性和非重复性临床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麻醉学的临床实践内容,也为社会对麻醉学科(家)刮目相看。

    建立初级麻醉保健制度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科和麻醉医生认知的另外一个良好途径,也就是让老百姓不仅在接受大手术前可以接触到麻醉医生,在常规的诊疗如胃肠镜检查,短效微创治疗镇静镇痛前都能接触到麻醉医生,大医院的麻醉门诊主要是为大手术病人服务,伴随门诊手术和舒适医疗的普及,创新麻醉工作制度,让麻醉医生更早地参与初级保健工作,更早地介入人群保健服务,可能是提高社会对麻醉学认知最有效途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声明:作者安建雄仅授权《麻沸散俱乐部》刊发本文。

     

  • 肺栓塞的遗传和获得性风险因素

    肺动脉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存在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疾病谱上。当血栓从静脉循环迁移到肺血管系统并停留在肺动脉系统时,就会发生肺动脉栓塞。急性PE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偶然被发现到大面积PE导致猝死不等。

    19世纪中叶,Rudolph Virchow确定了导致血栓形成的三种风险因素——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高凝血性。所有VTE风险因素都反映了这些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一般来说,经历VTE的患者至少有一个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可以分为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后天)因素。

    遗传风险因素

    有几种已知的遗传条件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包括Leiden因子V、凝血酶原基因突变(G20210-A)、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和蛋白S缺陷。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陷的情况相对少见,但却很严重,它们可使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5- 10倍。Leiden因子V是一种更常见的导致高凝性的突变,它与杂合子血栓栓塞风险增加5倍和纯合子血栓栓塞风险增加10倍相关。最后,在7%的VTE患者中检测到凝血酶原基因突变,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三倍。

    获得性风险因素

    众所周知,手术和创伤会增加VTE的风险。特别是骨科手术导致了更高的风险,一半的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没有预防的情况下发展为VTE。同样,创伤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前和术后患VTE的风险更高。增加的风险是由手术期间和手术后的不活动以及手术期间的直接静脉损伤和炎症介导的。药物血栓预防优于机械血栓预防,可减少术后DVT和PE的发生率。与产生促凝剂物质相关的活动性恶性肿瘤使VTE的风险增加了七倍。在一项关于实体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大型人群研究中,近2%的患者在癌症诊断后2年内被诊断为VTE,转移性疾病,特别是胰腺癌和结肠癌的VTE率最高。此外,与低级别肿瘤患者相比,高级别肿瘤患者的风险更高。VTE的风险在癌症诊断后不久或开始治疗后最高,重要的是,当癌症缓解时风险降低。

    据记录,在住院、关节固定和长时间旅行的患者中,主要由瘀血介导的VTE风险增加已被证实。超过一半的VTE患者最近住院,高达三分之二的住院后VTE发生在住院后的第一个月内,其余患者在未来3个月内发生。在没有手术治疗的情况下,由于骨科损伤导致的关节制动也使VTE的风险增加了两倍,在72小时内。旅行是VTE的一个经常被提及但相对不常见的原因,据估计每百万飞行超过1万公里的旅行者发生4.8例VTE。发生的频率、距离和持续时间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怀孕期间存在天然的高凝血状态,以降低分娩时出血的风险。这是由因子VII、VIII、X、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具有后天活性蛋白C耐药性的蛋白质S减少介导的。怀孕期间VTE率增加4至5倍,分娩后3个月内增加20倍。DVT是PE的四倍,PE在产后更常见。

    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时,VTE的风险会增加三到四倍。风险在使用的第一年(特别是头3个月)最高,但此后不会增加,并随着停止治疗而消除。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也会发生类似的风险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抗凝血剂和促凝血剂之间平衡的年龄相关变化介导了静脉血栓栓塞倾向的增加。VTE从40岁和50岁开始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下降,恶性肿瘤、肥胖和其他合并症的发生率升高,这使人们感到困惑。

    体重指数(BMI)和VTE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严重肥胖(BMI≥35)患VTE的风险高出六倍。有趣的是,虽然肥胖患者的PE发病率更高,但自相矛盾的是,死亡率低于非肥胖患者。目前还不清楚这是由于身体脂肪增加和内分泌素系统活性增加发挥保护作用还是由于其他机制。

    抗磷脂综合征的特征是复发性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DVT和PE是最常见的表现,发生在三分之一的患者中。携带狼疮抗凝血物或抗β2-糖前列丙氨酸I抗体的患者患VTE的风险高5%至8%。

    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疾病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途径增加介导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VTE的风险增加,但这种关系被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常见合并症所混淆。

    除了前面讨论的风险因素外,先前的VTE事件增加了复发事件的风险。在非诱发性或特发性事件的患者中,5年复发率可达25%或更高。

     

    附:

    自然历史

    PE的预后取决于阻塞程度和PE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面积PE患者可能面临死亡风险,估计死亡率为25%至65%,次大面积PE患者死亡率为3%至15%,而低风险PE和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抗凝下死亡率<1%。

    在未选择的队列中,5年后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的风险估计为20%至25%,在没有明确诱因的队列中高于25%。伴有先天性或后天危险因素的患者复发率也会增加。PE对于功能损害有潜在的长期后果,特别是对于复发性PE患者。

    血栓的自然历史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的。然而,15 - 30%的患者在发病1年后仍有残留血栓。持续性血栓可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和右心室(RV)压力负荷持续增加,并具有导致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的生理后果。

    “PE后综合征”的定义为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生活质量下降,心功能、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或肺气体交换不理想。PE后综合征最严重的表现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估计影响急性PE幸存者的1%至5%。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Chronic thromboembolic disease, CTED)是指无肺动脉高压的持续性灌注缺陷,根据米国急性PE的发病率的资料,仅米国估计有35000人患有CTED, 1250人患有CTEPH。

  • 引起皮肤瘙痒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有过敏、蚊虫叮咬和皮肤干燥等,另外很多内科疾病也会引起皮肤瘙痒,如某些妇科疾病、急慢肝炎,糖尿病,肾病等。中医认为是由于风寒郁结皮肤瘙痒、血虚风燥皮肤瘙痒、阴虚内热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的。瘙痒的发生让人非常的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兹有治疗严重皮肤瘙痒案例以记之。
    某女,48岁,因全身剧烈瘙痒就诊,自诉有全身瘙痒病史,痒时剧烈,上至头皮,下至足膝,尤以头面后背及胸部为甚,抓破出血,烦躁异常,条条血痕,目不忍睹。平素无汗,神疲,眠差,大便稍稀,舌苔白厚,脉细有力。有老中医为其方:当归10川芎10生地15白芍10荆芥10防风15丹皮15田七15天麻15。服后无效。余思之无汗湿郁,则湿热瘀滞,发为瘙痒。遂拟方:生麻黄20克,嫩桂枝20克,生甘草10克,苦杏仁10克,生黄芪30克,苍术20克,防风20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20克,生石膏30克,乌梢蛇15克,茯苓30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药15克,紫草10克,红花5克。嘱其热服,加裹被,冀汗出。自诉药后大汗,轻松入睡,共服15剂而愈。(前后药量有所增减)

  •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面容 #医学科普

  • 大家都知道脊柱的椎体是存在一定的序,当这个列发生紊乱的时候就可能产生问题,一般情况下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这种就是椎体脱出,尤其是腰椎比较常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

    为什么会出现腰疼、腿痛等神经受压的症状?
    当相邻两节椎体发生位移的时候,可能会引起神经在椎管里的压迫,进而出现神经受压后的症状, 比如腰痛、腿痛、以及神经功能的障碍。

    腰椎滑脱一定就需要手术吗?
    并非这样,腰椎滑脱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外科手术?我们做一总结:
    1.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原有的下腰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
    2.伴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3.病程长,有逐渐加重趋势;
    4.Ⅲ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

    在我们接诊的腰椎滑脱的病例中,成年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职业运动员。一般滑脱好发在腰4-5的椎体,在这两个椎体发生滑脱的比率大概在90%,其他椎体排除外力外伤情况很少发生。

  • 痛风怕你做这几件事

  • 咱们家长一定要牢记别给孩子吃错了饮食;

    一岁以内的孩子别吃蜂蜜;蜜蜂采集的花蜜也常混有着各病原体,因而酿造的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孢子。而周岁内的宝宝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吃入后易引起感染,轻者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两岁以内最好别给孩子喝普通鲜牛奶;由于鲜牛奶当中磷的含量非常高,而高磷的饮食会影响孩子对钙的吸收,因为幼儿体内的消化酶的活性太低,特别容易消化不良,应该吃婴幼儿配方奶粉。

    三岁前别给孩子吃容易过敏的水果;孩子幼小容易过敏的几率比较高,容易导致过敏的水果比如蜜桃,芒果,菠萝这些最好先别给孩子吃。

    四岁前别给孩子吃太甜或者太咸的零售;容易引起蛀牙,而且影响孩子的口味。二来有的糖果小,一不小心容易卡住孩子的喉咙,非常的危险。

    五岁前最好先别给孩子吃螃蟹,海鲜等等等。海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较高的胆固醇,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就容易引起过敏。

    六岁之内不要给孩子喝茶,因为茶里面有咖啡因,会让孩子神经兴奋影响,影响睡眠。而且还含有鞣酸,会影响孩子吸收营养元素。

    七岁之前不要喝功能性的饮料。功能性的饮料成分比较特殊。他适合运动员体力,消耗体力比较大的成年人。可千万别把这种东西当饮料给孩子喝。

    八岁前千万不要给孩子吃蚕豆,容易诱发蚕豆病,八岁前是这个病的多发期,最好避免给孩子吃。

    感谢平台让我们相遇,感谢有您的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营养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我将继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负责声明: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收到通知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 被猫咬了手肿起来了应及时就医,采取清洁伤口、控制出血、创面处理、观察感染迹象、疫苗接种等措施。1.清洁伤口: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轻轻清洗伤口,以去除任何可能存在的细菌。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2.控制出血:如果伤口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轻轻压迫伤口,以控制出血。3.创面处理:用抗菌药膏轻轻涂抹在伤口上,然后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伤口,以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4.观察感染迹象: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如果出现这些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5.疫苗接种:如果没有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或猫咬伤的疫苗,应及时就医接种相应的疫苗。猫咬伤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因此,如果伤口情况严重,或者伴有剧烈疼痛、明显红肿或发热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 新冠病毒爆发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尽管目前国内对疫情的控制形势不错,全民疫苗接种也在有序的推进中,但疫情却始终反反复复、此起彼伏,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很多其他地区,新冠病毒依旧是一场冲击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大灾害。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同时,无症状感染者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1]。除了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无症状的传播特点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并增加着人们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一、肥胖

     

    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人群患新冠病毒重症风险为1.44倍,肥胖人群为1.97倍,而超重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1.27倍,肥胖人群增加2.27倍,且新冠病毒疫苗对肥胖患者的疗效也可能因此而降低。这可能是因为超重或肥胖者的脂肪细胞中含有更多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新冠病毒可利用这种酶侵入人体细胞,而正常体重的人,脂肪细胞少,病毒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侵入人体。同时,肥胖会引起新陈代谢的变化、免疫力的下降,造成肺部抵抗力受损,降低肺功能。

     

    二、饮酒、吸烟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酒精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如果是已经被感染的患者,饮酒会使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同时,有研究显示饮酒与一些传染性、非传染性的疾病有关,而这些疾病可能使一个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烟也会使新冠肺炎的风险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一种酶的水平增加,而这种酶会使病毒更容易进入肺部。

     

    三、慢性疾病患者

     

    诸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长期患病破坏了他们机体的免疫力,不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且一旦感染,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重症率和死亡率都会更高。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低免疫力导致患者的呼吸道疾病迁延不愈,而长期低下的免疫力又使得机体更加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四、季节性特点

     

    除了热带地区,许多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在特定季节重复出现。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在温带地区表现出与流感类似的季节性,冬季流感的发病率较高,因为人们冬季里待在室内的时间较多,由此抑制了人体的免疫功能,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冬季可能更具传染性。

     

    五、公共卫生防控措施

     

    不同呼吸道病毒之间的传播方式是相似的,所以防控措施是共通的,通过配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增加社交距离、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室内聚集等做法能够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也有助于减小季节性流感爆发的压力。

     

    此外,高龄、疫苗接种的时效性,甚至是饮食都有可能对感染新冠病毒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在疫情被控制的当下,大家还是应该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如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传播地机会。

     

    参考文献
    [1]Anfinrud P.,斯塔德尼茨基 V.,Bax C.E.,和Bax A.,2020,视觉化语音生成的口服液液滴与激光散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doi:10,1056/NEJMc2007800
接诊医生

<
擅长:
擅长:

好评率

%

在线问诊量

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下单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