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胃镜报告:从专业术语到实际意义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佳手段。然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面对专业术语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往往一脸茫然。医生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导致患者的焦虑和困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胃镜检查的基本流程。医生通过一条直径约1cm的管子从口腔进入胃腔内,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三个部分的黏膜情况。然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和诊断。食管黏膜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粉红色、表面光滑、血管纹理清晰。如果出现疾病,可能会有黏膜充血、水肿、不光滑、血管纹理不清、甚至糜烂、溃疡等症状。胃的入口是贲门,胃包括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胃液一般集中在胃底,正常情况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液体量大、浑浊、或变为黄色,可能是炎症或胆汁反流的情况。胃粘膜局部隆起性病变常见的相关疾病有胃息肉、胃平滑肌瘤、胃癌、胃淋巴瘤等。
在胃镜报告中,可能会提到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一种生长在胃窦黏膜内的细菌,多与消化道溃疡病、胃淋巴瘤及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等疾病有关。因此,在胃镜检查时往往同时取活检,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来检测是否有Hp感染。
胃镜检查的结果可能会引发患者的担忧,特别是当报告中出现“慢性活动性炎症”、“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等词汇时。这些术语实际上是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描述了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GED)或称不典型增生(dysplasia),是较常见的一种胃粘膜的病理改变,长期以来备受临床医师和病理学家高度重视。然而,国内外对GED的定义、分类、分级、组织学标准、转归及处理方案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命名也比较混乱。因此,患者不必过于纠结这些概念,应该寻找专业医生的解读和建议。
总之,胃镜检查是早发现早预防的重要手段。患者在接受检查后,应该找专业医生解读报告,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胃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